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让每个日子都幸福感满满
每天离梦想的实现更近一步
什么是品质感?有人说品质感总会给人“昂贵”的感觉,你看那些明星艺人,他们的审美随时“在线”,无不彰显品质与高级,这都是归功于他们有御用大牌化妆师用大牌化妆品帮他们打造出无可挑剔的精致妆容。当然,还有那动辄上万的行头。
其实不然,品质感之所以给人“昂贵”的感觉,不仅仅是由于这些附加物品的高级和昂贵,更因为它无形中体现着你的自我价值。那是一种历尽千帆之后的淡定与从容;是一种心无旁骛、与世无争的含蓄与沉稳;更是一种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执着与坚持。
品质感是一种独特的气质,独立于所有气质之外。品质感不是天生的,亦不是靠物质来彰显,而是你有梦想,通往梦想的阶梯或许很长很陡,布满荆棘,但你每天都可以离它更近一步。
著名导演孔笙带给观众很多经典的影视剧作,《父母爱情》就是其中最经典的一部。我看了很多遍,百看不厌。剧中角色安杰的姐姐安欣虽没有主角光环,却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记得有一段讲的是,欧阳懿被打成“右派”,下放到海岛。安欣毅然放下城市里安逸的生活,跟着欧阳懿一起去往海岛。岛上的生活困苦不堪。每天出海打鱼的日子,已经使他们身体上承受巨大的煎熬,而精神上还要忍受流言蜚语的折磨。即使是在这样的境遇中,安欣依然能做到“和别人都不一样”。剧中有如下两个细节:
一是在安欣在伺候妹妹安杰坐月子的时候,碰到葛老师前来探望,她递给葛老师一杯茶,很客气地说了一句“您请用茶”。
二是,德华因为机缘巧合,在安欣海岛的家里住过一晚,后来回忆起来时她这样说:“虽然安欣生活的环境很差,房子也很小很破,但是她们家就是不一样,很整洁,就连被子都有一股香胰子味。”安欣在海岛的生活异常窘迫,她不再是城市里的娇小姐,没有光鲜亮丽的衣着;以前吃牛排、喝红酒,现在啃窝窝头、吃咸菜;以前体体面面去上班,现在和渔民一样忍受风吹日晒,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可能会说,温饱都保证不了,谁还有心情关心桌子是不是干净、被子是不是有香味呢?
但是生活的困顿或许使她的容颜苍老了,却没有撼动她骨子里的素养以及对“诗和远方”的追求,这就是生活的品质感。追求品质生活的人,不会因为生活的艰辛就放弃对自己的要求和标准,得过且过,人云亦云。
你的生活有品质感吗?帝都米贵,生活不易,你是不是每天都奔波在家庭、工作、客户三点一线的轨道上,循环往复。每天回到家只想倒头大睡,厨房一片狼藉,或许还有上个星期吃剩的泡面;客厅甚至没有一席之地落座,衣服、鞋袜叠加堆放在每个角落;卧室的被单已经隐隐可以闻得到你的“体香”,杀菌消毒,全靠每天为时不多的“日光浴”。你说生活好累,让你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哪有时间做家务。不好意思,你只是在为生计奔波,而不是真的生活。
刘文是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孩子,从小品学兼优。据她描述,在那个落后的山村里,可以考进大城市读大学的人寥寥无几,而她是其中之一。刘文身上背负着父母对自己的殷切希望,所以即使上了大学,她也从没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
六个人的宿舍,一样的床铺被褥,一样的书柜衣柜,她的总是显得那么整洁,就像黑夜里的明珠。她的衣服虽不是最新的款式,但经过反复浆洗的素棉布衬衫穿在她身上,却显得那么得体。
下课之后,舍友们相约逛夜市,或享受美食,或大肆购物,满足这个年纪的女孩都有的“虚荣心”。刘文呢?图书馆、自习室,雷打不动,仿佛那里才有她想要的东西,四年大学,始终如一。
大学毕业以后,她找到一份自己很喜欢的工作,这似乎一点也不意外,因为上天总是会格外眷顾努力的人。除此之外,她还找到了一间不大的房子,周围环境很好,在城市的郊区,通勤路程较长,但是她不觉得辛苦。用她的话说,就是“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像回到大山里,是心静的感觉”。这间不大的房子,我去看过,很温馨,采光很好,物品摆放依然那么井井有条。房间里弥漫一股花香,是她自制的干花熏香,她说那是妈妈以前教给她的手艺。
通过刘文的例子,不难看出,生活的品质与金钱无关,普通人依然过着有品质的生活。从大山里考上大学的刘文,一直没有忘记她上大学的意义是什么。没有随波逐流,是因为有一种力量已经根深蒂固地植在她的心间,毫无疑问,那是对梦想始终如一的坚持与不懈努力,那是对生活细节、生活品位的追求。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很多人可能错误地解读了“品质感”,认为生活的品质就是靠金钱、名牌堆砌出来的。“人靠衣服马靠鞍。”价格不菲的行头一上身,立马有了品质感。其实不然,或许表面的品质感需要这些附加条件的伪装,但是真正的品质只能靠内在的修养。试想一下,你身着名牌,出入各种高端场所,或许看起来高级又不乏品位,但是你胸无点墨、出言无状的样子,却欺骗不了大众的眼睛。
有人说:“我天生就和品质感无缘了。”那你就错了,品质感并不是天生的,它不仅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获得,而且从来不排斥普通人,更不排斥有梦想的普通人。
有梦想的人是自带光环的,不信?你看他们在人群中那么抢眼;他们对梦想的追求坚定而执着,用风雨无阻来形容他们,一点也不夸张。他们的眼神中总是生机满满,看不到半点灰色,也没有半点迟疑。他们总是能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时间表,让自己在追梦的同时也能活得惬意。
想追求生活的品质感,其实很简单,从现在开始,做一个有梦想的人,每天离梦想更近一步。
首先,明确你的梦想,指引前进方向。
