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书籍设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书籍形态设计的流变

一、书籍形态之源

书籍的产生与文字的形成关系渊源。文字无疑是书籍形态形成的最直接、最基本的要素。

华夏仙人的结绳记事和楔刻记事体现了文字的萌起,结绳记事是最为原始、古老的记事方式之一,他们往往用不同颜色与不同质地的材料为绳,各取长短不一的绳子打结。单结是十,双结是百,三结是千。人们凡遇大事以绳打大结,小事则打小结。在粗绳上拴长短不齐和颜色不齐的细绳,细绳上打着许多结,结离粗绳越近表示事情越重要,黑结表示死亡,白结表示和平,绿结表示谷物,红结表示战争等。结绳除能够记录数量,还能够表示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用不同的结式和结的多少、大小来记录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并发展到用以治理家族部落。

后来又在甲骨、石块、木片、陶器、铜器上刻化符号,逐渐孕育出象形表意的文字系统。以后逐步演变为金文、篆文、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文字记录下华夏民族的历史(图1-5)。

[图1-5] 结绳记事和楔刻记事

1.陶器上的符号

文字是书籍产生的基本条件,据考古发现,中国远古时期在陶器上刻画符号用以表明意图、传播思想。距今有五六千年历史的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纹饰上刻有规则的简单符号,据学者推断,这可能是中国最原始的文字,此文字的刻画行为也是书籍形成的原始动机(图1-6)。

[图1-6] 陶器上的纹饰

2.甲骨文

公元前11至16世纪的商代,统治者将文字视为神的文字,通过写在龟甲和兽骨上文字的变化来占卜未知事情。甲骨文字的排列颇具形式美感,据《尚书·多士篇》中记载:“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其中的“册”字似乎就是甲骨刻上文字后串在一起的形状:“册”字,甲骨文写作“”,金文写作“”。“典”字,甲骨文写作“”,金文写作“”,像两只手捧着简册,有非常尊崇的含义。由此可见,当时的装帧形态主要是通过在甲骨上穿空,再用连接物把甲骨一片一片地编起来,即我们后来所说的“页”。直到现在的动画设计中还依然使用“帧”来表示关键性的停顿。中国最早书籍形态雏形的甲骨“书”,就是将刻有甲骨文字的龟板尾端右角刻上编号然后穿孔连接起来,成为一叠可以连续翻阅的信息载体(图1-7)。

[图1-7] 甲骨“书”

3.钟鼎文

至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达到鼎盛。一些关于战争、条例、典礼等大型活动被记载于青铜礼器的内壁或腹底,从而形成更完整的文字记录,人们称之为“铭文”或“钟鼎文”。兽骨、龟甲上的甲骨文,以及青铜器上的钟鼎文,都是最初的书籍形式。钟鼎文的排列延续甲骨文的排列方式同时更加完善,直行从上往下,横行从右往左,行间距大于字间距,整体篇章布局高贵典雅,呈现王室风采。整体外形以青铜器物外形为载体,故呈现出圆形、弧形等不同形式(图1-8)。

[图1-8] 钟鼎文

二、中国书籍形态的演化

中国书籍的形成与发展,以书籍制度进行划分为:

简策制度(周代至秦汉)

卷轴制度(六朝至隋唐)

册页制度,其中由卷轴装演变为册页形式,包括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五代至明清,有的形式至今还在沿用)。

1.竹简

竹简沿用时间很长。汉初在孔子的旧宅发现古文字写的尚书、礼记等几十篇就是竹简。一般是将大竹竿截断,劈成细竹签,在竹签上写字,这根竹签叫“简”,把许多简编连起来叫作“策”,简和策是以文字的多少来定的,简写多了就编成策(册)。因此,用竹做的书,古人称作“简策”。“简”的背面写上篇名及篇次,当简册卷起时,文字正好显露于外,便于人们查阅和检索。

