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托迹儒门
柳宗元儒教观的形成是与其家世不可分割的。柳宗元的先世为世家大族,历代均为高官。他说:“柳族之分,在北为高。充于史氏,世相重侯。”(1)北朝,柳、薛、裴并称“河东三著姓”。据孙昌武先生考定,柳宗元的八世祖柳僧习,在魏时历北地、颍川二郡守,扬州大都督,官至尚书右丞,封方舆公;七世祖柳庆,西魏时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转左仆射,进北周,为万、宜二州刺史、京兆尹,赐姓宇文氏,封平齐县公;六世祖柳旦,仕周时以功授仪同三司、中书侍郎,封济阴公,入隋后,封新城县男,大业初,任龙川太守,寻征为太常少卿,摄判黄门侍郎;五世祖柳楷,仕唐,曾任济、房、兰、廓四州刺史;高祖柳子夏,唐初任答徐州长史(2)。仅在高宗时期,柳氏家族“并居尚书省二十二人”(3)。武则天打击异己,柳氏家族因卷入斗争漩涡而招致毁灭性打击,从此一蹶不振,虽然历代仍为士宦,但均官微位卑。柳宗元的曾祖父柳从裕,曾任沧州清池县令;祖父察躬,曾任湖州德清县令;父亲柳镇,明经出身,一生辗转仕途,一直未得高位。
柳宗元称其家族曰:“世德廉孝,扬于河浒,士之称家风者归焉。”(4)他从小就在家庭之中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思想教育。在《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一文中,柳宗元介绍其父柳镇说:
先君之道,得《诗》之群,《书》之政,《易》之直方大,《春秋》之惩劝,以植于内而文于外,垂声当时。天宝末,经术高第。遇乱,奉德清君夫人。载家书隐王屋山。间行以求食,深处以修业,作《避暑赋》。合群从弟子侄,讲《春秋左氏》《易王氏》,衎衎无倦,以忘其忧。德清君喜曰:兹谓遁世无闷矣。(5)
柳镇饱读儒家诗书,并注意以儒家思想对后辈进行思想教育,即使在避乱之时,也不忘给子侄讲儒家经典。柳镇不但学识出众,而且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正廉洁。柳宗元对其父的人品与学识都十分钦佩。
柳宗元的外祖家为涿郡卢氏,河北大族,亦为儒学世家。“外氏之世德,存乎古史,扬乎人言”“五世为大儒”“其风之流者,皆好学而质重”(6)。柳宗元的母亲卢氏,从小就受到家庭之中浓厚的儒学氛围的熏陶,七岁即通《毛诗》与刘向《烈女传》,并能“斟酌而行,不坠其旨”。柳镇曾说过:“吾所读旧史及诸子书,夫人闻而尽知之无遗者。”(7)在柳宗元四岁的时候,柳镇外任宣城县令,母亲卢氏便在京城家中以“古赋十四首”教之。除此之外,卢氏还“以《诗》《礼》、图、史”等教授族中之女,后来这些女子都成为“名妇”。这种学术氛围,对幼年柳宗元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柳宗元的岳父杨凭及其兄弟杨凝、杨凌,“修天爵,振儒行,东吴贤士大夫号为‘三杨’。《易象》之懿文,孔门之言《诗》,皆生知之”(8)。杨凭曾与柳镇同在李兼幕府,柳宗元从小就与杨凭有密切的关系。杨凭“修天爵,振儒行”之举对柳宗元必定产生了较大影响。
柳宗元从小受到的儒家思想的熏陶,为他以后儒家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纵观柳宗元的一生,无论是仕途得意还是失意,其儒家思想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贞元十二年(796),二十四岁的柳宗元应博学宏词试,未第,写《上大理崔大卿应制举不敏启》,自谓“学不能探奥义、穷章句、为腐烂之儒”,又赞崔氏曰“德足以仪世,才足以辅圣,文足以当宗师之位,学足以冠儒术之首,诚为贤达之表”(9)。通过这两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其儒家身份的自我定位。他人生的理想就是德能仪世、才能辅圣、学能通经、文能冠世。他把实现自己的儒家理想作为人生的最大乐趣:“用之则行,斯为美矣;求而必得,不亦悦乎。”(10)即使在贬谪永州、穷困潦倒之时,他也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儒家身份及对儒学的研究。他说:“至永州七年矣,蚤夜惶惶,追思咎过,往来甚熟,讲尧、舜、孔子之道亦熟,益知出于世者之难自任也”,“时时读书,不忘圣人之道。”(11)他在《与李翰林建书》中也说:“仆近求得经史诸子数百卷,尝候战悸稍定,时即伏读,颇见圣人用心、贤士君子立志之分。”(12)
在《为刘同州谢上表》中,柳宗元曾用“托迹儒门”四字概括自己一生的思想归属,儒家思想是他生命的底色,也是他思考问题的基本立场与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