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银版与湿版摄影工艺
本书介绍的是最早的摄影技法——银版摄影法、湿版摄影法及胶片相机的使用方法。这几种摄影技法正好形成了从拍摄到获得实体的照片的闭环系统。1839年,达盖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法,标志着摄影术的诞生,这种摄影法又被称之为“达盖尔银版摄影法”或“达盖尔法”。银版摄影法和湿版摄影法一样,都是早期一次成像的摄影术,但湿版摄影法晚于银版摄影法10余年才被发明出来。
在我们学习达盖尔法和湿版摄影法之前,首先要掌握大画幅胶片相机的使用方法与控制技巧。19世纪,摄影与印相都依赖于光线,相机与底片的尺寸决定了照片的大小。因此,当时的摄影师都使用画幅较大的相机。“胶片相机摄影”一章分别介绍了大画幅相机的使用技巧、手工制作针孔相机和用超级曝光法控制胶片密度的方法。早期的相机与今天的大画幅相机相比,光学原理与机械构造基本相似,只是所用材料有所不同。大画幅相机看似结构简单,但想熟练操作并有效地利用光学原理控制透视与景深就不容易了。在针孔相机部分中,介绍了手工制作针孔相机,尽管它运用的是最原始的成像手段,但它形成的个性化影像却是今天任何现代相机都无法比拟的。针孔相机机身可以利用不同形状的盒子或任何密闭的空间制成,可以根据画幅需要来决定相机的大小,既可以是一间屋子,也可以是一个圆形的饼干盒。因此,它所拍摄的影像也区别于其他任何种类的相机。超级曝光法是一种控制底片反差与密度的摄影技巧,它通过曝光控制与洗印控制对接的方法,精确控制大画幅底片各区域的密度值,以满足不同手工工艺对底片反差与密度的要求。
银版摄影法和湿版摄影法先后发明于160多年前,这两种摄影技法至今在操作工艺上几乎没有变化,其影像风格也依然无法被复制。银版摄影法是将拍摄所产生的影像记录在如同镜子一般的银版上。用银版摄影法拍摄时,银版上曝光的部分会产生厚薄不一的雾状白膜,未曝光部分则保留了镜面的原样,因此形成了影像。当银版的镜面映射出环境的暗部时,照片就为正像;镜面映射出环境的亮部时,照片就为负像。所以,银版照片会随着环境的变化产生不同的影像效果。由于古典影像工艺依赖于手工制作,因此,对于摄影艺术家来说,每一次工艺制作都是一次新的探索,即使使用同一种工艺,也会因温度、湿度、光照、时间控制与操作手法的差异导致成像结果不同。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较为复杂的工艺,我们将由此演变、延伸的摄影工艺加入章节中以作补充。“银版摄影”一章介绍了摄影家刘宝奎及杰瑞·斯帕尼奥利(Jerry Spagnoli)的银版摄影制作方法,我们还把两位摄影家的红光法放在一起,以便初学者更好地理解流程复杂的银版摄影法。
湿版摄影法也被称为“湿版火棉胶工艺”,由英国人弗雷德里克·斯科特·阿彻(Fredrick Scott Archer)发明。“湿版摄影”一章分别介绍了湿版摄影法中的安布罗工艺、锡版工艺和玻璃负片工艺,其中安布罗工艺和锡版工艺属于正片工艺。湿版照片与银版照片的呈现方式虽然有相似之处,但湿版照片的制作成本和工艺操作难度远远低于银版照片。常见的湿版影像载体有玻璃和金属。相比银版摄影,湿版摄影的感光灵敏度要高得多,影像效果也好得多。与之后发明的诸多摄影技术比起来,银版摄影法和湿版摄影法在拍摄与操作方式上更为特别,尽管它们使用的化学配方并不复杂,但对操作工艺的要求很高。从感光剂配制,到影像载体光敏,再到显影处理,都需要摄影师在短时间内手工完成。银版摄影法和湿版摄影法都是一次成像,它们都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这也许就是很多当代摄影艺术家对它们情有独钟的原因之一。
从1839年银版摄影法诞生到1856年湿版摄影法的流行,再到1871年摄影师可以背着干版玻璃负片周游世界,一共经历了32年。干版玻璃负片“解放”了摄影师,他们再也不用背着沉重的帐篷和各种药液及乳剂出行了。本书所介绍的干版玻璃负片工艺,可以让摄影师不受市场出售的胶片尺寸限制,任意制定自己的拍摄画幅。本书还收录了近年来流行的宝丽来移膜工艺,这种工艺是对宝丽来照片进行化学处理后进行再加工,将单幅照片做变形处理,将多幅照片叠加重构,也是一种对影像进行再创作的尝试。
今天,我们所接触到的摄影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日常传播信息不可或缺的途径,它所产生的影像可以以秒来计算的速度迅速传播至世界各地。作为艺术摄影的一种门类,古典影像工艺也极具个性与表现力,依然有很强的生命力。目前流行于世的古典影像工艺及其衍生工艺有100多种,它们各具特点和艺术魅力。至今,仍然有摄影师在孜孜不倦地研究与发展这些古老的摄影技法,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创作个性化的影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