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7)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发力创新驱动战略,谋划广东“十三五”良好开局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年。新结束的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会议指出,破解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从2016年前三季度广东经济表现来看,广东依靠发力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势头良好,企业绩效向好,民间投资相对活跃,经济增速虽然较“十二五”时期略有下降,但以深圳为创新龙头的珠三角地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和装备制造、新能源、互联网加等新兴产业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以华为、比亚迪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本土企业正在不断逼进世界技术前沿。通过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供给侧质量,基于创新驱动的发展新动能正在不断培育和夯实,为广东主动应对经济新常态、抓住新一轮全球技术革命机遇,稳中求进,顺利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开局。

一、创新驱动下的广东经济2016年基本表现

1.经济增速略低于江浙,在创新发展供给侧改革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2016年前三季度全国经济增速整体较2015年下滑了0.2%。广东前三季度的经济增速为7.5%,较2015年8%下降了0.5%。相比而言,2016年前3季度全国经济增速为6.7%,浙江经济增速为7.5%,江苏为8.1%,广东经济增长率高于全国,但略低于江浙二省。尽管增速有所下滑,但随后的分析将表明,在创新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广东走在了全国前列。例如从投资结构来看,2016年前三季度广东民间投资增速达到14.8%,远高于江苏8.7%。2016年上半年度,广东民营企业对工业投资、进出口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90%。显示出广东市场活力充沛,企业家对市场前景预期乐观。因此课题组认为,在新常态的发展阶段,这个程度的发展速度调整是合理、可接受的。

图1 “十二五”以来粤、苏、浙及全国GDP增速比较

图2 “十二五”以来粤、苏、鲁及全国民间投资增速变化

2.R&D投入和高科技企业数量快速攀升,新动能成长迅速

自“十二五”以来,广东持续加大R&D投入。在2011年“十二五”开局年,广东R&D占GDP比重不到2%,到2015年上升到2.5%,技术自给率达到71%,接近美、德等主要发达国家水平;R&D人员突破70万人,规模保持全国第一。初步估计2016年广东R&D占GDP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到2.58%。

广东新发展动能快速成长突出表现在广东高科技企业数量快速增长。2013年,广东仅有高新技术企业8000余家,到2015年这个数字突破到11200家。初步估算2016年珠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将超过15800家,高新技术企业前三季度创造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4.85万亿元,同比增长8.1%;发明专利与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同比增长了56%和57%,后者占到全国的59%。珠三角自创区是广东创新驱动的重要载体,区内设立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68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91家,在孵企业达到2.2万家,纳入广东省统计的众创空间311家,纳入国家级孵化器管理体系的众创空间165家,数量居全国第一。全省注册创业投资机构2392家,注册创业投资基金规模超过了2445亿元,先后引进5批117个创新创业团队和89名领军人才,直接带动250个团队,3万名国际人才来粤创新创业。

图3 “十二五”以来广东高新企业数与研发强度

3.产业升级势头良好,现代制造业在工业部门中占比不断提升

根据广东产业结构特征和产业升级方向,我们选择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简称电气机械)、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简称IT制造)、汽车制造业(简称汽车制造)、铁路、传播、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简称运输设备)、通用设备制造业(简称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制造业(简称专用设备)作为广东现代制造业的代表。除通用设备外,其他5个行业增速均超过了6.7%的工业部门总体增速。增速最快的是运输设备业,2016年前三季度达到16.6%,其次是汽车制造业,达到14.5%,接下来依次是专用设备制造14%,IT制造业10.5%,电气机械7.1%,显示出广东良好的产业升级势头。

图4 “十二五”以来广东现代制造业增速

截止到2016年3季度,IT制造在占广东工业中占比为23.56%,电气机械为8.83%,汽车制造为5.22%,通用设备为3.02%、专用设备为2.31%,运输设备为1%,累计达到43.95%,较十二五期间有了显著的提升。

图5 “十二五”以来广东现代制造业占比

4.工业企业效益稳步提升,但需警惕产品销售率下滑趋势

根据广东省统计局监测,2016年上半年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综合指数达89.8%,比2015年的88.5%提高了1.3个百分点,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宏观经济质量改善的背后是微观企业效益改善。依靠创新驱动和供给侧质量提升,“十二五”以来,广东省工业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2016年前三季度为6.65%;在销售率方面,广东工业企业一直维持着96.5%以上的高销售率,因此整个工业层面的去产能压力是较小的。但从趋势上来看,自2012年以来,广东工业企业的产品销售率呈现出逐步下滑的趋势,依然值得我们警惕。2016年前三季度广东工业企业销售率为96.68%,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2个百分点。其中,下降最大的是大型企业,2016年前三季度销售率为96.29%,较2015年同期下降了0.4%个百分点。中型企业销售率为96.7%,较2015年同期还上升了0.2%个百分点,表明我们主要应防范大型企业可能出现产能过剩风险。