你有梦想吗?你对你的梦想还有激情吗?回答不上这两个问题,那么你就没有真正的梦想,或者可以说,你一直以来自以为是的梦想只是一个愿望,而且是一个永远也不会实现的愿望。因为梦想不是随口说说,需要激情作为动力,才能不断前进。明确梦想很重要,它直接决定了你前进的方向。
其次,克服自身惰性,不要随波逐流。
对于实现一个有价值的梦想而言,信念的力量是绝对不可小觑的。电视剧《士兵突击》里,许三多(王宝强饰)首次得到众人的认可,源于333个腹部绕杠。在这之前,没有人看好他。高连长讲话时连眼神都会不自觉地跳过他,他不想给班级荣誉抹黑。流动红旗却一次次因为许三多而流动到战友班级。那时候谁也不会想到,333个腹部绕杠只是他实现的一个小目标,直到他做到了步兵的巅峰。而他取得的一切成功,都根源于一个执着到傻的信念:“好好表现,明年班长就不会走(退伍)。”坚定的信念,可以让我们克服自身的惰性,不随波逐流。
最后,确定短期目标,努力付诸实践。
当万事俱备之后,行动就是你唯一欠缺的“东风”了,凡事如果只想不做,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梦想是茫茫大海上的灯塔,它的光会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不论是经历惊涛骇浪还是暴风骤雨,我们都应该勇敢地撑起船桨,大胆地付诸实践。
微笑地说老天不会亏待努力的人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李白人生得意之时的豪情与洒脱,这种状态令多少人心驰神往。然而得意尽欢失意难,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就像这繁花烂漫的季节,花期过后,百花凋零,终归于平淡。人生起起伏伏,今天繁花似锦,不代表一生都花香四溢。面对失意,我们该如何解开心结呢?
面对失意,有的人或许会一蹶不振,自怨自艾;有的人就会直面惨淡,浸泡过酸甜苦辣之后又重新崛起。在人生路途中,我们无须恐惧风雨,相反,风雨洗礼过后,我们会变得更加坚强,也会因为丰富的阅历而显得更加成熟。
说到人生的失意,我的脑海中会不自觉地出现一部经典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影片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主人公克里斯·加德纳因公司裁员而失业,只能靠推销医疗器械养活一家三口,然而祸不单行,生活的窘迫使他的妻子也离他而去。克里斯不仅要面对失业的压力,还要独自抚养年幼的儿子,最后甚至因为交不起房租而被房东赶了出来。生活一连串的打击,把一个大男人活生生地逼到了绝境。影片中有两个细节。
一是,他去推销医疗器械却不小心弄丢了机器。一台机器的价格或许可以支撑起他们一家一个月的开销,这无异于雪上加霜。
二是,他们无家可归,克里斯为了让儿子休息好,只能每天带着儿子走很远的路,去收容所过夜。然而收容所床位有限,要排很长的队,一旦去晚了就没有位置。眼看排到下一个就是他了,却被告知没有床位了。他只能带着孩子漫无目的地行走,那种感觉很茫然,不知道要去哪儿,但是他知道不能让孩子睡在路上,于是父子俩的居所由纸皮箱的收容站变成地铁站的公共厕所。
生活艰辛,克里斯仍一直坚信:“如果你有梦想,那就守护它;如果你有理想,那就实现它。”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坚守,克里斯从一家股票公司的学徒做起,随后开创了一家属于自己的股票经纪公司,最后成为百万富翁。
克里斯坚强地面对着生活的困境:事业失败,穷困潦倒,无家可归。真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但他没有一刻迟疑,也从未停下奔向幸福的脚步。恰恰相反,父子俩在失意时,总是互相鼓励,总能够坚强乐观地面对眼前的挫折与困难,因为他们始终相信,总有一天,幸福会来敲响他们的门。
“世上从没有被命运抛弃的人,只有被命运捆住手脚的人。”当我们把一切归结为“天意”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们的消极心态。人生没有绝对的坦途,关键看我们以什么样的状态去面对困难。千万不要因一时的失意就自暴自弃,呼天抢地:“再也没有希望了。”失意的时候,恰恰需要我们摆正心态,不仅要乐观积极地去面对,更要懂得自我排遣,时刻保持豁达的心境,才能成就大事。
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作曲家,出生在德国波恩。他的一生创作题材广泛,其中比较重要的作品包括交响曲9部、歌剧1部、钢琴奏鸣曲32首、钢琴协奏曲5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多首等。可以说,贝多芬在古典音乐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而被后世冠以“乐圣”“交响乐之王”等称号。
不为世人所了解的是,贝多芬1796年失聪,这意味着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在失聪后完成的,这其中就包括他的9部交响曲、大部分钢琴奏鸣曲等。1796年,他创作出《第一交响曲》,同年失聪,之后又创作出很多经典曲目,如《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还有不胜枚举的序曲、协奏曲、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曲。
直至1824年,他创出了当时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第九交响曲》,而这部作品也使得贝多芬走到了音乐创作生涯的顶峰。时至今日,《第九交响曲》仍在世界文化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去世,享年57岁,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音乐。
