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灵魂有香气的女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郭婉莹:有忍有仁,精致有fun

她是上海的金枝玉叶,家族掌管上海永安百货公司,她从小锦衣玉食;

她不骄纵,有理想,她的理想是过“有fun”的生活,读书、择偶都以此为准则;

她尊重的是一个人在生活中的权利,她享受的是生活带来的每个乐趣;

她在动荡的岁月中经历了可怕的事、危险的事、伤心的事,可是她并未大呼小叫;

她流淌的是真正贵族的血,具备嵌入骨髓的优雅;

她身上有着任何困苦际遇也颠扑不破的精致;

她是真正的贵族。

郭婉莹大多数时候都会被叫作Daisy(戴西)。

戴西是她的英文名字,她从小在澳大利亚生活,6岁时,全家搬到了上海,她的父亲是上海永安百货公司创始人。在旧上海,永安、先施、新新、大新四大百货公司代表着最新的商业业态,其中,上海永安百货公司最负盛名。

作为郭家四小姐,自然从小锦衣玉食,一切应有尽有。她们家住在一栋西式带花园有鲜花会客厅的大房子里,这里还经常举办晚宴舞会,她就像是生活在城堡中的公主。

郭家的财富经常被人觊觎,所以,家里都避免让儿女在公共场所出现,她们只有很少的机会公开社交,她们的朋友差不多就是宋家的儿女。宋子文每天都在这里进进出出,宋美龄和郭家二姐姐波丽形影不离。戴西的朋友不多,有时她也渴望去学校结识更多的朋友。

11岁时,戴西进入中西女塾读书。在这里,她接受了当时最好的教育。

中西女塾是一所美国基督教女子中学,宋庆龄和宋美龄都曾在这里就读。戴西读书时,她们都已从这里毕业。贵族化的学习风格始终不变,这里面对上海上层阶级的女儿,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成就一个年代名媛的淑女名誉。这里英语授课,教材也是选用全套美国教材,课程设置有音乐、体育、科学等科目,除了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学校更注重的是教培养学生严格的教养。这教养就包括,不以金钱为基础的道德和素质,即使是一夜之间千金散尽,教养也深植其中。

戴西11岁入学,19岁时从中西女塾毕业,八年的学习经历加上她极其优越的家庭背景,让她的身上有着不可磨灭的独特气质。

她很多时候都是淡定自若,在毕业之后,她渐渐穿起中式服装,当有人采访她时问她:“你为什么要坚持穿中式衣服呢?”她说:“没什么理由,因为喜欢,所以做了。”她就是这样,说不出什么辉煌的字眼,很多事情都是因为喜欢,因为“有fun”所以去做。

毕业后,家里为她选定了一门亲事,富家子弟艾尔伯德成了她的未婚夫。要不要与这个人共度一生,戴西有自己的判断。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她发现艾尔伯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己不太一致,这要从一次关于丝袜的谈话说起。艾尔伯德送给她美国玻璃丝袜的时候说:“这袜子真结实,穿一年都不坏。”听起来这是一个务实的男孩,也许做个丈夫正合适,可是戴西却觉得,一个男孩关注的是丝袜结不结实,无趣,no fun,所以不是首选。她拒绝了这门亲事,自己前往北京求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很多这样的富家女孩,为了宏大的革命理想有奋不顾身的热情。可是戴西又与她们不同,她没有革命情结,却是优秀的理想主义者,她向往美好的人生,这样的美好人生大概主要一个主题:有fun。

这就是她的个人理想,她要尊重自己在生活中的权利。

于是,当她对儿童心理学产生了兴趣,她就成了燕京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并在毕业时获得燕京大学毕业证书和理学学士学位证书。

