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瘾营销”是一种早已存在的现象。巴菲特自称每天喝5罐可口可乐,每周吃3次麦当劳,且声称这些食品可以让他心情愉悦。其实,巴菲特是这两家企业的重要股东。巴菲特还投资了亨氏食品和卡夫食品,但最得意的投资是喜诗糖果。这些投资项目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与咖啡因、糖、盐等“瘾品”关系密切。
巴菲特曾高调宣称自己不碰科技股,却食言买了大量苹果公司的股票。因为他发现苹果公司的产品即使涨价,仍然有大量狂热的粉丝。从某种程度上讲,苹果公司生产的产品也是一种“瘾品”。
电子游戏行业是“瘾营销”的集大成者,后来的社交媒体产品,如微信、抖音等,都含有持续给用户带来快感的正面强化机制。
如果仅从脑神经科学的视角看,人就是荷尔蒙的奴隶。我们所有的行为,从无意识的小动作到自以为深思熟虑后的重大决定,无不受到大脑奖惩系统的驱使。
进化心理学解释了何为奖赏,何为惩罚。吃喝拉撒睡,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基础;囤积收藏,可以提高人们幸存的系数;社会交往,能延伸个人的能力;晋级上升,能让人由此感到快乐;见猎心喜,可以让人从挑战中获得乐趣。这些都可以称为奖赏。那么,与这些相反的,就是痛苦的惩罚。
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曾试图从理性的角度解释成瘾现象。虽然他的解释还欠缺点什么,但是至少可以让我们确定:人们之所以喜欢新奇的东西,是因为荷尔蒙对大脑的奖赏受边际递减效应的约束。
随机的、新奇的奖赏能对抗这种边际递减效应,让我们的大脑保持一种敏感性。
我们喜新却不一定厌旧,更多的是喜新恋旧。因为旧的、熟悉的事物能产生一种确定效应,能让我们获得一种确定的奖赏。更重要的是,选择旧的东西,可以让我们的大脑进入一种“省力模式”,让我们有多余的脑力去关注更多新奇的事情。
如今,线上已经开始反扑线下,商业生态正在向虚实融合演化。甚至,未来的游乐园也可能演化成科幻剧《西部世界》中那种由机器人组成的主题公园。
软件和算法正在统治世界,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容易“成瘾”。时代在变,但人性从来没有变。如果把“成瘾”视为人的一种行为模式,那么这种行为正在变得可以预测。
本书试图从进化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的视角,勾勒虚实结合场景下的“用户画像”。然而,用多巴胺和“自私的基因”去解释一切是危险的,很容易让人堕入机械论和庸俗唯物主义论的泥沼中。
事实上,人类还有自我超越的需求,会受到更高层次的精神力量、人文力量的感召。我们不要误用或滥用所谓的奖赏进行营销,产品最终要以实现真正的用户价值为依托,否则狂欢之后只剩无尽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