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文精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封禅仪记1

车驾正月二十八日发雒阳宫,2 二月九日到鲁,遣守谒者郭坚伯将徒五百人治泰山道。十日,鲁遣宗室诸刘及孔氏、3 瑕丘丁氏上寿受赐,皆诣孔氏宅,赐酒肉。十一日发,十二日宿奉高。是日遣虎贲郎将先上山,三案行。还,益治道徒千人。十五日,始斋。4 国家居太守府舍,诸王居府中,诸侯在县庭中斋。诸卿、校尉、将军、大夫、黄门郎、百官及宋公、卫公、褒成侯、东方诸侯、雒中小侯斋城外汶水上。太尉、太常斋山虞。5 马第伯自云,某等七十人先之山虞,观祭山坛及故明堂宫郎官等郊肆处。6 入其幕府,观治石。石二枚,状博平,圆九尺,此坛上石也。其一石,武帝时石也。时用五车不能上也,因置山下为屋,号五车石。四维距石长丈二尺,广二尺,厚尺半所,四枚。检石长三尺,7 广六寸,状如封箧。长检十枚。一纪号石,高丈二尺,广三尺,厚尺二寸,名曰立石。一枚,刻文字,纪功德。是朝上山骑行,往往道峻峭,下骑,步牵马,乍步乍骑,且相半,至中观留马。去平地二十里,南向极望无不睹。仰望天关,如从谷底仰观抗峰。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窅8 如无道径。遥望其人,端如行朽兀,9 或为白石,或雪,久之白者移过树,乃知是人也。殊不可上,四布僵卧石上,有顷复苏。10 亦赖赍酒脯,处处有泉水,目辄为之明。复勉强相将行,到天关,自以已至也,问道中人,言尚十余里。其道旁山胁,11 大者广八九尺,狭者五六尺。仰视岩石松树,郁郁苍苍,若在云中。俯视谿谷,碌碌不可见丈尺。12 遂至天门之下。仰视天门,窔辽如从穴中视天。13 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挟,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所谓磨胸石,14 扪天之难也。初上此道,行十余步一休,稍疲,咽唇燋,五六步一休。牒牒据顿,15 地不避湿暗,前有燥地,目视而两脚不随。早食上,晡后到天门。郭使者得铜物。铜物形状如钟,又方柄有孔,莫能识也,疑封禅具也。得之者汝南召陵人,姓阳名通。东上一里余,得木甲。木甲者,武帝时神也。东北百余步,得封所,始皇立石及阙在南方,汉武在其北。二十余步得北垂圆台,高九尺,方圆三丈所,有两陛。人不得从,上从东陛上。台上有坛,方一丈二尺所,上有方石,四维有距石,四面有阙。乡坛再拜谒,人多置钱物坛上,亦不扫除。国家上见之,则诏书所谓酢梨酸枣狼藉,散钱处数百,币帛具,道是武帝封禅至泰山下,未及上,百官为先上跪拜,置梨枣钱于道以求福,即此也。东山名曰日观,日观者,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丈所,秦观者望见长安,吴观者望见会稽,周观者望见嵩山。北有石室,坛以南有玉盘,中有玉龟。山南胁神泉,饮之极清美利人。日入下去,行数环。日暮时颇雨,不见其道,一人居其前,先知蹈有人,乃举足随之。比至天门下,夜人定矣。

【注释】

1 封禅:是古代帝王登泰山祭天的典礼。光武帝建武三十二年,曾举行此礼。本文为马第伯随从登山的见闻。 2 车驾:指光武帝。雒阳:曰“洛阳”。 3 鲁:指鲁地(今山东曲阜)的地方官,亦即太守。 4 斋:指古代在祭神前,参加祭礼的人先要独居清心,以示虔敬。 5 山虞:指管理山林的小官官署。 6 明堂宫:指古代帝王在泰山下召见诸侯之处。 7 检石:古代刻石的封盖。 8:幽深貌。 9 端:直。朽兀:残木。此句言远望行人,不见面目。 10 “四布”二句:言与马第伯同行者皆疲极,卧于石上,少顷,体力始复。 11 山胁:指道旁峰峦。 12 碌碌:多石而不平。 13 窔(yǎo,音杳)辽:深而且广。 n石:言攀石而升。 15 牒牒:通叠叠。

【品评】

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山水游记。作者本意是记录他随从汉光武帝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的见闻,本无意于写景。但他记录登山的情况却很细致。特别是写在山上遥望过往的行人一段,写人的行走,不见面目,但见白色的衣服,如同白石或雪,只是在见行人走过树木时,发现白色的物体在移动,才知道是行人。这种描写,非常逼真。在写到山路的艰险时,用“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说明他所经过的是一段直壁,几乎与地面成九十度角。这一段里程,今人在攀登泰山时,还可以见到。又如写山旁的岩石松树说“郁郁苍苍,若在云中”,俯视谿谷,又是“碌碌不可见丈尺”,不但语言生动,富于形象,而且对行人来说又是这样险峻,颇使人有心惊目眩、如同亲历的感觉。文中还写到泰山顶上所见前代人举行封禅仪式时留下的种种遗迹,也可以使我们知道当时所谓封禅仪式的种种细节。作者本无意于为文,但这些如实的记载,却对后人的游记起了先导作用。其中有些词语,如用“郁郁苍苍”形容树木的茂盛,就对后来的文学作品有所启发,如刘桢的“珍木郁苍苍”(《公宴》)、苏轼的“郁乎苍苍”(《赤壁赋》)皆出于此。可见此文在文学语言方面,亦有不可低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