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改革再出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新时代改革的历史方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进入新时代,根本原因就在于对难题挑战形成了有效的解决思路,取得了不凡的实践效果。这种巨大的历史性变革和成就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相比以往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展现出新的气象,达到了新的高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就此而言,对于已经持续几十年的中国改革,必须要在新时代的视野中、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予以审视。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判断,深入把握新时代的多层内涵,对于今天推进改革的全面深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前提性意义。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标志是什么?新时代有哪些新的问题和挑战?新时代有哪些新的成就与变化?这些问题都需要全面细致地分析研究。就此而言,对于新时代需要多维的理解视角。

一 新的时代课题

现在学界对于新时代的阐释主要侧重于新的实践成就和巨大的历史性变革,实际上,新时代首先应是指新的发展趋势、新的问题与新的挑战,因为正是在破解新的难题与挑战的过程中,我们才取得了巨大的实践成就。对难题的破解在前,伟大的实践成就在后,不了解新时代所面临的新的问题挑战,就无法真正理解十八大以来这几年成就之辉煌,取得之艰辛,意义之重大。

十九大报告也指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的问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意思呢?之所以强调“什么样的”,意即是说新时代有新的发展趋势、新的问题、新的挑战,要求改革必须要有新内容、发展必须要有新目标、谋划必须要有新思路,和过去不完全一样。换言之,和过去相比,在改革的任务、目标、理念上是新的。具体而言,这种新的发展趋势、新的问题和挑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分析把握。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有所变化,这是一种新的发展趋势。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过去强调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落后,人民面对的主要是一个温饱问题。现在,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温饱的问题早已解决,然而温饱需要解决之后,人民新的需要反而更多,需要领域不断拓展,同时原有的需要本身也在不断升级、要求不断提高。总而言之,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明显:不充分是指生产力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不平衡是指阶层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人民的各种需要的满足之间还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况无法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无法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新时代的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要求。过去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所谓“三高一低”的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要转变,中国经济要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增长阶段,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实行创新驱动。没有足够的创新能力,是无法真正崛起为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

新时代的分配关系面临新的压力。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强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把蛋糕做大,现在则必须要强调共同富裕,在继续把蛋糕做大的同时把蛋糕分好,这是因为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多年以来一直存在,到今天已经十分严重,决不能再掉以轻心,必须要高度重视。根据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5》显示,中国顶端1%的家庭占有全国约1/3的财产,底端25%的家庭拥有的财产总量仅在1%左右。此外,从教育机会到医疗保障,中国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整体呈现扩大趋势。如果说分配问题的解决在以前还可以以时机不成熟为理由予以延迟,新时代则不能如此,这是因为再过两年时间,我们就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不论如何理解,其基本的所指就是社会公正要尽可能地推动落实,共同富裕要尽可能地实现。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3]

新时代的生态建设有了新的发展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成就巨大,但是发展代价也相当高,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环境污染问题。传统高代价的路子已经无法走通,新时代必须要扬弃传统的“工业文明”走向新的“生态文明”,实行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4]“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5]“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6]

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新的挑战。改革之初,思想僵化十分严重,而今天在利益明显分化与持续开放的条件下,思想领域的分化也十分明显,在很多焦点问题上,整个舆论分歧比较大。在这种形势下,公权力如何包容多样、谋求共识,更好地实现思想引领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难题。

新时代公共事务的解决上有新的发展趋势。过去强调政府作为单一主体的管理,政府单方面下命令、做决策。而现在民智渐开,公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不断高涨,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再像过去一样单方面拍板决策恐怕已经不合时宜,在许多公共事务的解决上,政府、社会组织、公民、利益的相关方需要有一个协商的过程,也即多元主体的协商共治,通过协商谋求共识,追求最大的利益公约数。

新时代的国际战略也有新的发展要求。改革开放以来较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总体外交战略是“韬光养晦”,而现在随着中国的全球利益不断增多,我们对国际事务参与的程度加大,在继续奉行“韬光养晦”战略的同时,要想有效捍卫中国不断增多的全球利益,我们也必须在某些领域要“更加有所作为”。

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未必全面,但足以说明,相比于过去,新时代所具有的新趋势、新问题与新挑战。这种种的新趋势、新问题、新挑战,错综复杂、非常棘手、不易应对,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新时代就必须全面深化改革,除此以外,别无出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才反复强调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高度宣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意志。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首次赴地方考察就选择了广东这个对中国改革具有标志意义的省份。他当时表示,之所以到广东来,就是要到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2018年10月,时隔六年,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广东考察。总书记强调,进入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改革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关键在于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越是环境复杂,我们越是要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总书记指出:“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始终鼓励广东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广东40年发展历程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总结好改革开放经验和启示,不仅是对40年艰辛探索和实践的最好庆祝,而且能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大动力。”

