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政策研究报告(2013—2014)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分析与建议

综合研究处

摘要: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处在关键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长期过程,我国经济步入深刻结构调整期,预计今后一个时期宏观政策将以保持经济运行合理区间为取向,中央即将出台重大经济改革措施。做好我省经济工作,要进一步强化发展的紧迫感,要研究宏观、着力中观、放活微观。


做好经济工作,离不开对形势的正确把握。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点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也有新的变化,这将对我省未来一段时期经济运行产生重要影响。现将我们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相关建议整理如下,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犹存,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长期过程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五年多来,世界经济虽然避免了“大萧条”,但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复苏的道路曲折而艰难,这充分说明了这场危机的深刻性、长期性。

全球经济增长率在危机前的2006年、2007年分别是5.1%和5.2%, 2008年跌至3.2%,2009年为-0.6%,2010年短暂提升后,2011年为4%,2012年又降至2008年的水平。进入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依然不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3.1%。可以预计,未来两三年内世界经济增幅难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危机的影响甚至可能长达十年。

从主要经济体情况看,没有出现能够拉动世界经济稳定回升的“火车头”。美国经济总体有好转,主要原因是房地产市场回暖,家庭负债率下降,私人需求回升等,但受失业率高企、财政自动减支等的影响,预计2013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1.7%,2014年为2.7%,仍处于低速增长范围。欧元区方面,债务危机虽有所缓解,但经济衰退势头并未扭转,续2012年负增长后,预计今年增长率仍为-0.6%。日本在“安倍经济学”指引下,扩大公共开支,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促使经济一定程度复苏,但副作用随之显现,股市大起大落,通胀风险加大,增长的可持续性不强。新兴经济体增长总体好于发达经济体,不过也深受外需下滑、结构失衡、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资本流出风险等困扰,经济增长步入减速区。

世界经济长期低迷,一定程度是由于危机前美国等发达国家金融过度扩张催生的经济泡沫尚未完全清除,实体经济的恢复性增长尚不足以支撑经济稳定回升,而从根本上讲,是由于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并未如期而至,世界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结构转型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历史经验表明,只有生产力的变革,才能拉动世界经济步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

这场危机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是新兴经济体占全球经济比重提升,在国际经济中话语权提高。比如,2007年,我国经济总量约占世界的6.33%,到2012年,这一比例提高到11.47%;同一时期,美国经济总量从占世界的25.22%降至21.87%,我国经济总量相当于美国经济总量的比例,从25.1%提高到52.45%,提高了一倍多。这里面有人民币升值的因素,而中国经济逆势而上,保持较快增长率是重要原因。中国在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同时,面临的外部经济摩擦和限制也日益增多。

二、我国经济步入深刻结构调整期,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迅速出台了总投资达4万亿元的刺激性经济政策,有效遏制了经济下滑势头,GDP季度增速从2009年一季度的6.6%,升至2010年一季度的12.1%,实现了“V形反转”。但在这之后,经济增速呈逐季下滑趋势,到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7%,二季度为7.5%。这其中主要原因:

一是外需疲弱。出口增长率从2010年的31.3%降至2012年的7.9%,下降幅度74.8%,2013年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长10.4%,6月份同比下降2%。贸易摩擦也影响了出口,如最近欧盟对我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金额高达204亿美元。二是内需不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从2010年的18.3%降至2012年的14.3%,2013年上半年仅为12.7%。上半年,我国消费对GDP的贡献率降至45.2%,同比下降了15.2个点。三是对房地产等行业加强宏观调控。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从2010年的33.2%降至2012年的16.2%,同期房地产在建建筑面积从增长80%跌至-20%。四是金融贷款投向实体经济较少。主要金融机构工业中长期贷款额增长率从2009年的26%降至2012年的3.8%,下降幅度达85.4%。商业银行热衷于开发理财产品、信托等融资业务进行套利,“影子银行”资金大部分投向房地产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加剧了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此外,经济下滑还与治理产能过剩有关。

应该说,国际金融危机前,我国经济依托庞大的外部市场和内部投资拉动,已经保持了几十年快速增长,经济增长由高速回落,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结果,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这种转变加速到来。我国经济增速在金融危机后从谷底迅速反弹,主要是刺激性经济政策发挥了作用。随之而来的放缓,一方面是由于投资边际效应递减的规律使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政府正在淡化、减少对刺激性经济政策的使用,这是一种主动调整的结果。因此,要辩证看待这次经济增速下滑。以消费为例,2013年上半年我国消费增幅下降,其中一个原因是公款消费减少,使部分高档餐馆与酒店收入大幅下降。这种下降是我们所需要的,是一种好的结果。而消费不振的根本原因,在于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者信心和支出意愿不足,由于这种原因导致的增速下滑,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由于“挤水分”、降低高杠杆、淘汰落后产能等造成的增速下滑,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现象。

三、预计今后一个时期,宏观政策将以保持经济运行合理区间为取向

7月16日,李克强总理在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指出,“经济运行出现一定波动,有客观必然性。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使经济保持在合理区间。其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这充分表明了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

2013年二季度我国GDP增长7.5%,与2013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持平,这在全球范围内仍是一个比较高的增长速度。我们认为,未来一个时期国家将采取一系列措施,特别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释放改革红利等,确保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的实现,不会出现所谓的“硬着陆”现象。预计下半年国家将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货币政策将适度偏“紧”,财政政策则相对积极灵活。

