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一戏成名
汕头专区会演结束后,剧团从汕头回梅州,一路上边演戏边排戏。剧团准备在那一年(1954年)排演一个大戏,根据客家地区流传的民间故事改编九场古装戏《梁四珍与赵玉粦》,由梁素珍担任剧中女主角。这出戏于春节在梅县东郊场演出,一天演三场,观众络绎不绝。剧团赚了大钱,大家都很高兴。那时候观众看汉剧的热情很高,一下子梁素珍名声轰动,角色与演员的名字都倒过来了,“梁四珍演的梁素珍啊”。戏即演员,演员即戏,戏与演员融为一体,梁素珍成了戏的代号。从此梁素珍的名字开始在客家地区家喻户晓。
《梁四珍与赵玉粦》取材于闽粤赣客家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说唱本,剧中讲述的赵玉粦与梁四珍本都是官宦之家,一次春天游园,梁四珍与丫鬟游园时兴之所致在壁上题诗一首,赵玉粦恰此经过,赞叹梁四珍的才学。梁父认为赵玉粦与女儿私会,败坏家风,准备抓起见官。后梁父得知赵玉粦乃高官的公子,意欲高攀。赵玉粦与梁四珍订婚后,赵公子家不幸家道中落,此时梁父又悔婚,逼女儿改嫁。梁四珍爱慕赵玉粦的才华,不愿悔婚,只身来到破败的赵家,割草卖柴助夫读书,艰苦度日。为筹集上京赶考资费,梁贱卖金钗,十里相送,情意坚贞不渝。梁四珍善良,不嫌贫爱富,重承诺。戏里有一段夫妻戏“怜勉”,情节是梁四珍自己吃稀饭,让赵玉粦吃好的,养好身体进京赶考。情节是梁四珍身上的传统美德,深入人心,广受群众喜欢。这出传统戏承载了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观众爱看这种戏,梁素珍的表演情真意切,对剧中人物的情感和性格把握到位,表现细腻充分。梁素珍一天演几场,不换人,也不卸妆。她成了看家台柱。从此以后,梁素珍在梅县出了名,成了艺光汉剧团的挂牌演员,观众一定要看到梁素珍,才肯买票看戏。
刚进剧团的演员要去看场子、看门、收票,或者在后台去泡茶给主要演员喝,端茶送水帮演员卸妆、洗脸,学员都要打一些下手,帮助演员做些事情。因为梁素珍良好的艺术天赋及勤奋努力,很快能上台演出独当一面,因此梁素珍一开始就作为演员活跃在舞台上。一般学员一年才能转正,梁素珍三个月转正。在汕头专区会演演完《昭君出塞》后,剧团就将梁素珍作为剧团的重点培养苗子。没有书读,梁素珍当时很伤心,但走上汉剧艺术的道路后,梁素珍感到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人生位置,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和目标。
转正后就领工资,家中四个妹妹,最小的一个还在地上爬,有了工资就可以帮扶家里。梁素珍知道家里太需要她了,她是长女,家里靠妈妈一个人,太辛苦了。工资每个月17块钱,梁素珍每月准时把15块钱寄回家,除了邮寄费,还剩1块多钱留给自己,省吃俭用,也不会想买什么好看的衣服。梁素珍和梁秀珍两姐妹都是这样,剧团的人开她俩的玩笑,说是全团最节俭的,不会乱花钱,因为她们都知道家里需要去帮扶。梁母说有点钱了,就去念书,但梁素珍觉得既然选择了汉剧艺术道路就要好好干,哪里都不去,演戏(汉剧艺术)才是她的出路。
父亲在劳动改造期间,在铜鼓深山挖煤,过年的时候,梁素珍去探望雁洋松树坪的姑妈,姑妈领着梁素珍去见父亲,给父亲带去过年的年货。1955年,梁素珍的父亲梁乃安劳动改造结束,被安排到丙村劳动,那时,梁父恢复了自由。梁素珍在丙村演《闹严府》,父亲请假来看戏。父亲看了梁素珍的戏,很高兴:“你很有演戏的天赋,本来我想让你继承我的美术,没想到你从事了戏曲,但艺术是相通的,你把你的艺术才能展示在舞台上,我很高兴。你要多学文化,可以帮助你理解人物。爸爸没办法让你多读书,阻碍了你的前途。看到你今天的样子,爸爸很安慰,你帮我拯救了家庭,帮助妈妈渡过难关。我看你是有前途的,你要努力。”显然,父亲对这个长女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