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交响:一位早期归国工程师的共和国乐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八十忆语》*序言一

杨明英



李瑞骅同志是我国金属结构设计研究工作的先行者、开拓者、带头人。他撰写的《八十忆语》一书,是他一生的描述,也是他从事金属结构事业的纪实。

他幼年时期,在父辈的教导下,萌发了科学思想。大学毕业后,考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专修金属结构专业,获得硕士学位。

新中国成立后,他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物质待遇,毅然选择回国,参加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当时他以满腔的热情给周总理写信。总理以署名“秘书黄新民”的信复函,欢迎他回国。他于1952年历尽艰辛,绕道瑞士、法国、德国、英国、印度等十余个国家,历时四个月,回到祖国。他的爱国之心可见一斑。1953年,他被选为上海市代表来北京参加全国青年代表大会,荣幸地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1956年,建工部为完成苏联援助我国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中有关钢结构的设计工作,专门成立了金属结构室,后改为建工部建筑机械金属结构研究所。这一时段是李瑞骅同志专业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他带领一批年轻技术人员,完成了156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中的钢结构设计工作,填补了我国金属结构专业设计上的空白,迈开了新中国钢结构建筑事业的第一步。

人民大会堂的修建是周总理亲自抓的工程,其中大会堂60米跨度的屋盖、16.5米的悬臂看台,以及48米跨度、148吨重的宴会厅钢结构桁架等都是工程的关键,直接关系到人民大会堂国庆十周年的使用。他与朱兆雪主任总工程师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艰苦奋斗数月,按时完成任务,保证了人民大会堂建筑工程的顺利竣工。在庆功宴会上,周总理向朱兆雪(工程总负责人)、汪菊潜(铁道部副部长)和李瑞骅三人敬酒,祝贺胜利完工。这是李瑞骅同志一生中最荣幸的一幕。

建筑机械金属结构设计研究所成立后,李瑞骅同志曾担任了2、5、10、15、20吨塔式起重机系列产品的钢结构设计任务。为满足国家建设急需,他研究设计了三门峡、新安江、刘家峡等水电站缆索式起重机钢结构,填补了我国建筑机械史上的空白。首都体育馆是我国建设的一个大型体育馆,在设计上他首次大胆地、成功地采用了角钢网架结构。李瑞骅同志对塔桅钢结构的设计研究,从50年代起一直非常关注,并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这项研究对国家广播、电视、通讯、测绘、气象等部门建筑设施的修建有重要意义。如广州200米电视塔的设计建造,受到了广泛的赞扬。北京325米高的大气监测塔的设计建造,当时是亚洲之最,国际同行评价技术先进,此项目获国务院大奖。

还应该提到的是李瑞骅同志对网架结构的设计研究和应用发展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一次德国技术展览会上,他发现了新型的网架螺栓球节点。他捡回了少量拆卸下来的球节点废品,用作样品,在徐州选点试验研究,开发推广。在此基础上他又研发了焊接球节点。这两种节点的研制成功,使得网架结构在大跨度民用建筑、多跨度工业厂房建筑及其他建筑方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普及。

几十年来,在李瑞骅同志的带领下,完成设计的钢结构类型很多,主要有工业厂房、大型民用场馆、建筑机械钢结构、塔桅钢结构、轻型钢结构、冷弯薄壁型钢结构、网架钢结构等等。在他的主持下,编制了我国首部钢结构施工验收规范、钢结构设计规范、冷弯薄壁型钢结构设计规范。他为我国钢结构的设计和应用做出了奠基式的贡献。

李瑞骅同志在实际工作中,注意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他放手让年轻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工作中锻炼,担当科研设计任务。几十年来,在他的培养和帮助下先后有200多名金属结构专业技术干部成长起来,在全国各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他利用自己既是专业技术人员,又精通英语的优势,在外事活动中做了很多工作。他曾于1979年代表国家建委出席在德国召开的ISO会议,会上他就我国在钢结构方面取得的成果和未来的发展发表了论文,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此外他还积极参加建筑金属结构协会的设备引进和技术引进工作。

退休后,他对金属结构事业的关注并未丝毫减退,1992年他与周文彦、丁芸孙三人成立了私人汇光建筑咨询事务所,在金属结构事业上又做了大量工作。他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他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与国外联络沟通,组织交流学习。

李瑞骅同志爱好广泛,他会游泳、钓鱼、打太极拳;他喜欢围棋、乒乓球;热爱摄影、书法,收集古币。他虽已年至八旬,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身体健康。

我与李瑞骅同志工作相处几十年,体会到他的治学理念是开拓创新型的,工作作风是既严谨又民主。他非常重视思想品德的修养,他作风正派,待人诚恳,不谋利不贪名,廉洁奉公,光明磊落,有极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他没有专家权威的架子,待人态度和蔼,平易近人。可谓是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学者的榜样。

阅读李瑞骅同志撰写的这本书,不仅可使我们对他本人的工作、思想、家庭、生活、爱好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建筑金属结构事业的发展历程,也可以让读者从中了解我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和兢兢业业的事业生涯。


2006年1月20日

* 如出版前言所言,《八十忆语——一位早期归国工程师的世纪交响曲》为本书前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