编简成策的方法就是用绳将简依此编连,上下各一道,再用绳子的一端,将简扎成一束,就成为一册书,编简一般用麻绳。通常一策是一篇首尾完整的文字,策的开头有两根空白的简,称为赘简,相当于现在的护页,目的一是为了保护里面的简。二是为了有个过度的空间,舒畅之感。赘简之后,一般每简只写一行,少的只有八字,多的三四十字。第一简是篇名,篇名之后是作者姓名,然后再写正文。写完后从左向右卷起,成为一束。许多策常用布或帛包起,叫帙;或用口袋装,叫囊;相当于现在的书盒(图1-9)。

[图1-9] 竹简

2.版牍

古人把树木锯成段,剖成薄板,括平,形成二尺、一尺五、一尺、五寸等不同长度的规格,其宽度一般为长度的三分之一。记载在木牍上的文字,一般称作“方”或者“版”,故后人也称“方版”为“版牍”。版牍面积相对简策较大,因此常用于地图、书信等题材,所以地图现在仍有“版图”之称(图1-10)。

[图1-10] 版牍

但是简策也有缺点:首先是竹木很重,占地方,使用也不是很方便。其次是久了绳子易断,产生脱简和错简,很难复原,因而后来发展为缣帛的书。

3.缣帛

卷是用帛或纸做的,是书写内容的正页。

在竹木的书盛行的同时,出现了写在丝织品上的书,丝织品当时有帛、缣、素等名称,所以这种书要称为帛书、缣书、素书。当时还有人要用图画来说明的书,而简很狭窄,因此就用帛来书写。帛柔软轻便,易于携带保存(图1-11)。

[图1-11] 缣帛

4.卷轴装

帛是很贵重的物品,这时候纸已经发明,因此就有人用便宜的纸来写,帛就被纸代替了。和今天的中国画轴形式相似。卷轴的抄写方法是:依据纸的长短大小而定,写完后,再续。然后把他们粘起来,加一根轴,卷成一束,便成卷轴。卷口用签条贴上书名。轴一般是木质的,也有工艺之分,有竹、金、珊瑚、玉轴。卷子左端卷进轴内,右端在外,为了保护它,另外用纸或丝织品粘在前面,叫镖或包首。镖头再系带子,把卷轴扎起来,镖和带也是很讲究的。卷、轴、镖、带是卷轴装的四个主要部分(图1-12)。

[图1-12] 卷轴装

5.贝装

贝叶经最早出现在印度,后随佛教传入中国,在我国西藏、云南众多寺庙中保存了大量贝叶经文。这些佛学经典都是狭长的单页梵文贝叶经的形式。贝叶是植物的叶片,经一套特殊的制作工艺制作而成,所刻写的经文用绳子穿成册,上下垫以板片,再用绳子捆扎而成,可保存数百年之久。受这种装帧思想的影响,古人发明了汉文的“梵夹装”。一般将纸张书写或雕印的经文效仿贝叶经,上下夹木板,夹板中段打两个圆洞,用绳索两端分别穿入洞内,将绳索结扣用木板相夹,而后以绳索、布带捆扎。梵文是由左向右写的,与中国自上而下的书写方式不适应,因此改为竖写形式(图1-13)。

[图1-13] 贝装

6.经折装

卷轴装翻阅起来也有些不方便的地方,要查阅中间某一段,就要全部展开卷轴。所以有人把长卷纸反复折成几寸宽的一折,首尾粘在木板上,称为经折装。经折装书双面抄写,但很接近册页形式了(图1-14)。

[图1-14] 经折装

7.旋风装

在唐代后期,产生了旋风装,是卷轴装转变成册页装的过渡形式。以一条长纸作底,第一页单面书写,全裱于卷端,下页依次把右端相错贴在上页上。展开时象龙鳞,收时象旋风,因此而得名。虽没脱离卷轴外形,但阅读上快很多(图1-15)。

[图1-15] 旋风装

8.蝴蝶装

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全是手抄,知识流传是缓慢的。印刷术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欧洲的古登堡的活字印刷术给书籍带来巨大的影响,册页形式是现代书籍主要形式。

