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内容提要
客观存在的稀缺性和人类无尽欲望的矛盾,是经济学产生的根源。
隋朝王通在《文中子·礼乐篇》提出了“经济”一词:“皆有经济之道,谓经国济民。”后人遂将“经济”一词作为“经国济民”的省略语,作为“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同义词。经济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经济学作为一门经世、济民、致用的学科,自其诞生至今已有两个世纪之久的历史。追溯到更远,有中国古代“交相利”“通功易事”的朴素经济思想,见之于希腊色诺芬的经济论、亚里士多德的货币论。
为什么会产生经济学?这源于客观存在的稀缺性与人类无尽欲望的矛盾。我们可以将客观存在定义为各式各样的资源,这些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生理、心理上不同层次的愿望。按照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可以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不同层次。人的欲望层出不穷,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后,就会倾向于追求高层次的需要。但相较于无穷无尽的欲望,用于满足欲望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等客观存在却是有限的,这取决于人类所享有的物质条件和生存环境。
客观存在的稀缺性,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重大问题,而欲望无限性与资源有限性的永恒矛盾,成为人类社会出现经济问题的根源。在资源稀缺性的影响下,人们试图以最低的消耗来博得最理想的经济效果,通过不同的经济手段来稀释、缓冲资源与人类欲望的矛盾,这是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以产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作为一门实用学科,经济学在解决经济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回顾其历史,最早的经济学思想于奴隶社会时期初现端倪,在15世纪的西欧得以萌芽。在这一时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掀起国际贸易的狂潮,“重商主义”经济哲学盛行,这一经济理论主张国家干预和管制商业、制造业等重大经济领域,扩大金银收入,实行对外垄断贸易,并重点考察商业资本的运动,基于流通视角,试图探讨货币和商品的流动规律,成为资产阶级最早的经济理论体系。
19世纪初至中叶,资本主义通过血腥的原始积累及海外扩张不断壮大,工业发展速度惊人,原有的“重商主义”理论弊端重重、颓势尽显,此时出现“重农学派”和“自由放任主义”两种学潮。前者以法国经济学者魁奈为代表,主张金银等货币只是流通工具,工业是农业的附属物,农业才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后者则认为市场就像是“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对经济的调节更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反对国家盲目干预经济,以“一刀切”的粗暴方式去打破经济规律,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在这一阶段,资产经济古典经济学趋于成熟,成为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的雏形。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叶则进入到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以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为杰出代表。
1929—1933年,席卷全球的资本主义大危机爆发,新古典理论与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轰轰烈烈的凯恩斯革命由此掀开序幕。到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在资本主义周期危机中遭受重创,又出现了主张经济自由的供给学派、货币学派和理性学派,经由不断完善和发展,基本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格局。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风云诡谲多变、错综复杂,经济学理论也随之更新,出现了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多重声音。伴随着经济活动的持续,世界将给经济学注入新鲜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