习近平对广东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工作要求。一是深化改革开放。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抓实办好。要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开放,高标准建设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要继续推进改革,抓好改革举措的协同配套、同向共进。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市场导向作用,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破除无效供给,培育创新动能,降低运营成本,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要深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化同香港、澳门生态环保合作,加强同邻近省份开展污染联防联治协作,补上生态欠账。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家政服务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一件一件办好。三是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要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建立健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带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要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做优做强珠三角核心区,加快珠海、汕头两个经济特区发展,把汕头、湛江作为重要发展极,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提升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要全面推进法治建设,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科学化、精准化水平。四是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落实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要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要继续推进作风建设,整治各种隐形变异“四风”问题,防范商品交换原则向党内渗透,规范政商交往行为,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7]

二 新的实践成就

对于以上所指出的新问题、新挑战,如果不能有效破解应对,那就无法进入新时代。就此而言,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进入新时代,根本原因就在于对以上难题挑战形成了有效的解决思路,取得了不凡的实践效果,这种巨大的成就与变革是进入新时代的前提与基础。对于十八大以来这五年的实践成就,十九大报告从十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概括。

比如,在经济领域,这五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改革领域,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推出1500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生活领域,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外交领域,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特别是治党领域更是成效卓著。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推动全党尊崇党章,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层层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把纪律挺在前面,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出台中央八项规定,严厉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反对特权。巡视利剑作用彰显,实现中央和省级党委巡视全覆盖。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根据中纪委副书记杨晓渡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五年,“我们坚决铲除政治腐败和经济腐败相互交织的利益集团,严肃查处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孙政才、令计划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共立案审查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440人,其中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有43人,中央纪委委员有9人。纪律处分厅局级干部8900余人,处分县处级干部6.3万多人”。[8]

综合以上,可以说,这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没有这种巨大的历史性变革和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无法进入新时代。

三 新的开创意义

这种新的历史性变革和成就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相比以往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在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努力的基础上,特别是经过十八大以来这五年的开拓进取,以这种巨大的历史性变革与成就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展现出新的气象、新的高度、新的开创意义。

对于新时代区别于以往的开创意义,十九大报告用三个“意味着”来说明。

第一个“意味着”是从中华民族角度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新中国成立使中华民族开始站起来,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开始富起来,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开始强起来。从党的十八大直到本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民族复兴目标的实现,都属于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历史时期。就此而言,强起来是一个历史阶段,是一个历史时期。既然中华民族开始强起来,强起来的标志是什么呢?就国内来讲,首先,表现为每一个领域的建设都取得进一步的长足进展;其次,表现为发展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协调、平衡,结构优化推动发展效能的有效提升;再次,强起来表现为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祖国的完全统一。就国际而言,强起来表现为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我们能够和西方强国相竞争、抗衡,乃至引领、反超。客观讲,现在我们在很多方面往往是总量压倒西方,但西方国家在很多领域还掌握话语权、规则制定权与标准制定权,我们尚处于劣势。强起来也就意味着在今后一个时期,在与西方列强的竞争中,我们要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与方面掌握话语权,占据优势、形成胜势。

第二个“意味着”是从社会主义角度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科学社会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回顾这一结合的过程,有经验、有教训,迄至今天,这一结合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辉煌。而今天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与历史必然性,引领推动着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当时很多人犹豫、观望、徘徊、失望甚至绝望。然而,信心是绝不能丢的,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作为标杆、作为旗帜,引领推动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对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意义非凡。

第三个“意味着”是从现代化角度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9]现代化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很多国家采取的是西方现代化的制度模式,但是我们看到,对于西方现代化的模式这种移植与搬用负面效果极为明显。很多发展中国家像西方国家宣扬的,经济上完全放开市场化和自由化,导致国内很多的工业领域被外资所控制和主导,政治上实行多党制、放开大选,导致国内政局动荡、政权更迭、社会混乱。当前,西方国家本身也是问题多多。这都说明西方现代化的制度模式有其巨大的问题与挑战。与之相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则提供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即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中国道路的核心要义就是在党的领导下,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结合,改革、发展、稳定相结合,注重探索创新、注重吸纳先进、注重策略方法,等等。这条道路不同于西方,但非常成功,其他国家可以学习、借鉴、吸收,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这三个“意味着”分别从中华民族、从社会主义、从现代化这三个角度说明新时代具有区别于以往的新的高度、新的境界、新的开创意义。正如十九大报告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10]“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