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需要借助长坡滚雪球的复利思维
“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够湿的雪和一道够长的山坡。如果你处在正确的雪中,雪球自然会滚起来,我就是如此。”
——巴菲特
1972年,巴菲特花费2500万美元收购了喜诗糖果公司,之后这家公司的收益不断攀升,市值也不断增长,最终为巴菲特带来了几百倍的收益。这是伯克希尔第一笔重要的收购,之后,伯克希尔相继收购了更多的好公司,并且投资苹果公司、可口可乐公司、好市多,这些都给伯克希尔带来了不菲的收益,而收益的高增长所依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复利。
与这些企业增值相对应的是,巴菲特的个人财富也水涨船高,有人做过专门的统计,巴菲特在21岁时,拥有2万美元的身家。在26岁时拥有14万美元的身家,30岁的时候已经积累了340万美元,37岁的时候积累了1000万美元的身家,43岁时拥有3400万美元的身家。而巴菲特的个人财富真正大增长的时间在60多岁,在66岁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178亿美元的身家,72岁时为368亿美元,83岁时变成了585亿美元,85岁时积累了608亿美元,到了2019年,他的个人财富已经突破了800亿美元。有人曾经将巴菲特的投资进行分析,发现从1957年开始,到2015年,巴菲特运用复利成功赚取了56674.73倍的钱,这是什么概念?简单来说,如果1957年有人愿意交给巴菲特1万元钱代为投资,那么到了2015年,手里的钱会变成5.667473亿元。
财富的增长一方面在于他投资有道,总是能够找到最佳的投资项目与企业,但另一方面在于长线投资理念下的复利思维,作为投资高手,巴菲特是将复利与时间结合得最出色的投资人之一。在2019年写给股东的信中,巴菲特就谈到了复利的问题:“伯克希尔的3490亿美元在美国企业中是无与伦比的。通过长期保留所有收益,并允许复利产生所拥有的魔力,我们积累了资金,使我们能够购买和开发前面描述的有价值的树林。如果我们遵循100%的支付政策,我们仍将使用我们从1965年开始的2200万美元。”伯克希尔资产的累加就是依赖复利,如果没有复利,那么伯克希尔仍旧停留在2200万美元的资产水平上。
提到复利,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但事实上,复利还是比较常见的。生活中最常见的复利就是银行储蓄,在很多长时间的存储模式中,利息会不断增加。假设将1000万元存入银行,而且存款的年利率是3%,那么一年之后的利息就是30万元,按照复利的增值模式,到了第二年,直接将原有的本金1000万元以及一年下来所得利息30万元并在一起算作新的本金,继续存银行,那么第二年年底的银行利息计算方式应该是在1030万元的基础上按照3%的利率进行计算。随着本金不断增加,利息也不断增加。对于存款来说,不考虑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因素,储蓄的时间越长,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可观。
复利是一种利滚利的形式,基本原理在于将增加的利息当成本金继续投资,第一笔获得的利息将会同最初的本金一起作为第二笔投资的本金,然后新获得的利息会连同第二笔本金作为第三笔投资的本金,以此类推,只要投资时间够长,获得利息的次数不断累积,那么获得的最终收益就会不断增加。当时间推得越长,利息积累的次数越多,那么收益也就越大。
假设某人投资某个项目,利息每周增加1%,那么一年之后就意味着已经有52周都在增加1%,而这种增长是以指数的形式进行的。换句话说,一年之后的收益等于本金乘以1.01的52次方,而1.01的52次方约等于1.7。也就是说,即便按照每周1%的微小增长率,一年以后也会增加1.7倍。如果人们投资了2000万元,那么按照每周1%的增加率,一年以后的总收入会变成3400万元,这也就意味着一年就产生了1700万元的纯收益。如果这个投资人每周都将获得的1%的收益取出来,那么最终不过是增加了52%的量,即一年后的总收入为3040万元,纯收益为1040万元。两相对比之下,通过复利的形式,可以多挣到360万元。
假设每周的增长率为10%,那么按照一年的周期来算,最终的收益增长了142倍,这就意味着2000万元的本金投资会变成28.4亿元。而按照每周取出利息的单利模式,一年后的总收益为3.04亿元。两相对比之下,差距会进一步拉大。
在复利计算模式下,资本呈现指数式增长,而它依赖两个条件来最大化地提高资本总量,第一个就是利息的额度,如果利息额度越高,那么按照指数计算之后的数额会开始增加。第二个就是复利计算的时间跨度,时间越长的话,利滚利的资本积累越大。对于长线操作者来说,一定会想办法提高利息的额度以及延长时间的跨度,确保复利产生最大的效益,这样才能发挥出长线持有股票的效用。比如很多人在投资时会尽量选择月收益增长为5%的项目,而不是2%的项目,但是如果2%的利息增长时间为3年,而5%的利息增长为3个月,那么显而易见的是月收益2%的项目更值得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