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那点事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空白须类同,笔画皆服从

(十七)

接着我们要进一步确认,不光是方向和位置,就连笔画的长短,也由空白“说了算”。

图中的意思应该是一目了然的:“叩、正、足”三字,最左边是正确的架构,因为每个字的空白份量都类似。而右边所有标示绿圈的造型,都犯了“空白面积不同”的错误,原因也很简单——都是横或竖的长短(也包括位置)出了问题。

比较以上现象很容易得出结论:每个汉字都“需要”份量类似的空白;写字运笔,如果不尊重既定空白,笔画就忽长忽短缺乏依据。换个角度说,“好字”的每个笔画,都是既定空白形状的一条“边”——“看着”空白,你就知道每笔该写多长。

(十八)

下图的“冒”字,更在不起眼处,揭示了既定的空白决定笔画的长度这个秘密。

还是先从“书写心理”说起。

这个字的七横都要叫它平行等距,就使全字的空白类同变得相当容易。

“冒”字下部是个“目”。为避免其体态过于瘦窄,所以常会稍稍拉宽外框。此时问题就来了:由于框内的两横必须等距(距离“不能动”),若将它们和两边纵笔全都相接,那么构建的空白就势必大于上面的面积。怎么办呢?高明的书法前辈自有“妙招”——横画先落在左竖上,在向右推进的过程中,视空白的需要“适可而止”。既然这短横的长度决定空白的份量,那么只要横画的右端“见好就收”, “我要的空白”就能保证合格。同理,“冒”字上部的两短横,其长度也因“空白类同”的需要而“只能如此”。

图中下方的两个“冒”字,字中空白用红圈和绿圈分别标示。很明显,左边的四个短横因长短接近而使空白类同,而右边“目部”中的两横,则因“两头撞墙”而造成空白“超额”——显然就有问题。所以,尽管机制字的“目”,两横都和两竖连接,但手写体的习惯,就不能任意舒展而必须照顾空白的大小。这也反映,手写字和机制字,它们的审美机理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还须明白,这些关于空白和笔画的所有选择和决定,都是在亿万分之一秒的瞬间完成的,全凭反应而无须“计算”——所谓“功夫深浅”,就是指能否在无数可选方案中瞬间采用那个最合适的。

(十九)

横竖的长短都由既的空白决定,那撇捺呢?也一样。还记得以前说过的“前”字的点、撇和“重”字顶上那一撇吗?对了,它的长短也是由空白“说了算”的。

再写几个撇捺较多的字来举例:

图中这四字,除了“斧”和“炎”有长长的“撇捺支架”之外,其他较短的撇捺,都是空白的“忠实随从”——既定空白需要多大,撇捺的长度也必须“恰如其分”。反过来说就是,只有撇捺长短合适,才能使它与临近笔画构成的空白符合要求。

随手写成的这几个字,其撇捺的长短是略有出入的——但很明显,“空白指挥长短”的意识一直贯彻其中。说得绝对一点,即使把所有的短撇捺写得长度全相等也没问题,因为我们要的就是空白一致。

至于那“撇捺支架”为什么可以“随心所欲”,现在暂且搁置,留待后面再作专项解释。

把这些空白用红圈标出来,其“要求一致”的倾向就看得更加清楚。在实际书写中,并不用“计算”每个撇捺该写多长,只要那个看不见的“空白幽灵”一直在发挥主导作用,那么每个撇捺的长短就必须符合要求——所谓“功夫”,这也是表现之一。

书写训练,本质上就是不断加强这“空白幽灵”的意会和感受,等到有一天这东西变成了自己的“本能反应”,哪怕要写从未见过的生字,它也随时会“跑出来帮忙”,使得每个笔画长短都合适,架构造型都美观——没问题的。

(二十)

前面说过,手写字与机制字(美术体)的审美机制是完全不一样的。下图“散心”二字,就明显反映这两种字体的审美取向之不同:

机制字,对外形齐整更为“在意”,而手写字,只要求字内空白一致,并不管外形和大小是什么样子。

把空白勾勒出来,就看得更清楚——每笔该写多长,都和所需空白直接相关:

还要说明,如上这两个手写字,未必最好最标准,也不见得所有的书法家都这样写。我们现在只是站在“普通人写好一般字”的立场上,来寻找最简明的标准和最易用的工具。既然按空白类同原则来排布笔画很好操作又没问题,写字只须关注一个核心就能“以一驭万”,那我们何不将这最简明的原理让学生掌握?无疑这对于写不好的大多数来说,确是特大“利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