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就是这么来的:字里字外的人体世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大·夫·立·天
大人与苍天

每个人都会长大,从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的稚子幼童,到成熟稳重的大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什么是成为“大人”的标准呢?让我们从古汉字谈起,说一说“大”字,以及与它相关的“夫”“立”“天”。

/ 大人之道 /

先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是造字的仓颉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传说他长着四只眼睛。古人认为是他创造了汉字。,你会如何造“大”字呢?画一座巍峨的山峰?画一头高大的大象?它们虽然体形庞大,但并不能代表真正的“大”。那什么是真正的大呢?许慎先生的答案是:“天大,地大,人亦大。”在古人心目中,和天地一样大的,是人!所以,古人决定用人来造“大”字。

古人画下一个正面的人——,他的手和脚用力张开,看上去很有气势。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字慢慢发展演化,从金文发展到小篆,再到隶书,人的两只胳膊越抬越高,手臂越伸越直,双腿迈开得越来越阔,终于变成了挺拔大气的“大”字。

我们常说“大人”,到底什么是大人呢?大人仅仅是个头儿大吗?当然不是。中国古人讲究“大人之道”,大人并不仅仅是身体高大,更指品德高尚与伟大。在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看来,真正的大人反而应该像孩子一样。他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意思是说,一个伟大的、人格高尚的人,要保持自己的赤子之心,保持心中的那份善良与童真。这份赤子之心,这份天真自然,是“大人”的根本,是非常宝贵的品质。

话说回来,古人怎么准确界定孩童到大人的蜕变呢?什么时候孩童才能算长大成人了呢?这个答案藏在“夫”字里。

/ 古代的冠礼 /

“夫”是在“大”的基础上造出的汉字,在“大”上面加一横,就是“夫”。在古代,“夫”是成年男子的意思,只有成年了才能成为“大丈夫”。那么,“夫”上面的这一横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字涉及了一种造字法——指事。指事听起来有点儿抽象,其实它是一种极为智慧的造字方法。古人要造一个表达“成年男子”意思的字该怎么办呢?画个人,然后再画上胡子?还是画上成人的衣服?那样太麻烦了。聪明的古人选择了最能代表长大成人的关键仪式——冠礼,来创造“夫”字。

冠礼是古人的成人礼,意味着一个男孩变为了大人。这个礼仪中男孩最显著的变化,是发型的改变。古代的小朋友有一种专门的发型——把头发梳成两个朝天的小髻,有点儿像动物的角,叫作“总角”。在这里,“总”是汇聚的意思,一个人幼年时代的交情和友谊,就叫“总角之交”。

男孩到了二十岁左右,就可以举行冠礼,也就是成人礼了。天子和诸侯的冠礼则更早,十二岁即可。在成人礼上,男孩会正式换个发型,把头上的两个总角打散,拢在一起,向上扎成一个发髻,再用黑布把头发包起来,然后加冠。一个少年加冠,便意味着他已经成年。

那什么是“冠”呢?冠是古代成年男子才可以佩戴的一种礼帽。发冠两侧有两个对称的帽环,帽环中间会穿一根簪(zān)子固定头发。簪子两边有带子,在下巴上系牢,即可固定发冠。

明/金镶红蓝宝石冠/云南省博物馆藏

“夫”这个字,画的就是少年加冠的样子,在“大”字上加的这一横,象征的就是簪子。这种造字法,就是指事。“事”是想要表达的字义,“指”是表达字义的方法——在象形字上添加一个小标记,“指”明所要表达的“事”物,这就是指事,还真是一种讨巧聪明的造字法!

在古代,冠礼是非常重要的仪式。举行冠礼的时候,除了有规范郑重的仪式,长辈还会对即将成年的少年表达衷心祝福。《仪礼·士冠礼》《仪礼》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春秋、战国时期婚、丧、祭、饮、射、朝、聘等各种典礼节仪的汇编。里记载了周代长辈们的教诲和祝福:“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这句话意思是:在一个吉月吉日为你戴上礼冠,加冠之后,你就是成年人了。不要再有那些简单幼稚的想法,要努力读书,修身养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最后,祝你长命百岁,上天也将赐福于你。

