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灵魂有香气的女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吕碧城:我爱自己,没有情敌

她出生于没落的晚清,儿时就以诗扬名乡里,后来成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

她才华出众,成年后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

她创办了京津一带最早的女子公学,为女性的整体觉醒播下了一粒粒希望的种子;

她留学美国,环游世界,阅尽世间繁华;

她把生命处处活得生动,所以,她一个人到地老天荒,也活得精彩。

她用经历告诉所有女人,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黄金剩女”的人生别样精彩。

民国时期的名媛照片,大多数都是姿态端凝,表情矜持,深情冷艳。可是,吕碧城的照片中却独有几分张扬神气,有人称之“花繁月圆的饱满,更有气定神闲的笃定”。

美丽分很多种,吕碧城自成一派。

在晚清落寞的光阴中,吕碧城度过了她不太愉快的童年。少年失怙,家产被夺,夫家退婚,后来又寄人篱下。

如果是一个脆弱的灵魂,也就在这命运的洪波中随波逐流了。

可她是吕碧城,她有超常的生命力、创造力,她习惯于把生命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她的胆识气魄超于平凡女子。

吕碧城12岁时父亲去世,因女儿无继承遗产的权利,母亲和她们四姐妹饱受欺凌。族人霸占了家产,并唆使匪徒将吕母强行幽禁。

姐姐吕美荪的诗描绘过孤儿寡母当时的凄惨:“覆巢毁卵去乡里,相携痛哭长河滨。途穷日暮空踟蹰,朔风谁怜吹葛巾。”不甘被恶人欺凌,吕碧城四处求援,写信求助于父亲生前好友,终于,任江宁布政使、两江总督的樊增祥收到了吕碧城言辞恳切的求助信。有权势的贵人施以援手,终于让吕碧城一家渡过难关。

后来寄居舅舅家也是尝尽寄人篱下之苦,20岁时,吕碧城打算和方君之的夫人一起去探访天津的女学,舅舅不满意一个女子不安于传统,大加指责。受不了舅舅的临行骂阻,吕碧城年轻气盛,竟身无分文跳上了去天津的火车。

来到天津才知没有钱财傍身寸步难行,她只能写信求助于早她一步来到天津的方夫人。幸运的是,吕碧城的手柬无意中被《大公报》主编英敛之看到,过人的文笔和清秀的笔迹让英敛之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年轻人。他同方夫人一同与吕碧城见面,听闻她的经历、见过她的谈吐后,更加欣赏这个有胆识、有才华的女子。

于是,英敛之将吕碧城所作的《满江红·感怀》发表于《大公报》。晦黯神州,欣曙光,一线遥射,问何人,女权高唱?若安达克。雪浪千寻悲业海,风潮廿纪看东亚。听青闺,挥涕发狂言,君休讶。幽与闭,如长夜。羁与绊,无休歇。叩帝阍不见,愤怀难泻,遍地离魂招未得,一腔热血无从洒;叹蛙居井底愿频违,情空惹。

英敛之随后在《大公报》刊载了一篇《读碧城女史诗词有感》,对吕碧城诗中表达的感情进行深入解读和赞赏,以文学的方式对其大加肯定:“吾中国古亦多才女,而惟以吟风弄月,消耗其岁月者,盖上无提倡实学之举,故皆以有用精神耗于无用之地。今国家如提倡女学,将来女界之人才,当必可观,此所谓时势造英雄也。”

随后吕碧城又在《大公报》接连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女权与女学的文章诗词,慷慨高歌女权,言辞间有横刀立马的气概,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她不但成为了新女性们的向往和仰慕,众多文坛男子也是众星捧月,常常写诗附和,出现了“到处咸推吕碧城”的盛况。

以过硬的文笔横空出世,将见识与才情一并倾注笔端,吕碧城有不输男人的显赫成绩。

成名之后,吕碧城并未沉迷于已有成就。这个张扬女权的精神风骨的女人自然希望有更多作为。

英敛之早有想法创办女校,于是吕碧城成为了这项事业的负责人。

后来,22岁的吕碧城还出任由天津公立女学堂改名的北洋女子公学校长。

吕碧城推广新式女子教育不遗余力。她针对中国传统女子的特点将中国的传统美德与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结合起来,增加西方的自然科学的课程,以“开导女子普通知识,培植后来师范,普及教育为宗旨”,培养了很多女性文化名人。邓颖超、刘清扬、许广平、郭隆真等,都是在这里学习成长的。

中国女性的整体觉醒,始终有吕碧城的功劳。即使有这样的成绩,吕碧城还是没有止步于已有成就。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读书人的梦想,确切地说,应该是中国男人的梦想。吕碧城在文学领域以及教育界的成就让她声名远扬,也有了一次参政议政的机会。吕碧城曾被袁世凯聘为总统府秘书,虽无太多政治成就,但曾有过参政的尝试,吕碧城也算多了一项人生体验。