旋风装的书久后,书页的折叠处易断裂,后来逐渐演变成蝴蝶装,是一个印版就是一页,书页反折,使版心朝里,单口向外,并将折口都粘在一张包背的纸上,由于翻动时像蝴蝶展翅,因此而得名。

9.包背装

由于蝴蝶装在翻阅时常见空白页,必须连翻两页才能看下去,不方便,就出现了包背装。包背装和蝴蝶装相反,书页正折,版心朝外单口向里,订好后外面加封面,连书脊包起。这种装订方式很像现在的平装书籍(图1-16)。

[图1-16] 不同的装订形式

10.线装

线装始于明代中叶(公元14世纪),盛行于清代。线装是从包背装发展起来的,不用整纸裹书,而是前后分开为封面和封底,不包书脊,用刀将上下及书脊切齐,再在书脊处打孔,用线串牢,打孔穿线,订好。一般有四眼钉法,也有六眼钉和八眼钉,讲究的还在上下角用丝织品包角(图1-17)。

[图1-17] 线装

11.中国近代书籍形态

在中国,由于漫长的封建社会束缚,书籍的生产和艺术表现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公元19世纪以后,中国开始采用欧洲的印刷技术,但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初,现代的机械化印刷术才取代了一千多年来的手工业印刷术的地位。

由于现代印刷术的影响,书籍的形式和艺术风格发生了变化。书籍的纸张逐渐采用新闻纸、牛皮纸、铜版纸等,原来的单面印刷变为双面印刷,文字也开始出现横排。这样,更有利于书籍生产和阅读。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文化上出现了新的高潮,这一时期的书籍艺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鲁迅是中国现代书籍艺术的倡导者。他亲自进行书籍设计,介绍国外的书籍艺术,提倡新兴木刻运动,为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封面外,鲁迅先生还对版面、插图、字体、纸张和装订有严格的要求。鲁迅先生提出“天地要阔、插图要精、纸张要好”。主张版面不要排得过满过挤,不留一点空间,强调节奏、层次和版面的整体韵味。他自称为自己是最早的“包边党”。鲁迅先生不但对中国传统书籍装帧有精深的研究,同时也注意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因此,他设计的作品具有民族特色与时代风格相结合的特点(图1-18)。在鲁迅先生的影响下,涌现出如陶元庆、丰子恺、陈之佛、司徒乔、庞薰琴等一大批学贯中西、极富文化素养的书籍设计艺术家,为读者营造温馨朦胧感。他们的研究与探索都为我国的书籍装帧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图1-19)。

[图1-18] 鲁迅先生作品

[图1-19] 优秀书籍装帧设计

三、西方书籍形态设计的发展历程

公元前30世纪埃及的莎草纸是古代使用最广的文字载体。古埃及人很早就发明了莎草纸,用纸莎草制成的书写介质作为当时主要的书写材料。以纸莎草纸为材料的卷轴,因无法折叠、不能正反书写的缺点促成了另一种书籍形态—册籍的诞生(图1-20)。

[图1-20] 纸莎草制成的书

在卷轴与册籍两种形态共处了两三个世纪之后,册籍取得了主要地位,而这种新形态的变革则取决于羊皮纸这种材料的使用,羊皮纸使书籍更结实,更易搬运,这种纸的特性促成了书籍行业的一度繁荣。中世纪时期的某些著作还装饰有宝石、象牙等,甚至有的书籍被装订成铃形而悬挂于腰间成为一种装饰。实际上,从册籍的出现到印刷术的发明,中间历经了一千多年,在这期间书籍已经获得了完整的形式。

