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点经济学(新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绪章·经济全球化时代,每天要读点经济学

经济学到底是什么

人们对经济学是什么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经邦济世的大学问,有人认为经济学研究致富之道,有人认为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还有人认为经济学无非是一些自命为经济学家的人的智力游戏。这些说法如同瞎子摸象一样,都抓住了一个侧面,但又都不准确、不全面。

经济学无疑是当今的显学,甚至有“经济学帝国主义”的说法,意思是经济学研究涉足的范围超过了经济问题本身,而侵占了其他学科的领地。在大学里,经济类专业是最热门的,非高分者不能进。如果大学期间没有机会读经济学,研究生阶段再也不能错过,于是跨专业考经济学研究生成为大学的一道风景。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满眼尽是财经新闻、股票行情,经济学家们经常被邀为政府的座上宾,对国家经济政策出谋划策,指点江山。那么,经济学到底是什么呢?

“经济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469~399年间的古希腊,用希腊文表示为“oikonomia”,是“家计管理”的意思,后用英文翻译为“economics”,我国学者严复曾把它译为“生计学”,翻译成汉语“经济学”的第一人是日本学者神田孝平。

早在200多年前,1776年,英国人亚当·斯密(1723~1790)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这本书是公认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著作。亚当·斯密本人也被认为开创了古典政治经济学,被誉为“经济学之父”。

亚当·斯密在经济学上的主要贡献是:(1)把政治经济学发展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2)提出了分工促进经济增长的原理;(3)批判了重农主义和重商主义,重农主义认为农业是唯一创造财富的产业,重商主义则认为商业流通是财富的唯一源泉,亚当·斯密在理论上批判了它们的偏见,认为只要是包含人类劳动的产品都具有价值;(4)提出了政府的职能,即建立国防、建立严正的司法机构、建立并维持必要的公共工程,这被后人称为小政府的标准;(5)提出了赋税的四项原则,即公平、确定、便利、节省,直到今天这仍然是指导各国税收的准则。

亚当·斯密在经济学上最大的贡献是他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学说。他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着一种和谐的自然秩序。亚当·斯密的哲学思想和经济学思想,影响了后来的李嘉图、马尔萨斯和凯恩斯等人。

自亚当·斯密之后,经济学登堂入室,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历久不衰,甚至被称为所有社会科学的“皇后”。

经济学成为现今的显学,自然有着深刻的缘由。说到底,是因为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最基本、最重大的问题。也就是:往大的说,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经济学;往小的说,个人的生活与工作离不开经济学。

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是生存和发展。生存和发展就是不断地用物质产品或劳务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而各种各样的需求则来自于人的欲望。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由欲望产生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人的需要也是从低到高依次实现。需要层次理论表明,人首先满足最基本的欲望,然后才会去追求其他的欲望。因此,欲望的最显著特征是无穷大,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欲壑难填”。人的欲望没有止境,除非生命结束。

要满足欲望就得有手段,经济学把这种手段,叫“资源”。一个社会无论有多少资源,它总是有限的。相对于人的无限欲望而言,资源量是不足的,于是这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稀缺”。这里所说的稀缺不是指资源的绝对量多少,而是指相对于无限欲望的有限性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稀缺性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永恒问题,它与人类社会共存亡。比如说当穷国政府为把有限的财政收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教育方面而争论不休时,富国政府也为把收入用于国防还是社会福利而发愁;当穷人为工作的薪水少而担心时,富人虽有金钱但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其实,这些都是稀缺性的不同表现形式。

如果是这样,问题就出来了:欲望人人有,每个社会都有,还无穷大;而资源是稀缺的,满足欲望的手段没有那么多,那该怎么办?

在过去的时代,解决人类的欲望无穷与资源稀缺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压抑人的欲望,让欲望和资源相接近,比如各种宗教在本质上都有这个作用。而现代社会,解决这个困境的办法,却是发展生产,增加资源的总量,以此来满足人的欲望,从而缓解稀缺。但是毕竟欲望太大,而资源又总是那么稀缺,它永远比欲望要求的少,即使再怎么发展生产,也并不是所有欲望都能得到满足,而只能满足一部分。那人类就要决定:让哪些欲望得到满足,哪些欲望不得到满足,至少是暂时不能满足。这就是选择的过程。选择要决定用既定的资源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这三个基本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经济学家称为资源配置问题。

因为资源稀缺,不可能什么都生产,所以,生产一种东西,就意味着放弃另外的东西。一亩地,种了玉米,就不能同时再种水稻,因此,需要仔细考虑究竟选择生产什么,满足什么欲望,在经济学上,这叫“生产什么”。

生产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经营快递的公司,可以用飞机,也可以用汽车送递快件。但是除了联邦快递等几家大公司外,一般都是用汽车送。因为联邦快递名气大、信誉高、收费更高,用飞机送也可以赚钱。但是大量的小快递公司,只能用汽车。因为小快递公司很多,竞争很激烈,主要靠收费低来维持经营,如果用飞机送,只能是亏损倒闭。对企业来说,赚钱才是硬道理。这个说明,用什么方式生产是很重要的,需要仔细考量,作出抉择,经济学家把这叫“如何生产”。

东西生产出来以后,就该让它去满足人的欲望了。但是怎么把东西分到每个人手里呢?要靠规则。规则怎么定?是谁出价高就给谁,类似于拍卖,还是谁权力大就给谁?还是根据其他标准?这些都是规则。不同的规则对人们的影响和造成的后果是绝对不一样的。社会要想平稳发展,就必须采取更妥当的办法,采用更合理的规则。所以,对于如何分配,人类也得做出选择,这叫“为谁生产”。

资源配置直接来源于资源稀缺与欲望无穷的永恒矛盾,所以资源配置非常重要,而且永远都存在如何更好配置的问题。经济学就是关于资源如何配置的学问。配置,就是放;资源配置,就是把资源放到哪里去。

资源配置的目标是有效率。经济学上的效率和生活中的效率是两个概念。经济学效率的含义是一种最好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如果想让某个社会成员变得更好,就只能让其他某个成员的状况变得比现在差。换句话说,如果不让某个人变差,就不能让任何人变好。这个状态,就如同“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理想状态。如果在不使任何人变差的情况下,还能让某个人变好,那么这个状态,就不是最好的,还有改进的余地。只有达到有效率的状态,才是最好的。

迄今为止,人类找到了两种配置资源的方式:一个是计划,一个是市场。主要用计划方法配置资源的经济叫计划经济;主要用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叫市场经济。

计划方式,就是计划部门的人说了算,只有他们有权决定资源怎么配置,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是计划事先规定好了的。所有人都必须服从,不能各行其是。问题是,计划部门的人即使再聪明,也不能了解所有人的欲望,不能了解所有企业的状况;计划部门的人再多,也不过就是几百人、几千人而已。因此,计划部门根本没有能力处理一个庞大经济体的全部生产和消费活动,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所导致的无效率和失败是必然的。说到底,计划经济是一种由个别人说了算的经济,是一个公众不能自主决定自己事务的经济。

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手段是市场,说得更直接点,就是价格机制。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买什么、买多少,由消费者根据市场价格和自己的收入和偏好决定;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要看生产什么更赚钱。说得通俗点,市场经济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的经济。

30多年前,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为什么要改革?就是因为虽然计划经济在开始的时候曾经创造了奇迹,但是它固有的弊端最终使它归于失败。完全的计划经济既不公平,又缺乏效率。中国30年的市场经济实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于计划经济最好的证明。

总之,经济学产生于稀缺性,它要解决任何一个社会和个人都面临的选择或资源配置问题。因此,经济学是一门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的科学。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经济学的基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