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的交织:明清之际西方自然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明清之际气本论的兴盛

以最具代表性的儒家而言,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念以天人合一为中心,天、地、人相互关联,气论、阴阳说、五行论、浑天说、盖天说等是其理论基础,气又可以说是其中最为核心的概念。此外,在中国的思想史上,道家强调道创生万物的宇宙论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参见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90-298页。气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与内涵。日本学者小野泽精一等对此有较为全面的论述,但对明末清初气的观念的新发展未有足够的重视。参见小野泽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编,李庆译:《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明代中前期,由于宋明理学,尤其是陆王心学的空谈心性,而使格致之学陷于冷落和沉寂。葛荣晋主编:《中国实学思想史》(中),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8页。在朱熹(1130—1200)那里,我们还能见到一些对自然的关怀(虽然其最终指向仍为德性和伦理)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八云:“但须是六七分去里面理会,三四分去外面理会方可。若是工夫中半时,已自不可。况在外工夫多,在内工夫少耶,此尤不可也。”,而到了王阳明(1472—1529),则只剩下对人心的澄清了。阳明心学在明朝中后期的影响甚大,心学学派遍及朝野。然而,随着明末政治、社会矛盾的尖锐,尤其是受到满清的沉重打击之后,迫使当时的知识分子去反思明朝式微的原因。阳明心学因此而成为众矢之的,人们普遍认为是它的空疏导致了道德的败坏和明朝的灭亡。在反对王学的思潮中,很多学者主张由陆王返程朱,亦有如孙奇逢(1584—1675)、黄宗羲(1610—1695)、李颙(1627—1705)等提出对王学修正的陈祖武:《从清初的反理学思潮看乾嘉学派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论丛》第六辑,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38-251页。,当然,更有纯粹反对宋明理学而全力提倡实学实学一词之意极为广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然而,实学真正成为一股思潮,则始于宋代。区别于佛家和道家的空无之学和一些儒家的辞章之习,宋代理学强调达用和实理,在实用和学理的层面主张崇实黜虚。后与各个历史时期想适应,实学大体经历了明中后期的元气实体论、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论、乾嘉时期的“实事求是之学”以及晚清的经世实学。参见葛荣晋:《中国实学文化导论》,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唯物实体论)的。尽管这三个思潮表现出很多的差别,但它们在内在理路上却颇为一致,即均主张“崇实黜虚”,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葛荣晋主编:《中国实学思想史》(中),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5-96页。

气本论是明末实学的主要表现,不仅本身不断发展壮大,而且还波及陆王返程朱和修正王学两个潮流,使实学逐渐成为当时的主要思潮,在明中后期发挥了重要的影响。气本论的系统阐发源自北宋的张载(1020—1077),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篇章,但后终被程朱理学所“淹没”。明代中后期,因对心学(以及理学)的批判和抵制,张载的气本论得到显著的传承与发展,王廷相(1474—1554)则是其中的关键人物。参见葛荣晋:《王廷相和明代气学》,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王廷相是明代中叶著名的哲学家,其主要贡献是发展了张载的气本论思想。他反对道家将“道”确立为万物生化的本原,也不赞成宋明理学所认为的“理生万物”,而是主张万物生化归于“元气”(气之本然状态):“元气者,天地万物之宗统。有元气则有生,有生则道显。故气也者,道之体也;道也者,气之具也。以道能生气者,虚实颠越,老庄之谬谈也。儒者袭其故智而不察,非昏罔则固蔽,乌足以识道!”王廷相著,王孝鱼点校:《王廷相集》(三), 《慎言》卷10,“五行篇”,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809页。

王廷相反对朱熹的理在气先王廷相著,王孝鱼点校:《王廷相集》(二), 《王氏家藏集》卷33,“横渠理气辩”,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602-603页。,也反对五行家说,指出所谓五行为圣王之后的异端之说,“水、火、土,天地之大化也;金、木者,三物之所自生,与人物所同出者也,安可与之相配?”不但金、木不可作为五行之二,水、火、土在生成上亦有先后顺序,“天地之初,惟有阴阳二气而已。阳则化火,阴则化水。水之渣滓便结成地。渣滓成地即土也,金、木乃土中所生。五行本然先后顺序如此。后之学者,乃不于是而求之,怪怪然惟五行家是信,亦何不思之甚哉!”王廷相著,王孝鱼点校:《王廷相集》(二), 《王氏家藏集》卷33,“五行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97-599页。蒋国保:《王廷相“气本”论的内在理路》,见氏著《方以智与明清哲学》,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版,第249-262页。

