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佺期
佺期,字云卿,相州人①。上元二年郑益榜进士②。工五言。由协律、考功郎受赇③,长流州④。后召拜起居郎⑤,兼修文馆直学士。常侍宫中⑥,既侍宴,帝诏学士等为《回波》舞⑦,佺期作弄辞悦帝⑧,诏赐牙、绯⑨。历中书舍人⑩。佺期尝以诗赠张燕公⑪,公曰:“沈三兄诗清丽⑫,须让居第一也。”诗名大振。自魏建安迄江左⑬,诗律屡变⑭。至沈约、鲍照、庾信、徐陵⑮,以音韵相婉附⑯,属对精致⑰。及佺期、之问⑱,又加靡丽⑲。回忌声病⑳,约句准篇(21),著定格律(22),遂成近体(23),如锦绣成文(24),学者宗尚(25),语曰:“苏、李居前(26),沈、宋比肩(27)。”谓唐诗变体(28),始自二公,犹始自苏武、李陵也。有集十卷,今传于世。
【注释】
①相州:州名,治所在今河南南阳。据两《唐书》本传,沈佺期实为相州内黄人(今属河南)。
②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郑益:唐上元二年(675)乙亥科状元。
③协律:即协律郎,为太常寺属官,掌协调、校正乐律。考功郎:即考功员外郎,为考功郎中的副职,与考功郎中共掌文武百官功过的考查。受赇(qiú):罪名,即收受贿赂。
④长流:唐代流刑中的无期流放,居死刑之下,非遇特赦不得返还。(huān)州:州名,治所在今越南荣市,为当时流放最远之地。据《旧唐书·地理志四》,距离洛阳陆路一万一千五百九十里,水路一万六千二百二十里。
⑤召拜:任命。起居郎:唐代始置于门下省,与中书省起居舍人同记皇帝言行,合称左右史。
⑥常:通“尝”,曾经。
⑦帝:指唐中宗李显。《回波》舞:按照《回波》曲撰词舞蹈。《回波》盖唐中宗时兴起的新曲,臣子可以一边按曲撰词,一边歌唱舞蹈,从而表达干求、讽谏等含义。
⑧弄辞:即戏词。据孟棨《本事诗》记载,沈佺期所撰歌词云:“回波乐时佺期,流向岭外生归。身名已蒙齿录,袍笏未复牙绯。”意谓《回波》乐曲演奏的时候,我沈佺期从岭外流放活着归来。我的身份、姓名都已蒙陛下录用,只是官袍和手板还没回复原来的象牙手板和红色官袍。此时沈佺期是六品官,唐代官制规定,五品以上才能用象牙手板,穿红色官袍,沈佺期这样做是在暗示唐中宗给他升官。但唐中宗只是破格赐给他象牙手板和红色官袍,并没有升他的官职。
⑨牙:此指象牙手板。绯:此指红色官袍。
⑩中书舍人:为中书令和中书侍郎之下的要职,正五品上,职掌承旨撰写诏诰及受皇帝委任出使宣慰、受纳诉讼等。
⑪张燕公:即张说,玄宗时,任中书令,封燕国公。
⑫沈三兄:即沈佺期。唐人好以行第称人,沈佺期家族排行第三,故称。清丽:意谓诗风清奇优美。陆机《文赋》:“或藻思绮合,清丽芊眠。”
⑬建安:东汉献帝年号(196—220)。这里前面加“魏”,就其实际而言。迄:到。江左:即江东,指东晋。
⑭诗律:诗歌的格律。
⑮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南朝梁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声律学说奠基人之一,提出“四声八病”之说,强调诗歌的音韵格律,促进律诗形成。鲍照: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人。擅长乐府诗,其诗音节高亢铿锵,对七言歌行体的形成发展贡献甚大,对李白等诗人有深远影响。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齐梁著名宫体诗人庾肩吾之子,后扣留北朝,文风转为苍凉沉郁,融南北文风之长。其诗讲究声律、对仗、用典等,集六朝之大成,对唐代文学颇有影响。徐陵: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其诗辞藻绮丽,轻靡绝艳,为当时宫体诗重要作者之一,与庾信齐名。
⑯音韵:指诗文的音节韵律。婉附:婉转附益。
⑰属对:诗文对仗。精致:精巧细致。
⑱之问:即宋之问。传见本卷后文。
⑲靡丽:语言华丽。
⑳回忌:回避禁忌。声病:指诗赋等不合声律的弊端。
(21)约句:约束诗句。准篇:准定篇章。
(22)格律:此谓创作诗歌所依照的格式和规则,如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
(23)近体:指近体诗,通常指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
(24)锦绣成文:精致华美的丝织品自然形成纹样,此喻诗文精美。
(25)宗尚:推崇注重。
(26)苏、李:这里指苏武和李陵,为传说中五言诗的早期代表。有学者认为是指苏味道、李峤,《旧唐书·苏味道传》载苏味道“少与乡人李峤俱以文辞知名,时人谓之‘苏、李’”,然诗歌史上的地位无法与沈佺期、宋之问比拟,且后文明言“犹始自苏武、李陵”,则辛文房心中的“苏、李”当指苏武、李陵,而非苏味道、李峤。
(27)比肩:并肩。
(28)变体:指由古体诗变为近体诗。
【译文】
沈佺期,字云卿,相州人。上元二年(675)郑益那一榜的进士。擅长写五言诗。因为在担任协律郎、考功员外郎期间收受贿赂,被长期流放到州。后来被任命为起居郎,兼任修文馆直学士。沈佺期曾在宫中侍陪唐中宗,已经侍完筵席,唐中宗下诏让学士们为《回波》乐曲撰词跳舞,沈佺期写了戏词逗乐唐中宗,唐中宗就下诏赐给他象牙手板和红色官袍。后又担任中书舍人。沈佺期曾把诗作赠给张说,张说说:“沈兄诗文清奇优美,我们须避让,推他占据第一的位置啊。”沈佺期因此诗名远扬。从建安时期到东晋,诗歌格律多次变化。到沈约、鲍照、庾信和徐陵,用音节韵律来婉转附益诗文,对仗精巧细致。到了沈佺期、宋之问,诗歌语言又变得更加华丽。他们回避禁忌不合声律的弊端,约束诗句准定篇章,通过自己的著作确定格律,于是诗歌就演化成为近体诗,像精美的丝织品自然形成纹样,被学诗的人推崇尊重,传言说:“苏、李居前,沈、宋比肩。”意谓唐诗从古体变为近体,是从沈、宋二公开始,就像诗歌从苏武、李陵手中变为五言诗一样。沈佺期有文集十卷,如今流传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