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传统插花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北京插花艺术研究会,是以挖掘传承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为己任的群众性插花组织。研究会经过多年来对中国传统插花艺术这座宝山的不懈挖掘、整理,初步弄清了传统插花发展的脉络、理论体系和插作技艺,但对传统插花艺术的进一步挖掘、整理,路程还很长。
中国传统插花经过海淀区级、北京市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请,于2008年6月,通过了国务院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批。北京插花艺术研究会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精神,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全国开展了多次传统插花的理论传播和技能培训。
为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北京插花艺术研究会将继续深挖传统插花艺术这座宝山,将三千多年来各朝各代先民们所创造的插花文化,尽最大努力原原本本地挖掘出来,加以整理、保护,使后代子孙能尽享祖先光辉灿烂的文化成果,这也是插花人必须肩负的历史责任。下面以4幅经典传统插花案例简要介绍一下中国传统插花的技艺和内涵。
1.太平春色
图1-2-1所示作品是明代孙克弘的著名画作,为中立式十全厅堂插花。作品隆盛高大,繁丽壮观,引人注目。主枝白梅虬曲外展,从花丛中伸出,宛若明亮的繁星,闪耀在作品上部,有光照寰宇的气势。下方群花枝叶向四周扩展,层次分明,极富变化,色彩艳丽,刚柔并济,各尽其态。所用花材以白色梅花为主枝,配材有松、竹、柏、山茶、水仙、瑞香、月季、南天竹、芝麻梗。十种格高韵胜的花材,寓意十全十美、事事如意、兴旺发达。作品构思缜密,插作考究,可谓中立式十全厅堂插花的极品。
图1-2-1 太平春色 明 孙克弘
作品以古铜尊为容器,色彩黑绿,沉稳凝重,承载花材造型,器因花而生动,花因器而沉稳,动静互衬,器花协调,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作品名为《太平春色》,显然是为歌颂和希冀明代太平盛世日益繁盛、江山永固、生民永享太平之福的画作。我国各类艺术受宋代“理学”的影响,将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插花艺术也不例外,为时代讴歌,为生民祈福。本作品以“十全十美”精美的艺术作品,全力为歌颂时代而歌唱。这是中国传统插花的历史使命,也是其主要的风格特色之一。
2.瓶花图
图1-2-2所示作品完成于明天启五年(1625),陈洪绶时年27岁。他天资聪颖,绘画技艺已渐趋成熟。古铜瓶插白梅斜伸在上,下托红边月季,造型稳健。成反比例构图,瓶高约为5,花材高约为3。古铜瓶锈迹斑驳,黑底现绿色或红色锈斑,极具观赏性。白梅和月季,枝条秀雅流畅,轻灵侧展,花朵点缀其中,若星光闪烁、神游星汉之中。瓶旁设一水卮[zhī],可为瓶花添水,亦在构图中起平衡作用。作品精美,想不到是出自27岁的年轻人之手。
图1-2-2 瓶花图 明 陈洪绶
3.蕉荫结夏图
图1-2-3所示作品是明代仇英所绘的四季图之一。本图描写了夏季在芭蕉树荫下,一位高士凝神静气、物我两忘地弹奏着古阮(古代弹拨乐器的一种),另一位高士停奏古琴,仿佛进入了乐曲描绘的美妙境界之中。一旁书童在侍弄插花,望着高士弹阮,仿佛也被乐音感染,痴痴凝望而忘却了手中侍弄的插花。画面三人成不等边三角形设置,围绕着高士弹阮展开。三者各司其职,各显其态,相互联系,构成有机的整体。乐音高奏,自然和谐,结成入心入神的美妙乐章。
图1-2-3 蕉荫结夏图 明 仇英
4.三清图
图1-2-4的作者是郑燮[xiè](清朝)。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郑燮在画中只画了兰竹菊三种,他在题诗中说:“兰梅竹菊四名家,但少春风第一花。寄与东君诸子弟,好将文事夺天葩。”郑燮在山东潍县当了七年县令,对潍县文人子弟,有很大的期望,画了这幅画,希望他们在文事上蟾宫夺桂,事业有成。补上独缺梅花这一文人心中圣树的遗憾。
图1-2-4 三清图 清 郑燮
图1-2-4所示高瓶中绿竹高擎,幽兰吐香,矮瓶是一丛菊花斜展,与竹兰呼应,极具动感,二者一高一低,似在细语交谈,十分亲切,它们在谈些什么?以形入神,以神入境,情感的波涛会次第展开。东君诸子弟绝不会让郑燮失望,必夺文事之天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