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科学、技术与技术创新

科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科学指自然科学,广义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包括科学活动、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知识体系等。从哲学层面来说,“科学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探索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以正确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为内容,并通过概念、判断、假说和推理等逻辑形式表述的知识系统,是形成理论体系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总称。科学具有认识功能和实践功能,它的最终目的是以科学知识去指导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使人类在对自然界的关系中和在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435.

技术是一个历史范畴。关于技术的定义很多,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理解,技术一般与工具、手段、装置、机器、技艺、知识、规范等相连。从哲学层面理解,有学者认为,技术是“人类借以改造与控制自然以满足其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包括物质装置、技艺与知识在内的操作体系”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8.。还有一些学者理解为“技术是人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借助人可能利用的物质手段,为满足自己的需要创造一定价值或实现一定价值目的,使自然界人工化的动态系统或过程”郭冲辰.技术异化论 [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26.。从现代技术发展进程及其实现功能来看,技术不仅对自然(界)实施作用,而且对人以及社会实施作用,比如现代民主离不开现代技术的运用。技术可以理解为一个“操作体系”,也可以理解为“动态系统”,但它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更与人类的社会实践戚戚相关,所以,我们给技术的定义为:技术是人类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改造客观世界以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解放与自由的需要和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陈文化、彭福扬认为:“技术创新就是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将科学成果转化为商品并首次实现其商业价值……技术创新是由技术——经济构想、技术开发和试生产并首次实现其商业价值三个阶段相继或交织进行的动态过程。”陈文化、彭福扬.关于创新理论和技术创新的思考 [J ].自然辩证研究,1988(6):40.技术创新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从哲学角度给出如下定义:技术创新是指技术创新主体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改变技术创新客体的价值形态的社会实践活动。这里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价值形态”,技术创新客体的价值形态包括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主要体现为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第二层意思是主体对客体的“改变”,指创新客体从某一客体转变为新的客体过程中,其所包含的内在价值的转移、转换、转形、增值、负载等过程。第三层意思是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实现客体形态转换及市场价值。“一定的市场条件”指实现技术创新全过程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包括“中介”或创新环境。技术创新不是简单的线性模型,有时表现为“链环—回路模型”,更多是表现为系统集成和网络结构模型,所以,技术创新涉及的范围包括:人才教育与培训环境、资金投入与筹措环境、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环境、技术市场与专利环境、政策与制度环境、技术扩散环境等,这些因素对技术创新都会产生影响,有时还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我们进一步分析技术创新具有哪些特征,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纳,如历史性、不确定性、创造性、过程性、协同性等。本书认为最重要的是下列几个特征:

1.创新性

创新性是技术创新的本质特征。技术创新活动,从创新意识产生、创新理念的提出、产品的设计、小型试验、中试阶段、产品成型到产品进入市场、市场推广及技术扩散,整个活动过程充满创新。创新主体要把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潜在的价值转化为现实的价值,实现价值的转移、转换、转形、增值、负载。它的每一次完成最终都是以一种新产品、新工艺或新形式被采纳而实现的,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和毁坏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熊彼特认为,创新“不是继续不断地出现,而且它们还会改变这种结构,即传统的过程本身”。它是“革命性”变化,你不管把多大数量的驿路马车或邮车连续相加,也绝不能从而获得一条铁路。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 [M].何畏,易家祥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69-72.从创新主体来看,技术创新活动就是将尚未被认识和利用的潜在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转化为现实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借助技术手段使潜在价值对象化、物质化,实现价值的转移、转换、转型。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机械性”过程,更不是“连续”的“线性”过程,它包含着技术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政治因素、价值因素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耦合过程。从技术创新的成果来看,它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独创性,才被市场和消费者接纳,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和审美价值;同时承载着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实现了生产者与消费者在价值取向上的对话与融合。随着承载新价值的新产品的广泛使用,这种创新力量得以更广泛地传播,技术创新的扩散得以实现。

2.价值性

技术创新的另一显著特征是价值性。从哲学层面来看,技术创新是创新主体对客体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把抽象的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物形态的生产力,是价值向度的现实化过程,包括价值的转移、转换、转型、增值、负载等过程。首先体现在经济价值上,新的创新产品能够给企业带来利润,给消费者带来“实用、实惠”;其次体现为社会价值、人文价值,新的创新产品要符合消费者的消费文化(包括民族文化),符合消费者的价值取向。比如,全球连锁的麦当劳快餐店,在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它所有的食品原料与配方是有所不同的,以迎合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文化特点与价值取向。技术创新与人类相伴而生,每一次新产品(新工艺)的诞生,都凝结着创新主体的价值许期,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形态,使创新客体符合创新主体的目的和需求。每一次的技术创新活动,都会朝着人类的终极目标——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迈进。这个过程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渐进式、迂回式、螺旋式,在科学可行性、技术先进性和经济有利性的交互作用中寻求满意的实现方案,并始终朝着终极目标前进。从价值向度的现实化过程来看,可以把技术创新实践活动分为价值的创造过程和实现过程两个阶段:价值的创造过程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的“首次性”,就是表现为使用“新的生产函数”进行“新组合”。不管是创意过程、研发过程,还是产生过程,只要这些要素(环节)实现了“新组合”,新的产品首次出现,技术创新价值创造过程就得以完成。换句话说,新产品荷载着创新主体新的价值取向。价值的实现过程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的“商业化”。新产品能否“商业化”,关键在于消费者是否需要、认同、接收这种凝结在新产品中的价值取向。“适销对路”使得新产品能够商业化,并使技术创新迅速扩散。

