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法简介
穴位是治病的工具,手法是工具的使用方法。
人体的每个穴位都是“身怀绝技,武功高强的士兵”,是我们治疗疾病的得力工具,而手法可以看成是正确使用工具的方法,是调动穴位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办法。因此手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手法的对与错,以及熟练与否,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只有掌握好的手法,才能收到满意的疗效。手法又可看作是一种心法,好比大厨做菜时如何拿捏好火候。一样的食材,一样的程序,为什么有的人做饭好吃,有人做饭不好吃,原因就在火候把握得准不准。
小儿推拿的手法很多,在临床中最常用到的基本手法有:推、揉、拿、按、摩、分、掐、捏等。下面将这些常用手法的操作简述如下。
1推法
在小儿推拿中,推法是临床最常用到的手法。如补脾、清肝、补肾、推小肠、推大肠、推七节骨、推三关等,都是运用的推法。推法相对速度要快,每分钟大约200次,力量轻重由患者体质、年龄、病情等决定。用拇指或食、中二指指面沿同一方向运动称为推法。推法主要包括直推、旋推、分推、合推4种。直推是在表皮进行操作,不要推挤皮下组织。直推法常用于线状穴位,旋推法主要用于面状穴位。旋推也是只作用于表皮,不得带动皮下组织。分推、合推可横如直线,也可弯曲如弧线。如分阴阳、合阴阳就是分别运用的分推和合推,是由中间点向两边分,或由两边向中间点合。分推、合推这种手法很少用到。
推法
2揉法
揉法也是小儿推拿中常用的手法之一,是用手指的罗纹面、大鱼际或手掌,作用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做环形揉动。一般以每分钟揉160~200次为宜。揉法最典型的特点是: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操作要领是将手指或掌吸固于穴位点上,与皮肤紧密接触,不能离开,不要在皮肤上摩擦,要自然而然带动皮下组织一起揉动。揉法分为指揉法、掌揉法和鱼际揉法。用手指的罗纹面作用于穴位做环形揉动叫指揉法;用手掌的大鱼际作用于治疗部位做环形揉动叫鱼际揉法;用手掌(掌跟)作用于治疗部位做环形揉动叫掌揉法。指揉适用于穴位点,如揉风池、揉太阳、揉劳宫、揉百会等;掌揉、鱼际揉适用于大面积的部位。掌揉又分为掌心揉和掌根揉。掌心揉力度轻,还有热力的作用,如揉中脘,掌根揉力度重,鱼际揉力度和缓。揉法常与掐法相结合,一般掐后即揉,如掐揉五指节、小天心、四横纹。
揉法
3按法
按法是用手指或手掌按压小儿的一定部位或穴位,逐渐向下用力,按而留之。注意此处有两点非常重要。一点是逐渐用力,而不是爆发力。小儿推拿的所有穴位操作要领都应如此,逐渐用力,缓缓渗透。第二点是按而留之,即要在按压的穴位点停留一点时间。主要包括3种形式,分别为:拇指按法、中指按法和掌按法。按法是一种刺激较强的手法,常与揉法结合应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按揉就是先按后揉,或者边按边揉,如按揉太阳穴。还有的是一按一压反复操作,适合于疼痛部位或有硬块、硬节的部位。
按法
4摩法
摩法也是小儿推拿中的一种常用手法,分指摩法和掌摩法,指摩法适宜点状部位,掌摩适宜面状部位。摩法的典型特点是不带动皮下深层组织,只在皮肤体表摩擦,轻柔和缓,有节率,不宜过重。频率是每分钟120次。临床中主要用于摩腹。摩腹顺时针方向为泻法,逆时针方向为补法。急摩为泻,缓摩为补,因此治疗便秘时,摩腹的速度宜快,治疗腹泻时摩腹的速度宜慢。摩腹适用的病症比较广泛,如消化不良、疳积、腹泻、便秘、腹痛、腹胀时都能用到。
摩法
5掐法
掐法是小儿推拿中特有的手法,用拇指指尖着力重按穴位。运用掐法时要用指尖垂直用力按压重刺,不得抠动而掐破皮肤。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常用于点刺穴位,是以指代针之法。掐法很少单独用之,一般掐后即揉,以减缓局部不适。掐法不宜太多,5~10次即可,次数太少效果不佳。切忌突然用力,不能用蛮力,要逐渐用力,不要刺破小儿皮肤。临床中常用到掐揉五指节、掐人中、掐老龙、掐小天心、掐十宣等。
掐法
6捏法(捏脊)
捏法是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轻轻捏拿肌肤,作用于背部正中,又叫捏脊,尤其适用于小儿体质虚弱者,是保健的要穴,在临床治疗消化不良、腹泻、疳积等病症也常用到。捏脊从长强穴到大椎穴成一直线,操作时应由下向上捏拿,又叫“蚂蚁爬树”“赶皮子”。捏脊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拇指在前,食指在后,叫作拇指前位法;另一种是拇指在后,食、中两指在前,叫作拇指后位法。捏脊时每捏3~5遍后,在第4或第6遍时,每捏3次,将肌肤捏住向上提拉一次,称“捏三提一”,也可以“捏五提一”。注意捏脊时要直线前行不要歪斜,不要忽左忽右,捏提的皮肤均匀,不要忽多忽少。捏脊有调和阴阳的作用,健脾和胃,增强食欲,增强体质,提高人体免疫力,是小儿保健的要穴。在初次捏脊时,因皮肤较紧,弹性度差,所以有些痛,当经过3~5次的捏脊后,其不适感觉会随之消失,并且会有越捏越舒适的感觉。在首次捏脊时应当注意,取得患儿的配合,一般捏脊多放在最后的手法中。