或许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世界闻名的作曲家竟是一个聋子。贝多芬不是天生失聪,失聪那年也只有26岁。这对于当时的他来讲,也未尝不是一件残忍的事。这位集古典主义之大成的作曲家,听不到自己的音乐,每一个弹奏出来的音符对于他来讲都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他困顿迷茫过吗?是不是也质问过上帝为什么跟自己开这样的玩笑?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但他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凭借自身独特的音乐天赋,用心感受音乐的存在,勇敢地与命运抗争,才创作出如此多的经典作品。我想,这样的成就除了得益于贝多芬本人的音乐天赋之外,更有赖于他背负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折磨,付出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现实,青少年自杀事件时不时就会出现。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我的内心都会被深深触动。现在的学习生活真的给孩子带来这么大的压力吗?还是真的如很多家长说的:“现在的孩子,承受能力真是太差了。”
我想承受力差才是主要原因吧。尽管我们不愿意相信,但是生活的富足和长辈无条件的满足,真的使孩子经受挫折的能力越来越差了。为了孩子,你或许上可到九天揽月、下可到五洋捉鳖,你从未拒绝过孩子的任何请求。一旦走出家庭的庇护,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般脆弱,和风细雨都可能经受不住。
所以,亲爱的读者,如果你刚好读到了这里,请你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承压能力,让他们从小养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这必将成为孩子战胜挫折的武器。
命运如此顽皮,总是会给你我出各种各样的难题。微笑面对失意,失意未尝不会成为一种机遇,让我们把它当作要“飞升上仙”所要历的劫数。只有摆正心态,全力以赴,才能看到不一样的彩虹!
生活的方向在于你能否找到自我
我们每天都在探讨,甚至花大量时间思考如何才能让自己看起来和品质沾上边。我想大部分人想要的品质感,无非是让自己看起来新潮时尚、光鲜华丽。我们往往忽略了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品质感不是你看起来“很贵”,而是你看起来不只是“很贵”。简而言之,或许你在别人的眼中,美不美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你真正的美取决于你在别人心里的形象,你的内在素养得过关。
千言万语,总归应了一句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高品质,不仅需要好看的皮囊,更需要有趣的灵魂。好看的衣服大家都可以穿,珍贵的珠宝人人都可以戴,但即使是不同的人穿一样的衣服,也会给人不一样的感觉,那是因为他们表现出来的气质是不一样的。所以,你能否找到自我、坚持自我,就显得格外重要,否则也只是随波逐流的沧海一粟罢了。
我们都知道,娱乐圈从来不缺好看的皮囊,然而千篇一律的欧式双眼皮、网红锥子脸,往往让我们记不住这位明星是谁。圈中当然也不乏美得非常有辨识度的,袁泉就是其中之一。
我真正开始了解袁泉是通过《我的前半生》这部电视作品。现实生活中的她,眼睛里流露出云淡风轻的神色,看不见愠怒,也没有怨恨,精致而干练,所谓品质感也就不过如此。
比起袁泉形象给人的品质感,她与世无争的个性更能为品质感代言,她低调得像烟火里的尘埃,从来不是为了取悦谁而活。有人说,袁泉早就淡出人们的视野了,即使在网络和社交平台也很难找到她的踪迹。娱乐圈中向来热闹非凡,流量小花们长江后浪推前浪,如果不是《我的前半生》,恐怕不会有谁想起她。
没错,她就是这么低调,低调到不愿以电视剧来拉流量,低调到不愿参加任何综艺类节目。她一直醉心于自己喜欢的话剧,像《琥珀》《电影之歌》《暗恋桃花源》。她和黄渤联袂主演的《活着》是口碑之作。
当很多人都声嘶力竭地喊着“我要”的时候,袁泉内心笃定地坚持着“不要”,最终在历练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人生。
现代社会节奏快,人们压力大。生活对现代女性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她们被要求在以家庭为重的前提下,也能职场得意。一天的高压工作结束,回到家里可能要做饭,要辅导孩子做家庭作业。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她们可能还要面临生二胎的“劫难”。《红楼梦》里讲“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女人原本是最柔弱的,可最弱不禁风的她们,却被活生生逼迫成了“超人”。
曾几何时,或许你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情绪崩溃,你不想出门,甚至不想拉开窗帘看看窗外的阳光,只想一个人蜷缩在黑暗的房间里,隔绝一切与外界的联系。当然你或许也忘记了,你窗台上还养了一盆每天都要浇水的吊兰。就这样不知道过了多久,终于有一天,你从情绪的低谷幡然醒悟,想起了那盆可怜的吊兰。它还活着吗?你既好奇又害怕,可当你下定决心拉开窗帘,出乎意料地,你看到它绿意盎然,竟还开出了一串清丽的白色小花。原来它失去了你的关怀,却还有上天雨露的眷顾。一株小花尚且能够坚强生存,更何况是你呢,你要做的就是找到自我,不要迷失人生的方向。
