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束缚了我们的内心
“人心本来清明,他本来知道好坏……昏失的时候就是堕入气质、习惯、环境的时候。”若当心清明时,气质、习惯皆居于服从的地位。
原本在人的行为处事中,仁是占主导地位的,人也懂得是非、善恶之辨。如果鸠占鹊巢,变成由气质、习惯、环境主导,那就会不以是非为是非了,时间长了无人提醒更容易以黑为白,他人视为不耻的事他也能够做得心安理得。
关于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的由来后人有着不同的猜测。有人认为因为当时南方经济发达,修凿运河可以把江南的财物更为便利地送往京师;有人说是为了切断南京这六朝之都的王气。不管是哪一种,毫无疑问,当初作这个决定时隋炀帝是从国家政局的战略高度出发的,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控制。一条大河接北通南,确实对国家大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显然与隋炀帝原来的意图相悖。
唐朝末年皮日休有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原先的家国天下后来却变成了水殿龙舟事,这才是隋亡之由。
从洛阳到江都两千多里,杨柳成行,树木成荫。在运河两岸设置有许多驿站,每两驿建一座离宫,总计有40多座,专供隋炀帝休息。隋炀帝还下令在扬州建置了江都宫。
大业元年八月,正是金色的收获季节,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吸引着隋炀帝。他不等运河全部完工,就从洛阳出发,坐龙舟前往江都。他前后几次下江南无不声势浩大。炀帝的龙舟高45尺,宽50尺,长200尺。整个龙舟分四重,上重有正殿、内殿和东西朝堂,中间二重共计160房,都是以金玉,雕刻花纹,下重有宦官和内侍居住。龙舟有殿脚(即挽船人)1080人用青丝大绦绳牵引前进。殿脚都穿着锦彩衣袍。皇后坐的船叫翔螭(音:chī)舟,比龙舟稍小而装饰一样,用殿脚900人引进。嫔妃乘坐的是浮景舟,共有9艘,每艘用殿脚200人。贵人、美人和16院妃子所乘的船叫漾彩舟,共有36艘,每艘殿脚100人。此外,还有各式各样的华丽大船上千艘,上面坐着宫人、诸王公主、僧尼道士、各国使者宫廷卫士,总计用殿脚800多人。这支浩浩荡荡的船队,在运河中航行的时候首尾相接,前后长达200多里。两岸又有20万骑兵护送,旌旗蔽空。
这般行径,谁还能想到这是曾经誓言励精图治的杨广呢?若说他的初衷是出于忧心江山社稷的仁者之举,后来的他便是堕入了浑浊之中,由个人的欲念左右,只图一时享受,不以是非为是非了。梁漱溟先生说,人做坏事而不觉不安者,盖已陷入硬固的方向矣。隋炀帝正是如此,如马车陷入泥地,而他并没有想着要出来。没有自省的动力,也没有他人的棒喝,只能越陷越深。
气质为先天的习惯,是内在的,是人在进化中选择保留的东西,譬如欲望和人的国民性等。凡是后天所得的一切东西都是习惯,如学校的教育;而围绕一个人周围的东西称为环境。这三者之间并没有很鲜明的区分,譬如个人的习性归为习惯,其实和先天的气质不无相关,和个人的环境更是关系密切。
人的本性都是清明的,那些身处污秽而不自知的人只是心也被污秽沾满了而已,我们所能做的或许就是时时勤拂拭,莫使其惹尘埃。
从来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束缚住我们的心灵,除了自己。与其在束缚中苦苦寻求心灵和道德的出路,莫不如给心灵松绑,在自由之中得到自己的快乐,与他人分享快乐,这才会更加接近幸福。
让自己的德行像光一样明亮,但不刻意对人显耀;行为信守承诺,但不会令人有所祈望。睡觉时不做梦,清醒时无忧虑。心神纯一精粹,没有欢乐与悲伤,对外物没有喜好与厌恶,持守精神的简洁和永恒,与世事无抵触,任何事情都不会违逆心意。获得心灵的自由与尘世的幸福原来就是如此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