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区
我们多数人日常生活里都有些习惯成自然的可以预知的行为,这些行为可以反映出我们的人格。这一点可能非常实用,因为它让我们可以专注于自己不太熟悉,需要付出精力主动加以钻研的事情。但有时候,那些让我们感到舒适自在的种种行为也可能会让我们裹足不前。以我多年的教学和咨询经验来看,我发现很多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己的生活选择范围,通常都是由于害怕自己难以接受自己,或者害怕别人不会认可自己。
你有没有这样的熟人,他们不管去哪里常常只选择相同的出行路线,总是在同一家饭店吃饭,通常总是避免去接触新的人或去新的地方?有些选择这样做的人生活得十分美满幸福。但是许多人很少尝试新鲜事物仅仅是由于害怕,而不是因为别无选择。他们好像对待生活有一种特定的方法,告诉自己说:“这是我所熟悉的生活,我最好牢牢把握这一切,我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情,最好还是不要去贸然尝试。”
比如,你的舒适区可能会排斥一些诸如冒险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主动去交朋友、明确表达自己的感情,或者可能需要“以身犯险”才能完成的特定冒险活动。这也并不是说每个人都需要更加活泼开朗,更多地去自我表白,或者说每个人都应该去追求冒险和刺激。但是过于小心谨慎可能会限制你去享受人生乐趣或者限制你发挥雷厉风行的办事能力。
再举一个例子:有些人喜欢在滔天浊浪里玩激流勇进;另一些人把从飞机上纵身一跳当成休闲方式。很显然,这些人的舒适区和那些认为享受时光的好办法就是看电视的人大不相同,看电视的最大冒险和乐趣不过是手拿遥控器进行频道冲浪。对于那些喜欢冒险活动的人来说,要扩大自己的舒适区,一个有用的方法可能就是学会一些取得长远成就所必需的那种自律:做一些单调和平凡的事情,然后坚持不变,哪怕它们一直都是那样毫无刺激可言。
还有一个例子,既然我们跟那些和自己性情相投的人待在一起感觉最惬意,学习怎样和那些性格迥异的人和睦相处可能就会让我们感到浑身不自在。
最后一个例子,想想那些过于咄咄逼人、傲慢专横或者轻率鲁莽的人。哪怕对这样的人,舒适区这个概念也很重要,因为要让他们更能替别人着想或者更加考虑别人的感受,以便在世上取得更大成功,也许才是真正的性格延伸。
要寻求冒险,你并不要远行万里或身历险境。实际上,更大的赌注往往就押在家中。对有些人,要参加一场宴会、开始一场谈话或是在一拨人面前演讲都需要真正的勇气。有时候真正的英雄往往是那些鼓起足够勇气历经各种艰难,终于为捍卫自己的信念挺身而出,直面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处境的人。
生活中人们往往用很多方法限制自己本来可以得到的一切。我们将要讨论的是舒适区(comfort zones)这个概念,以及它怎样与敢于冒险和增加潜力产生联系。希望大家能培养一种态度,使大家能拓展自己的舒适区,我们将会探讨这样做带来的种种益处。通过在不同环境中使用舒适区健美操(comfort zone aerobics)的适当形式,你会学习到怎样开始拓展你的潜力的新概念。
害怕成功
这里先说一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舒适区的概念具体怎样起作用。好多年前,大概是20世纪80年代,一家大公司从一所大学专门雇用一批研究人员,以找出哪些人格特征可以暗示具备良好销售员的潜质,以方便这家公司在雇人的时候据此甄别人才。研究人员开始追踪调查那些最优秀员工的工作表现和销售记录,沿着这条路线,他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信息,对于理解舒适区的重要性有一定借鉴意义——同时也揭示出哪些因素限制了舒适区的拓展。
研究人员发现,一旦一个销售员的收入超过这家公司大部分人的平均工资水平,这个销售员下一年度的销售量就无一例外会有所下降。害怕成功(fear of success)这个术语一般就适用于这样的反应。表现出色,收入大增的某些因素似乎对很多人产生了反面的影响。
对此可以有几个不同解释,全都涉及超出自己的舒适区以外所带来的不适。比如,大概还是在大学学习期间,更多女性开始抛头露面进入商业社会,从事那些她们足以胜任但传统上并不属于女性的工作。很多女性在一段时期内都会表现得异常出色,然后,也许是被自己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吓了一跳,她们开始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消极怠工。有关自我挫败行为的很多信息都来源于对这些女性所做的研究,她们非常聪明能干,但是好像受到自己的一些观念的影响而裹足不前,认为女性应该满足于取得什么样的成绩才能被社会接受——这就是害怕成功的好例子。(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即指女性由于受到性别上各种观念的限制而在职业晋升方面裹足不前——完全是另外一码事。)所以当人们步出自己的舒适区,哪怕是取得积极正面的成就,他们似乎还是很容易就受到自己一些观念的限制,即认为自己应该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才较为合适。