图6 “十二五”以来广东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5.对外贸易结构持续优化,民营企业出口增势喜人

在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大幅下滑后,广东2016年前三季度对外贸易出现了明显反弹,从2015年的-3.9%上升到-0.1%,基本止住了下滑势头。在出口贸易方面,近三年出口规模基本维持保持,2016年前三季度增幅为0.4%,较2015年0.8%还略有下降,但是出口结构有了显著的优化。2016年前三季度,广东加工贸易出口下降了-9.9%,一般贸易上升了2.2%,延续了自2013年以来,加工贸易出口萎缩,一般贸易扩张的势头。另外,民营企业出口延续了2015年9.9%的猛增势头,2016年前三季度增速达到了11.9%,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的出口规模则分别缩小5.7%和7.1%。

图7 “十二五”以来广东进出口贸易增长率

二、目前广东创新驱动战略:以创新驱动构筑发展新动能

广东经济发展起步早、发展快,在全国率先步入以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特征的新常态。长期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广东发展的核心战略和总抓手,抢抓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机遇,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增强改革意识,加大改革力度,推动经济发展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1.不断优化市场环境,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突出

广东历来高度重视市场机制培育和营商环境建设。“十二五”以来,广东省政府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为重点,不断降低企业的准入门槛和行政成本,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2年,深圳、珠海、东莞、顺德等多个地市(区)率先在全国进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到2014年推向全省。截至2015年年底,商事主体数量比2010年净增300多万户,达到776万户。其中,深圳商事主体数量由2012年改革前的不足100万户,迅速突破200万户,增量超过此前30多年的总和,总量跃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广东也是在国内率先推进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抵扣、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税收优惠政策的省份,近2000家企业享受到了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抵扣额超200亿,抵扣力度位居全国第二。

营商环境的优化大大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广东拥有全国最舍得投入技术研发的企业群体。早在2013年,珠三角9市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就达到了1.1%,超出全国60家经济强市0.9%的平均水平。作为广东创新龙头的深圳,当年企业研发强度高达2.4%,超过北京和上海1.1%水平的一倍以上。现在,全省88%的科技人才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经费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创新活动在企业开展。强烈的企业创新意识和充沛的创新投入,不仅培育出诸如华为、比亚迪、大疆、格力、美的等一批具有全球技术竞争力的知名企业,还在珠三角产业集群中培育出一大批在细分行业市场不显山露水的单打冠军。

2.着力构建灵活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科技、金融、创新三链融合

广东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首先体现在重视建立立足市场、服务企业的地方技术服务体系。从21世纪初开始,以打造创新专业镇为标识,广东就持之以恒地推动市场化导向的区域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依靠建设公共创新平台,推动省内外大学、科研机构与专业镇合作,广东全省300多个专业镇中普遍建立起包括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服务、信息、电子商务、创业孵化等相对完备的技术服务体系,直接贴合本地企业创新需求,有效提升了集群创新力和产业竞争力。在2016年,广东新出台的《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中,又着重强调要丰富和完善质量检测、知识产权、信息网络、信用评价等创业服务,加快推进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将技术服务供给推进到互联网+时代。

其次,广东致力发展科技金融,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着力破解“技术孤岛”、“产业旱地”问题。2015年,先后出台《关于广东金融业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广东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指导意见》等文件,在金融创新领域实施多个“全国第一”的举措:如,创建全国第一个“互联网+”众创金融示范区,成立国内首家省级国有科技金融集团——粤科金融集团。通过积极探索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金融创新,广东已经建立了包括创业投资、证券交易所、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和互联网+金融在内的多元化多层次创新融资体系。目前,广东创新金融资源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创投机构超过2800家,管理资本规模超过3500亿元,资本量位列全国第二。其中,仅深圳吸引的创投机构数就超过1.5万家,占全国的1/3,总注册资本达1.1万亿元。