一是实行相对偏“紧”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增速较以往放缓。近五年来,我国广义货币(M2)增长了141%,2013年以来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一季度末已突破100万亿元大关,至5月末余额高达104.21万亿元,M2/GDP超过2,创历史新高。应该说,我国金融体系并“不差钱”,问题在于资金配置不合理。由于近年来投资实体经济利润率不高,资本开始脱实向虚,转向“以钱生钱”,大量资金投入房地产等非实体经济。为纠正这种资金错配,最近面对金融机构出现的所谓“钱荒”现象,央行一方面不再“开闸放水”,要求各商业银行加强自律自控,另一方面明确表态对“支持实体经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7月20日,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表示,中国政府不会像2008年那样再次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这表明,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不会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是以“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为指引,将货币增长目标维持在适度水平。

二是实行积极灵活的财政政策,这是防止经济“硬着陆”的必然选择。我国财政收入已进入个位数的低速增长阶段。2013年5月份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同比增长6.2%,连续第三个月保持在6%的低位。与此同时,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民生领域的刚性支出持续增加,此消彼长,财政收支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要拓展积极财政政策空间,需要增加各级政府公共债务规模,扩大财政赤字。据国家审计署测算,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债务总规模大约在15万~18万亿元之间。鉴于政府债务压力较大,存在潜在风险,预计中央可能在适度增发国债的同时,逐步推动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扩容,提高发债规模限额,探索建立地方发债机制,从而在不增加银行系统风险的基础上提升地方政府的融资能力,集聚更多的资金用于稳增长、调结构和惠民生。

四、改革是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关键,中央即将出台重大经济改革措施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新一届政府施政的重点。李克强总理在多个场合强调要抓改革,要“推动经济转型,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我们认为,2013年第四季度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聚焦改革,推出重大经济改革举措,以破解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可以预计,这次改革的力度、广度和深度都将是多年来少有的,是又一次改革“闯关”。

综合各方面情况看,下一步改革将围绕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财税体制改革,重点是“营改增”,稳步推进消费税、房产税、资源税等改革,调整中央和地方的财力分配。二是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加快培育中小和民营金融机构。最近,上海自由贸易试验改革方案已获批,成为我国开放外汇市场和利率市场化的试验田。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这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关键一步。三是价格改革,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推进成品油、天然气、水价改革,扩大阶梯性价格范围。四是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能源、电信等领域。五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合理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放宽市场准入。六是城镇化改革,分类指导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教育制度、社保制度、住房制度等城镇化配套改革。七是农业农村改革,推进土地管理等基础性变革,促进城乡资源、资产有序流动。

五、积极应对,主动作为,确保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综上所述,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处在关键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同时不确定因素还很多。做好我省经济工作,既有许多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增长同时放缓,对我省经济运行将产生下行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要完成2013年的经济增长目标,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要进一步强化发展的紧迫感。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省由于经济外向度比较高,受到的冲击也比较大、比较深。这五年多来,我省从经济低谷中走出,实现了恢复性增长,现在发展势头向好。但必须看到,与江苏等省相比,我们恢复的速度还不够快,导致我省在全国的经济实力相对下降。2007年我省GDP占全国的比重是12.5%,2012年为11%,下降了1.5个点,而江苏等发展较快的省份则比重上升。应该说,国家推出的4万亿刺激性经济政策,我省获益不够多,错失了利用国家资金和政策加大投资的机遇,现在要加快发展,就要在相对趋紧的宏观政策环境下做文章。我们还要看到,我省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粤东西北发展严重不足,人口约4900万,作为一个整体,人均GDP在全国各省只能排倒数第4,工业化、城镇化水平非常滞后。珠三角虽然发展水平比较高,但经过几十年高强度开发,现在也遇到了发展和转型的瓶颈。种种情况都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应对挑战,主动作为,千方百计推动经济发展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

应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新变化,做好我省经济工作,要坚决落实中央宏观调控部署和我省经济工作各项举措,具体可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研究宏观,就是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走向。尤其是要关注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把握好国际国内经济波动通过贸易、金融、政策等方面向我省传导的机制,及时跟进调整我省的应对措施。

二是着力中观,就是要从省一级层面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点问题。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加快推进城镇化。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等。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机制等。要用好货币存量,充分发挥金融存量优势,利用各种地方金融创新工具和融资平台,撬动银行金融资源投向实体经济。要坚持做大做强信息产业。我省信息技术产业规模约占全国30%,在经济低迷时期仍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要继续支持做大做强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支撑全省经济快速增长。要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目前我省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仍较高。要加大培训,调整就业结构,为推进工业化提供支撑。要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我省是开放大省,要发挥对外联系的优势,在外需缩小的形势下,开拓新兴贸易市场,实现“东方不亮西方亮”。

三是放活微观,就是要关注企业和居民的问题。对于企业,重点是要减负“松绑”,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更需要减轻企业负担。要开展“暖企行动”,跟进企业运行情况,主动服务,妥善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问题。对于居民,重点是要加大调整收入分配力度,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大幅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

统筹和定稿:张劲松 程步一

执笔:庞晓玲 郑伟

完成时间:2013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