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上的那些女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莎乐美——与天才们共舞

中文名: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

外文名:Slou Andreas Salome

别名:莎乐美

国籍:俄罗斯

出生地:俄罗斯圣彼得堡

出生时间:1861年

逝世时间:1937年2月5日

职业:作家

代表作品:《与上帝之争》、《露特》、《尼采评传》、《中途降落》、《性爱》等

她叫莎乐美,是美女,也是才女,很多人迷恋她,并为她痴狂。作为俄罗斯流亡贵族的掌上明珠,莎乐美敢于质疑上帝,既是一位惊才绝艳的作家,也是一个标新立异、不同流俗的女权主义者。

莎乐美不甘寂寞,不安于室,尼采深深地爱慕着她,弗洛伊德真心地欣赏她,里尔克也曾和她同居和游玩。莎乐美著作颇丰,她一生出版了许多惊世之作,这也让置身于历史洪流中的她,永远地被人们铭记在心。

不跳“七重纱舞”的莎乐美

法国浪漫主义画家莫罗笔下的莎乐美系列绘画,曾令无数观众拍案叫绝。这些画的题材来源于一个宗教故事,描绘了莎乐美正在希律王宫廷中恣意舞蹈的时候,看见施洗者约翰的人头突然大放灵光,被剧烈刺激的一瞬间。

据说,莎乐美是罗马帝国的一个代理王大希律王的孙女,因妖艳美丽而出名。她的母亲希罗底也是当时非常有名的美人。起初,希罗底是其叔希律腓力的妻子,后来又被另一叔父希律安提帕强占。因此,施洗者约翰斥责她乱伦,而希罗底从此怀恨在心。

一天,王宫中在庆祝希律王的诞辰,希罗底让她的女儿莎乐美在宴会上为希律王跳“七重纱舞”。希律王看得如痴如醉,便承诺可以答应莎乐美的任何要求。莎乐美在希罗底的怂恿下,声称要施洗者约翰的人头,希律王便满足了她的愿望,处死了约翰。

得偿所愿后,莎乐美捡起约翰的人头,并将它抱在怀中,亲吻着人头上的嘴唇。希律王由此察觉出莎乐美的变态心理,对自己杀死了圣徒懊悔不已,因此又命人将莎乐美杀死……在当时,这个美丽而残酷的故事引起了整个欧洲的震动。

莫罗在油画《幽灵出现》中,将莎乐美描绘成一个神色冷淡、妖娆美艳的女子。在她那诱人的乳胸上还环绕着一些奇异的珠宝。在王尔德的戏剧《莎乐美》中,希律王是这样形容那些宝石的:“我有乳色烧制的玉石,似乎散发着冰冷的光芒,好像哀伤的男子的心,恐惧在暗无天日的黑夜中独处……我有如鸡蛋般大的蓝宝石,好像青蓝的花朵一样。海洋在其中漫步,月光却从不会从里头的海潮中消逝。”

而莫罗的画中也充斥着这样的色彩——一种花朵、玉石与月亮交相辉映的色彩,让人难以用语言描摹。当然,著名的“七重纱舞”也随之闻名于世,它简直是重现了莫罗的画,除去那些堪与花朵和月亮的色彩相媲美的阿拉伯宝石之外,莎乐美几近于全裸。

但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莎乐美却不是这个古老传说中的那位主人公。这个莎美乐是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人物,并且还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1861年1月12日,露·莎乐美出生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一座将军官邸中,因为是赫赫有名的名门望族,所以就连沙皇也亲自致信祝贺。莎乐美在很小的时候便显示出很强烈的逆反心理,甚至包括对自己性别的认知。父亲和三位哥哥对莎乐美的影响非常大,在她的脑海中深深刻下了男性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印记。她的性格中包含着许多男性特征,同时还具备男性特有的思维才智,这也是她之所以可以和那些优异非凡的男性交流思想的原因。

幼年时期,莎乐美就沉迷于独自思考,她经常放任自己的思绪在一个幻想中的世界里徜徉。她的心灵深处流动着一种无法抑制的,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的深切渴望,这也是她不同于其他孩童的特点。因为总是和周遭的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所以,莎乐美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十分孤单。