尽管身处诸多严苛的条件下,我们依然要自立于世,找到自我,认清自己的本心,呈现给人独立、自尊、自信的形象。不管你现在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当然除了孩童时期,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情感、责任全部寄托在另一个人身上。那是非常愚蠢的做法,不仅会让你感觉很累,没有安全感,也会让别人感觉很累,甚至让你们之间产生隔阂,最终不欢而散。自己的快乐需要自己去寻找,尽管社会环境复杂,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但在精神上,大家都是平等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丰富自己的内心,实现自己的价值,不依赖任何人,更不为了讨好谁,只是为了坚持美好的自我。
我们快乐还是忧伤,往往不在于这个世界本身是什么样子的,而取决于我们采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想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迷失自我,可以试着参考以下几点。
首先,用你喜欢的方式努力生活。你的生活,你有选择的权利。他人的安排,或许可以让你一生衣食无忧,却不能让你拥有发自内心的快乐。去喜欢那些能让人感受到温暖的人,因为温暖会传递;跳出那些让自己感到厌恶的圈子,因为你本不必去讨好。
其次,用书籍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容貌是天生的,我们或许无法改变,而气质却是可以后天培养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正是此意。与满腹才华的人交流,我们往往会忽略他的外表,从而不自觉想要去探索他的精神世界。
董卿,饱读诗书、大气知性,让人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高级感。她主持的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她的才华。她表现出的沉着大气、机智冷静,绝不是一朝一夕读书恶补可以做到的,那一定是多年的沉淀才能孕育的芬芳。董卿说:“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读书是可以给人以力量的,它更能给人快乐。”
想要活出品质感,就要坚持自我,不需要为谁妥协,更无须为谁放弃一切。希望有一天,你不是假装幸福,不是故作淡定、装作洒脱,不是将就生活,而是活出最美的样子。
生活终将呈现你想要的样子
人生有很多种可能性,有的人选择安稳度日,有的人选择激流勇进,也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纠结该选择前者还是后者。我们总在问人生究竟该怎么过,才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我想说的是,你想要生活是什么样子,它就呈现什么样子。
你说,这辈子不求大富大贵,只想生活得舒心快乐;你说,你不喜欢大城市的喧嚣,向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你说,如果有像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样的意境就更好了。当然,你可以选择远离大城市的高压,远离通勤高峰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因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心境不是每个人都有的。选择小城市,或者像很多有志青年一样扎根西南边陲,支教贫困山村,也未尝不是一件能使你的人生更有意义的事。
“支教”一词,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我国,支教是一项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的工作。为了促进西部大开发,为缓解中西部地区师资力量匮乏的状况,促进乡村教育发展,也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我国出台很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投身西部,建设西部。
欣雅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她毕业于某师范大学。来自农村的她,深知贫困地区教育资源是多么稀缺,那里的孩子渴望知识。加上她性格沉静内敛,深受田园派诗人的影响,很向往田园诗中恬淡与质朴的生活。用她的话说,就是“比起听繁华的大街上汽笛嘶鸣,我更喜欢走在坑洼的路上,听牛车、马车满载丰收时辘轳发出的声音”。
如欣雅所愿,她顺利来到了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的一个贫困村落。对很多人来说,那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对于欣雅来说亦是如此。支教一年后,她深深爱上了这个贫困又落后的地方。她说,那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但是有很多未经开发的壮丽景色。她见到了诗词中描绘的怒吼的金沙江,气势磅礴的瀑布;那里经济落后,生活贫困,但是村民热情又淳朴,孩子渴望知识的眼神是那么纯真;那里教学硬件欠缺,师资力量不足,孩子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但是他们不像城市孩子那样娇惯成性,他们热爱学习,渴望知识。
欣雅喜欢这种纯真的感觉,更喜欢传道授业带给她的满足感。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也是一种幸福。