你看,古人对冠礼就是这样重视,在“夫”字和冠礼中,寄托了人们对一个个少年的美好祝福,也见证着一个个精彩人生的开始。

/ 站立在大地之上 /

除了“夫”,在“大”字的基础上还可以造出别的汉字,比如“立”和“天”。

先来讲一讲“立”字。现在我们已经看不出来“立”和“大”的关系了,但看了甲骨文就会一目了然。

是“立”的甲骨文,它的上面是“大”,下面的一横象征着我们脚下的大地。一个人昂首挺胸地站在大地之上,就是“立”。

一个“立”字包含两层含义,身体的直立和人格的独立。

身体直立很重要。对人类而言,直立行走是进化的重要象征,是智慧的开始。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我们的祖先是来自树上的古猿,他们从四脚爬行慢慢学会直立行走,这一革命性的进化,让人类的双手得以彻底解放,可以打手势、制造工具,创造出人类的璀璨文明。

人格的独立,是一个人堂堂正正地屹立于社会之中、天地之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挺拔。对古人而言,一个人如何保持人格独立并有所树立呢?《论语》给出的答案是“立于礼”——做一个友善待人、温润如玉、彬彬有礼的君子。更为重要的是“己欲立而立人”,不但自己追求人格独立、有所树立,还要去帮助和成就其他人,让大家都能有所树立,这正是孔子的仁爱思想。

/ 画个大脑袋 /

“天”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个常用字。“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在不同的时空中,我们和祖先抬头仰望的,都是同一片蔚蓝高远的天空。可是,辽阔的“天”和“大”有什么关系呢?

先来看看“天”在甲骨文、金文中的写法。

甲骨文和金文画的都是什么呢?它们都画了一个人,和“大”字的古字形很像。之前讲过,“大”是一个伸着两条胳膊、叉着两条腿的人,古人用人的形象来表示大的概念。

那“天”和“大”有没有区别呢?聪明的你一定发现了,甲骨文的“脑袋”特别大——“天”是正面站立的人形,上面着重画了一个大大的脑袋。“天”的本义就是脑袋。

古人为什么用脑袋来表示天呢?

要知道,给高高在上的天空造字太难了。天太大了,如果用象形的办法造字,就要画一个大大的天空,上面还要有太阳、云彩……尽管别人能看出这是天,但这个字形得多复杂!

虽然不好造字,但这却难不倒聪明的古人,他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天是世界上最高的地方,脑袋是人体中最高的部位。那就进行类比,用脑袋来表示天吧。于是,古人画下了来表示“天”。到了后来,随着字形逐渐规范与演变,为了便于书写,的大脑袋简化为一横,下面的“人”也渐渐变成了“大”字。

你可能会问,在我们的语言中,似乎没有用“天”表示脑袋的用法吧?放心,当然有!古代有一本书叫《山海经》,记录了很多神话传说,里面有一个关于刑天的故事。

远古时期,有一位很厉害的大将军,叫刑天。他曾和黄帝争夺天下。最终黄帝获胜,并砍下刑天的脑袋。但刑天依旧不服输,没了脑袋,便用两个乳头当眼睛,用肚脐当嘴巴,一手拿着盾牌,一手拿着斧头,继续向黄帝挑战。大诗人陶渊明在《读〈山海经〉》中忍不住赞赏他的斗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意思是说,刑天挥舞着盾牌和战斧,始终保持着勇猛的斗志。在陶渊明笔下,刑天是位勇猛的战士,是坚毅意志的体现。

但是很少有人琢磨,刑天为什么叫“刑天”?“刑”表示刑罚,有砍杀的意思;“天”最初表示脑袋——“刑天”的意思就是砍头。

不过,用“天”来表示脑袋的用法,现在已经很少使用了。在现代汉语中,“天”主要表示辽阔的天空。天空中,日月星辰起起落落,从不停息。古人观察日月,根据它们的运转规律来把握时间。因此,“天”也可以表示时间,比如“一天”。

除此之外,“天”还可以表示自然。“天然”是自然存在、自然产生的,“天敌”是天生的敌人,“天性”是自然的本性,“天道”是大自然的规律,“天道”又衍生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什么是“天人合一”呢?天人合一的本质就是人与自然的统一,这是中国文化中一个深刻的思想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