王廷相之后,吴廷翰(1491—1559)、唐鹤征(1538—1619)、杨东明(1548—1624)、顾炎武(1613—1682)、王夫之(1619—1692)等人对气本论发扬光大张岱年:《张载,十一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 《张岱年全集》第三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76-277页。,对明清之际的思想影响甚大。尤其是王夫之对气本论哲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明确宣称是张载的继承者。他在哲学阐述上更进一步,形成了一个综合哲学、史学、伦理、宗教的通贯体系,亦是对宋明道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哲学的批判总结。针对程朱“理在气先”之说,他指出“天人之蕴,一气而已”,反复申说“理依于气”“理在气中”;此外,针对朱熹之“道器之间,分际甚明,不可乱也”,他认为道本于器,“盈天地间皆器矣”。从气本论到器本论,由唯气进而讲唯器,王夫之彰显了一种更为明确的唯物论。萧萐父、许苏民:《王夫之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5-121页。

气本论的思潮对明末的科学有着深刻的影响。李时珍(1518—1593)认为宇宙“变化皆由于一气”,在其巨著《本草纲目》中,将1892种本草列16部为纲,分60类为目,并指出:“今各列为部,首以水、火,次之以土,水、火为万物之先,土为万物之母也。次之以金、石,从土也。次之以草、榖、菜、果、木,从微至巨也。……”李时珍:《本草纲目凡例》,见李时珍著,史世勤、贺昌木主编:《李时珍全集》(一),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在李时珍看来,水、火是“万物之先”,土是构成万物的直接来源,其余金、石、木等则次之,乃是从土而生。这显然是对王廷相思想的继承。

被李约瑟称为“中国狄德罗”的宋应星(1587—约1666)亦主张气本论。或许是与其“天工开物”思想相呼应,他提出“形气化”之说,指出“天地间非形即气,非气即形,杂于形与气之间者,水火是也。由气而化形,形复返于气,百姓日习而不知也。”总之,世界都是由气构成的。由气开始,有“气聚而不复化形的”的日月,有“形成而不复化气”的土石、五金,有“化为形而不能固”的雨雪、冰雹,有“初由气化形人见之,卒由形化气人不见”的草木、虫鱼、禽兽、生人宋应星:《宋应星佚著四钟:〈野议〉〈论气〉〈谈天〉〈思怜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52页。,反映了他形气相互转化的唯物观念。

明末奇士傅山(1607—1684)指出:“老夫尝谓气在理先,气蒸成者始有理,山川、人物、草木、鸟兽、虫鱼皆然。右云理在气先,但好听耳,实无着落。”并从文献实证的角度对宋儒之“理”及“理学”进行了激烈的批驳。吴根友:《傅山反理学思想的社会政治指向——以傅山肯定“无理”范畴为视角》,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第87-94页。

方以智(1611—1671)方以智,字密之,号曼公,又自号愚者、浮山愚者、宓山子等等,中年归隐、披缁后名号更是变更无常,如无可、五老、药地、噅噅子、极丸学人、无可智道人等。安徽桐城人。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生,1640年进士,后任工部观政、翰林院检讨。1644年李自成陷北京被捕,后逃脱流离岭南。1646年曾出任南明桂王永历朝经筵讲官,不久即离去,隐居于福建、湖南、广西、贵州等地。1650年被清兵擒,被放后落发为僧,往返于江苏、安徽等地。1662年入主江西青原山净居寺。1671年因“粤难”案受牵连,被押赴问罪,途中死于江西万安县惶恐滩。著有《博依集》《浮山文集》《浮山后集》《膝寓信笔》《方子流寓草》《药地炮庄》《东西均》《象环寤记》《冬灰录》《通雅》《物理小识》等,“约达四百万字以上”,遍及哲学、经学、天文、地理、博物、医药、文字、音韵等,是明清之际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齐名的思想家,又与陈贞慧、冒辟疆、侯方域一起号称“明末四公子”。其科学著作《物理小识》虽仅占其著述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因其分门别类、融贯中西,在明清时期有重要影响。参见任道斌:《方以智年谱》,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方以智著,庞朴注释:《东西均注释·序言》,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罗炽:《方以智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余英时认为方以智为保晚节,自尽于惶恐滩,参见余英时著:《方以智晚节考》(增订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主张气一元论,认为:“盈天地间皆物也。……通观天地,天地一物也。”方以智:《物理小识》,“自序”,清刻本。进而指出:“一切物皆气所为,空皆气所实也。”五行为不同性质的气,世间万事万物是气所形,精神亦为气所化。方以智同时还列举了气的四种运动形式(方以智称为“四几”):形(凝形之气)、空气此有别于方以智本体论意义上的气。(未凝形之气)、光(气蕴发为光)、声(气窍激为声)。此外尚有其他“未凝、未发、未激”各种表现形式。方以智特别重视水、火的作用,提出“水火两行交济”的命题,指出水火分属阴阳二气,两者相交相济才能维持天地间的运转,其中尤其重视火的主导性,指出“凡运动,皆火之为也。”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一,“天类”。方以智崇尚火的思想,既有元明医家“主火论”的渊源,亦有当时西士认为四元素中火元素更高贵的影响。

