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维视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之维

文化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不仅是价值观产生的源泉,更是透视价值观的重要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同时又反映了当代社会最重要的文化要素。

从文化的角度透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渊源、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更需要把握历史和现实两个视角。从历史的视角来说,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中国的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需要从传统文化出发,了解传统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理解传统思维方式的重大意义。特别是以儒家为主干的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我们有必要构建一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路径,有必要上升到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同时,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来说,应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实现成才报国的人生追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文化指向未来的重要向度。

第一节 文化视野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政治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它渊源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传统价值观的精髓,创造性地指出了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渊源

我国是文明古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其根源在于我们拥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渊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丰富的思想营养,增强其生命力,既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世界文化相协调,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并健康成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

1.对中华传统价值观核心内容的吸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取了中华传统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中华传统价值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文化基因。其核心内容,就是源于春秋、确立于汉代的“仁义礼智信”观念,它凝聚了我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智慧和经验,具有高度概括性,是最根本最凝练的中华传统美德。

仁的本义是爱人、推己及人。我们所说的“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反映的就是“仁”的思想。义的本义是合情、合理、合法。义是人们利益和名誉过程中必须恪守的价值准则,所谓“君子喻于义”、“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义是道德行为“当”与“不当”的试金石。礼是人们在家庭生活与社会交往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礼在当时是立国的根本,所谓“礼,国之干也”;也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所谓“礼,人之干也。”礼不仅体现为外在的礼仪,更要求人们从内心深处明礼、信礼,依礼而行,不悖于礼。智的本义是智慧、理智、明辨是非。孟子认为,“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都离不开智。智是个人认识世界,安身立命的基础。人们要恪守仁、礼、义,就必须充分发挥才智,正确认识和把握仁、礼、义,正所谓“知之曰明哲,明哲实作则”。信的本义是讲信用、诚实不欺。儒家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做到“诚实守信”、“视信如命”, “言而有信”,将诚信当作安身立命、行走于世的基本原则。同时,信也是“进德修身之门”、“立业之道”、“立足之本”,所谓“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信则人任焉”,讲的都是“信”对于个人立足社会所起的根本性作用。

2.对中华传统价值观主要特点的借鉴

中华传统价值观在义利关系、国家与个人关系、人格追求、道德实践方面具有明显特点:

第一,注重整体利益和家国情怀。这是与西方价值观大相径庭的地方。在中华传统价值观中,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始终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主张先公后私、见利思义,看重国家、社会、民族对个人的价值,反对个人主义、自我中心,反对个体游离于群体之外;看重个体对国家、社会、民族的职责和义务,反对凸显个人利益,提倡集体主义,认为个人只有融入到群体之中,生存和发展才有保障,“大河有水小河满”就是这个道理。这一特点构成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要素。

第二,注重道德理想和完美人格。中华传统价值观高度重视道德理想和完美人格的追求,主张道德理想和完美人格相统一,希望从内心深处确立对道德的信仰,把道德理想和完美人格的统一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等崇高理想与道德人格。

第三,注重修身为本和践履力行。中华传统价值观主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从而陶冶气行、成圣成贤、治国平天下。提倡慎独自省,尤其要从细节着手身体力行,“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要求把道德信念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而不停留在观念层面上,强调知为行之导,行为知之果,达到知行合一。

可见,中华传统价值观蕴涵了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一直是我国社会稳定和谐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道德根基,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但是,传统价值观是在小农经济、宗法社会和皇权政治土壤中孕育而成的,是为了适应当时自然经济和封建社会的需求,有其历史局限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一共24个字,分为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的文化内涵。

1.国家发展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富强是我们国家经济现代化的目标,就是要达到民富国强,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国家强大和人民幸福。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富强作为国家的价值目标,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民主是我们国家政治现代化的目标,就是要让人民当家做主,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民主的本义就是人民当家做主,其本质不在于具体的民主形式,而在于国家政权是否真正代表人民利益,是否真正为人民谋利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穿着才知道。中国共产党人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之路,是一种“实质民主”,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我们党把民主作为国家的价值目标,就是要把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切实保障和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

文明是我们国家文化现代化的目标,就是要极大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程度和文明素养,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作为国家价值目标的文明主要是指精神文明。把文明作为国家的价值目标,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创新发展当代中华文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和谐是我们国家社会现代化的目标,就是要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国家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证。主要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方面内容。社会和谐是人类自古以来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把和谐作为国家的价值目标,就是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就是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建设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丽中国”,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就是要确保宪法规定的公民自由权利,为每个公民全面而自由发展创造良好社会条件;是指在物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人的创造性潜能迸发而个性张扬的状态。追求自由、保护自由,让每个人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的,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要求。我们这里所讲的“自由”,与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自由”大不相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就是要确保宪法规定的公民自由权利,鼓励公民追求自由,营造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相统一,既生动活泼又井然有序的社会环境,为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氛围。

平等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享有平等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权利,是处理一切政治和社会关系的最基本准则,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关系到每个人的权利和幸福。我们这里所讲的作为价值追求的平等,主要是指机会平等、权利平等和规则平等。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平等在推动社会发展与变革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价值导向作用。社会历史表明,在存在着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社会形态里,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平等;只有到了社会主义阶段,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人民真正当家做主,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就是要建立起能够确保社会平等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形成和完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重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保证人人获得平等发展机会。