15世纪前后的欧洲,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手抄本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使欧洲的印刷术有了新的发展。古登堡是西方印刷史上一个革命性的人物。15世纪中叶,他在德国的美因兹造出了使用合金活字的印刷机,研制出了印刷用的印油和铸字的字模,印出了欧洲第一部活字版的《圣经》。有人认为古登堡活字印刷的发明只不过是对于手抄本这一次形式的重复,而实际上古登堡改变了西方思想及传播的历史,使欧洲摆脱了中世纪手抄本时代,印刷业得以迅速发展。

19世纪现代主义的艺术思潮冲击着手工制书业,机械化的发展将手工书籍挤向边缘。工业大革命后的批量生产使设计水平急剧下降。裁纸、切边、压印、缝合都能由机器来完成,这种生产的分工使书籍各部分失去了和谐,加上资本家追求利润,书籍变得商品化,机械制书,艺术趣味寡淡。

19世纪末,被人们誉为现代书籍艺术的开拓者威廉·莫里斯(图1-21)提出艺术品手工制作才是最好的,机械化不可能实现手工艺术。他认为艺术不能只限在绘画和雕塑里,还应该在生活里,主张消灭艺术和生活的界线,使生活艺术化。在他所倡导的工艺美术运动推动下,手工装帧工艺又在英国勃发生机。他建立了设计到印刷的“凯姆斯科特”印刷厂,设计出最著名的古朴幽雅、强调手工艺特点又便于印刷的“戈尔登”美术字体。他的成就是不以商业为目的,而是为书籍爱好者设计精美的书籍、美观的字体、讲究的版面、优质的油墨和纸张、漂亮的印刷和装订。莫里斯唤醒了提高书籍的质量和责任感,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图1-22)。

[图1-21] 威廉·莫里斯

[图1-22] 莫里斯的第一件装饰字体草稿

莫里斯的设计喜欢版面排得华丽而拥挤,特别是扉页和每章的第一节,多采用“工艺美术”运动的典型特征:缠枝的花草、精细的图案、首写字母也是华贵装饰(图1-23、图1-24)。

[图1-23] 《呼啸平原的故事》目录页与首页/莫里斯

[图1-24] 《金色传说》扉页和首页/莫里斯

20世纪初出现的现代主义风格的书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同时代艺术思潮的影响,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欧普主义、超现实主义和照相现实主义等都在封面、插图、版面设计上有所体现(图1-25)。

[图1-25] 《艺术左翼战线》杂志

其中,未来派的版面强调表现感情的爆发和运动感,采用无约束的构图和狂乱的线条,效果强烈就行,文字不是表达内容的工具,而是作为视觉因素,成为绘画图形一样,自由安排和布局,不受任何固有原则限制,这对于传统的设计有严重的冲击(图1-26)。

[图1-26] 《未来派自由派语言》

四、概念书籍设计形态

随着书籍艺术的发展,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设计者理念的转变与创新,现在的书籍设计已经不仅仅是普通的四四方方样式,在形式上有了新的姿态。它不仅仅是书,也可以是一个网球、一个挂件……甚至是一件艺术品。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概念书是指充分体现内涵,但与众不同、令人耳目一新、独具个性的新形态书籍。概念书是一种关于书的思想体现,其形态不一定是现代流行的纸质书籍,阅读方式不只是简单的看和读,可能还有听、摸、闻、吃,甚至直接从大脑神经输入信息方式,其功能也是各种各样的。概念书的设计意义不仅仅只是为了发明制作一种具体能看能用的书,更为重要的是它传达出什么样的信息,能给人怎样的想象空间,甚至它有可能是未来书的创意灵感起点和来源。概念书籍设计的目的是延展书的概念,生成相关的概念,同时发展思维的多向性、多层面性,以及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和手段,因此概念书籍的设计更强调的是书籍本身的实验性质。当我们把设计的功能暂时隐没,把形式进行挖掘,人们会发现,这时的概念会变得无比强大,同时也具有了无限的可能性(图1-27~图1-29)。

[图1-27] 《中国民间器乐》\高文翔

[图1-28] 《我们白着呢》杨帆

[图1-29] 概念书籍设计

知识链接 中西书籍文化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