而当她在遇到极其有趣且风流倜傥的吴毓骧时,她觉得这个人才应该是自己的人生伴侣。

吴毓骧母亲的奶奶是林则徐的女儿,因为出自书香门第,他在气质上独有一种清雅,加上人又聪明,19岁就考上庚子赔款的公费留学生,到清华大学的留美预备部读书。在麻省理工学院,他主修电机工程,辅修工商管理。他很快适应了美国新鲜自由的生活,对一些新鲜流行花样甚至无师自通,满脑子都是新鲜主张。毕业回国后,吴毓骧先在清华大学教书,可是已经习惯了美国自由散漫生活的他不喜欢这份清苦刻板的工作,他辞职回到上海虹口,成了一家外国牛奶厂的行政人员。外企的工作习惯让他很适应,一年四季穿笔挺西装,工作洋派又自由。到了订婚的年龄,家人给他找了一门亲事。

他这样的人自然不会随随便便就同一个陌生女人共同生活。他拿出三百块钱给来相亲的女子,让她随便上街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个女人买回来一堆花布和胭脂粉盒,他很不喜欢这样俗气又平庸的女人,便断然回绝了这门亲事。

在择偶这一点上,他倒是和戴西有着惊人的相似。

戴西选男朋友,自然不看重金钱,她的生活已经不需要别人的金钱给她带来安逸,也不太在意所谓的前途,她反倒不喜欢那些踌躇满志的男人,因为她也不需要一个前程似锦的男人给她所谓的风光,这就是一个富家女孩的优势。她只需要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爱好的男人,这样两个人就可以追求以快乐为本的生活。

吴毓骧的性格显然满足了戴西对幸福婚姻生活的要求。

25岁时,戴西嫁给了吴毓骧。郭家嫁女,场面自然十分隆重。

在婚纱照中,戴西就像西方的公主,典雅高贵,长长的眼睫毛优雅地扬着,眼中流露出喜悦有种安静的美。

关于对婚姻生活的憧憬和期待,戴西有一段的回忆:

婚礼的前夜,我突然意识到明天我们得在一起吃早餐了。我一点也不知道我丈夫的饮食习惯,我们在一起吃过午餐和晚餐,在一起喝过茶,但从没在一起吃过早餐,而且我发现我们也从来没在一起商量过这件事。“那么,”我想,“我得准备一下。我不能让他发现我是一个无能的家庭主妇。”

我脑子开始飞快地转起来。是不是应该准备中国式的早餐呢?稀饭加上肉松,腌黄瓜,花生和松花蛋,还有豆类小菜。或者他会更喜欢西式的?于是我回忆从前我在马尼拉或者香港的酒店里住的时候,吃过的典型英国早餐,我不想出错。

第二天早上,我起了大早,指挥我家厨子准备我们新家的第一顿早餐。我亲自摆了桌子,然后去叫我丈夫,告诉他可以下来吃早餐了。

我们坐在桌子前,我着手做新鲜桔汁,然后在麦片粥里加了牛奶和糖,可我什么也吃不下,只是忙着照顾他。好容易等早饭吃完了,我紧张地看着他问:“你喜欢吗?告诉我你平时吃什么式样的早餐?”

“哦,很好吃,”他说,“但是通常我早上只在牛奶里打一个鸡蛋,当作早餐。你平时习惯早上吃什么?

“哦,”我回答说,“我只喝一杯咖啡。”

显然,戴西已经做好了做一个贤惠太太的准备,而吴毓骧并未对丈夫的角色有太大热忱,否则,他会对妻子的表现给予更多的赞美。

戴西却十分满意自己的婚姻,她把家里弄得温馨舒适,对丈夫体贴入微,晚辈们回忆起她的家,就说:“那时候他们这一家人,都那样好看,那样体面,那样幸福,家里那么温馨,家狗那么漂亮,客厅里的圣诞树那么大,福州厨子的菜烧得那么地道,真的像是好莱坞电影里才有的十全十美。”

婚后的戴西还同朋友海伦张创设了一个“锦霓新装社”,她们设计一些中西合璧的时装,希望带动新流行,戴西自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她只是想寻找婚姻之外的生活乐趣。

