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思之在海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海南岛经济发展面临的十个问题

目前,海南岛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关系到它的经济是否能真正起飞的10个问题。

1.“战略物资”的产与销

一度作为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而发展起来的橡胶等作物曾是国家的战略物资,现在看来,却不那么“战略”了。一个重要信号是,近几年来,橡胶的库存迅速增加,去年有20%的干胶找不到买主。因此,海南岛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不但要研究橡胶(包括各种热带作物)的生产,更要考虑它的销售。在新形势下,后者显得更突出。指望国家再对“战略物资”撑开“保护伞”,似已不太现实。而产品销路问题,又归结到生产的技术、产品的质量与价格的问题。

2.对“进一步开放”的适应性

目前,我国已形成一种“全方位”开放的趋势。由此导致有限的外来投资投向的分散性以及开放地区之间不可避免的竞争。对投资环境甚差的海南岛来说,要适应这一趋势,关键的问题是挖掘内部潜力,发挥地方优势,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交通、能源、通讯等“硬件”投资环境早已引为重视,并投入了不少本钱,但在“软件”方面,如经济立法、观念变革、劳动者素质、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等还远未引起注意。

3.对优势的认识

曾有大量资料证明了海南岛有丰富热带作物、石油、天然气、矿产、建材以及旅游等资源,这是海南岛的主要优势。但长期以来,只用简单的算术方法来计算其对海南的作用,比如,一个椰子4角钱,10万个就能为海南岛提供4万元的产值。只看到资源优势,而没看到是否也有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因而,必须把对海南岛资源的认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应分析哪些是近期或远期优势,哪些对海南起飞有直接或间接、重要或次要作用,特别是这些资源优势是否都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对优势的正确认识,关系到有限资金的合理投放以及整个开发建设的效益问题。

4.结构的调整

不合理的落后的经济结构已成为海南岛经济起飞的一个严重的制约因素,是非调整不可的了。1983年海南岛的社会总产值中,工业22.01%,农业58.46%,建筑业6.98%,商业9.58%,货运邮电2.97%;在国民收入结构中,农业占比高达68.16%。从某种意义来说,经济起飞的过程,就是使经济结构趋于更加合理的过程。因而,今后的调整应放在生产性建设上,基本的要求是,扩大对工业的投资,提高其产值,改变纯粹输出初级产品的单一的出口结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5.另一个“局部利益”

海南在对外开放中犯了严重的错误,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只顾局部利益而忽视全局利益造成的。但是,就海南岛自身而言,还有危及自己的“局部利益”。近几年来,有多少家企业(公司)真正是从开发建设海南的全局观念出发,来进行开发建设,积累资金并用于生产性投资?有多少家企业(公司)立志为海南创“名牌”呢?海南引进的技术设备有多少是真正先进而不是由于某种眼前利益造成“新买的旧机器”呢?引进中的“彩电热”“纺织热”“冰箱热”,又说明了些什么?

凡此种种表现,从某种意义上理解,海南岛开发建设中犯的错误,正是这些“局部利益”在底下推波助澜。

6.开放的“良性循环”

海南不少“外引内联”企业曾出现“停产”现象,有的是一蹶不振,主要原因是外汇短缺。不错,在对外开放中,海南岛的主观愿望不是搞“进口加工区”,但实际的客观效果却是这样。只注重于“外引内联”,却忽视了“外挤”,结果是以外汇短缺作为“导火线”,导致了对外开放未能实现“良性循环”。中央领导同志在视察沿海地区时说,我们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若不把出口创汇搞上去,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就不能迈得太大。引进是目的,出口是手段,因而,要实现对外开放的“良性循环”,海南一定要把创汇的能力搞上去。

7.途径的选择

海南岛面临的很多问题都集中到出口问题上。最近国外评论认为“既然海南岛出产好咖啡,为什么不利用咖啡外销换取外汇呢”?实际上,走“贸工农”的道路,大力提倡工贸结合、农贸结合、商贸结合、技贸结合以及外引内联,“以出养进”的目标是不难实现的。在当前的形势下,海南岛应强调“双向”开放,即在对外国进行开放的同时,必须同样程度、甚至更加优惠地对内地省市开放。

8.经济发展的“灵魂”

有人说,企业家是日本经济的“灵魂”。其实,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是这样。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达的工业,而缺少一大批精明强干的企业家(厂长、经理)去创新、去不断地应用新技术,工业的发展几乎是不能想象的。海南的经济落后,尤其是工业的落后(长期亏损严重),就是因为缺少这么一批的经济发展的“灵魂”。海南的“企业界”很多事情是令人失望:多数的人没受过哪怕是稍为正规一点的管理训练,素质不高,且长居岛内,思想狭隘,缺乏竞争观念,缺少开拓精神。海南现在强调“扭亏为盈”问题,但若不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家”队伍问题,即使是“为盈”也是极其有限的。

9.人才的合理使用

人才的合理使用更是需要解决的问题。道理很简单,若岛内人才使用得不合理,即使引进得再多,还是会“人心思走”。人才的合理使用,并不仅仅是组织人事部门根据专业对口的原则进行安排,还要考察实际使用的反映与效果。“人心思走”也不仅仅是由于“专业不对口”。要为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而现在报上说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但一些领导干部对知识分子不信任、不重用甚至压制、暗中打击并不是个别现象。一个落后地区不给人才创造发挥作用的有利条件,还谈什么发展?本身人才奇缺,由于使用不合理而客观上造成了人才的相对浪费,海南岛也犯有落后地区的这一“通病”。

10.观念的变革

在珠江三角洲,生产者抢着要技术,可在海南,给他技术都不要。这是什么原因呢?中山大学的几个研究生来海南搞调查时提出这样的疑问。类似这样一些“畸形”现象,在海南岛随处可见。这就涉及人的观念问题。一条海峡使海南岛与外界拉开距离,信息不通,体制束缚,旧的传统观念没有什么改变,不大容易接受外来影响。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海南岛文化生活水平低,教育落后,人的素质不高,因而,大力发展旅游业、劳务输出也许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本文发表于《发展战略报》1985年12月9日、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