欣雅的选择何尝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途径呢?她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这就是她想要的生活,就这样被质朴的幸福感包围着,仿佛孩子清澈的眸子里闪烁的不是迷茫而是希望,这就是她奋斗的动力。
你说,你喜欢挑战自己,觉得人生就应该有跌宕起伏的激情;你说,你还年轻,向往新鲜事物,不甘心在这大好的时光里做一只井底之蛙。没关系,你可以选择想要的生活,去大城市抑或国外的某个城市,虽在重压之下,却可以见识最前沿的科技,接触最前沿的信息,久而久之,百炼成钢,你也能成为最优秀的人。
最不可取的就是第三种人。高晓松说过:“年轻的时候,什么事都想弄明白,有些事情弄不明白,生活就会很慌张,后来等老了才发现,原来慌张就是青春,等你不慌张了,青春就没了。”然而,第三种人是青春还在,已经不会“慌张”。
夏丽大学毕业以后,在一个二线城市找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收入不高。父母生活在一个小县城,暂时不需要她来赡养。有时候父母觉得夏丽一个人在外打拼不易,还经常接济她。
在室友看来,夏丽独自在外“打拼”的生活过得太惬意了。工作稳定,薪资、福利也不错,周末双休,平时基本不加班。但是,偶尔需要她加班时,她就会吐槽:“就给这点工资,还让加班,又不给加班费。”关于工作,夏丽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用她的话来说,就是“不惹事,不背锅,当一天和尚还要撞一天钟”。休息时间,手机从不离手,或是打游戏,一打就是半天。“葛优躺”是她最喜欢的姿势;或许在追剧,偶尔和舍友八卦一下剧情;还有可能是在网络购物。
直到有一天,夏丽所在的公司开拓了新业务,也引入了最先进的管理理念,招进一大批新人,制定了评优机制。鉴于夏丽入职以后的表现,她的岗位有所调整,并且被迫要和新人竞争。这时她才意识到自己有太多不足,想要弥补,以期迎头赶上,却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才好。
不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好比人深陷沼泽之中,很难从中走出来。案例中的夏丽有着年轻从业者普遍存在的打工者心态:工作是给公司干的,我为公司工作,公司给我一份报酬,这是等价交换。然而,就是这种心态,让很多人和成功失之交臂。
反过来说,如果夏丽可以认清工作真正的意义,时时抱着谦虚学习的态度,相信她也不会因为大环境的改变而无所适从了吧。
大学毕业以后,他们和书籍基本绝缘,有时间打打游戏,泡泡酒吧,刷刷毫无营养的肥皂剧;他们也没正经地谈过几次恋爱,更有甚者经历一次失恋,就叫嚣着“再也不相信爱情了”“感觉不会再爱了”;他们做着一份既没有前途可言,又谈不上喜欢却勉强可以糊口的工作。这就是第三种人,他们在大好的时光里畏手畏脚,得过且过。或许他们也偶尔反思现状,颇有悔意,却从来不敢迈出改变的那一步。他们就这样把心底那本就少得可怜的渴望与念想深深地打压下去。
因此,一定要趁着年轻,多尝试各种新鲜事物,否则你会逐渐失去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度,眼界也逐渐变得狭隘又短浅,进而失去竞争力,使本该朝气蓬勃的心瞬间变得苍老。我想,再也没有比拥有一颗“将死之心”更可怕的事情了。
综艺节目《奇葩说》里的柏邦妮说过一句话,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匹欲望的野马,你可以去放养它,也可以去圈养它、驯养它,但是不要假装它不存在,排斥它。所以,年轻人,你的人生充满无数种可能,无论你选择在哪里,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做什么类型的工作,请记住一点:不要无视你内心的想法,去丰富你的人生,尽你所能地使它更有意义。
别让自己陷入一味追逐的怪圈
有人说,哪个成年人的生活不是一部写满不容易的血泪史。光鲜的外表后面,别人看不到的是你打掉牙和流血的拼尽全力;微笑的脸庞后面,别人看不到的是你狼狈不堪地擦掉眼泪的慌张。
电影《天气预报员》里有一句经典台词:“成年人的生活里没有‘容易’二字。”确实是这样,我们大部分人都迫于生活的高压,每天一睁开眼睛,就已经进入战斗状态。
家庭生活中,房贷、车贷是每月雷打不动的支出,孩子的各种兴趣班虽说不是每月都要“交粮”,但也在年支出计划之内。父母身体健康就是儿女的福分,但毕竟年纪大了,医院的大门也就随时为父母敞开了,这又是身体、心理和经济三方面的消耗。
职场生活更是让你焦头烂额,你可能每天不仅要面对刁钻的老板,还要微笑面对难缠的客户,更要严防死守新人的步步紧逼。你说,我每天拼命奔跑也只是原地踏步,一旦停止奔跑,后果真是难以预料。
闺蜜张玲就读于某外国语大学。大学毕业以后,一心向往大城市的她放弃了父母在小县城托亲烦友给她安排的稳定工作,毅然决然去了北京。
张玲现在任职于北京某知名教育机构,主要从事英语教育工作。北京人多,生活压力大,居之不易,刚到北京,她甚至连地铁都挤不上去,原因很简单,她说:“人太多了,根本连个缝儿都没有。”现在,她可以面无表情地在拥挤的通勤地铁里挤上挤下,再也不会因为上不去地铁而迟到,几乎每晚都加班到12点。微信朋友圈里的她,看起来永远那么光鲜亮丽,却没有了上学时的灵动与活力。
原来,张玲除了要面对精明强干的主管,还要应对那些对孩子成绩要求异常严格的家长,更要与那些娇生惯养,并不懂得上进的学生朝夕相处。人都不是铁打的,工作高压时常压得她喘不过气,有时甚至拖着生病的身体给学生上课。
她私下里总是说:“不努力,有什么办法,我又不是富二代,含着泪也要跑啊,笨鸟先飞,总不能比别人差吧。”
毫无疑问,张玲的案例在职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都被工作上了发条,麻木了知觉,也忘却了生活本身的意义。或许我们都太急于追求一个结果。记得有一首歌,歌词中写道:“别急着抵达终点,过程才是关键。”显然我们已经忘记怎么享受这个过程。
我想,在拼命奔跑的时候,或许也应该停下来欣赏一下路上的风景,仰望天空,深吸一口气,问问自己,你只是想让生活有品质吗,还是想比别人活得有品质?