这时的戴西非常幸福,幸福感一是来自于家庭,一是来自于自己的事业。

可是,这样的幸福却不长久。

吴毓骧是一个乐于享受生活却不愿对家庭负责的男人,他不满足于过居家生活,也不肯改掉玩世不恭的生活方式,常常玩牌到深夜回家,偶尔也会给戴西一些浪漫,大多数时候都是不见踪影,总之,这个雅致却不实用的男人适合恋爱却并不适合结婚。不过戴西也不抱怨,她虽受西式教育,却有旧时女子的宽容,她乐于接受丈夫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也宽容了这样个性。

可是,吴毓骧却不体谅戴西的辛苦,虽然家里衣食无忧,不需要他为一家人的生计奔波,但还是有一些事需要丈夫来承担自己的责任。比如,儿子中正出生时,戴西难产,他作为丈夫应该守在身边,戴西在医院两天生不下孩子来,女儿静姝正在家里静养肺炎,他却在俱乐部玩牌到深夜回家,几乎不把家人放在心上。

这个生性风流的丈夫开始逐渐厌倦平淡的家庭生活,他同一个年轻的寡妇纠缠不清。这个年轻的寡妇是戴西一家的旧识,是她和丈夫共同的朋友,之前戴西还曾对她提供帮助,但如今两个人却共同背叛了自己。丈夫不肯回家,她敲开了那个寡妇的家门,领回了她曾千挑万选的男人。

她同破坏他们家庭的凶手没有太大的争执,对自己的丈夫也没撕心裂肺地指责,也没有跟别人叫苦连天地抱怨。

那些关于吴毓骧高攀戴西的言论再一次升级,可是戴西始终沉默不语。

她所受的教育和她的成长经历教会了她什么叫作自尊心。

对这样一个自己曾经深爱并共同拥有两个孩子的丈夫,她能抱怨什么?是将丈夫诋毁得体无完肤让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以求得舆论的支持和同情,还是无休止地控诉他的花心和背叛求得丈夫的浪子回头?

这都不是她的选择,她不可能不恼怒、不伤心,可是,却始终没有人知道她如何表达自己的愤怒。她静静地把丈夫领回家,继续生活。

也许,在她看来,丈夫早已成为自己荣辱的共同体,诋毁他、控诉他、埋怨他,最后因为爱他,还会和他一起生活,那控诉、诋毁不但使丈夫没了颜面,自己也不会光彩。

家丑不可外扬,这也是她保护自尊心的一部分。

吴毓骧对日常生活抱着游戏的态度,让幸福的戴西受到了伤害。这样一个一直生活在童话世界的公主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无奈,于是,那时,在她的笑容中,会有那么一抹淡淡的惊痛。

因为戴西的宽容,吴毓骧不再无动于衷,他默默地回归家庭。

当时,她的家庭除了要面对感情危机,物质情况也曾面临巨大的考验。

因为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炸了吴毓骧的牛奶厂,他失业在家,没有了经济来源。幸亏戴西之前同朋友弄了时尚沙龙,现在就成了家里的重要经济来源,为了贴补家用,戴西还找到一份帮中医学会的杂志拉广告的工作。戴西并未因为要出去工作感觉不幸,工作也许比无聊的主妇生活更有吸引力。

好多过着悠闲的少奶奶生活的朋友特意来同情一下现在的戴西,这样一个富家的女儿要抛头露面来养家,还不是因为选错了丈夫。面对这样的同情戴西却没什么遗憾,吴毓骧带给她的快乐她们不懂,况且去工作总比整天打牌逛街要有意义得多。

这样略为紧张的经济状况大概有几年的光景,等到战争结束后,她的生活终于有了转机。

由于同当时国民党的财政部长是亲戚,吴毓骧被安排了一份工作,负责管理德国人在沪的资产,一直事业不顺的吴毓骧终于时来运转。1947年,吴敏骧成立兴华科学仪器行,借由同德国人的关系,做起医疗器械进口到上海的生意。迈入中年的吴毓骧渐渐务实起来,经过几年的努力,生意也渐入佳境。对戴西来讲,不用再担心一家人的生活,丈夫不再花心,日子继续过得体面而轻松。