第三,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建设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以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导向,广东积极推动本地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联合建设了一批重点研发基地和产学研合作重点项目,形成了科研院所与产业紧密联结的技术研发与高技术产业孵化网络体系。目前,广东已累计建成各类产学研创新平台1600多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00多家。2015年,广东认定新型研发机构124家,比2014年增加23家,增长率高达18.5%。科技企业孵化器399家、面积达1348万平方米,众创空间150多个。深圳光启研究院成立5年多,累计申请专利超过3000件,在超材料技术、智能光子技术、临近空间技术等方面占据国际领先地位。华大基因研究院建院8年,科研实力已跻身国内科研机构十强,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及分析机构。

第四,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机制,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在2012年广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省的决定》,2014年广东成立了全国第二家知识产权法院,在镇区建立了专利“快速申请、快速授权、快速确权、快速维权”的知识产权维权中心。至2015年全省共拥有灯饰(中山)、家具(东莞)、家电(顺德)和皮具(花都)4个国家级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此外,广东还积极探索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建立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2015年,广东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和授权量分别比上年增长38.3%和50.3%,有效发明专利达13.89万件,保持全国第一,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比重超过50%。

第五,形成了“大企业创新顶天立地、小企业创新铺天盖地”的创新生态群落。在创新探索实践中,广东明确提出“既要星星,也要月亮”,在重点扶持一批具有技术实力的大企业同时,积极推行普惠型的产业扶持和科技扶持政策,采取了包括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发放企业创新券等诸多为中小企业创新量身定做的政策措施,形成了大企业创新顶天立地、中小企业创新铺天盖地的可喜局面。以华为、中兴、腾讯、格力、美的为代表的一批大企业已经站上或靠近国际技术前沿,起到创新带动火车头作用;大量中小企业通过与大企业形成产业协同合作,发展了集群式创新。如在东莞,仅步步高一家手机企业就带动周边形成一个年产值300亿元的模具产业集群。这种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通过产业链合作协同创新的形式,大大丰富了广东区域创新系统的多样性和敏捷性,帮助本土企业比外国跨国公司更快响应市场变化,成为广东参与国际产业竞争和创新竞争的重要优势来源。

3.充分发挥开放优势,有效整合全球创新资源

广东从“三来一补”起步,通过引入国外资本和技术、逐步走上一条从模仿到创新的发展道路。尤其是在十八大以来,广东开放格局已经从早期单纯的技术资本引进转移到高效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上,以此对接国际技术前沿,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一是实施国际科技合作提升行动计划,积极探索“引进来”的新途径、新模式。近年来,广东重点加强与美国、欧盟、以色列等创新型国家的合作,搭建了中新(广州)知识城、中德(揭阳)金属生态城、中以(东莞)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等一系列国际科技合作重大平台,建立了“科技服务国际创新园”、“珠三角国际科技园”等国际产学研创新联盟,加快建设国际性创新驱动中心。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工程中心等形式,构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形成国际科技合作创新网络。目前,广东省已同40多个国家建立了科技交流与合作关系,签署了50多项科技合作协议。

二是加速在全球的创新布局,积极推动本土企业“走出去”。近年来,广东企业参与资源能源、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科技领域的跨国并购300多起,实际交易总额超过50亿美元。到2015年,广东企业境外投资存量达601.2亿美元,设立境外企业6492家。遍及全球129个国家(地区),涉及19个产业门类。境外投资存量601.2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截至2014年底达到5302.7亿美元。华为、中兴、金发科技等高科技企业相继成立了海外研发基地,华大基因、深圳迈瑞、珠海银通等一批企业,通过海外并购等方式,迅速获取了相关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华为在全球布局了47个研发中心,近10累计研发投入超10亿元,掌握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成为世界通讯设备领域的引领者。

三是加快推进粤港澳创新合作一体化。借助《内地与香港CEPA服务贸易协议》、《内地与澳门CEPA服务贸易协议》等有利政策,依托前海、南沙、横琴三个自贸区建设了5个粤港澳科技合作平台,建设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打造粤港澳创新圈和港澳优势产业集聚区,逐步形成以“粤港科技创新走廊”为核心的发展格局,形成了粤港澳协同创新的良好局面。截止2015年,穗港两地在战略合作协议框架下签订项目46个,总投资额达115.19亿元。

4.新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升级双轮驱动,夯实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广东明确将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点任务,制定了2017年高新技术企业在培企业超过10000家的近期发展目标。通过持续引导和长期投入,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011年的21.9%上升至2015年的27%,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013年的12.4%上升到2015年的16.8%。2011年广东来自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的税收为2067.1亿元,2015年提高到3792.5亿元,年均增长16.4%,占第二产业税收比重也从2011年的34.4%提高到2015年的50.3%。在第三产业内部,2015年广东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60.4%,比2011年提高4.1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表明,广东已经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产业高级化态势明显。

