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公园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岐江的工业魅影

粤中造船

千船捭阖入江洪

戍边援朝策勋功

炼得神工惊天地

博取船造一时隆

往事前程仿似梦

唯见岐水自淙淙

20世纪50年代,那是全民大跃进的时代,在岐江河边也曾谱奏出中山城市工业文明最瑰丽的篇章。1954年7月1日,承载着几代中山人创业梦想的粤中造船厂建成并投产,在此后三四十年经历了起步、兴旺和衰亡的过程。当历史的车轮冷酷碾过,那曾经的辉煌早已坠落尘土。然而,中山人遵从内心的渴望与执着,用最梦幻的方式把那个时代的建设精神与难忘记忆储存起来,这就是岐江公园——一个祭奠粤中造船厂工业精神的城市文化公园。

建成初期,粤中船厂以造木质海洋渔船为主。到了60年代,广东开始加强内河客运,粤中船厂造出了全省第一艘铁质机动客轮“红玉”号,后改称“红星”轮,逐步取代了木质的“花尾渡”。此后,船厂以生产砂钢质内河及沿海运输船舶为主。为了配合国家政策,粤中船厂后来又造出一批专门往返省港运送澳出口物资的运输船。令人惋惜的是,船厂在80年代开始走下坡路,1999年全面停产。同年,中山市政府决定投资9000万元,将旧址改建成占地面积11公顷的岐江公园。

作为中山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象征,粤中造船厂与新中国一道走过了艰辛的工业化进程。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几代人艰苦的创业历程在这里沉淀为真实而珍贵的城市记忆。

岐江公园把原造船厂的许多工业老旧物件进行艺术改装,赋予新的文化内涵,打造成类似于工业雕塑的文化景观,进而营造出浓郁而独特的工业文化氛围。园内所有的道路都是笔直的,它们纵横交错,勾勒出星形的路线图,凌厉地切割了整个园区。

这些笔直的道路设计,奉行“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数学原则,把所有的工业雕塑,如被改造过的厂房、设备玄妙连结,体现工业文明的经济、极简之美。这些路线图就像古巴比伦神秘的“五芒星阵”,那些被重塑的工业遗物则如同布落阵中的法器,仿佛封印了那些即将逝去的工业记忆。当人们进入“阵中”,在直径中行走,观摩这些工业遗物时,造船厂工业文明的记忆与精神就会被人们重新认识、理解,从而产生跨时代的情感共鸣。

公园西北门由龙门架吊塔包浆而成,穿梭而入,仿佛走进了粤中造船厂工业文明的博物馆。在龙门架下,只见两个仿真人像雕塑在旧机器上煞有介事地劳作,仿佛依旧置身于机器的轰鸣与汽笛的呼啸中,历史的记忆与现代的时空交错迷离。与之遥相呼应的是红砖烟囱,一种在现代城市空间消失了的建筑历史标签。烟囱被荒谬地加上了脚手架和超现实的工人雕塑,根据岐江公园设计者、清华大学著名学者俞孔坚的设计,“创造一个场景,两个工人,一上一下,在脚手架中忙活,都不知此地是岐江公园抑或是粤中造船厂”。

龙门架吊塔东北则,一条弦斜直路宛如斜向突刺的美工刀,串起了两座船坞。船坞卧水而立,一黄一白,色调鲜艳,交相辉映。步入其内,看着镂空的房棚顶,触摸那高大的铁架,让人忍不住畅想起当年火热的劳动热潮与激情。

沿着弦斜直路行走,却见这条斜刺“美工刀”的前端被一排排雪白的柱子隔断,这些白柱光滑修长,冲天而立,列队成阵。柱距间隔均匀,柱列精致对称。柱阵两边栽种了翠绿的植篱,横竖相间、状如墙垣,仿似迷宫,产生一种悬疑感。

走入柱阵,一道铁轨奇异而突兀地出现,枕木间铺满了光洁雪白的鹅卵。轨道横贯北南,由远而近廷伸,穿透柱阵,与规整的墙篱、规律的白柱组成神奇的视觉体验。走上去,“似觉有火车随时呼啸而过,有一种惊险与错乱的感觉,这是20世纪80年代的人的独特体验,时空被拉回从前,让人回到那个单纯而温暖的年代”(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硕士潘俊峰语)。在白柱阵中跳下铁轨,来不及放飞想象,却见一个奇怪的红色盒子。刹那间,思绪被干脆利落地转移,我的脚步被牵引着走向它,想去打开这个盒子的秘密。

红色的盒子含着两潭清水,任由两条直径如剪刀般把盒子一角无情剪穿,上瓣直通柱阵,下瓣直指另一奇特红色建筑——骨骼水塔。“用什么样的形式装下这块场地那段时间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岐江公园景观公告牌)那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往事,“被构思为一个红色的空间装置”(岐江公园景观公告牌),当时已惘然的情绪,则落入幽幽的碧水中。盒子外,“栽植了白茅草——当地最野的草,两株高大的英雄树——红木棉,渲染了蛮荒与历史的气韵”(岐江公园景观公告牌)。

思绪随着“剪刀”的切割,被剪接到了骨骼水塔。它是原来船厂的水塔,原本是水泥、钢筋构筑。“水泥钢筋的结合带来巨大的建筑革命,它最早使摩天大楼成为可能,同时也促使建筑地域特征的消失”(岐江公园景观公告牌)。而今“水泥离场”(岐江公园景观公告牌),留下钢筋,倚着一片翠绿的白茅在“原地思想”(岐江公园景观公告牌)。

曾经的白茅,在这片土地上野蛮生存,陪伴着粤中船厂诞生、辉煌与死去。而今重生在当下的白茅,将再次见证中山人的新文明征程,这便是“野草的足下之美,把生活的日常美唤醒”(岐江公园景观公告牌)。

岐江灯塔驻立在榕岛上,与骨骼水塔隔水相望。它原是旧厂区堤岸的水塔,加设了通体玻璃罩。这泛着科技之灵光的玻璃外衣,如同那晶莹剔透的琥珀“包裹了时间”(岐江公园景观公告牌),让往昔的水塔如古昆虫般被凝固、封存,让旧时的记忆如古榕树般历经风雨,却不惧沧桑。

水塔、灯塔互为崎角,它们共同守望着一块“珍宝”——粤中船厂创造的船坊。旧船坊坐落在双塔视线的交汇处,有一种“陆上行船”的怪诞感,却把工业文明的精髓具象化呈现。曾经,这些船只穿行在珠江水系,甚至在“抗美援朝”的时刻,也曾华丽现身。

工业文明的遗物,就这样被巧妙地装进了岐江公园的现代时空,让经历过或不曾经历的人,都深深陷入对那一场浩浩荡荡的工业潮流的追忆中,因跌宕起伏的工业命运而心潮叠起、意气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