20世纪50年代初,戴西经常陪着丈夫去香港,当时香港的商业发展远不如上海,他们自然也没有搬家或移民的准备。

1954年,国家开始控制外贸生意,1955年,兴华科学仪器行与国家联营。在这过程中,戴西还获得了工作的机会。因为国家不允许用英文以外的语种与外国通信,所以丈夫的德国生意要用英文,因为戴西的英文特别好,后来她就正式作为公司的英文秘书参加工作。

这时的戴西已经46岁,她的脸上仍是美和宁静,他们一家人都是美丽、健康、体面的。只是,当时的环境让戴西的穿着有了改变,优雅华丽的旗袍只能在家里穿。

吴毓骧继续开着他的黑色福特去上班,即使在被通知不再担任业务科长的工作,改做清洁工,他也是开着他的福特去打扫卫生。他回家来,向佣人学怎么将拖把拧干。当时,美国的广播是不允许收听的,可是他还是要冒着当反革命的危险听美国棒球比赛的实况转播。

不久,吴毓骧被划为右派,后来直接被警察带走。

1961年,戴西再次接到从监狱来的通知,丈夫由于心肺系统疾病,在提篮桥上海监狱医院去世。

三年的监狱生活,让这个高大风流的男人瘦成细细的一缕,戴西见到尸体时,几乎认不出这是自己的丈夫。她握起不再有温度的手掌,那样熟悉的纹路才让她确定,这个同她生活了28年,曾给她快乐和烦恼的男人这一次是真的离开了。

戴西取回了丈夫的骨灰盒和遗物,她伏在骨灰盒上,哭着说了一句:“活得长短没有什么,只是浪费了你三年的生命啊。”

戴西年轻时,就是被他神情里的机灵与时髦以及对新鲜花样那种无师自通的秉性所吸引,吴毓骧的生活总是要追寻快乐,这三年的监狱生活对于他来讲,应该是生命最残忍的时刻。戴西最懂他,也最宠他。二十几年的夫妻生活,她从不因经济状况的好坏过多地苛责或改变他,所有关于他高攀她的言论从未影响过她对自己选择的坚信。她觉得丈夫的人生就该是那样体面,充满趣味,她为丈夫最后的三年感到痛心。

丈夫死后,就只剩下她照顾自己的两个孩子。儿子中正和女儿静姝一直以来都被她照顾得很好,不单单是在物质上,还有在美好的灵魂和公正自信的品格培养上,她都小心翼翼地照料着。

在他们的童年里,戴西常常为他们读一本1913年出版的著名美国童书《波丽安娜》。

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总是很乐观,即使遇到倒霉的事儿,也向好的一面看,因为凡事乐观,所以她总是开开心心地接受那些美好或不美好的事儿。波丽安娜总是说:“我永不相信我们就应该拒绝痛苦、罪恶和不适,我只不过是想,先愉快地迎接不知道的将来,要好得多。”

戴西喜欢波丽安娜这样的人,她也希望自己的儿女变成这样的人,不管是在顺境还是逆境。

在吴毓骧被抓进监狱的时候,戴西被派到上海东北部远离市区的江湾正奔路外贸农场劳动。在那里,喂猪,劳动,每天5点从家出去,晚上工作完还要进行教育学习,很晚才能回家。这些劳动对于她来讲,自然极其辛苦,但是她的孩子从未听过母亲抱怨和发牢骚。

儿子中正因为父亲的缘故在学校受到很多委屈,甚至连他的名字也受到强烈的批评。戴西想办法让儿子开心,她找来一个毛茸茸的小鸡,放在一个旧的纸盒里,晚上回来的时候中正已经睡熟了,戴西轻轻地把儿子叫醒,把这份礼物送给他。中正特别喜欢,特地为它照了相。

