皮 一只手在剥取兽皮
剥取兽革者谓之皮 ——《说文解字》
A
B
C
D
我们看“皮”字就会觉得奇怪:如此构形,怎么就能够表示皮毛之“皮”以及物体的外皮呢?但其实,这个字刚造出来的时候并不是这个样子,而是一个真真切切的皮毛之“皮”的象形字。
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皮”字,金文字形A和B,右下角是一只手,看得很清楚,左边这部分代表什么东西呢?学者们主要有两种观点。
林义光在《文源》一书中认为,左边像“兽头角尾之形”,向右突出的半圆则“像其皮”,下面的手“像手剥取之”。署名约斋、实为傅东华所著《字源》继承了林义光的看法,并进一步解释说:左上部分是兽头,下面的一竖或一撇是兽体,向右突出的半圆“像一片皮被揭起的样子”,整个字形会意为“一只手在剥取兽皮的形象”。这是第一种观点。
左民安先生在《汉字例话》中说:“它的上部是一把直刃的平头铁铲下面拖着一条尾巴,代表铲的曲柄。”用铁铲剥取下来的兽皮即为向右的突出部分。整个字形会意为手拿平头铁铲剥取兽皮。也有学者说左边其实就是甲骨文的“克”,“克”即被剥皮的动物,上为兽头,中为兽体,右边是半剥落的兽皮,再加上一只手,像正在剥取之形。这是第二种观点。
皮,春秋战国时期的古文字形C,这是金文的演变,王筠认为上面是角形,表示有角动物的头部;段玉裁则认为上面是“竹”,“盖用竹以离之”,用竹片将兽皮割离开来。小篆字形D,讹变得很厉害,除了下面的手之外,上面完全看不出是什么东西了。
《说文解字》:“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许慎并没有指出剥皮的工具,按照他的释义,上部仅仅表示兽皮,与上述第一种观点相似。因此,将该字形的左上部视作“兽头角尾之形”较为妥当。
皮毛及其所制的皮革乃是古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日用品,据《周礼》载,周代有“掌皮”一职,职责是:“掌秋敛皮,冬敛革,春献之,遂以式法颁皮革于百工。共其毳毛为毡,以待邦事。岁终,则会其财赍。”
“毳(cuì)”指鸟兽的细毛,“赍”通钱财、资用之“资”。掌皮一职,秋天的时候收取兽皮,冬天的时候收取皮革,到了春天献给国君,再依照旧例把皮、革分拨给百工。供给细毛制作毡,以待用于国事。年终的时候,则结算收取、库存以及分拨百工的资用。
皮还用作馈赠的礼物。据《周礼》载:“以禽作六挚,以等诸臣。”“挚”通“贽”,见面礼。古人相见,必须有见面礼,根据等级制的规定,共有六种,称作“六挚”或“六贽”:“孤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庶人执鹜,工商执鸡。”其中诸侯所执的“皮帛”,郑玄注解说:“皮帛者,束帛而表以皮为之饰。皮,虎豹皮。帛,如今璧色缯也。”也就是说,“皮帛”指用虎豹皮裹着的白色丝织品。
(传)李公麟《豳风七月图》(局部)
南宋佚名绘,纸本墨笔长卷,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这卷《豳风七月图》托名李公麟,纯用白描,以连环画的形式细致描绘了《七月》每一章的诗意。
这段画面描绘的是诗中第四章:“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豵于公。”“一之日”“二之日”指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秋收之后,农民们去野外打猎,打到的狐狸要献给“公子”作裘衣,打到的野猪,大的献给豳公,自己只能留下小的。“豵(zōng)”是一岁的小猪,“豵(jiān)”是三岁的大猪。画面中的猎人正要向“公子”献上猎物,一人举着狐狸,一人牵着野猪。那只狐狸的毛皮看起来蓬松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