另一个害怕成功的解释和期待值有关。你认不认识有些人,他们发现自己工作表现出色之后会觉得不自在,因为他们觉得将来要维持或超过现有水平会有很大压力?我就观察过学生中存在这样的现象,这些学生有能力,偶尔会考出好成绩,但是再也不想费力气考出这样的成绩。他们明明能考出A却宁愿考个B或者C,这样其他人就不会对他们有那么高的期望了。
同龄人的压力也是害怕成功的因素之一。有些人故意把事情搞砸,目的就是为了能成为某个团体的一分子。也许你还能回想起高中的时候,有些学生认为装得傻乎乎其实就是样子酷酷的一种表现。因此他们装出一副傻傻的样子,而实际上他们一点也不傻。他们上课睡大觉,故意不做作业以显得自己很酷,跟好哥们打成一片,问题就在于,到了下一年,一半以上的人不论出于什么原因都不再是他们的好哥们了!他们可能因为别人对学习成绩嗤之以鼻,就平白浪费掉一年大好光阴。
另一个说明同龄人压力怎样导致人们害怕成功的例子发生在工作场所。同一家公司位于同一水平上的同事,彼此之间在平时的社交场合也多有往来应酬,因此如果其中一个人在职务上获得晋升机会,同事们也会觉得十分为难。他们可能给这个人施压,让他不要离开这个小团体。你有没有经历过自己发大财撞大运,结果却发现你的朋友并不为你觉得高兴的情况?有时候,你的成功让那些工作表现不佳或者卡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出不来的人觉得自己很没用,所以他们自然不会为你感到高兴。
我把这种表现称为“螃蟹行为”(crablike)。我先说个故事来说明一下这种类型的思维和行为。在圣弗朗西斯市的渔人码头,一般小贩都是在露天市场成堆兜售各种类型的海产品。而卖活螃蟹的地方常常都把螃蟹放在边缘很浅的盒子里,远远摆在前面。这个盒子并不大,但是螃蟹都乖乖待在里面。它们完全可以爬出去,但它们就是安居不动。之所以不用把这些螃蟹放到一个大盒子里,其中有个原因就是这些螃蟹挤成一团,抱成一堆,相互抓得紧紧地不松开,大家抱成团才觉得安全。由于它们自身的原因,它们想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紧紧抓住彼此。如果其中有一只螃蟹突出重围开始往外爬,其余螃蟹就要死死抓住它并把它拉回盒子里。这些螃蟹好像在说:“大家都成了一个盒子里的螃蟹,既然大家都绑在一起下油锅,里外逃不了一个死,那谁也别想活着出去。”
有时候你有没有觉得自己好像也身处这样一个小盒子里,一旦打定主意“我想要逃出生天换到别的地方去透透气”时,盒子里有没有人这样说:“别走哇,就待在这里;和我们大家待在一起——绑在一起才安全。我们大家都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
如果其他人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尝试了什么新鲜事,那些还在盒子里的人就被迫审视自己的生活,并试图找出到底是什么缚住了他们的手脚。那样做一定挺让人苦恼。他们不断对自己说:“我不得不待在这里。除了在这里别无出路。”如果真有人杀出重围逃出生天,并且说:“瞧瞧我干的事啊。”那么其他人再也无法利用“根本不可能”这样的理由来为自己开脱。于是他们就说:“别,别呀——快回来跟我们待在一起。这里很安全。这里很舒服。可能一百个不如意,但是至少熟门熟路呀。我知道这地方臭不可闻,这工作也差得很,但是如果我撂挑子一走,接下来怎么办?情况可能还要更糟糕呢。”
就为这个原因,很多人不停地抱怨自己的工作或者其他人生处境,但通常都是一边抱怨一边继续待在自己舒适区里不挪窝。如果他们要跳出自己日常行为的范畴,走出自己人为施加的各种限制,拓展自己的舒适区,那么他们可能就要被迫检查限制自己的种种观念和信仰。这样做可能会让人太惊恐不安了!矛盾的地方就在于,真正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一定会大有好处。即便开始的时候有点不尽如人意,冒险一试并最终成功所带来的收获都意义重大。人们拓展了自己的舒适区后,即使他们暂时屈从于害怕成功的压力,很可能在未来他们会宏图大展。一旦他们尝到成功的点滴滋味,他们就有可能在未来不断尝试新的事情。
害怕失败