在气本论思潮和西学东传的熏染下,明清之际出现科技知识既包括对自然的哲学解释(即所谓的自然哲学),也包括实证性的博物知识和偏重应用的技术知识。蓬勃发展的一个高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谈天》《论气》,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熊明遇(1579—1649)熊明遇,字良儒,号坛石,人称文直先生,江西进贤人。生于万历七年(1579),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授吏部观政。后历任浙江长兴知县、礼部主事、兵科给事中、福建兵备佥事、福宁治兵使者、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南京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明清鼎革后避隐福建潭阳,顺治六年(1649)卒。在长兴任职期间与东林党人过从甚密,成为东林人士;万历三十七年(1609)北京任职后,与利玛窦熟识;万历四十一年(1613)丁母忧返京待补,与庞迪我、熊三拔、阳玛诺、毕方济等交游,曾为熊三拔《表度说》、庞迪我《七克》作序,并参与阳玛诺《天问略》的校阅。著有《绿雪楼集》十四卷、《文直行书》三十卷、《中枢集略》十卷、《驯稚堂集》四卷、《罗岕茶记》一卷、《则草》《格致草》等。《则草》《格致草》是在西学影响下的自然哲学著作,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之上增订而成。参见冯锦荣:《明末熊明遇〈格致草〉内容探析》, 《自然科学史研究》1997年第4期,第304-328页;徐光台:《函宇通校释:格致草(附则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17页。的《则草》《格致草》,方以智的《物理小识》,揭暄揭暄,字子宣,号韦纶,别号半斋,江西广昌人。少年有异秉,喜欢论兵,年轻时即写下《性书》《昊书》《兵经》《战书》,被当时江西提学副使吴炳(1595—1648)称为异人异书。顺治二年(1645),清兵攻占南京。翌年与父亲揭衷熙,同乡何三省、骆而翔,以及福宁知州揭重熙等一起起义投奔唐王。其父被委以推官,他则为职方司主事。他曾经向唐王陈述天时、地势、人事,及攻守战御机要凡十策,均被采纳。福建的抗清活动失败后,隐居山林,潜心著述,与方以智父子、丘维屏、游艺、甘京、余飏、郭林等人过从甚密。揭暄一生留下很多著作,传世之作除上述四种外,尚有《兵法纪略》以及《璇玑遗述》,其他如《二怀篇》《道书》《帝王纪年》《天人问答》《禹书》《星图》《星书》《水注》《火法》《舆地图》《揭方问答》等似已佚。《璇玑遗述》大概成书于1680年之后,方中通以其创新性而名之曰《写天新语》。此书广受时人赞赏,如丘维屏、余飏、方以智、方中通、游艺、梅文鼎等均赞誉他不仅超迈西学,对传统天算亦多有发明与创新。《璇玑遗述》中的不少内容并被采纳到游艺的《天经或问后集》,对游艺晚期的思想起到了很大的促进。梅文鼎有《〈写天新语〉抄存》一卷,著录于《勿菴历算书目》之中。后藉“西学中源”、经世实学、晚清西学大举入华等思潮,《璇玑遗述》在乾隆、咸丰以及光绪年间均有刊刻,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有清一代思潮之变迁。参见孙承晟:《揭暄〈璇玑遗述〉成书及流传考略》, 《自然科学史研究》2009年第2期,第214-226页。的《昊书》《璇玑遗述》,游艺(1614—1684)游艺,字子六,号岱峰,福建建阳人,宋儒游酢(1053-1123)之后裔。师从于黄道周、熊明遇、方以智,并与揭暄多有往来。著有《天经或问前集》《天经或问后集》《诗法入门》等。《天经或问》曾传入日本,对日本学界有很大影响。的《天经或问》等书,虽主题各有差别,但均明显具有气本论的特征。葛荣晋主编:《中国实学思想史》(中),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8-95页。可以说,宋代以降,中国的哲学思想大体上有一个从“理本论”“心本论”到“气本论”的过渡与发展。

在对明清之际科学史或中西交流史的研究中,学界较少注意到明末气本论的兴起及其与当时科学之关系。很多学者仍然把当时科学的兴起与朱子学的复兴联系在一起,认为是朱子格致学促进了科学的发展。John B. Henderson, The Development and Decline of Chinese Cosmolog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4;张永堂:《明末清初理学与科学关系再论》,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4年版,第2页;徐光台:《“自然知识儒学化”:通过自然知识在“格物穷理”中的地位来看朱熹与利玛窦的历史关连》,钟彩钧主编:《朱子学的开展:学术篇》,台北:汉学研究中心2002年版,第161-195页。朱子“十之三四”的格物确实对当时的科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理生物”“理在事先”等观念也遭到当时许多士人的强烈批评。因此,晚明固然有一股从心学到程朱理学的诉求,但气本论的兴起无疑是更为重要的思潮。此说一方面主张宇宙的气一元论,具有显著的唯物主义特征,另一方面亦对五行说提出批判,而对金、木的原初性提出质疑,认为金、木与其他事物一样,也是气化所成,与当时经由传教士传入中国的四元素说等西方自然哲学相互激荡、交织,产生诸多新的论争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