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托夫人——写了一部书,酿成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创作灵感来自废奴运动
1811年6月14日,斯托夫人出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利奇费德的一个牧师家庭里。从小便受到神学熏陶的她,一生都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14岁时,斯托夫人一家搬到了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没过几年,他们又举家迁至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这是因为斯托夫人的父亲利曼·比彻被任命为位于辛辛那提的莱恩神学院院长。1850年之前,她一直陪伴父亲住在那里。
青少年时期的斯托夫人,在哈特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酷爱读书,平日里,除了刻苦钻研神学之外,还饶有兴味地阅读了拜伦与斯考特的作品。正是在这两位著名作家作品的熏陶下,斯托夫人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位于肯塔基的辛辛那提市风景优美,波光粼粼的俄亥俄河从城市的郊外静静穿过,河畔两旁是星罗棋布的大农场与种植园。在美国历史上,它曾是北美废奴运动的中心之一。那时,辛辛那提的市区里,总是充斥着各种呼吁废除奴隶制的激昂演讲。更重要的是,辛辛那提还是全美最大的逃奴集散地与避难所。来自各地的逃奴纷纷通过地下秘密途径,将辛辛那提作为逃亡的中转与跳板,而后再伺机逃到加拿大与北方自由州。
随着废奴运动的逐渐高涨,斯托夫人一家也对黑奴表现出了深深的悲悯与同情。斯托夫人的父亲还曾冒着极大的风险,偷偷地在自己的家中收留过一些可怜的逃奴。在与这些逃奴的亲密接触中,斯托夫人得以面对面地倾听他们诉说自己的各种悲惨遭遇,控诉奴隶制的肮脏与罪恶。
不久,斯托夫人又与朋友们一起访问了位于肯塔基州梅斯维尔镇的几个种植园。在那里,她目睹了黑奴劳工非人般的生活惨状,这些后来都成为她创作《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最初素材与灵感。显而易见,梅斯维尔镇上的种植园就是小说中里谢尔比种植场的雏形。
有意思的是,小说中头号反面人物莱格利的构思成形,得益于斯托夫人的弟弟。他是个见多识广的商人,常常游走于南方各州,尤其是新奥尔良与“红河”郡之间。斯托夫人常听弟弟讲述那些奴隶主惨绝人寰的暴行,它们不是骇人听闻的故事,而是鲜血淋漓的事实。有一次,弟弟为她讲起了自己在密西西比河一艘运奴船上邂逅的一个劣迹斑斑的奴隶主。这个凶残暴戾、贪婪无度的家伙给斯托夫人留下了异常深刻的印象,他就是莱格利的原型。
与黑人奴隶结下的种种不解之缘,都为斯托夫人日后写成《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埋下了伏笔。这些耳濡目染得来的鲜活经历,使斯托夫人对奴隶制度表现出一种本能的厌恶,并对那些受到非人待遇的黑奴们充满了同情。在她的内心深处,一直有一种热切的盼望,那就是她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够早日实现地位的平等,所有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都能早日得到救助。
1836年,斯托夫人与莱恩神学院的C.E.斯托教授结婚。14年后,斯托先生被缅因州的鲍丁学院转聘为高级教授,后来,斯托夫人全家迁往新英格兰北部定居。在那里,斯托夫人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定的废奴主义者。
毁誉参半的传奇作品
斯托夫人之所以会成为废奴运动的坚定支持者与积极参加者,也与她的家人不无关系。她的长兄爱德华曾在波士顿的一个大教堂里发表过一场慷慨激昂的废奴演讲,第二个哥哥亨利·华德则在布鲁克林教堂举办了一次意义非凡的黑奴拍卖会,通过这种合法的方式来帮助黑奴重获自由。
一天,斯托夫人突然接到大嫂爱德华·比彻夫人的来信,她在信中言辞恳切地请求斯托夫人无论如何都要写些什么,因为没有比文艺作品更能让废奴精神深入人心的东西了。为了让全美人民都认清万恶的蓄奴制度,斯托夫人当仁不让地答应下来。
斯托夫人认为,通过自己的作品来传播废奴精神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不论是从自己家族的政治态度出发,还是从自己真实的心理感受来说,她都希望能像自己的两个哥哥那样,为轰轰烈烈的废奴运动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斯托夫人甚至在心底默默地祈祷:“上帝,请帮帮我吧。我想要将自己所了解的一切,原原本本地书写出来。只要一息尚存,我就一定要将它完成。”
于是,在短短的几天之后,斯托夫人就顺利地完成了《汤姆叔叔的小屋》第一章的创作。刚刚放下手中的钢笔,斯托夫人便迫不及待地将它念给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们听。大家都被那些细腻动情的文字深深打动了。斯托先生给了妻子很多鼓励,他微笑着称赞说:“照这样下去,用不了多久,就会诞生出一部伟大的作品!”