荷兰牧师亨德里克·吉洛是莎乐美一生中接触到的第一位优秀男性。莎乐美在17岁的时候,内心有许多困惑,而她又无法从自己的牧师和长辈那里寻找到满意的回答。因此,莎乐美和教会、家庭以及社会之间生发出诸多矛盾,信仰也遭遇到严重的危机,这使她坠入更深的孤独和沉默中。就在这时,命运把吉洛牧师带到了彷徨在人生十字路口处的莎乐美身边。

那是5月里的一天,莎乐美在涅瓦大街上散步,似乎是受到了某种神秘力量的呼唤,她悄悄地推开了彼得保罗大教堂的门,那是一间她时常路过却绝少进去的教堂。忽然,一个声音从远处的布道坛上传来,那声音好像来自天际,轻轻敲打着莎乐美的心灵。那个声音抑扬顿挫,言语振聋发聩,像磁铁一般吸引着莎乐美。

莎乐美慢慢地向圣坛走去,并在靠前的一排位置上坐了下来,她安静地注视着说话的那位牧师:他长相英俊、风姿潇洒,一边布道,一边挥动着双手,那种态势和神情,犹如《圣经》中的先知。莎乐美激动不已,心跳如雷:“这就是我要寻找的人,我的孤独终于要到达尽头了。”

最初,莎乐美在约定好的日子里,来到吉洛的办公室。初见牧师的那一瞬间,莎乐美的心跳似乎停息了一般,她凝神屏息,说不出话来。吉洛牧师伸开双手,高声喊道:“到我身边来,孩子!”莎乐美再也顾不上拘谨与羞怯,飞快地投入到吉洛牧师宽阔的胸怀中,就像一只四处飘荡的小船终于驶进了宁静的港湾。

在随后的日子里,莎乐美过得充实而愉悦,她像一只刚刚飞出牢笼的鸟儿,几乎每天都到吉洛牧师那里去。莎乐美认为吉洛牧师是“一个有灵肉的人”,是“一个真正的人”。她在《生命的回顾》中这样写道:“他并非在我眼前出现,而是把我整个地笼罩了起来……”如同一道绚烂的阳光,吉洛牧师照耀着莎乐美的人生之路,牧师用知识、信仰以及爱,给了莎乐美无穷的力量,将她从绝望中挽救出来。

美好的日子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一天下午,莎乐美上完课后像往常一样坐在桌边整理笔记。吉洛牧师在房间里来回踱着步子,他的脚步愈来愈急促,愈来愈凌乱,似乎是有什么心事。忽然,他走到莎乐美的身边,紧紧地抱住她,激动而饱含深情地说:“我爱你,我爱你,愿意做我的妻子吗?”莎乐美惊呆了,之后又惊慌失措起来,这突如其来的一幕令她的脑海中一片空白。

莎乐美爱着吉洛牧师,像爱父亲、爱上帝一样,心中充满了对他的敬爱和尊崇。而作为牧师的吉洛,一方面为自己的女学生能够深彻领会他的宗教思想而感到欣喜;另一方面,作为一个43岁的男人,他也深深地被莎乐美身上充满少女气息的神秘感和热情洋溢的生命力所吸引着。在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心理斗争之后,这位已有家室的希望将一生都奉献给上帝的男人,再也按捺不住对莎乐美的爱慕之情,他终于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向莎乐美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这份压抑已久的感情。

面对吉洛牧师的表白,莎乐美又惊又喜。然而,就在那一刻,仿佛有一个来自天际的声音隐隐约约地劝诫她:“一个人只能听从自己,明白吗?”莎乐美沉默了片刻,她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迎着牧师那亲切而又充满期望的目光,她静静地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走了,吉洛牧师,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您,我永远是您的孩子。”

就这样,两人的感情走向终结。在此后的几十年间,莎乐美与吉洛牧师相处的短短两年时间,成为她最为珍贵的记忆之一。虽然莎乐美后来和很多非凡的男性有过或深或浅的友谊与爱情,但吉洛牧师在她心目中的地位却是任何人都不能取代的。这份少女时期的爱慕之情,在她的心底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终尼采一生,知己仅她一人

1880年秋天,19岁的莎乐美离开俄罗斯,前往瑞士的苏黎世大学修习宗教、哲学、语言学和艺术史等课程。一年后,过于繁重的课业让莎乐美的身体不堪重负,她患上了肺结核,被迫暂时中止学业,到意大利休养。