捏法
7运法
运法在小儿推拿中也经常用到,是用手指在穴位点做弧形或环形的推动,有旋推的意思。运法是小儿推拿中手法最轻的一种,连皮下组织也不能带动,力度宜轻不宜重,频率宜缓不宜急,每分钟80~120次。常用于头面部穴位或手部穴位,如运太阳、运耳后高骨、运八卦、运水入土、运土入水等。运法具有理气和血、舒筋活络的作用。
运法
8拿法
拿法是临床中用之较少的一种手法,是用拇指和食、中两指相对用力(或用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用力),提拿一定部位和穴位,做一紧一松的拿捏。拿法动作要缓和而有连贯性,不要断断续续;用力要由轻到重,不可突然用力。注意所有的穴位用力都是由轻到重、由慢到快,是个逐渐渗透的过程,杜绝突然用力。拿法刺激较强,所以将此法放在最后操作,常配合其他手法如拿揉,以缓和不适,临床常用到拿肚角、拿风池、拿百虫窝、拿肩井等。应用于颈项、肩部、四肢上的穴位和肌肉较丰满的部位。拿法具有疏通经络、解表发汗、止惊定搐、止痛的作用。
拿法
9擦法
擦法是用手掌、鱼际或食、中指二指罗纹面着力于一定的部位,做快速往返的直线擦动。包括指擦法、鱼际擦法和掌擦法。擦时不论是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都应直线往返,不可歪斜;往返距离要长。着力部位要紧贴皮肤,但不要硬用压力,以免擦破皮肤。用力要稳,动作要均匀连续、呼吸自然,不可屏气。擦法,是柔和温热的手法,多用于胸腹、腰背及四肢部位。擦法具有温经通络、消肿止痛、健脾和胃、调节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
擦法
10搓法
搓法是用双手的掌面夹住或贴于一定部位,相对用力作快速搓转或搓摩,并同时作上下往返的移动。可以用双掌小鱼际(手掌内侧,即近小指的一侧肌肉隆起的部分)夹住某部位做搓揉;也可以用单掌贴于某部位做单向搓摩。搓法用于上肢时,要使上肢随手法略微转动;搓法用于腰背、胁肋时,主要是搓摩动作。搓法常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搓法具有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放松肌肉的作用。
搓法
其他手法还有摇法、捻法、挤捏法、刮法、捣法等,一般用之较少。另外,小儿推拿还有种有别于成人推拿的特别手法,又叫大手法、复合手法,是复式操作法。经常用到的有黄蜂入洞、揉耳摇头、猿猴摘果、双凤展翅、运土入水、运水入土、水底捞月、打马过天河等。
手法有什么奥秘之处吗?当然有。
第一,手法的运用必须与穴位相结合。虽然是同一个穴位,使用不同的手法,功用完全相反,比如:上推七节骨是止泻的作用,下推七节骨是通便的作用;补板门是止泻的作用,清板门是止吐的作用;腹胀时要顺摩腹,是泻法,不胀时则逆摩腹是补法,顺逆各半则是平补平泻法。
第二,手法的运用必须与患儿和病情相结合。虽然是同一个穴位,应用于不同的人,手法又有不同。要与患者年龄大小、体型胖瘦、体质壮弱相结合。如小孩身体弱,病情久的,手法要轻,次数要少,因为这是一种补法;病情实的宜手法重、速度快,因为这是一种泻法等。理论上手法刺激小的为补,刺激强的为泻。
第三,手法的运用必须与力度和速度相结合。总体来说,所有的穴位用力都要有过渡性,轻快、柔和、平稳、着实,不是爆发力,不能忽快忽慢、忽轻忽重。要由慢逐步到快,由轻逐步到重,有连续性、持久性,一定要有渗透力。“适达病所,不可竭力攻伐”也就说的这个意思。这种渗透力要靠长期的练习,才能达到。操作的速度,该重则重,该轻则轻,该快则快,该慢则慢,万万不可忽视。比如掐揉二扇门,速度宜快,力量宜重,否则疗效会大大降低。补脾有时要求速度要快,这叫补中有泻等。
第四,手法的运用必须与时间相结合。并不是推拿的时间越久越好。比如:如果是过小的小儿推拿时间过久,反而是一种泻法,导致效果不佳。但大点的孩子,要求推拿的时间就要相对手法重些,时间久些。一般主穴推的时间要长,配穴时间要短,要分清主次。比如有时重补脾需要补1000次左右,有时候重清肝要清800次以上等。
第五,手法的运用必须与技巧相结合。不是用蛮力。如推法时,推拿要领是手握虚拳,用腕力带动手指操作,否则推拿者手指和手臂及肩部的大筋会酸痛,很累。施术者只有多加练习,正确把握技巧,疲劳性才会大大降低。
总之,手法的运用看似简单,但不用心也很难精到。要与病情的长短、虚实、寒热相结合,甚至与季节温度的变化,与地理位置的变化等相结合……可以说一人一个样,一穴一个样,一时一个样,这其中的“度”,需要在临床中不断体会和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