斯托夫人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说道,在最初的时候,她并没有想过要创作这样的一部小说。当时,她正在布伦斯威克教堂中做礼拜,就在教堂钟声响起的一刻,一种如有神助般的创作灵感忽然间涌上了她的心头,很快,汤姆叔叔的遭遇便在她的脑海里形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所以,一回到家中,斯托夫人马上将自己锁在屋里,她奋笔疾书、废寝忘食,甚至在稿纸用完的时候都不愿停笔,而是直接用食品包装纸代替稿纸继续创作。
紧接着,斯托夫人给远在华盛顿的好友甘梅利尔·贝利写了一封信。早在斯托夫人住在辛辛那提的时候,就与甘梅利尔·贝利交情甚笃,当时,贝利在主办《慈善家》杂志。如今,贝利是一家废奴主义刊物《民族时代》的编辑。在寄给贝利的信中,斯托夫人建议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可以在《民族时代》杂志上,分三、四期集中连载。”当贝利从斯托夫人的信中得知《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写作计划后,心情格外激动。贝利很看好老朋友的计划,于是立即回信给斯托夫人,随信一并寄出的还有三百美金的约稿费。
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斯托夫人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其笔下的人物、对话、情节等,像雪球般越滚越大,最后,《汤姆叔叔的小屋》竟然从1851年6月起,用一年多时间,在《民族时代》杂志上连载了40多期。当小说全部连载完以后,斯托夫人终于舒了一口气,她并不贪恋功名,而是谦逊地说:“这部小说出自上帝之手,我只不过是他手中的一支笔。”
由于小说的反响异常热烈,仅仅在一年之后,波士顿的一家出版社——约翰·失厄特出版公司便决定将这部小说结集成册。《汤姆叔叔的小屋》又译作《黑奴吁天录》或《汤姆大伯的小屋》,此书一经出版,马上就赢得了成千上万的热心读者。第一版虽然只印了5000册,但第一天便售出了3000多册,第二天就全部售罄。
失厄特出版公司喜出望外,紧接着又在一周内紧急加印了一万册,结果又被读者抢购一空。在这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美国的8家出版社又夜以继日地赶印出30万册,结果仍然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这部小说的横空出世,在今天看来都是一个奇迹,几乎每一个识字的美国人,都曾争先恐后地阅读过这部感人肺腑的小说。
仅仅几年时间,《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就被译成法、德、荷兰、瑞典、意大利、西班牙等22国语言,一时间,斯托夫人的名字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变得家喻户晓。最初,美国普特南出版公司的一个青年编辑将一本样书寄给了英国的一位出版商。结果,在短短的一年之内,英国就有18家出版公司相继印了150万册,并发行到英国本岛和英联邦各国,而且欧洲的出版商们也跟着行动起来。
除了小说之外,《汤姆叔叔的小屋》还被改编成剧本,搬上了舞台,不计其数的剧团和不同版本的剧本,在世界各地上演着。对于这种情况,虽然斯托夫人是不赞成的,但是,她显然是无法制止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来表现对小说的热爱。
随着《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流传,斯托夫人也成为一位举世瞩目的人物。英伦三岛和欧洲大陆的人们都对这位来自“新大陆”的废奴女英雄表示热烈欢迎。在英国,她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和艾尔伯特王子的接见。她还三次接受邀请访问欧洲,并会见了一批著名的作家,比如,狄更斯、乔治·埃利奥特、拉斯金、金斯莱、麦考利和格拉德斯通。在爱丁堡,人们甚至捐赠了一千枚金镑硬币,请斯托夫人带回美国,作为献给北美废奴运动的礼赞。
当然,在对《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的赞美声外,也夹杂着一阵阵斥责与辱骂。最初,《汤姆叔叔的小屋》还可以在南方的书市上自由出售,但很快便成了禁书。国家的形势开始变得扑朔迷离,拥有这本书的读者都感受到一种潜在的危险。那些代表南方奴隶主利益的宣传杂志,如《南方文学通讯》等,还片面指责斯托夫人是“歪曲事实”,称这本小说只是作者“幻觉的反映”。