或许你从没有认真思考过,生活给你的压力有一半来源于你的攀比心理。你好胜心强,不甘心居于人后。别人老公年收入百万,你要比,结果夫妻关系岌岌可危;别人孩子报各种补习班,你要比,可你根本没有考虑孩子的喜好,结果孩子一无所获;别人购物都是选最贵的,你也要比,结果只能是入不敷出,加上财政赤字。然后你又站在跑道上,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你很累,却不知道该怎么停下。这样的生活状态,恐怕很难谈得上高品质。
翠波鸟生活在南美洲原始森林里,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们全身翠绿,并带有一圈圈灰色纹理,就像一圈圈波浪。这种鸟不仅外表美丽,它们的巢穴也很有特点:它们身长不过五六厘米,却可以建造比身体大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巢穴。巨大的巢穴一个个架在树上,很是壮观。
动物爱好者心中不解,这么小的鸟,为什么要建造这么大的巢穴,并且它们每天都在为筑巢而忙碌,更因疲惫而显得无精打采。
带着心中的疑惑,动物爱好者想办法隔离了一只翠波鸟,在合适的角度安装了针孔摄像机,以便24小时随时观察它的动态。几天过去了,影像资料显示,这只翠波鸟只建了直径6厘米左右的巢,刚好可以容纳自己的身体就停工了。
这激起了动物爱好者极大的兴趣。他们扩大了隔离范围,又放入一只翠波鸟,同样观测它筑巢的情况。他们观察发现,这只鸟进入隔离范围之后,同样开始筑巢。然而让他们感到吃惊的是,之前那只已经停止筑巢的鸟,居然开始疯狂扩建自己的巢穴。像一种无声的对决一样,两个巢穴都越来越大。一周过后,它们筑巢的速度明显慢了下来,并且开始表现出疲劳的状态。又过了一周,最先被放入隔离区的翠波鸟竟然死了,随着这只鸟的死去,另外一只马上停止了筑巢的行为。
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观察者,它们又放了一只鸟进入隔离区,情况如出一辙,一旦新来的翠波鸟开始建巢,另一只就会疯狂扩建自己原本已经不小的巢穴,而且结果也一样,当其中一只疲惫不堪地死去,另一只就会停止筑巢。
动物爱好者终于明白这其中的奥秘,原来令翠波鸟忙碌不停的原因竟然是攀比。当它们发现有巢穴比自己的大,便忙碌不停地扩建筑穴。实验中的翠波鸟是累死的。
看完这个案例,你是不是很惊讶?没错,小小的翠波鸟竟然因为比较谁的房子大而丢掉了性命。不知道你有没有在这个案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攀比是把双刃剑,它可以让我们为实现更好的自己而全力以赴,也可能让我们陷入追逐的怪圈而疲惫不堪。
活在当下,心境坦然,看云卷云舒,畅享一份自在,不再纠结贫或富,正所谓“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知足常乐,心灵自在,就是精神的富足了。
活在当下,感受幸福,或约三五好友,或享天伦之乐。不要总是顾着追逐前方的缤纷,而忽略眼前的芬芳。
所以,明白一点很重要,我们可以奔跑,但绝不是为了追赶谁。不妨停下脚步,认真地享受当下,生活的品质感是精神富足之后的收获,只有真正破译了其中的密码,才有可能打开品质生活的大门。
勇敢发掘自己的潜在能量
“平庸”一词,在百度百科里是这样解释的:“指平凡的人做着寻常的事,一生碌碌无为,寻常且不突出,总是依附如风,无法鹤立鸡群,做到万众瞩目。”请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你是不是越来越封闭自己,不愿面对现实,害怕承受挫折,想要切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你的执行力是不是越来越差,除了睡觉时间,手机几乎不离手,每天隔着屏幕羡慕别人的生活?”
“你是不是越来越懒得思考,思维越来越单一,恨不得所有问题都能在网络上找到答案?”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毫无疑问,你已经开始陷入平庸的包围圈,或者可以说你已经沦为平庸的“人质”。美国小说家华莱士在演讲中讲道:“在烦琐无聊的生活中,请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不是‘我’被杂乱、无意识的生活拖着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很明显,你是被生活掌控了。不能主导自己生活的人、被生活牵引着向前走的人,都注定是平庸的。
然而,你是真的平庸吗?你真的甘心平庸吗?
这里有两种人,一种人天生资质平平,但是他们能够坦然接受自己也许会一直平庸的事实;他们怀着一颗释然的心,勇敢地面对生活给予的种种挫折和考验,在属于自己的平凡的岗位上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只想对得起自己,只求问心无愧。
还有一种人,虽说不上天赋异禀,但也可以算是有几分聪慧,可他们偏偏这样平庸。他们没有目标,更谈不上奋斗;他们安于现状,碌碌无为;他们没有思想,遇事慌张,身体俨然成为没有灵魂的躯壳。
第一种人资质平庸,却活得不平庸,因为他们是主动生活的人;第二种人资质尚可,却沦为真正平庸的人。
我大学时期最要好的朋友肖敏在一家广告公司上班。广告行业压力大,加班多,所以我偶尔会和她聊聊天,听她吐吐槽,权当让她发泄一下压力。
前段时间,她忽然说想辞职,然后去考研。我问她原因,她支支吾吾了半天。
原来,每次明明要得很急的文案,加班加点赶出来,发给老板看,总是得不到任何反馈;老板还很喜欢临时通知大家加班开会改方案,可能改到深夜,也只是说些无关痛痒的问题,根本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其实关于这些,她之前也和我透露过:上学的时候想上班,想独当一面,但真正步入职场以后才发现,原来和自己想象中的根本不一样。她恨透了这种没有效率的加班,更因为自己的努力不被重视而感到委屈,再也没有了初出校园时的满腔干劲,于是产生回归学校读书的想法。
其实,很多朋友,包括我在内都产生过这样的想法,觉得自己很迷茫,即使大学读了四年,也不明白自己究竟学会了什么、想要什么。或许,他们以为重新回到学校就可以逃离现实,逃避自己不喜欢的环境。
现实有时候真的很残酷,但是这不能成为我们陷入平庸,或者逃避现实的理由。肖敏已经站在平庸的边缘,开始迷茫,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变得不知所措,甚至想要退缩。然而,考研也只是权宜之计,职场不会因为你花了三年时间读研就变得一帆风顺。所以,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多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一味地被负面情绪牵引着而退缩。
其实,没有谁真的甘于平庸,谁也不想沦为真正的平庸之人,他们只是缺乏勇气,不能清晰了解自身的潜在能量,更不能勇敢地“解剖”自己,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发现自身潜能,避免沦为平庸之人呢?
