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养生精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秋之收

立秋之后至立冬之前的这段时间,叫做秋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封藏者少。”

秋三月常指的是农历七、八、九三个月,这个季节表现在天地之气上,特点是降大于升,收敛过于生发,天气下降,地气内敛,外现清明,所谓秋高气爽就是指的这个气象。秋季属金,在人体是属肺经,肺娇贵,十分怕燥,因此,秋季要滋养肺阴。人在秋季也要由夏季的发散状态转入收敛,应该早睡早起,与鸡同步,使肾之志安宁稳定,以缓和秋季的肃杀;令心之神气收敛内藏,使秋气得以平和[11]

1.3.1 秋季人体和气候的特点

秋季分为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古有谚语“立秋之日凉风至”,从这一天起,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立秋的气温下降,会降低人体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细小支气管的阻力增加,黏膜纤毛运动减少,使感冒、支气管炎、哮喘发病数增多;四季中秋季对应的是五脏中的肺,肺气虚则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容易产生悲秋的情绪;秋季的空气干燥,易出现干燥症,燥邪伤津,津液受损,人易有肺燥、鼻干、头发皮肤干枯、便秘等干燥症的表现。

处暑即表明暑天的结束,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全国天气变化差异较大,华南、西南、华西地区雷暴活动较多,尤其以华西地区秋雨偏多,但在9月份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开始进入少雨期。按照自然界规律,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导致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早上不爱起,白天不爱动,这就是“秋乏”。同时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症。而早晚温差大,人体不适应,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人们往往对冷热变化很不适应,容易引发呼吸道感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说。

进入白露节气后,冷空气分批南下,往往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白露是全年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一般昼夜温差在10-15℃。白天的温度虽然仍达30℃,可是夜晚会下降至20℃。白露前后,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称之为白露。人们在秋季时,往往吃得很丰富,因为既要补充夏季的消耗,又要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准备,如此饮食有可能造成热量摄入过多,从而转化成脂肪堆积在体内。

秋分时节,气温逐日下降,昼夜温差幅度高于10℃以上,逐渐步入深秋季节。北方由于降温比较早,可偶见霜降。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了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下降。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一场秋雨一场凉”,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秋分之后,阵阵秋风袭来,气温逐渐下降,寒凉渐重,所以多出现凉燥。人们普遍感到早晚凉气袭人,也是胃病的多发季节。中医认为,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不注意防护,饮食和生活不规律,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

寒露的到来则预示着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索,这是冷热交替的季节。一场较强的冷空气带来的秋风、秋雨过后,温度下降8-10℃较常见。人体阳气也慢慢收敛,阴精开始潜藏于内,由于气温下降较快,感冒也成为此时的流行病。从中医角度上说,寒露节气时,自然界中的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减退,这一时期人们的汗液蒸发较快,阴气渐生,因而常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出现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症状。

霜降时节是秋冬气候的转折点,气候特点是外寒内热、气温渐冷。这段时间人的手脚易凉,后背易冷,是气血御寒循环不畅所致,但心里又有燥热的感觉,这是“秋行夏令”的结果。人体新陈代谢增强,耗热量增多,胃液及各种消化液分泌增多,食欲改善,食量增加,脾胃功能过于旺盛,容易导致胃病的发生。

1.3.2 秋季养生原则

1.3.2.1 秋冻别着凉

中国自古以来流传“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谚语,符合秋天“薄衣御寒”的养生之道。但对“秋冻”要有正确的理解,不可机械套用。立秋之初,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早晚温差大,白天仍然炎热异常,但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深秋季节,天气较冷,体质虚弱者及老年人夜间睡觉要关好门窗,入睡后腹部要多盖一些衣被,以防腹部受凉,诱发感冒、腹泻。

1.3.2.2 入秋先滋阴

秋天养生以养阴为主,农历秋季七八九月,阴气已升。秋风劲急,物色清明。人们要早睡,并要鸡鸣即起,使情绪安逸宁静,以缓和秋季肃杀之气的影响。

从寒露时节起,雨水减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燥邪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加之这时气候干燥,容易引起身体器官的燥邪上火,所以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

秋季人体精气开始封藏,进食补品容易吸收藏纳,有助于增强身体素质。因此,秋季是最佳的进补季节。秋季应当注意润补,即养阴生津润肺。采取平补、润补相结合的方法,以达到养阴润肺的目的。在此期间可适当多吃鸭肉、乌鸡、鸡肉、牛肉、猪肺、大枣、莲子、蜂蜜、山药、桂圆、薏米等食物[12]

1.3.2.3 秋季宜养肺

秋季对应的内脏为肺,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开窍于鼻。而秋季的主气为燥,燥为阳邪,最易耗伤津液,燥邪每从口鼻侵于肺,耗伤肺阴,出现肺燥,可表现为口干、唇裂、鼻塞、咽痛、阵发性干咳,甚至流鼻血或咳出带血的痰等一系列呼吸系统病症。

秋季防肺燥应多吃白色食物。肺和五色中的白色相对应,提醒平日容易感冒,或是肺与支气管常不舒服、易咳嗽的人,平时肠胃脆弱但又容易胖的人,肤色不佳的人,都要多吃一些白色的食物,像白萝卜、白菜、菜花、银耳、甘蔗、杏仁、山药、茯苓、白芝麻、百合、白芍等。

深呼吸可清肺,可常做腹式呼吸:伸开双臂,尽量扩张胸部,然后用腹部带动来呼吸,这种呼吸方式可增加肺容量。或者用缩唇呼吸法,快速吸满一口气,呼气时像吹口哨一样慢慢吹出,目的是让空气在肺里停留的时间长一些,让肺部气体交换更充分。支气管炎患者可常做。

也可做护肺按摩操:扣肺俞穴,每晚临睡前端坐在椅子上,两膝自然分开,双手放在大腿上,头正目闭,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吸气于胸中,两手握成空心拳,轻叩背部肺俞穴(背后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两指宽处)数十下,同时用掌从两侧背部由下至上轻拍,持续约10分钟。此法可以舒畅胸中之气,有健肺养肺之功效[13]

1.3.3 秋季饮食健康方

在秋季养生中,《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预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不之,辛泄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食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

秋季适当多吃生津润燥食物。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中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易润其燥,禁寒饮”。也有养生专家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枸杞子、百合、糯米、大米、蜂蜜、枇杷、乳制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秋季应注意食疗以润肺为主。莲子、芡实、鱼鳔、蜂蜜等有滋阴润肺的作用,冰糖银耳汤、雪梨膏、百合莲子汤、山药莲子汤、芡实山药羹等也有养阴润肺的作用。适当用些润燥的中药,如沙参、玉竹、怀山药、百合、生地、芦根等,也可以促进呼吸道及胃肠道的腺体分泌,有效避免秋燥。必要时,这些药物(生地除外)也可以和鱼或鸭一起煲汤食用。老年人或者身体较虚弱的患者,也可以用一些西洋参炖服,达到益气养阴的作用[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