斯托夫人为了反驳外界对她的诬蔑和非难,特意编写了《关于<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说明》。这一说明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小说人物的说明;第二部分专门批评了逃奴法;第三部分通过详细介绍许多黑奴的典型经历,指出了废除奴隶制度的必要性;最后一部分既表达了她对教会的分裂立场的指控,又涉及这本书写作的背景材料、谈话纪要、文件、轶事等相关的内容。
只是斯托夫人的《关于<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说明》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有趣的是,一个曾因盗版《汤姆叔叔的小屋》而发财的英国出版商,继续偷印了五万册《关于<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说明》。他本想可以再发一笔横财,最后却因销路不好,导致了破产。
其实,斯托夫人是一位勤奋而又多产的作家,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她辛劳耕耘,笔耕不辍,几乎每年都会出一本书。1856年,斯托夫人又出版了一本名叫《德雷德,阴暗的大沼地的故事》的小说,仅仅在四周之内就销售10万册。但是,这本书最后并没有突破《汤姆叔叔的小屋》的纪录。除此之外,斯托夫人还撰写了大量的散文、故事、评论等。1896年,斯托夫人因病去世,享年85岁。
得到林肯的赞誉
在谈到斯托夫人的历史地位时,除了《汤姆叔叔的小屋》在文学史上的重大意义,柯克·门罗认为:“她不仅在世界著名妇女中名列前茅、出类拔萃,还在决定美国人民命运最关键的历史时刻勇敢地做出了自己的决定。她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当时北美的任何一位伟大人物……当然,废除奴隶制不会是也不可能只是一个人能成就的事,它是大众的事业,但是,《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小说所产生的影响无疑是最伟大,也是最深远的。”
的确,《汤姆叔叔的小屋》对整个北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给热爱自由的美国人带来了一份惊喜,即为美国人民的废奴运动赢得了200万大众的同情和支持。因此,著名诗人亨利·华兹华斯·朗费罗称,这本书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胜利”。范怀克·布鲁克斯也说:“就算撇开当时小说写作的氛围不谈,《汤姆叔叔的小屋》同样不失为一部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伟大的民间传记。”
很久以后,斯托夫人的儿子和孙子用诗一般的语言对《汤姆叔叔的小屋》发表了一段评论:“它像一团燃起的熊熊烈火,点燃了整片天空;像汹涌澎湃的感情激流,将人们眼前的一切卷走,然后越过浩瀚无边的大海,将它的影响波及至全球,让全世界都在思考和谈论着它。”
的确,《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这本书出色地刻画出被迫接受奴隶主洗脑和奴役,凡事只能逆来顺受的黑奴汤姆的形象,也成功地塑造了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不甘心让奴隶主决定自己的命运与生死的众多黑奴群像,如伊丽莎和她的丈夫乔治·哈里斯。
而且,最可贵的是,《汤姆叔叔的小屋》不仅关注黑奴的命运与心理,还将目光投向制造了无数罪恶的奴隶主,深刻地揭示了不同类型的奴隶主的内心世界。所以,我们在这本书中,既能看到那些具有不同性格和命运的黑奴,也能阅尽形形色色的奴隶主的嘴脸。
例如,小说试图通过对汤姆和乔治·哈里斯夫妇这两种不同性格的黑奴的描写,向读者传达这样一种思想:一味任由奴隶主摆布、逆来顺受的汤姆,注定难逃惨死的命运;而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乔治夫妇最终一定可以得到新生。
1862年,斯托夫人在白宫得到林肯总统的接见,在评价她的书时,林肯在书的扉页上题词说:“写了一本书,酿成一场大战的小妇人。”可以说,这句话给予斯托夫人和她的伟大作品《汤姆叔叔的小屋》极高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