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塔:佑学子高中
文笔塔,又名文光塔,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坐落于高州东枕头岭上。塔高30.61米,为七层仿楼阁式砖塔,每层设四门,两两相对。塔身全部用青砖叠砌,内为空心结构。人们可从底层进入塔腔内部,仰观塔顶,但不能逐层攀登。外观逐层递减,比例协调,外形似笔杆,塔刹似笔锋,故称文笔塔。
◎ 文笔塔外观逐层递减,比例协调,外形似笔杆,塔刹似笔锋,预示着高州能诞生许多“笔杆子”(指文人)
据记载,建造文笔塔耗资千两白银,费时五个多月。高州人为何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钱财和时间来兴建此塔?细读清朝高州举人招元傅写的《创建东岭文光塔记碑》,我们约略能推测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 塔边的字迹已有些许斑驳模糊,但文笔塔庇佑高州学子的历史往事从未被人忘却
招元傅,茂名本地人,清嘉庆举人,曾任高要、钦州训导。这个热情且负责任的地方官,在处理官务之余,喜欢研究考证碑文。一天晚上,他放下手中发黄的宗卷,推开窗户远眺。此刻,月明星稀,天际浩渺,他却皱起了眉头。高州自古文教兴盛,人才济济,可最近几个朝代,极少有高州人被朝廷察举,科举及第者更是寥如天际星辰,这里头肯定有些地方出了问题。这问题又出在哪儿呢?这位封建士大夫熟悉阴阳五行法则,也懂点风水。那天晚上,他不断抬头看天,低头掐算,终于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拥有笔架山和学砚塘的高州,还欠一支笔啊。他将这重大发现与身边的乡绅分享。乡绅们二话不说,立刻将建学宫书院的钱分拨部分出来,增建了一座形状如毛笔的大塔——文笔塔。
文笔塔建成那天,刚好遇上三年一次的院试在高州城开考,不少高州考生考出了好成绩。后来,高州城南郊塘口村的汤振畿,于清道光乙酉年(1825年)中举;高州城西广潭村人杨颐,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乡试中举,之后平步青云,官至工部侍郎。再后来,高州还出现吕鸿基、杨永泰等知名人士。在高州人眼里,高州文笔塔之于高州堪比埃及金字塔之于埃及,同样宝贵,同样具标志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