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华美医院百年档案(卷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 一

西方医学在中国从落地生根到如今的蓬勃发展,仅有百余年的历史。明末清初,欧洲教会陆续派遣传教士来华,他们大多采取迂回策略,以文化活动为外衣行传教之实。19世纪中后期,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来华传教士数量大增。当时西方医学已有较大发展,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日臻成熟,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也使得医学实践在诊断、治疗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而彼时的中国积贫积弱,缺医少药情况严重,医疗卫生条件差。在此背景下,“借医传教”成为首选,大批传教士来华开办诊所,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开始变得活跃,中西医学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也由此拉开序幕。

对于近代以来传教士在华的医疗活动,学界的评价比较一致:其根本目的是推广宗教,发展外国教会在华势力;但在客观上将西方现代医学和科学文化带到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传教士中优秀者的敬业献身精神和慈善情怀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最初,传教士行医以个人诊所为据,规模较小,除了布药外,主要行一些简单的外科手术。此举卓有成效,赢得了中国人对传教士的好感,也使中国人对西医技术与西药有了初步认识。教会和一些有识之士都看到了发展医疗事业的价值,于是在教会支持和地方士绅的资助下,19世纪末期,中国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西医院。中国传统医学的特点是望闻问切综观全身、查验诊治一人包揽,游方郎中携一药箱便可四方施治;而西医分科繁细,医护各有其职,现代医院制度的雏形即随西医院的建立而慢慢发展起来。此外,在专门的医学院校出现之前,医院自行培养了一批西医人才和护工,为早期医学教育做出了一定贡献。

华美医院(现宁波市第二医院)是宁波的第一所西医院,在医治病患、培训医护、防治疫病、健康宣教等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对宁波乃至江浙地区医疗事业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华美医院虽为传教士初创,但在发展变迁中,中国人的积极参与是至关重要的,这点从医院数次易名的历史中也可见一斑。1843年,美国浸礼会传教士玛高温(Daniel J. Macgowan)初至宁波所开办的诊所,是在当地一名商人帮助租用的几间屋子里办起来的,称“浸礼老医局”。后传教士白保罗(Stephen P. Barchet)接管,将诊所迁址到宁波北城门外的姚江边,增设男病房,规模略有扩大;1880年,在当地士绅的捐助下又增设了女病房,才正式更名为“大美浸礼会医院”。1889年,传教士兰雅谷(J. S. Grant)接任院长,为支持医院发展,他将自己先前任浙江海关关医的俸禄悉数捐出,宁波地方人士也纷纷捐款支持医院建设,由此将院名更为“华美医院”,寓中美合作之意。而1926年开始兴建、至今仍在使用的华美医院住院大楼更为贴合地呼应了“华美”的院名。为筹建大楼,华人医生任莘耕与时任院长的兰雅谷一起奔走呼吁,获得了宁波当地人的踊跃捐助;后捐款范围扩大到杭州、南京、天津、北京等地,当时的不少富商政要纷纷施以援手,来自国内社会各界的捐款承担了超过半数的建楼费用。可以说,在华美医院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当地人士的重要贡献,他们是华美医院的主要建设者。

华美医院是近代以来最早兴建的西医院之一,历经百余年沧桑传承至今,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医学发展的轨迹。医院档案留存相对完整,实为难得。现在,宁波市第二医院的领导和专家对华美医院的档案资料进行整理,出版系列丛书,是对医院百余年发展历程的回顾总结,更重要的是为医学史、文化交流史、近代社会史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真实的原始材料,相信会对相关研究有所裨益,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是为序。

韩启德

2018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