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初步练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例10]Beethoven:Sonata No.10 in G major,Op.14 No.2,Ⅰ(第1~8小节)

figure_0035_0058

同上谱一样,核心短句用模进重复,不过这里是向上二度作守调模进。对比部分仍用核心短句中的动机构成,但变化较大。这里用动机a开始,动机的节奏不变,但音程先是扩大,接着缩小。第5~6小节后标出的动机可看成从动机b变来的。至少这和前面的b都带有切分节奏的特点。变化的途径大致如下:

figure_0036_0059

①中的装饰音似乎是起着从动机b到②的过渡作用。动机往下展开时,节奏不变,但音程不断变化。关于这几个动机的音程变化,姚锦新先生在她那篇对这首奏鸣曲的分析文章中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论述。这段话实在太精彩了,虽然较长,我也把它引在下面:

动机初次出现在第5、第6小节,接着就展开几次,音程扩大,有下行七度、六度的跳进,它最妙的是第7小节中九度下行跳进。这九度令我赞赏不已。我思考: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它这样吸引人?当然,我可以说,旋律音向下大跳,有时可给人以表情流向深度的印象,而且下跳入c1(G大调之第四音)之后,又以一个三全音音程上跳入升f1(G调之导音),然后解决到主和弦。就是说,跳入的音具体是那些音,也起着作用。我也可以说,如果代之以二度下行级进,这就会使这终止式移高八度,从而使下面的连接部主题在音高上显得不新鲜。我还可以说,在两次大跳(第6、7小节)之后,第三次必须大跳才合理,这是从逻辑上说。但这些说法都不能说尽我心头对这九度跳进的满意。现在我只得抛砖引玉。希望读者当中或许有人会说得更有说服力。但是我也知道,音乐中某些东西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至少是现在还不能。也许根本不可能。因为如果有可能,文字就可代替音乐的存在。音乐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想法对吗?[1]

这个乐句的对比和结束部分完全连成一气,只有在和声上才表现出第7~8小节是结束。

1.分析下列乐句,把你观察到的结果详细地写出来。

①Beethoven:Sonata No.2 in A major,Op.2,No.2 Ⅲ。“Trio”以下八小节(第45~52小节)。

[提示]这和例7的结构相同,不过是小调。乐句中含有转调(从a转到e),最后用新调(e)的完全终止结束,这叫“转调乐句”。转调从乐句第5小节第一拍的a:I=e:Ⅳ开始。

②Beethoven:Sonata No.9 in E major,Op.14 No.1,Ⅲ Maggiore(第63~78小节))。

[提示]本乐句共十六小节,每单元四小节。结构和例7基本相同。乐句中有转调,并在新调结束。

③Beethoven:Sonata No.19 in g minor,Op.49No.1,Ⅰ(第1~8小节)。

[提示]结构和[例7]基本相同。短句反复时稍有变化。主调的半终止结束。

(2)仿照上面的例子,用下面的几个两小节短句作核心短句,将其发展成八小节乐句:

[练习6a]

figure_0037_0060

[练习6b]

figure_0037_0061

[练习6c]

figure_0038_0062

[练习6d]

figure_0038_0063

[练习6e]

figure_0038_0064

注 释

[1].姚锦新:《贝多芬第十钢琴奏鸣曲(作品14之2)第一乐章分析》,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