静姝因为家里出了事,所以特地跑回上海看望母亲和弟弟。戴西并未让静姝看到一个憔悴无助的母亲,还抽空带她去了锦江饭店楼下的裁缝店做大衣和裙子。她还为静姝设计了新的发型,戴西眼里,这个年纪的女孩应该是漂亮的、无忧无虑的,不应该让她为家里的事情烦恼。静姝看到母亲依旧平静美丽,心里也没有那么难过了。

后来吴毓骧在监狱中去世,她只是把这份痛苦留在心中,不想儿子女儿有太多的阴影和痛苦。吴毓骧去世后的二十三天,她去参加家族聚会的平安夜,平安夜和圣诞节是戴西一直以来都要过的节日,即使现在她要承担很多痛苦——丈夫去世,儿子和女儿的前途堪忧,而自己对一家人的命运却完全无能为力,可是她还是参加了聚会。聚会中,她还是那样安静优雅。日子总要继续,戴西除了坚持别无选择,只让孩子看到美好温暖的事儿,是她保护自己孩子的方式。

高强度的劳动让她的双手粗糙不堪,冬天时,她要剥东北大白菜被冻坏的菜皮,冰冷的温度让她的关节都不再灵活。这些事情,她从不对孩子说,有时说起自己的近况,她也是当作趣事来说:“我总是对没见过的事抱着很大的好奇心,当时我已经60岁,没有力气下去挖河泥了,于是被安排去照看大灶,为工人们烧开水。炉火总是不好,我于是老是往里面加东西,想让它烧得好,突然我感到火灭了,我马上把头伸进去,想看看到底怎么了。这时从烟囱里吹下风来,炉里的柴突然燃烧起来。我的脸上立刻遍布黑灰,半边的头发和眼睫毛被烧掉了。”

“她说这些的时候,并不是诉苦,而是带着一种骄傲。好像是说,你看,我还做过这些事。我是能干的……照我看来,那就是波丽安娜的样子。”静姝说。

这是戴西给儿女最好的礼物:不管何种境遇都从不缺席的乐观。

1963年,55岁的戴西被调到外贸职工业余大学去教英文。1964年,中国“四清”运动开始,戴西在业余大学中成为被攻击、被批判的对象。戴西像一个靶子一样接受一些人无理的污蔑,他们将戴西之前的优越生活无限制地夸张和演绎,以便在攻击时有更多的说辞和理由。可这还远远不是最黑暗的岁月,后来戴西被安排做清洗女厕所的工作,把这最脏的活给她也是为了贬低和羞辱她。后来她又被送到工厂劳动,这是一个比监狱还可怕的地方,她默默地咬着牙挺了过来。

从1958年开始,戴西就陆续经受生活的一系列重大变故,到了1967年,这些情况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更加严峻。身边很多人在这场运动中自己结束了生命,戴西则尽量与命运合作。

和她在一起劳动的一个人曾说:“这个外国老太婆不愧是1934年燕京大学心理系的毕业生。她竟然能够在那样的环境里保护了自己的自尊,满足了干部的成就感和统治欲,给他留下驯服的好印象,还没有伤害别人,不给自己的心里留下伤痕,而且以自己坚强的生存安慰和鼓励了自己的孩子。”

戴西的家中早已没有了佣人,东西也被搬走了,最后,连房子也没有了。

所谓的工资都不够她和儿子的伙食费。这段时间应该是她最窘迫、最困难的时候,但是,戴西有时还会在一贫如洗的屋子里烘焙蛋糕,她用仅有的一只铝锅,在煤炉上蒸蒸烤烤,在没有温度控制的条件下,巧手烘烤出西式蛋糕。当年康同璧曾特意教了她用铁丝在煤火上怎样烤出金黄的吐司面包来。在没有电烤炉的环境中,她还可以做出甜点,不管外面的境遇如何变迁,喝着下午茶、吃着自制蛋糕的那份悠闲从来没有变。