在罗马,莎乐美认识了德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杰出领导人马尔维达·封·迈森堡夫人,并且在夫人的文化沙龙中机缘巧合地邂逅了思想家保尔·里。保尔·里知识渊博、思想深邃,而且性格善良随和、宽厚大度,举手投足间透着一种高雅的人格魅力。莎乐美与保尔·里一见如故,似乎在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与生俱来的默契。莎乐美感觉保尔·里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甚至还天真地认为,这个男人会像哥哥一样地照顾她、体谅她、呵护她。

但是,保尔·里并没有把莎乐美当作一个小妹妹,他早已深深地爱上了莎乐美。身材修长苗条,并拥有一双闪耀着光辉的蓝眼睛的莎乐美让保尔·里爱慕不已,饱尝相思的苦楚。终于有一天,这个充满理智的哲人再也无法抗拒对莎乐美的狂热情感,他像绅士一样跪地向莎乐美求婚。而莎乐美却坦率地回绝了他,并告诉他,自己到国外来是为了学习知识,开阔眼界,而不是为了结婚。

虽然保尔·里性格善良温和,但自尊心也极强,莎乐美的拒绝使他深受伤害,他决定告别罗马,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去抚平内心的伤痕。但是,他的这一想法遭到了莎乐美的阻拦,她想不通男女之间为什么不能做朋友,而非得是做夫妻、做情人。她对保尔·里说,不希望他们的友情因此中断,想要让他留下来。保尔·里心中有所犹豫,他也觉得虽然无法得到爱情,但是彼此之间的友情也十分珍贵。于是他接纳了莎乐美的建议,并提议把尼采也请来。对此,莎乐美欣然同意,她对尼采的大名早已有所耳闻。

保尔·里给尼采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保尔·里对莎乐美大加赞美:“她热情活泼、精力充沛、天资聪颖、才思敏捷,具有最典型的姑娘气质,此外,她还带点儿孩子气。”1882年4月,38岁的尼采应邀来到罗马,他和莎乐美初次见面是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传闻,尼采对莎乐美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是从哪颗星球上一起掉到这里的?”

尼采不曾想到莎乐美竟然如此美丽绝伦,让这位看上去有些古板的哲学家一下子就动心了。他鼓起勇气,当天就向莎乐美求婚,但同样遭到了她的婉拒。但是,尼采并没有因此感到颓丧,1882年5月,当他们在洛桑一同外出散步的时候,尼采再次向莎乐美求婚,结果还是遭到了她的拒绝。求婚不成,尼采便希望能和她做朋友,还让人帮自己和莎乐美以及当时也在场的雷波拍了一张合影。

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背景,尼采可谓是煞费苦心,他最终选择将一辆小马车前的空地作为照相的地点。马车在中间,莎乐美手里拿着一根尼采递给她的丁香树枝作为鞭子,坐在小马车左侧的厢板上。尼采要她高高举起树枝,然后自己神采奕奕地站在前面为她拉车,雷波则站在尼采和莎乐美之间。一根绳子象征性地将雷波和尼采绑在一起,暗示着他俩是拉车的马。

尼采之所以对莎乐美一见倾心,吸引他的除了她的美貌,还有莎乐美那才智双全的自信和优雅动人的气质。尼采觉得莎乐美具有超群绝伦的智慧,这与他的思想十分契合。他一直都在寻找可以继承自己衣钵的人,莎乐美无疑成了他心目中最合意的人选。

虽然莎乐美非常崇拜尼采,但从男女之间的感情来说,她根本不可能会爱上尼采。因为在尼采身上,能够吸引她的只是尼采的天赋与才华。她曾这样评价尼采:“尼采有着充满英雄气概的个性,这也是他最根本的、前后相符的特质,他的一切个性和欲望都带着英雄的烙印。我们将会亲自见证他作为全新宗教的福音使者华丽上场。”

莎乐美十分聪明,她一直头脑清醒地奉行着“精神上的好感绝不能代替感官上的激情”的信条,这也让深陷其中的尼采无力自拔,苦不堪言。最终,尼采和莎乐美成了彼此心灵上的伴侣,两人可以深入地交流和探讨哲学、宗教等学术问题。对尼采而言,和莎乐美的相处是一段“痛并快乐着”的无法忘怀的经历:一方面,尼采和莎乐美作为两位智者,在思想和精神上可以直抵对方的灵魂深处;另一方面,尼采渴望爱情,却并不被莎乐美所接受。

