豸 长脊的猛兽
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 ——《尔雅》
A
B
C
“豸(zhì)”这个字今天已经很少使用,最多也就是出现在书面语中,比如骂人为“虫豸”,虫、豸并举,属于禽兽类詈词。据《汉书·五行志》载:“虫豸之类谓之孽,孽则牙孽矣。”“孽(niè)”指妖孽、灾害,“牙孽”也写作“孽牙”,指祸端、灾祸的苗头。这是“虫豸”用作骂人话之始。《三国志·吴书·薛综传》载“日南郡男女裸体,不以为羞,由此言之,可谓虫豸,有靦面目耳”,“靦(miǎn)”是羞惭之貌。这是将人比作“虫豸”。那么,虫和豸有什么区别呢?
豸,甲骨文字形A,很明显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大口、利齿、长尾的野兽之形,中间的两撇表示兽足。金文中用“豸”作偏旁者比比皆是,比如字形B,张大的口中添加了一枚利齿,头的后部又添加了一只圆耳,下面的尾巴之形更是栩栩如生。小篆字形C,从象形转为笔画化。
《说文解字》:“豸,兽长脊,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杀形。”许慎的意思是说:“豸”是一种长脊的兽,行动时会突然伸直脊背,就像窥伺到猎物而准备捕杀一样。因此这一类长脊兽都从豸,比如貓(猫)、豹、豺、貂、貍(狸)等。
不过,古代中国第一部辞书《尔雅》在《释虫》篇中的定义却不同:“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段玉裁解释说:“凡无足之虫体多长,如蛇、蚓之类,正长脊义之引申也。”明代字书《正字通》引魏校曰:“豸,恶兽也,像高前广后,长尾张喙,贪而好杀也。”徐灏也质疑道:“据字形,豸有足而虫无足,与《尔雅》正相反。豸自是猛兽。”
综上所述,“豸”本为长脊猛兽,但《尔雅》的释义影响深远,后人遂将错就错,用“豸”来指称蛇、蚯蚓一类无足之虫,也才能够与蜈蚣等有足之“虫”并举而组成“虫豸”一词。
有趣的是,“豸”并不仅仅指恶兽,还是一种能够辨别是非曲直的神兽的名称。《说文解字》在为“廌”字释义时引述《神异经》的记载:“《神异经》曰:‘东北荒中有兽,见人斗则触不直,闻人论则咋不正,名曰獬豸。’”
“獬豸”也写作“獬廌”,见人争斗则用角去抵触理屈的一方,听人争论则用嘴去咬错误的一方。汉人因此制獬豸冠,又称“法冠”,执法者佩戴,冠上饰有獬豸之角。《后汉书·舆服志》在“法冠”条中写道:“执法者服之……或谓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其实这不过是远古时期的神判方式而已,借助传达神明旨意的神兽,来判决人力所不能及的疑案。
不过,传说中的獬豸为独角兽,但“豸”的字形却并非独角之形,因此,也有学者认为这是许慎把无角的“豸”和有角的“廌”二字弄混了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