1976年,67岁戴西再婚,对象是大学的同事汪孟立。他毕业于英国牛津,曾经给予困境中的戴西很多帮助。两人有共同的话题,晚年也可互相陪伴。

可是汪孟立四年后患了癌症,戴西细心照看了两年,汪孟立去世。

到20世纪70年代末时,高考制度恢复,全民重新兴起学习的热潮,戴西在这一年被请到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为所里的专业人员上英文课。在课余时间,家里收了一些学生,这些学生大都为了考大学,或是出国留学,戴西非常喜欢这些学生,在这些求知若渴的孩子身上,她感受到了生命的蓬勃和希望。上海开始慢慢恢复了和国外的贸易联系,戴西熟练准确的英文又派上了用场,英文的商务信函她信手拈来,很多和外企有业务往来的企业都要请戴西帮他们处理商务信函。

20世纪80年代,戴西去了美国看自己的亲人,也去了自己的出生地澳大利亚。戴西曾八次出国,后来,医生认为她有中风预兆,所以她决定不再出去,就留在上海。她说:“我没有钱在澳大利亚生活下去,也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她其实不想给儿子和女儿带来负担。

晚年她留在上海,时常陪她的是她家里曾经的茶房松林。松林刚在戴西家做工时还很年轻,所以常常不小心把碗打碎,一个叫金花的女佣人就向戴西告状,可是戴西却当着金花的面说:“要是碗都是不会碎的,还要碗铺子干什么呢?”几十年之后,松林依然清晰地记得这件小事,始终感激能有遇到这样善良的主人。

1998年9月24日黄昏,戴西在上海去世。直到去世前,她依然独立生活,每天干净、体面。

这就是戴西的一生,曾锦衣玉食,曾食不果腹,曾贫富悬殊,她却宠辱不惊,境遇不同,她始终淡然自若。

很多人都说,是因为从小富裕而明亮的生活和公正乐观的教育,赋予了她纯净淡然的品质。

因为在物质以及精神层面的富足,所以她不以从他人身上获取利益为人生目标,他人也包括她的丈夫以及她的子女。在选择丈夫时,她仅仅从“有fun”的角度出发,即使选中的丈夫雅致却不实用,一度不能给她带来安逸的生活,她不抱怨,也不勉强,她愿意去包容这个“有fun”的人。对于她的儿女,工作、婚姻她都愿意尊重他们的意见,自己年老时,也不肯给他们带来半点儿负担。

这就是一个真正贵族的品质:重尊严和品行,优越却不骄纵。

她不把生活的意义和希望寄予他人,也因此有了超越他人的从容。在面对世间的种种无奈,她依旧愿意尊重生命,不去追问,不去强求。

她在婚姻中的态度也是一个精神贵族独有的品质。她宽容丈夫的出轨,愿意把他领回家,他也从此没有别的花边新闻。这也不过是源于对丈夫的了解,这个以玩乐为人生目标的男人是不是有挽留的价值,只有她自己最了解。愿意挽留,就要真正宽容,这一点,她也做到了。

别人常常议论她的婚姻,同情她的遭遇,她并不为所动。她只相信自己的判断,安安心心地过自己的日子。

其实,有时这样的同情不过是一个舆论陷阱。

很多时候周围的人会谈论别人婚姻的成败,所谓成败不过是常人眼中的物质生活水平或是她们眼中的感情是否牢固,一旦发现某一方面不足就爱感叹同情:某人所托非人。被谈论的对象如果不能用理智的心态去面对这样的感叹同情,就会掉入这样的舆论陷阱,逐渐产生失衡心态,将所有不幸福的根源统统抛给婚姻中的另一方,因为,连旁人都认为,自己“所托非人”,也就更觉委屈,换句话说,不知不觉就活在了别人的眼光当中。

其实,旁观者怎能体会一段婚姻中双方的感受?吵架也好,出轨也罢,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别人看到的不过是表面,婚姻或爱情,本来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时,要是像戴西这样,能将“自己的感受”和“别人认为她应该有的感受”区分开,才是处理好婚姻问题的前提。