她于1915年辞职,此后不再涉足政界。

吕碧城后涉足商界,竟让她赚得钵满盆盈,收益丰厚。她常常谦虚地说自己“略谙陶朱之学”,总之,就算得益于宽泛的人脉也确实让她有了享受生活的资本。

吕碧城衣食住行样样考究,自建的小楼金碧辉煌,陈设华丽。她平日身着欧式衣裙,曾拍过一张照片,胸绣孔雀翎、头戴翠羽,风姿绰约。

“吕碧城放诞风流,有比诸《红楼梦》中史湘云者。且染西习,常御晚礼服,袒其背部,留影以贻朋友。擅舞蹈,翩翩作交际之舞,开上海摩登风气之先。”

吕碧城旅游,跳交谊舞,穿西式裙装,学习英文,然后就开始到各国游历。她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学与美术,将看到的国外的新鲜事物发表在上海《时报》上。

在纽约时,她长期入住豪华酒店,又因为气质高贵、衣着考究,交往的也是当时名流,所以,常常被认作东方公主。

曾有名人这样形容吕碧城:“以一弱女子自立于社会,手散千金不措意,笔扫千人而不自矜。”

她曾捐十万巨款给红十字会,战争时也常常挥资赈灾。

她将人生的每一步都走得风生水起,当把生活过到极致,也就勘破了世事和繁华。

1930年,她皈依佛教,撰写了大量佛学著作,也翻译、印刷了许多佛经。

1943年,61岁的吕碧城在香港九龙辞世。

吕碧城虽然未曾有过婚姻,却不妨碍人生的精彩。

她的魅力与才华曾使她成为名流才俊争相追慕的对象。

但是她却这样说:“生平可称心的男人不多。梁启超早有家室,汪精卫太年轻;汪荣宝人不错,也已结婚;张謇曾给我介绍过诸宗元,但年届不惑,须眉皆白,也太不般配。我的目的,不在钱多少和门第如何,而在于文学上的地位,因此难得合适的伴侣。”

这就是吕碧城的“不将就”。

“黄金剩女”没有婚姻羁绊,却履迹处处精彩,步伐足够逍遥。她的一生,活给自己。

在日内瓦湖畔居住时,她写道:“斗室精妍,静无人到,逐日购花供几,自成欣赏……虽闭户兼旬,不为烦倦。”

世间能有几人可以阅尽世间繁华,又可以享受没有凡事干扰的平静?

她奢华时,从无人非议,因为她的财富凭自己创造。她皈依时,旁人诧异,而于她自己,世间一切繁华已没有诱惑。

曾文采恣肆征服万人,成为第一位女主编;曾呕心沥血创办学校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女子公学的女校长;曾试图从政,成为袁世凯的秘书,曾跨界经商赚得奢华资本;曾游历各国亲历人间美好,最后皈依佛门,享受最后的宁静。

她哪有精力去纠结感情人心?财富上不需依靠男人,感情上不需男人满足,灵魂不需男人引领,她彪悍的人生不需要男人来点缀,这才是“剩女”的典范。在吕碧城这里,婚姻对于女人已不再是刚性需求。

不是找不到,是没人可以匹配。

她不躲藏在婚姻背后,给自己脆弱的理由,她也不容忍自己懒惰,放弃自我丰富的机会,她宁可是自己而不是婚姻羁绊住前行的脚步,她要亲力亲为地承受人生重压。

她素雅温柔时,如江南温软的春雨,滋润一树花开;她清丽率真时,如绿杨芳草、桃柳抽芽般轻灵;她洒脱坚忍时,又如陈年佳酿般浓烈。那由天马行空般的灵感而迸发出的生命能量赋予了她强烈的个人魅力,使她成为一颗不夜的明珠,光芒四射,熠熠生辉。她的目光始终朝向高远的外在世界,让生命得以升华,让灵魂得以丰盈。

能够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不可磨灭的身影,并非是因为她美丽的外貌、优雅迷人的气质,而是因为她让我们领略到女人的强大和“剩女”的美好前景。

不去依靠谁,自然不用取悦谁。

不用将生命的希望寄托给谁,也不用害怕苦心经营的幸福毁自于谁。

她只爱自己,没有情敌。

不做别人人生的配角,全力实现自己的快乐。

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每一天过得充实而有意义,这比起那些为了结婚而将就出嫁的女人要快乐得多。

静思小语

生命是一段需要全情投入的旅程,认真地生活,不断修炼自我,才能真正感觉到时光的无悔和人生的意义。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精神领域的建构,这样才能超越琐碎和庸俗,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向上,才能洞悉一切,散发出成熟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