人们自筑牢笼限制住自己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害怕失败(fear of failure)。我们还是接着看前面说过的关于大学研究人员研究销售表现的事。一旦一个销售员的收入掉到公司的较低工资水平线以下,这个人要么在下一年度业绩迅速回升,要么辞职离开这家公司。两种选择都维持了跟工资收入相关的舒适区。销售人员要么采取必要措施以确保收入增长,要么换一份工作或换一家公司。退出让他们心安理得地利用那种“酸葡萄”心理,说:“要是我不能有或得不到,那这东西肯定没什么价值,我根本就不想要,所以也就无所谓。”然后他很可能找到另一份工作,或者干脆不找了,主要看哪种做法更能重新建立他的舒适区。
讨论在自己失败的领域扩大舒适区,听起来可能有点儿自相矛盾的味道。但讽刺的是,越是害怕失败的领域,你就越要扩展自己的舒适区,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样你才能意识到事情办不好也并不意味着世界末日,或者说你就不能从头再来一次。你需要吃点儿苦头、受点儿挫折,这样你才能意识到自己还能重整旗鼓以迎接新的机会和挑战。
在人类潜能的研讨会上大家经常引用的一个数据就是,平均起来,每个百万富翁都有2.3次大发横财然后又两手空空的经历。这事儿如果是真的话就会挺稀奇。为什么这些人能在损失大笔财富之后又东山再起?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根本不怕失败。要发多大的财,就得有多大的胆,意思就是说大不了失败一场,有什么可担心的?这些人先发财致富,又变得一无所有,然后又卷土重来,这让他们有足够底气大声说:“穷困潦倒的日子,破产没钱的日子咱都经历过了,有什么大不了的?”
思考到底是什么才构成失败是理解怎样不去限制自己潜力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人来说可能是灭顶之灾,在另一个人看来可能只是小小挫折。有的人认为任何不完美的事情都等同于失败,这样自然会限制你在生活中的勇敢尝试,而且毫无疑问会导致自我挫败的行为。记住有时候失败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一点也很重要。比如,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当时发生在你身上的事好像糟糕透顶,但过了一段时间你才明白,这事反而非常有用或非常有好处?
把失败和表现不佳这两者区分开同样也很重要。有时候,人们希望自己学会一个新游戏、新技术或者培养新嗜好,但是他们一开始就自缚手脚,因为他们害怕自己不能立刻做得像模像样。作为新手从事一项复杂任务,表现不佳乃是意料当中的事,这当然算不上什么失败。如果你老是爱这样想,那就设法把这种行为分解成更小的片段或者步骤。把成功定义成尽自己最大努力来完成某项任务或者是为这项任务做了应有的尝试。你又不是一夜之间就要学会演奏某种乐器、成为出色运动员或者开张做大生意。大部分事情都耗时费力,需要你有意愿去虚心从头学习,然后才能掌握相应技能。
根据人类潜能运动的理念,“如果你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那就让你的失败次数先翻上一番”。你越是勇于追求,敢于尝试新事物,你越有可能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取得成功。如果你什么事情都不去尝试,那你很可能原地踏步,根本前进不了。
树立一种正确的态度,让你在拓展自己的舒适区时,既能正确对待成功,又能了解什么才构成失败,这一点显得至关重要。除非你踊跃参加定期拓展自己的活动,精神方面和身体方面同时兼顾,否则生活可能步步紧逼,将你团团围困。这几乎和重力作用差不多。除非你真正动手去推进那些边界范围,去做舒适区拓展练习,否则人们总是抵挡不住诱惑,爱走阻力最少的那条捷径。我们或许都认识这样一些人,20多年来循规蹈矩,在自己人生中从没做过任何新鲜或者不一样的事情。什么样的风险都不愿意尝试以实现新的目标,这样的日子过得越久,风险就越难跟他们沾边。过精神焕发的生活还是过枯燥僵化的生活,中间有道明显的界限。
拓展自己的舒适区需要冒险。当你尝试新事物拓展自己的潜能时,你对自己的风格如何,以及何时去冒险、怎么样去冒险对你更合适也就了解得更加全面。这些可能是非常有用的信息。记住你必须得有使用这种信息的选择,使用起来要注意平衡。有时候你应该忽略掉生活中那些想要阻止你前进的“螃蟹”。而其他时候,聆听心中提醒自己莫要贪多嚼不烂的警告可能会非常重要。不论你选择朝哪儿拓展自己的舒适区,在未来你都会拥有更多的选择。你承担适当风险的时候越多,必要时在今后生活中的其他场合你所拥有的选择和均衡也就越多。