然而,再热烈的情感也会被时间无情地消磨冷却,莎乐美和尼采也不例外。许多年后,他们之间在无形中产生了一种隔阂,并致使他们最终选择了各奔东西。分开之后,尼采给莎乐美写了许多充斥着怨恨和敌意的信,这终于将他们的友谊也彻底摧毁,从此,莎乐美再也没有在尼采的生活中出现过。

也许尼采在莱比锡火车站送走莎乐美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火车缓缓行进的瞬间,便是诀别,莎乐美永远也不会回来了。孤独突然像滔天的巨浪一样将他淹没,他在绝望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整日都痛苦不堪。因为对尼采来说,失去莎乐美就如同失去自我,失去精神支柱。备受这种情感折磨的尼采,后来变得神思恍惚,甚至让他对所有的女人心生怨恨。

爱情的幻想彻底破灭以后,是哲学创作让尼采重新焕发出生机与光彩。1883年2月,在与莎乐美分开3个月之后,尼采最杰出的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问世了。这部作品在人类思想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也是一曲自由主义的人性悲歌,并使尼采抵达自己学术生涯的顶峰。

有人说,尼采终其一生,知己仅莎乐美一人,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多年之后,莎美乐出版了《弗里德里希·尼采及其著作》一书,算是对她和尼采之间情谊的最佳见证与缅怀。

她让男人“受孕、生产”

德国作家萨尔勃曾说,莎乐美是“拥有超凡能力的缪斯女神,男人们只要与这位女性结识,就会在与她交往的几个月中受孕,从而为这个世界产下一个精神的新生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莎乐美,就没有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当然,如果仅仅只是因为尼采的话,人们或许还不会给予莎美乐如此高的评价。在之后的岁月里,著名德语诗人里尔克、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以及其他很多名噪一时的男性都曾与这位极富修养与内涵的优雅女人相识相知。这些人或是莎乐美疯狂的追求者,或是与她结下了浓厚真挚的情谊。

1897年,慕尼黑的春天万物复苏、生意盎然,莎乐美心中的爱情种子也在悄然萌芽,这朵爱情之花在成长的过程中,为莎乐美带来了生命的阳光,使她的生活再一次闪耀出熠熠夺目的光辉。有一天,她收到一个名叫莱纳·玛利亚·里尔克的人写给她的信,信中不仅满是对她的仰慕、赞颂之词,还流露出渴望当面聆听她教诲的强烈愿望。但是,这样一封普通的信件并没有引起莎乐美的注意,直到有一天命运将他们安排在同一个文化沙龙中——两人就这样不期而遇了。

里尔克在没有见到莎乐美之前,对莎乐美的崇拜主要出自对其作品和名望的推崇,但是在他看到莎乐美的瞬间,就被莎乐美超世绝伦的美貌和不同凡响的高雅气质深深打动。里尔克像孩子一样,坦率地将自己的激情无所顾忌地倾泻而出,并触动了莎乐美天生的母性情怀。

起初,莎乐美对自己与里尔克之间的关系,表现得十分谨慎。此时,已经36岁的莎乐美有足够的能力用理智来节制自己的情感。然而在某一个瞬间,她突然回想起自己17岁时和吉洛牧师相处的情景。倘若吉洛牧师在她最孤苦迷茫的时候对她的呼唤毫不理会,她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就会长久地陷入黑暗中,苦苦挣扎、无力自拔。看着眼前的里尔克,莎乐美就像看着原来的自己,她怎么忍心拒绝一个需要援助、需要照顾的孩子呢?面对这样的里尔克,她情不自禁地生发出一种责任感,也由此向他开启了感情的心门。

莎乐美生性豁达乐观,充满信心,而且浑身散发着活力,再加上她渊博的学识所带来的知性之美,她身上的这些特质都深深感染着天生带着些许忧伤和自负的里尔克。当然,莎乐美的态度也有所改变,她已经被里尔克打动了内心。所以再次见到里尔克的时候,莎乐美带着一种伟大的平静和这就是天意的心态,向里尔克伸出双臂,紧紧地拥抱了他,并为这一段即将被传为美谈的爱情故事揭开了序幕。