公正是指公平和正义,就是要让全体国民公平地分享国家建设与发展的果实。所谓公平,是指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对人对事不偏不倚的态度;所谓正义,是指制度和行为结果中应该体现的原则。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不断奋斗和追求全面实现公平正义的过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正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就是要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经济上,就是要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社会产品不断丰富,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在政治上,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真正当家做主,在政治生活中享有最广泛的民主权利。总的来说,就是要实现改革发展的成果全民共享。

法治就是依法治理国家,就是要全社会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坚决防止以权代法,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法治建设就是要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在全社会范围内坚持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确立法律的权威,防止以权代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就是要完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依法行政,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遵法守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让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

3.个人修养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爱国是公民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是公民个人自觉维护祖国的利益和荣誉的意识与行为。它不仅是公民对祖国的自然情感,也是公民对祖国的基本义务,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公民应有的社会公德。我们不仅要在情感上热爱自己的祖国,更要在行动上维护祖国的利益和荣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作为公民个人的价值准则,就是要热爱祖国河山,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统一;热爱骨肉同胞,积极维护民族团结;热爱民族优秀文化,推进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邹瑾、郑中华:《论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致性》,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5第9期,第38页。虽然现在没有过去革命年代的场景和战争年代的环境,但仍需要有爱国意识和爱国行为。在和平年代学习好、工作好,自觉维护祖国的利益和荣誉,就是爱国的表现。

敬业是公民对待职业生活的态度,强调勤奋努力、恪尽职守、服务群众、贡献社会。敬业之“业”,涵盖了人们所从事的所有职业领域。敬业首先是一种对待工作和职业的敬畏态度和责任意识,其次要有全身心投入的专业精神和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品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就是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意识,做到干一行、钻一行、爱一行。

诚信是指诚实守信,是人们修身处事的行为准则,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讲求信誉。它是对从业者基本的道德要求,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道德前提,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必要条件。从行为主体来看,诚信主要包括个人诚信、企业诚信和政府诚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无信不立,诚信对一个人来说,它是一种操守,一种人格;对于企业来说,它是一种信誉,一种品牌;对于政府来说,它是一种形象,一种民意。诚信是主体对自己的基本约束和规定,也是一种对主体间相互关系的道德约定和道德规范,通过主体的自我约束和主体间的诚信交往来建立社会的诚信体系和诚信环境。

友善是指像对待朋友一样友好和善,是社会交往的行为准则,强调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它是每个公民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是社会交往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和谐、团结与合作的重要基础,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作为公民个人的价值准则,就是要发扬互助精神,鼓励公民团结合作,形成友善文化;要在与他人交往中培育友善意识,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宽容、忍让和友爱,形成助人为乐的良好社会风尚。

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价值目标,正是在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西方文化批判性扬弃基础上,所建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内核所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本身就是文化发展的成果,是国民社会意识得以凝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目标得以确立的体现。它对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国家文化现代化的推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加速期,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变。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受到了极大冲击,而新的价值观念还没有形成。在此背景下,各种观念层出不穷,各种思潮此起彼伏,不同价值取向相互碰撞,这就引发了道德危机、诚信缺失等现象。特别是在全球化浪潮与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很多人迷失方向、无所适从,且社会上各种思潮暗流汹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异常激烈。因此,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有助于人们在价值观问题上找到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它既能引领与整合各种社会思潮,也能在各种利益矛盾与思想差异之上形成社会共识,有效避免利益格局变动可能带来的思想对立与混乱,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与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杨振闻:《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难题和对策》, 《青海社会科学》2015第4期,第7页。

2.有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国民的精神家园,是民族振兴、国家昌盛的精神支撑。当今世界,文化的积极作用日益凸显,它逐渐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一个国家的硬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科技力量等;软实力包括文化建设、意识形态、外交政策、发展道路、制度模式等。骆郁廷:《论我国软实力的整体优化》, 《江淮论坛》2012第5期,第158页。文化软实力以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决定社会主义文化性质和发展方向的决定性要素。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的强弱。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的文化建设将失去灵魂。作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高度凝练,是中华民族思想道德和精神境界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因此,要振奋国民的精神、强化民族的纽带、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促进文化现代化

文化的产生、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一定的文化总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区域产生、演变的。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一个重要的领域,它牵涉到文化的信仰、价值、社会习俗等问题,是最复杂、最深层、最艰难的一个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政治改革而出现的文化讨论热潮中,无论是全盘西化论、彻底重建论、复兴儒学论,还是综合创新论,核心问题是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这一关系是理解和推进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较好地处理了这个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现代化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文化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主体对实践的认知和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培育激发文化主体的意识,自觉进行文化继承与创新。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实现文化现代化的目标,即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权益,提高国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质量,提高文化创造力、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最后,二者最终目的的一致性,提升人们幸福感。一方面,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既是现代化的一个总体目标,也是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一个关键目标。另一方面,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核心所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终极目标和实质,二者具有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