除了紧抓高科技企业培育,广东还从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打造技术服务体系,扶助中小企业创新等多方面入手,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十二五”期间,广东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9%,2015年工业技改投资增长56.5%。从2015年开始,广东又抓紧实施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全面实施“机器换人”行动计划,积极开展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推出了技术改造事后奖励、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及先进装备保险补偿等扶持政策,加快推动制造业向自动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在产业集群中,除了大力发展以公共平台为代表的创新服务体系外,“创新券补助”政策也被各地市普遍引入,借此引导企业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科技服务平台的对接,激活科技服务市场,提高科研仪器设备使用效率,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动力。

三、2017年广东创新驱动战略对策

1.以创新驱动激发社会有效投资

要贯彻“稳中求进”的中央经济工作部署,实现“十三五”的既定战略目标,保持一定的投资增速是必要前提。2016年广东前三个季度投资增速为12.3%,其中民间投资表现尤为突出,同比增长14.8%,位居全国各省市前列,远高于全国2.5%的增速,反映出广东旺盛的市场活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国房地产去库存的大背景下,广东民间投资中仍有相当比例集中在房地产领域,2016年上半年,广东房地产开发企业共完成开发投资4512.99亿元,增速高达20%以上,远高于6.1%的全国平均水平。要提高投资效率,合理优化资金配置,就必须依靠创新激励,切实有效引导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这是广东建立长效发展机制的重要保障。

(1)以产业升级为契机,引导高新产业成为民间投资新蓝海。

目前,广东经济正迎来技术改造升级、先进制造业布局的重要“风口”,经济转型步入“发力期”,新一轮市场机遇已经来临。新的市场意味着新的投资机遇,高新产业领域正在成为广东企业新的蓝海。2016年上半年,广东制造业民间投资为2946.7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5.8%。在高技术制造业、信息产业等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民间投资表现尤为活跃,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省相关行业投资增速。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民间投资分别为409.6亿元和325.8亿元,同比增长45.4%和46.6%,比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投资增速高出29.7个百分点和32.4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投资的比重上升到67.5%和56.1%,比2015年同期提高了13.8个百分点和12.4个百分点。

展望“十三五”余下四年,广东装备制造业正在步入快速扩张时期,相比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装备制造业发展尤其需要巨大的资本投入,广东的投资政策,必须有效把握和引导民间资本对装备制造业领域的投资。其次,要牢牢抓住“互联网+”背景下工业4.0发展的历史机遇,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引导民间资本加大对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投资,推进制造业在设备、控制、软件、流程等各个方面进行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着力推动工业深层次转型升级,加快由“制造”向“智造”的深度工业化跃迁。再次,应加大投资推进制造业服务化,以效率为导向,重点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全流程、全产业链渗透与融合,促进制造业的价值提升。

(2)全面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布局。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否成功实施,事关广东经济发展能否成功转型升级,事关发展新动能能否有效建立。针对广东基础创新能力薄弱、高水平研究机构数量不足的短板,加快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将成为“十三五”时期广东扩大有效投资的新战略重点。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领域的投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应该持续加大对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科研机构的投资强度,全力打造以高水平大学为核心的原始创新系统,提升基础创新要素供给水平。第二,继续加大企业技改投入,在全省范围内促进生产设备、技术工艺的全面升级,提升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第三,加大对创新型中心城市(如广州、深圳)基础性、系统性、集成性创新的投入。结合广东产业发展方向,重点部署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核心城市和龙头企业在全国乃至全球创新体系中的地位。第四,继续加强对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和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的投入,降低创新的门槛和成本,将潜在的区域创新能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能力。第五,加强对粤东西北地区技术创新领域的投入,以优势龙头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新型园区载体为抓手,培育和提升欠发达地区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3)以“互联网+”战略为导向,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投资。

“互联网+”正在全面渗透到中国经济各个领域,实现“互联网+”战略有赖于高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首先,要加大对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宽带提速计划,特别是要加大对粤东西北落后地区的投入力度,缩小与珠三角地区的信息化差距。其次,要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加大对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领域的投入,提升广东在“互联网+”时代整合资源、创新发展的能力。再次,要加大对智慧城市、智能社区的投资建设力度,通过加大对城市和社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降低企业、居民介入“互联网+”经济的成本,利用“互联网+”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基础与支撑。