首先,学习是基础。
我们可以没上过学,但是不能不读书、不能不学习。读书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更能使我们的思维富于多样性和差异化。有研究表明,成年之后,人的思维常常趋向于单一。顾名思义,单一的思维模式就是遇到所有问题时只用一种方式来解决。著名投资人查理·芒格,将单一思维的人比作只有一个锤子的人:“如果一个手里只有锤子作为武器的人,那么他解决所有问题的方式就是只会使用锤子。”所以,如果想要跳出固有思维的局限,以前所未有的视角去认识事物,那么学习就是一条必经之路。
其次,坚持是准则。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并不是坚持。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就是在告诉我们坚持的力量有多么强大。聚沙成塔的道理人人都懂,却没有人愿意坚持去做。所以,把坚持变成一种习惯,让它深入你的骨髓,直到有一天,你会发现原来成功离你那么近。
最后,行动是跳板。
我听过一则笑话。有一个人几乎每天都去教堂祈祷,而且每次祷告的内容都是一样的。第一次,他到教堂时,虔诚地跪在圣坛前低声祷告道:“无所不能的上帝啊,看在我这么多年虔诚祈祷的份上,让我中一次彩票吧,阿门。”几天后,他垂头丧气地回到教堂,跪着祈祷道:“上帝啊,为什么不让我中彩票呢?我愿意更虔诚地来服侍你,阿门。”没过几天,他又回来了,再次重复他的祈祷。如此周而复始,直到最后一次,上帝用庄严而雄伟的声音说道:“我一直垂听你的祷告,可是最起码,你也该先去买一张彩票吧。”
不要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侏儒。我们很多人都被困死在那些天花乱坠的想法中,因为我们从来不迈出最初的那一步。古人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就是在告诉我们,只有心动而没有行动,就永远没办法成功。
不要在应该拼搏的年纪选择安逸
大学期间,我认识了希月,她比我大一级,对于我来讲是亦师亦友的存在。与她相识,是在一次社团活动中,她那么热情又富有活力,深深地感染着我这个茫然不知所措的新生。步入大学校门的那刻起,身边就有很多人在担忧“工作难找,机会太少”,我也不例外。直到遇见希月,我好像找回了前进的方向。
她总是很忙,她说她大一的时候也像我一样迷茫,即使现在也还是一样,不知道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但也不想每天待在宿舍里任时间荒废掉,心里就想着“干点什么也总比不干强吧”。
于是,大一刚开始的时候,她就参加了各种学生自发组织的社团,还有学校组织的各种机构。只要是感兴趣的,她就会去面试,当然有通过的,也有没通过的。她每天除了上课以外就是参加各种社团、机构的会议和活动,她说:“如果你去宿舍找我,那很可能找不到,因为我不是在去开会的路上就是在去上课的路上。”很多人都问她:“你参加这么多社团,不累吗?”她只微笑说:“其实还好,可能我的精力比较充沛。”
到了大二,她更拼命了,已经“熬”成“副部长”,掌管一方小天地。但她说:“这只是必经之路,并不是我的梦想。”她依然很忙,天还没亮就起床,回到宿舍已经接近熄灯时间。有时候,她上午还在某社团主持节目,下午就已经到学校报社开会,有时候午饭都来不及吃,就要忙着去采访学校老师,并以最快的速度交出采访稿。希月几乎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
她大学的前两年基本都是这样度过的。大三的时候,虽然不舍,但她还是毅然放弃了各种社团、组织的“部长”位置,选择到校外参加实习。很多人都问:“到嘴的鸭子就这么飞了,之前的努力不都白费了?”其实她自己也犹豫过,但后来,还在大三的她就已经接到很多知名企业的全职邀请,之前的疑虑全部烟消云散了,因为她知道,曾经的努力都没有白费。当别人依然在迷茫的时候,她却面临着更多选择机会,所有质疑的流言也都不攻自破了。
是啊!我们都曾经历年少的迷茫,有人选择安逸,并在迷茫中麻痹自己;有人选择摸索,在迷茫中寻找自己。直到有一天,选择安逸的人依然在迷茫,而选择寻找的已然看到梦想在闪闪发光。
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不要在年少时肆意挥霍大好时光,到老了再后悔没有“惜取少年时”。我们总听到很多职场人立志“我今年9月要考一个二级×××证”,没多久又会听到他们抱怨“真是年纪大了,根本静不下心来看书”。不得不表扬他们还有上进心,但值得表扬的也就这点儿“心思”了,诸多原因使他们已经无力将其转化为行动力。
人生最好的“学习”阶段就是青春年少时,因为那时你没有生活的烦恼、工作的压力,唯一需要做好的事就是学习,为实现梦想打下坚实的基础。即使你很迷茫,也不要停下努力的脚步,不知道方向就去找,从来没有平白无故的优秀,从来没有轻易就可以实现的梦想。追梦的路上,我们都是主角,而不是重在参与的过客,你的年少轻狂应该多一些为梦想“抛头颅、洒热血”的决心。
三毛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一个女作家,她曾说:“人生一世,也不过是一个又一个24小时的叠加,在这样宝贵的光阴里,我必须明白自己的选择。”我们总说时间如白驹过隙,青春年少的大好时光更是经不起任何挥霍。时间脚步匆匆,总让人感觉抓不住,刚过完新年,转眼五一假期已到,不要总是沉浸在对过往的怀念,也应该问问自己对明天是否存有期待。
前几天,无意间看到一篇报道叫《97的都已经大学毕业了》,我不禁吃惊,然后细细推演了一遍,算起来,1997年出生的上学早的娃真的要步入社会了。我在感慨时光飞逝的同时,不得不为即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而感到担忧,在相对优渥的成长环境下,这一代人会更有主见,也更加多才多艺,我们还能拿什么作为竞争的资本呢?是靠略显单薄的所谓“工作经验”,还是简历中以往获得的奖项?
