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病从根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汗证的治疗

汗证的辨证而治

汗证的病因主要是营卫不和。卫气有固护体表、使津液不致妄泄的作用,由于体内阴阳的偏盛、偏衰,或表虚之人感受风邪,均可导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致汗液外泄失常;此外,还有因素体虚弱,病后体虚,或久患咳喘,耗伤肺气,因肺与皮毛有着表里相合的关系,肺气不足之人,肌表疏松,表卫不固,毛窍开泄而汗出;或因外感风寒入里化热,或感受风温、暑热之邪,邪入于内,肺胃热盛,蒸发津液而汗出;或因饮食不节、外感湿邪,损伤脾胃,脾失于运化,湿邪中阻,蕴久化热,湿热熏蒸肌表而为自汗;或因湿热熏蒸于肝胆,胆汁随汗液外溢肌肤而为黄汗;或因亡血失精,以致血虚精亏,虚火内生,扰津液外泄;或因久病重病,阳气虚衰,不能敛阴,卫外不固而汗液外泄;或因急性热病中,正邪相争,以致战栗而汗出。

汗证病因有多种,辨证时,首先要辨别自汗、盗汗;其次要辨别寒热虚实。汗证以属虚者较多。一般自汗多为阳虚,盗汗多为阴虚。但也有自汗属阴虚,盗汗属阳虚的。临床上因热致汗多为阳证、实证;因寒致汗多为阴证、虚证。汗证的治疗主要根据虚者补之,脱者固之,实者泄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原则。

1.自汗

临床较为常见,任何年龄都可罹患此证,有寒热虚实的不同。

①肺卫不固。多出现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治宜益气固表,常用玉屏风散加味。

②营卫不和。多出现汗出恶风,周身酸痛,或微发热头痛,脉浮缓,苔薄白。治宜调和营卫,常用桂枝汤加味。

③里热炽盛。多出现熏蒸汗出,口渴喜冷饮,面赤烘热,烦躁不安,或兼发热,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洪大,或滑数。治宜清里泄热,里热得清,则汗液自止,常用白虎汤加味。

2.盗汗

以虚热居多,也可见于气虚、阳虚、湿热等。

①心血不足。多出现心悸少眠,睡则汗出,醒则汗止,气短神疲,面色不华,脉细,舌淡。治宜补血养心敛汗,常以归脾汤加减。

②阴虚火旺。多出现虚烦少眠,寐则汗出,形体消瘦,骨蒸潮热,五心烦热,或有久咳虚喘,女子月经不调,男子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常以当归六黄汤加减。

汗证的食疗方法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治汗证,补虚是其基本治疗原则,不同的汗证有不同的食疗方法。

1.盗汗症

晚上睡眠时出汗,时多时少,严重时衣服湿透,醒来时汗流自止。盗汗是阴虚所致,大多是由于心血不足,心脾受损或先天不足及后天失调。

此症多见于小儿与青年、壮年。可多食用葡萄、莲子心、金樱子、鸭肉、猪腰、乌鱼、蚌肉、蚬肉、番茄、菠菜、山药、莲子、银耳、鸭肉、鸡蛋等。或取用粳米50克、白木耳15克、百合15克、冰糖10克,共同熬粥吃,每日1次。也可用红枣50克(去核)、浮小麦30克煎汤,吃枣喝汤,每日1剂。

2.臭汗症

多因体内热偏重,或湿热内蕴所致,表现为腋下、足部及会阴部出汗特别多,有臭味。

忌食油腻、煎炸、香燥、辛热的物品,适宜常吃具有清热、利湿、解毒的食物,如冬瓜薏仁汤:冬瓜500克连皮切块、薏苡仁50克,加水煮汤,加盐调味服食。

3.心汗症

是指心窝局部多汗,此病多因忧思惊恐,损伤心脾所致。

饮食上忌吃辛辣刺激性物品,适宜常吃补养心脾、益气敛汗的食物。心汗症宜常食用桂圆肉、莲子、大枣、芡实、党参、猪瘦肉、鸡蛋等。

4.无汗症

是指出汗减少,在皮肤上见不到出汗,可因硬皮病、鱼鳞病等多种疾病导致体表汗腺分泌明显不足。患者一般皮肤干燥,忌吃辛辣香燥、煎炸爆炒的食物,适宜多吃些生津养液、滋阴润燥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