婚姻中的戴西还做到了相守不忘初心。初心除了指相爱的誓言,最重要的还包括,最初选择这个人的心情和期许。尤其是建立在彼此了解基础之上的婚姻,能不忘最初最吸引双方的特质,在漫长的婚姻中失望和抱怨也许就会少一些。

当时风流倜傥、花样颇多的吴毓骧用了很多浪漫的方法去打动戴西。对戴西来讲,这些东西确实很受用,她喜欢吴毓骧这样的性格,而这一性格导致的花心,她也默默包容。

你不能一边喜欢他的踏实,婚后又觉得他不浪漫;也不能想着物质基础,婚后又对精神交流特别看重。她也从不妄想,婚后如何改造对方。

“改造”这个词其实特别不道德,尤其是在婚姻中。

改造就意味着要对方改变之前的行为习惯或思维习惯,强迫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变之前已经形成的思维方式或生活方式,即使是以爱情的名义,也是强人所难。最重要的是,大多改造都无疾而终。

所以,开始一段婚姻时,最好还是衡量好对方的性格特质,不但接受好的一面,对所带来的负面问题也要有所考虑,不要盲目乐观寄希望于后天改造,磨合和改造是两码事,磨合更多的是彼此迁就,而不是彼此改造。

戴西在这些问题上都处理得很好,所以,她的婚姻虽小有波澜,最后也都归于平静,幸福多于烦恼,她自己也觉快乐,这应该就是好婚姻。

除了婚姻,戴西在困境中表现出的自尊从容也让人钦佩。

一次次境遇的改变,一次次苦难的经历,都没能打败这个曾养尊处优的郭家四小姐。众多苦难困顿只在她的额头和手指间留下痕迹,却未在这个诗意的灵魂上留下烙印。在艰苦的岁月自制糕点,偶尔自己享受下午茶的悠闲心境,对她来讲,哪怕幸福只露出了一根线头,她也有本事将它拽出来,织成一件暖身的毛衣。

于是,连命运都不得不同她和解,最终还给她一段安稳平静的生活。于是,她依然微笑得体,文雅地享受属于她的下午茶时光,即使头发已经雪白,可是灵魂却飘散着香气。

这个真正的贵族承载了太多的美德,她用生命未知的体验蔑视苦难,那些艰苦的工作对她来讲不过是自己从未体验的事物,体验就是乐趣。她有享受贫穷的勇敢,她说多年的劳动让她保持了体型,她有原谅一切的宽容和公正,所以,她从不愿抱怨那个特殊的年代,她还愿用所有的知识去培养她的孩子,让孩子对世界有更全面和公正的眼光。她给了子女最宝贵的财富。

“有忍有仁,大家闺秀犹在。花开花落,金枝玉叶不败。”悼词完美地概括了她的一生。

纵使浮华俗世里有再多纠缠,疏离的岁月中有再多繁乱,只要保留几分率真和几许天真,总能够跨越过生命残冬的贫瘠,没有这样的情怀,怎么去承载扑面而来的浓浓情意?

优雅是日子一点点小火煨出来的,是一个个经历磨炼出来的,它也是一种淡定从容的心态。不要在挫折失意时就妄自菲薄,也不要把自己紧紧包裹在内心里。好或坏,福或祸,都能以这样恬静安宁的心态去对待。优雅的人生活会有艰辛、坎坷,但你可以从容地接受,有能力让自己在不幸福中找到快乐。

即便艰难又如何?我们用诗一样的情怀去浇灌,就能让尘埃中开出花朵。

静思小语

心似莲开,清风自来!面对周而复始的生活的洗礼,不管是我们的容颜还是灵魂都难免刻上岁月的痕迹,既然我们每个人都逃不过老去的命运,不如用优雅拂去岁月的轻尘,保持一颗随意平和的心,让心中的花开,随幸福存在。将种种苦涩化为唇边云淡风轻的一抹微笑,然后,用爱抹去时代的艰辛、岁月的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