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做内容:爆款内容的底层逻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底层逻辑:爆款内容的6个底层逻辑

第1节 为什么我的1年等于大部分人的5年

前段时间发朋友圈庆祝自己第三本新书上线的时候,朋友私信我说,你太勤奋了,也太有效率了,上着班管着团队,效率还这么高。他让我分享一下如何提高自己的效率,让自己一天搞定很多事。

我说,其实我的效率挺低的,每天也干不了多少活儿。他不信,非说我不够坦诚。然后我就写了以下的文字,不仅给他,也给很多像他一样的人。

其实,我确确实实是单位时间效率不高,而且我也没有追求提升表面的时间利用率,没有追求单位时间的产出。

我感觉我做得比较好的一点是,我提高的是未来我所有时间的产出。我的一天等于别人的5天,我的1年等于别人的5年。

什么意思呢?就是让自己做的所有的事情都互有关联,让事件A成为事件B的基础,事件B又会为事件C提供背书,然后A+B+C=D,D又可以对A、B、C进行反哺。

我的底层逻辑就是

如果一件事不能被卖5次,那么这件事我不做,我会想尽办法去规避它。

我的每一份时间都平均被卖了起码5次,我的1年,相当于别人的5年。

假如普通人需要1万个小时才能成为专家,那我只需要2000个小时。

2017年的时候,朋友找我去做一个新媒体爆款写作营的线下培训。授课时间一天,按照正常语速一分钟240字,一小时14400字来算,一天6个小时需要86400字的文稿,去掉互动的时间,基本也得准备6万字的文稿。

我刚了解到写作营的具体情况时,第一时间不是去写文稿,不是想我怎么才能一天写更多的字,而是想如何才能把这件事做得更有价值。

随后我找到了一个平台叫“在行”,在这个平台上,有人会花钱约高手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于是我把我要开设的课程,设置成了一个话题,价格也不贵,499元/小时,然后发到了朋友圈。结果,一下就爆单了,我在两天的时间密集见了8个人,收集了他们的共性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案。他们的问题被解决了,我也梳理清楚了写作思路。

我知道有很多特别“有心机”的行家,和约见人见面之前还会让他们填写一个文档,上面写得很诚恳,具体内容就是让别人详细阐述自己的问题。这样既提升了用户满意度,自己也会收获一份详细的用户案例,方便以后写书、做课程的时候使用。

这是我把一份时间卖出去的第一次。

通过1对1的分享,我慢慢积累了不错的口碑,很快便有大客户邀请我做相关培训,根据现场分享的反馈,我会进一步对内容进行升级和优化。

这是我把一份时间卖出去的第二次。

现场听我分享的有200多位企业家,有很多企业家都被我分享的内容所折服,然后现场加了微信,积累了很多私域流量,这些私域流量为我以后的品牌提升和成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我把一份时间卖出去的第三次。

之后我把这些精细打磨过的内容,经过系统化梳理扩充成线上付费课程,已有30多万人次收听。

付费为我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和良好的口碑,也奠定了我的行业地位。

这是我把一份时间卖出去的第四次。

有了个人品牌之后,我直接找到出版社,把我精细打磨的文稿按照书的逻辑结构进行了改写,整理成书。

这是我把一份时间卖出去的第五次。

然后我不断对内容进行完善,做训练营、做内训,这样就把这份时间卖出去了多次,我也因此赢得了口碑和更多的机会。

更让我惊喜的是,原来这套方法论是通用的,我把它延伸到小红书、短视频、微博中,都一样有效果。

我在任意环节卖出去的任意一次产品都会进入我的循环里面,就这样形成了一个完整且不断循环的闭环。

后来我发现我这个方法暗合改变亚马逊的一个概念:飞轮效应(Flywheel Effect),这个概念来自于管理专家吉姆·柯林斯(Jim Colins)所著的《从优秀到卓越》(Good to Great)一书,在诸多科技巨头的发展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优秀到卓越》中写道:无论最终的结果有多么伟大,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绝不是做对了某个奇迹事件最终就产生了指标,一定是不断推动一个沉重的巨轮,一圈圈旋转,最终终于产生突破,自己开始转起来。

我的飞轮如下:

启动轮:主业是写微信公众号文章,通过作品建立信用背书;

拉客轮:通过“在行”咨询平台,积累更多的用户群体和案例;

变现轮:授课、出版图书,带来流量和收入;

裂变轮:通过课程和图书打造个人IP,积累粉丝;

衍生轮:将内容逻辑从微信公众号衍生到小红书、微博、抖音等。

对于飞轮效应的魔力,就像2017年股东大会后,巴菲特接受CNBC专访时说的,“他(指贝索斯)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同时在做两个行业(指IT和零售),而且还是两个没什么关系的行业,并且同时取得了成功……在他动摇整个零售世界的同时,他还同时动摇了整个IT世界,我要向他脱帽致敬。”

不止企业可以拥有自己的飞轮,你也一样,随着时间的流动,你的飞轮也会转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