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43章 襄子之谲

赵世家》·简襄功烈·襄子之谲(4)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以授二子,日:“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词甚习固。问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是为赵襄子,而果昌赵

。——《资治通鉴》

赵简子的儿子,年长的叫伯鲁,年幼的叫无恤。将要选出继承人,不知道该立谁好。于是写了训诫在两片竹简上,来给两个儿子,说:“要记住。”三年后问他们.伯鲁已经不能说出上面的话了’问他的竹简哪里去了’已经去失了。问无恤,他背诵训诫已经很熟练了,问他的竹简在哪里,从袖子中把竹简上呈给越简子。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是贤能的,立他为继承人,这就是赵策子,他果然使赵国昌盛起来。

简子乃告诸子曰:“吾藏宝符于常山上,先得者赏。“诸子驰之常山上,求,无所得。毋恤还,曰:“已得符矣。“简子曰:“奏之。“毋恤曰:“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简子于是知毋恤果贤,乃废太子伯鲁,而以毋恤为太子。——《史记》

他召见儿子们说:“我将一宝符藏于常山之上,你们去寻找吧,先得者有赏。”诸子空手而归。只有赵襄子说:“我得到了宝符。”赵襄子说:“凭常山之险攻代,代国即可归赵所有。”赵鞅因此看出赵襄子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是赵氏大业难得的继承人。于是废掉世子赵伯鲁,立赵襄子为世子。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里记载了赵简子“竹简”测试诸子的故事,因这个故事鉴定赵襄子有“贤德”。也有人认为这是赵襄子上位的阴谋,而太史公的《赵世家》直接舍弃了这个故事,而把“常山寻宝”记了下来。这是一个不同的角度,从太史公的态度看,“竹简测试”显然没有什么意义,真正让赵简子改变主意的恰恰是赵襄子遥望代国的眼光。

简子既葬,未除服,北登夏屋,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枓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其姊闻之,泣而呼天,摩笄自杀。代人怜之,所死地名之为摩笄之山。遂以代封伯鲁子周为代成君。伯鲁者,襄子兄,故太子。太子蚤死,故封其子。

赵简子刚死,赵无恤设计袭杀代王,兼并代地,表露出他的政治敏感。遂以代封伯鲁子周为代成君。赵襄子刚即位,将代地封伯鲁的儿子为代地之君。太史公说太子早死,死因为何没有记述,其时很值得怀疑,封伯鲁之子为代君,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将潜在的政治对手与赵氏的政治中心隔离,避免引发赵氏族内的动荡。那么伯鲁之子会不会据守代地背叛赵氏呢,这种机会非常小。只是一个封君而已,周围的人却是赵襄子的,这是赵襄子的深谋之处。

襄子为伯鲁之不立也,不肯立子,且必欲传位与伯鲁子代成君。成君先死,乃取代成君子浣立为太子。襄子立三十三年卒,浣立,是为献侯。襄子弟桓子逐献侯,自立于代,一年卒。国人曰桓子立非襄子意,乃共杀其子而复迎立献侯。

那么问题来了,赵襄子因为赵简子废嫡立庶,自己执政三十余年后,将赵氏大权交还给伯鲁的后代,以示正统,但是自己的弟弟桓子却发动政变驱逐了献子,其时赵氏的地位在晋国已是三分居其一,且为三家之强,既然要让位给伯鲁之后,并没有培植太子的势力,导致他死后,发生动荡,有趣的是赵氏族人却不满意襄子弟桓,反而杀其子迎立献侯。其中蹊跷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