3.历史性

技术创新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技术创新的主体、客体及其实现条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非常不同的特征,使技术创新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其历史性特点。技术创新实践活动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并随着历史进程而发展。每一次的创新实践活动都是在前人已有的创新成果上、当时的科学研究发展水平所提供的条件下进行的创新活动,并随着人们的价值向度及实践能力的变化而变化。综观发达国家近百年的技术创新史,从原来追求物质财富增长而不计资源消耗的“大批量生产”,逐步转向如何提高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寻找以纳米技术、信息技术、光子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并转向产品小型化、精细化、多样化,使创新客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形态。

4.不确定性

技术创新活动由诸因素交互作用,关系纵横错杂,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系统。如研发的成本最初是未知的,其收益是未知的;对未知技术的把握性;已知的与未知的事物协调与融合;产品的先进性与市场认可度问题;产品的实用性与人们价值观问题;技术扩散与市场容度问题;产品的生命周期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等,这些技术创新活动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一方面,创新来源与创新机会的发生是不可完全预测的;另一方面,从技术创新概念的产生到商业化过程中,不能准确地预测和追踪行动的结果,可能本来满足用户需求的商品不再满足原有的需求,致使技术创新带有时滞性。技术创新的不可预见性和不可把握性,使得技术创新成为一项高投资、高风险性的活动。熊彼特十分强调垄断企业在创新中的巨大作用,正是出于技术创新活动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只有垄断企业才有足够的实力承担创新风险;也正因为创新能为垄断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增长和暂时的垄断利润,从而又激发进一步的创新。熊彼特认为,竞争必然走向垄断,垄断是创新的先决条件。

科学、技术、技术创新三者的关系如何?三者既有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首先,科学和技术关系密切,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但科学与技术并不是一体化的;科学和技术是有区别的,但两者不是决然对立,科学趋于技术化和技术趋于科学化已是不争的事实。科学和技术相互作用,形式是多种多样,过程是错综复杂,是非线性的复杂系统。有许多学者对科学与技术的异同进行过细致的研究,如陈昌曙从十个方面揭示了科学与技术之间原则上的、本质性的差异——“解决问题的结构和组成,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相邻领域和相关知识,实现的目标和结果,衡量的标准,研究过程和劳动特点,人才的素质和成长,发展的进展和水平,社会价值、意义和影响”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68.。李醒民从十七个方面论述了科学与技术的本质区分——“追求目的、研究对象、活动取向、探索过程、关注问题、采用方法、思维方式、构成要素、表达语言、最终结果、评价标准、价值蕴涵、遵循规范、职业建制、社会影响、历史沿革、发展进步”李醒民.科学和技术异同论 [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1):1-9.。其次,技术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更加密切,同属一个范畴,技术包含技术创新,但两者也有区别,技术创新强调是在经济活动过程中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体现在产品的首次性和商业化。现在已经拓展到技术与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的结合,体现在各种创新过程中。一般而言,技术是工具、操作系统,技术创新是一种行为、过程和结果;技术是静态的,而技术创新是动态的、不连续的创新行为。

出于本书研究的需要,在此不对科学、技术、技术创新三者的差异性作进一步的阐述,重点探讨这三者的共同特征。

第一,三者都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科学是人们探索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求真是科学的目的,科学的证实或证伪都必须通过实践得以完成。技术、技术创新同样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天然自然变为人化自然,使(技术)创新客体从“实然”变成“应然”形态。

第二,三者都负载人文价值。传统的科学观认为,科学是人们求真的过程,与价值无涉,至多只有工具理性,没有价值理性,尤其受到实证主义、科学主义的长期干扰。这种狭隘的科学观根深蒂固。其实,科学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改造客观世界,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统一发展,使人从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束缚下获得彻底解放,成为全面发展的自由人,所以说,科学本身就包含了人文价值。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化越来越明显,许多学者认识到科学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不是对立的、绝缘的,而是共存一体的。美国著名科学史学家乔治·萨顿针对旧人文主义拒绝科学的做法,提出“新人文主义”思想:“科学是我们精神的中枢,也是我们文明的中枢。它是我们智力的力量与健康的源泉。无论它多么重要,它却是绝对不充分的。我们不能只靠真理生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说新人文主义是围绕科学而建立的原因。科学是它的核心,但仅只是核心而已。新人文主义并不排除科学,相反将最大限度地开发科学。它将减小把科学知识抛弃给科学自己的专业所带来的危险。”乔治·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 [M].陈恒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24.孟建伟认为科学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包含“思想价值、智力价值、精神价值、审美价值”,“就科学的人文价值和人文意义而言,它完全可以同最为典型的人文文化——艺术相提并论,或者说科学与艺术具有同样重要的人文价值”孟建伟.论科学的人文价值 [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8):56-69.。技术和技术创新负载人文价值应该没有太多的争议,尽管历史上出现过“技术中性论”的思潮。

第三,三者的归旨都是指向人的解放与自由发展。科学、技术、技术创新作为直接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人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闲暇时间不断增加,交往方式日益丰富,自由度越来越高,经历一个曲折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原始的人—异化的人—自由的人)之后,最终实现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这既是科学、技术、技术创新的出发点,也是它的终点站。

正是出于上述理由,本书在使用科学、技术、技术创新时,除特别说明外,三者是同一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