我们要记住,大多数人之所以都有舒适区,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自己就可以远离坏事的影响而高枕无忧。而在现实生活里,老是稳打稳扎做到万无一失,这种方法往往行不通。很可能这样做只会限制你的潜能和取得正面成就的机会。一般而言,舒适区狭小的人并不一定感到的恐惧就比别人少。而更可能的情况是,他们所感受到的恐惧会更多,因为他们害怕自己会感到害怕。他们不会去尝试任何需要他们“勇敢应对挑战”的事情。杰菲斯(Jeffers,1987)说过要“战胜内心的恐惧。”记住增强自己尝试新事物的能力,所带来的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它同时也增强了你的自尊心。
思维模式
你有没有这样一个朋友,他跟你掏心窝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说他正面临一个大问题,感到一筹莫展毫无办法。而事实上,你也许一眼就能看到,真正的问题是他自缚手脚,看不到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比如,约翰在工作上和他的老板产生了点小误会。他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对待,因此他要么辞职走人,要么等着被老板开除。而当时那种情况真正的问题可能是他对形势的理解和判断完全失真,他的老板根本就没有那么不高兴,或者他看待世间一切事都是非黑即白,因此除了自己卷铺盖或者被老板炒鱿鱼之外他想不到任何别的办法或者转圜余地。
你可以通过检查自己的思想过程来拓展自己的舒适区(另一种策略,会在本书中反复重申)。正如大多数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出自你没有看到的地方,有时候这些解决方法也会出自改变你的自言自语并意识到你的思想历程。思维定势只是心理活动方面拥有狭小舒适区的一种形式。你上一次尝试某种形式的心理锻炼是在什么时候?那些想要把世界降格成非黑即白形式的人常常都想建立这样一种舒适区,以控制住复杂的环境和情形。但这很少起作用,尤其是现在这样不断变化且越来越混乱的时代。
我们需要的正是探索生活中那巨大的灰色地带所提供的自由。如果你想要改变某些具体的行为并且以全新的方式行事,那么先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大有益处。(开始明白人生大部分都由灰色组成,很少是非黑即白,这也是发展的一大主题。从儿童成长为青少年,其中一部分就是获得更强的认知能力。但即使是对周围的世界越来越明白,很多青少年还是偏向于用非黑即白的方式来感知世界。)生活中的成功依赖于思想的灵活多变、对模棱两可和复杂多变的宽容,以及在脑海里同时容纳两种相互冲突想法的能力。很多心理学家甚至把这些能力看成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志。
下面的心理锻炼将会帮助你拓展心理舒适区,让你在人生中拥有更多的灰色地带。这样反过来遇到生活带给你的很多挑战时,又能让你在个人发展和解决难题方面变得更富创意。
1.想想曾经有一回你认为某件事千真万确、肯定无疑,而后来你却发现它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那有没有可能你现在所认为的一些事情在将来也有可能被证明根本不正确?
2.想想有个时期你所持有的信念,可能在当时是绝对真理,但对今天你的生活已毫无用处。10岁的时候你像个10岁的孩子那样考虑问题完全没问题。但到你30岁或者60岁的时候还像10岁孩子那样考虑问题就一点益处也没有。
3.你本来相信某个观点,但在获得新的信息后改变了这个观点,最近的一次发生在什么时候?想想你曾经读到或者听到的一个观点,你本认为和你的观点恰恰相反。如果你只和那些跟自己一样思考问题的人打交道,那么你又怎么会想出什么新主意来?
4.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开始考虑一个你从来不认为自己会这样想的观点?这在你人到中年时几乎肯定会在你身上发生,所以如果你还没有经历这段时期的话,你最好现在就做好准备。
□思想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增加思想的灵活性,另一个好处就是你对别人和你的差异更能接受和容纳。当你在自己的思维方式中越来越能包容灰色地带,那么接纳来自不同生活方式和不同文化的人所带来的不同观点也就变得更加容易。把这些差异当成看待问题的不同角度也就更加容易。这个世界上有千万种不同的人格和类型,学会寻找相似点而不是紧紧盯住那些差异,将会极大地增强你在不同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如果我们把自己的信念和自身经历当成对他人结论的唯一来源,那我们很快就会成为刻板和成见的牺牲品。记住有一句老话这样说:“先穿上别人的鞋走上一公里路,然后再来评判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