前几天,一位同事跟我抱怨道:“现在的工作真是没法干了,顶头上司足足比我小了五岁,都有代沟了。”我哑然失笑,只好半玩笑半当真地说:“赶紧拼一把吧!再不拼,这把‘老骨头’都没有立足之地了。”
其实,当我们身处迷茫期,看不到自身价值,更看不清未来方向,甚至不记得当初的梦想时,可以问问自己:“我为自己拼过吗?”希望每个人都不要在应该拼搏的年纪选择安逸,愿我们都能不负韶光、不负梦想。
不要错失每个通往梦想的机会
我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那是一次公益活动,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了一家特殊教育学校,那里都是一些身体有残疾的孩子,有的是先天的,有的是意外受伤导致的。
也正是在这里,我认识了她。她是一个年轻的女老师,初见时她正坐在院里整理宣传材料,那资料很大一沓,要把它们分别装进信封里。我走上前去帮忙,她欣然同意。整个过程,我们都聊得很愉快。我心里想,这群特殊的孩子虽然不幸,但能够拥有这样乐观又热情的老师,也算是另一种幸运了。
整理完毕,她很自然地走向教室的方向,我却发现她走路时脚有一点跛,尽管我及时转回头,还是被她发现了。其实我一直不太擅长面对别人的不幸,但她好像已经习惯别人的眼光,所以很自然地说起了自己的经历。
原来,她小时候就这样了。她说:“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和正常人不一样。但我不能总是盯着自己的跛足,我应该做点别的。”她的爱好就是读书,她也曾说读书给了她前所未有的精神支撑,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顺利通过考试,成为一名教师。从事教育事业带给她的喜悦,让她逐渐摆脱了跛足带来的悲痛。
试想一下,如果她沉浸在自己的悲痛中不能自拔,那么我想,这样的机会也不会降临到她的身上了。而现在的她看起来自信优雅,即使面对自身的缺陷,也能微笑着从容以待,这一切都是因为她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
若要享受实现梦想后的自信从容,就必须把握每一个通往梦想的机会,它们就像是一级一级的阶梯,让你一步步到达高处;又或许不服输的你会选择“破釜沉舟”,向前一大步,这一步或许能带你去往更高处。
就像人们说的,每一个错失的机会背后,都暗藏着你没有付出努力的曾经。换句话说,每一个梦想的实现,都是不断累积的过程。机会不论大小,并且任何一个都不容小觑。把每一个眼前可以把握的机会当作实现人生转变的关键,你就会发现,可供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多,你也会因此更加明确哪一个才是适合自己的。直到有一天,你会发现,原来你已经成为梦想中的自己。
我有这么一位朋友,毕业两年月薪过万,却天天跟我哭穷,借钱更是常有的事。我总是用鄙夷的眼神看着她,然后问:“你是碎币机吗?”她最近一次联系我,是因为微信里没有足够的钱支付早餐摊儿老板的一杯豆浆。我也没少打趣她:“咱俩的交情也就仅限于钱了。”
大家一定很奇怪,这位朋友月薪过万,生活在二线城市,日子怎么还过得那么紧巴。真实的原因就是她花钱“大手大脚”。她总是毫不吝惜地“投资”自己,给自己报了学习设计和摄影的专业课程;经常玩“失踪”,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书架上摆满各种好书,看到网络推荐的书籍还是忍不住想要收入囊中。正常人很难想象一杯豆浆都买不起的她,报起喜欢专业的网络课程来却一点都不含糊,一报就是一年课程。
当我们嘲笑她“烧钱烧脑”时,她总会说:“我希望在寻梦路上的自己是一个灵魂丰富的独行者。要想丰富就得多积累,这样才不会错失机遇!”
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其他女孩都在追求时尚新潮的时候,她借钱买书、买网上课程学习卡;别人大快朵颐地享受美食的时候,她酣畅淋漓地游走在知识海洋。因为她知道,可能有时候仅仅差那么一点就可能与自己的梦想失之交臂,所以总是尽最大可能地“全副武装”自己。
有人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社会,机会遍地都是。这一点我并不否认,但要强调的是,只有看到机会的人,才有抓住机会的可能。能否看到机会,则取决于自己的能力高低、阅历丰富与否、眼界是否开阔等标准。如果一切都是“否”,那么只能任机会溜走。
拿炒股举例,有人曾说,每个炒股的人一生中都会遇到七次牛市,有人发现这样的机会,而有的人则不能。前者可能会因此暴富,后者可能一生无为,甚至倾家荡产。
这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只有丰富自己,让机会不再成为“漏网之鱼”,那么梦想的实现才永远不会有“差一点”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