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要去的100个地方(纯美典藏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探险者的乐园撒哈拉大沙漠

无际的黄沙上有寂寞的大风呜咽地吹过,

天,是高的,地是沉厚雄壮而安静的。

正是黄昏,落日将沙漠染成鲜红的血色,凄艳恐怖。

——三毛

这一代人中,对撒哈拉最深刻的印象大都是来自于三毛和她《撒哈拉的故事》。这个看似柔弱的东方女子,在她朴实清丽的文笔描绘下,烈日和黄沙之地都有着一种诗意的苍凉。在那漫天的黄沙中,三毛将千千万万个女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浪漫,发挥到了极致。

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位于非洲的北部,西起大西洋,东至尼罗河,向南延伸到苏丹境内,面积超过900万平方千米,约占整个非洲大陆的32%。在当地人的语言中,撒哈拉的意思就是大沙漠。这除去地球南北两极,撒哈拉可称为是世界上生存条件最严酷的地方。这个上帝遗弃之地,全年平均气温超过30℃,最热的几个月气温经常在50℃以上。在戈壁黄沙之中时时有飓风掀起,卷起阵阵沙暴。但是,虽然它那强烈的沙暴、令人窒息的高温和种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令人却步,但是,浩瀚的撒哈拉,它的名字就意味着一种魔力,那独特的沙漠风光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直吸引着有勇气、有梦想的人们前往。撒哈拉之旅,寻梦之旅。

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漫漫黄沙无边。从高处看,无数的沙丘连绵起伏,弯弯如新月,不断地绵延开去。一色的单调景色,没有边际,没有变化。这里的景色和地球其他任何地方都不相同,造物的神奇似乎全在此处了。戈壁之上有牵着骆驼的商人或是旅人,在烈日下低着头,一步一步坚忍地走着,这一幕定格在撒哈拉的大背景上,就像无数次在梦中见到过的一样。

>撒哈拉沙漠上的驼鸟

沙漠的边缘散落着小小的镇子,很小,中心有些平顶的白房子,边缘那一圈就像是窝棚。这么荒凉的地方还是一样有着贫富的差别。路上的人不多,没有谁出门专为了散步的。朔风吹起,漫卷着黄沙,打在人家的门上,就像是《新龙门客栈》的北非版。

撒哈拉却是一个真正无关风月的地方。一切的浮华和喧嚣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都会烟消云散,在这里,只有一个概念,那就是生存。在这里,当一切都成为可望而不可求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人的要求是多么简单,只要有一口清泉可以润喉,一块面饼可以果腹,一片布料可以蔽体。其他的,既然不可企望,便是多余。难怪有人说,如果能在茫茫沙海中发现一片绿洲,那一定是上天给予人最大的赠与。在这里,你的所有不是自动放弃了,而是被撒哈拉剥夺,当一切想念都是虚妄时,在你心里只留下了最真粹的东西,活下去,这就是撒哈拉的规则。

在撒哈拉生活的每一刻,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在物质如此匮乏的地方,平常那些唾手可得的东西,都会显得如此的珍贵。记得在沙漠中“悬壶济世”的三毛,她的指甲油,也成了邻居们修补牙齿的上好材料。撒哈拉地区的居民都十分贫困,尤其是住在沙漠边缘的黑人居民,住在破毡片的窝棚里,饲养着不多的几只牛羊,挣扎在那一条看不见的线上,与现代文明无关的。而我们这一些衣食无忧的“闲人”,却要耗费精力千里迢迢地奔过去体验最原初的生活。一时间就明白,不用再去怨天尤人,生活给我们的,已经太多太多。

>撒哈拉沙漠中的驼队

对于流浪的人来说,撒哈拉也许是一个最好的终点,追寻了许久的答案,或许就正在这里发现了。撒哈拉自顾自安然而真实地存在着,并不为人类有所改变,千百年以来,千百年以后。这种真实而残酷的超脱,仿佛便是造物本人,冷眼看着世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人类原本就不必把自己看得太过伟大的,茫茫的戈壁如海,人类渺小得犹如一颗沙粒。

撒哈拉的奇迹

古代的撒哈拉并非黄沙一片,而是一片草原,植物非常茂盛,飞禽走兽出没其间,当地居民从事放牧业。人类的文明留下了痕迹。他们的绘画和雕刻至今仍能在洞穴中看到。

1850年,德国探险家因里希·巴思在撒哈拉的塔西亚高原发现,当地沙岩的表面满是野牛、驼鸟和人的画像。后来人们又陆续发现了更多的岩画,成画时间约在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这些画面表现了人们当时的生活情景,还有大象、犀牛、长颈鹿、驼鸟等现在只能在撒哈拉以南的草原上才能找到的动物。

1956年,法国探险队在这里发现了大约1万件壁画,并于1957年将总面积合10780平方米的壁画复制品及照片带回巴黎,这一发现轰动了世界。

>撒哈拉沙漠中的绿洲

必去理由 神秘传奇的地方,亚洲大陆的“魔鬼三角区”,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适宜季节 10月~次年3月

适宜人群 追求极限、热爱自然探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