2.以创新驱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创新是一种高度集聚的经济活动,如果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创新活动过于不平衡,就可能再次拉大粤东西北和珠三角的发展差距。因此在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设计上,我们必须将创新驱动理念纳入其中,通过探索建立适合粤东西北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建立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让粤东西北地区得以参与创新发展实践之中、共享创新发展成果。

(1)因地制宜,建立适合粤东西北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

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缺乏高端要素集聚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粤东西北地区发展就无需创新驱动。粤东西北应该做的,是要探索出适合粤东西北自身条件的创新驱动路径,结合本地产业特征,集中资源,形成局部突破、重点突破。具体做法上应该坚持四个策略:第一,将创新培育与承接产业转移密切结合。将有限的资金资源集中应用于与产业承接相关的人才引进和技术引进上,尤其要重视发展生产流程工艺创新。第二,将创新培育与特色产业集群密切结合。粤东西北地区已经形成了诸如纺织服装、陶瓷、金属制品、电子信息、石材等一大批富有特色的产业集群,专业镇数量占全省比重达59%。政府创新政策应着眼引导本地企业、研究机构建立与外地企业和高水平科研机构的联系合作,积极推动公共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在本地落户发展,在生产技术改进和新产品研发上重点突破。第三,将创新驱动与粤东西北制造业转型升级密切结合。加快推动粤东西北技术改造,扶持粤东、粤西地区建设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加快培育大型骨干企业,使之将成为粤东西北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第四,将创新培育与新型城市化密切。改善城市面貌,加大对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留住和吸引实施创新驱动所必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2)依托产业共建和产业转移,构建跨区域的协同创新体系。

珠三角产业升级推动了向粤东西北的产业转移和产业链条延伸,使得基于产业链的跨区域创新协同成为可能。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应当积极鼓励转移企业在粤东西北成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或设立研发分支机构,与珠三角的母公司或研发基地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同时大力推动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政府层面的产业共建。产业共建是我省促进粤东西北协调发展的一项实践创新,既能为珠三角更高水平的发展腾出空间,也能为粤东西北协调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要把产业共建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推动更多珠三角优势产业、优质企业把生产环节布局到粤东西北,形成紧密协调的产业分工体系,加快实现粤东西北与珠三角同一水平发展。要大力提倡两地统筹跨区域一体化产业布局,在粤东西北的共建产业园区中大胆实施新兴产业培育战略,统筹整合珠三角创新资源和粤东西北资源禀赋优势,实现跨区域协同创新。

3.以创新支撑绿色发展

贯彻绿色化发展理念离不开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支撑。只有一手推进节能环保绿色科技进步,一手探索创新绿色发展所必需的市场引导机制、行政监管机制,以此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才能实现高效率、高质量增长基础上的绿色发展。

(1)推进科技创新,建立有利于绿色发展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一是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产业部门,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绿色化。现阶段应该重点选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中力量攻关,力争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实现关键技术指标突破,快速推进产业化,成为新经济增长点。二是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传统行业技术改造,大力发展以高效、节约、环保为导向的绿色科技创新,尽快淘汰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式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通过鼓励绿色产品研发、绿色生产工艺设计、绿色新材料新能源开发、绿色消费、绿色技术管理,不断提高经济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与环境处理能力。三是要围绕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统筹力量开展重大科技专项攻关,突破一批节能环保、三废处理、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在全社会迅速推广,降低生产能耗和生活能耗。

(2)深化制度创新,建立绿色发展长效机制。

一是要建立完善以绿色化发展为导向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形成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政绩导向。二是要建立基于生态补偿原理的市场定价和交易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明晰各种环境资源的产权归属,赋予环境资源充分的抵押权、转让权等交易属性,让市场机制得以发挥作用,引导资源高效合理配置。三要大力推动绿色金融创新。积极发展政策性绿色金融服务,为资金需求量大、回收期长、社会效率大的生态保育项目、绿色发展项目提供融资成本低、贷款期限长的稳定资金来源,引导社会资本有序进入。积极探索市场化的绿色金融服务模式创新,通过探索产权质押、产权交易、第三方担保、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手段,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对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等绿色项目提供直接融资服务。


注:本报告中引用所有数据,均来自广东统计信息网或者《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媒体公开报道。


课题组

组长:王珺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

成员:万陆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震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曹佳斌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