与里尔克相处了几年之后,爱情的高潮已经缓缓退去,莎乐美的心态逐渐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她开始更理性地思索自己和里尔克之间的关系。莎乐美觉得很多时候自己都像是一个导师和母亲一样呵护着里尔克,让他在无意中养成了过于依赖的心理。毫无疑问,这种依赖阻碍了里尔克的成长,对他个性的发展产生了束缚,不利于他今后的诗歌创作。同时,这种依赖的关系也制约着莎乐美,她觉得自己的自由被限制了,不想再继续背着这个沉重的负担。

1901年,莎乐美度过了自己的40岁生日。她决定开始新的生活,便毅然决然地同里尔克断绝了关系。在他们最后一次见面的时候,莎乐美把一张牛奶瓶子的包装纸塞到里尔克手里,背面潦草地写着几行字:“在很久以后,倘若你无法过得很好,那么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我这儿就是你的家。”莎乐美这种当机立断、毫不拖泥带水的分手方式,让里尔克的内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但这就是真实的莎乐美,不会装模作样,也没有一丝虚情假意,她决绝处理事情的方式就是她性格的一部分。

1926年,里尔克去世,莎乐美听到这个消息后,一直处于一种无法置信的状态中。时过两年,莎乐美的论著《莱纳·玛利亚·里尔克》诞生了,为自己曾经的爱人献上最真挚美好的纪念。又一个七年过去了,莎乐美写下一篇日记——《莱纳,四月,我们的月份——在这个月份,我们走到了一起》。这一年,莎乐美已是72岁的高龄,她在回忆和缅怀36年前与里尔克相知相爱的美妙时光。

在莎美乐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中,她与弗洛伊德之间的那段感情,也为人们所熟知。1911年,50岁的莎乐美与刚好年满55岁的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相识。之后,莎乐美拜在弗洛伊德的门下,开始了长达25年的精神分析研究工作,直至她离开这个世界。

莎乐美之所以要研究精神分析学,是因为她在人际交往和文学创作中遇到了很多迷惑不已的问题,她觉得只有在精神分析学中才能找到答案。很快,莎乐美就以她超群的智慧、广博的学识、豁达善良的性格、优雅高贵的气质以及妙不可言的幽默感和知名女作家的身份,获得了包括弗洛伊德在内的精神分析学界学者们的交口称赞。后来的事实果然证实了这一点,这门新学说不但使莎乐美的眼界更开阔,也使她对人和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至于莎乐美和弗洛伊德的关系,说她是弗洛伊德的学生和助手应该更为恰当,事实上也仅此而已。莎乐美经常造访弗洛伊德的家,还跟弗洛伊德的女儿兼助手安娜一见如故,两人结为忘年之交。但是,莎乐美与弗洛伊德的关系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出现情爱的成分,这在莎乐美和男人的交往中是不常见的。

莎乐美非常仰慕和敬重弗洛伊德的为人和学术成就,但她也并非盲目地全盘接纳他的一切观点。在学术问题上,莎乐美喜欢表达出自己不同的看法,这赢得了弗洛伊德的夸赞和认可。因为他还不曾遇到过像莎乐美这样能对自己的学说有深刻独到的见解的人。所以,莎乐美后来不但发表了一些关于精神分析的论文,还在弗洛伊德的勉励下开设了一家心理医疗诊所,一边进行心理治疗,一边从事学术研究。

从1914年起,除了时常见面以外,莎乐美和弗洛伊德还维持了长达20多年的通信。后来,这些信都成为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资料,因为那段时间正值精神分析学会爆发大论战、大分裂之际。莎乐美在弗洛伊德75岁生日的时候,公开发表了一封《感谢您,弗洛伊德》的信,借此表达自己对弗洛伊德的感谢和敬重之情。除此之外,莎乐美后来还写作了《师从弗洛伊德》一书,在书中,她采用日记的形式详细记载了弗洛伊德的工作情景。在精神分析学历史上,这本书是一部罕见和珍贵的文献。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莎乐美绝对称得上是20世纪欧洲最出色的自由女性,她是尼采的“曙光”,里尔克的“圣母”,弗洛伊德的“福星”。作为与天才心灵共舞的舞伴,她几乎完美得无可挑剔。

莎乐美虽然一世风流、绯闻不断,但是她只与天才的心灵交往。“曾经沧海难为水”,而莎乐美就是那沧海。那些爱过她的男人大多都没有得到幸福美满的婚姻,其中三位一生未娶,另有两位自杀而死。实事求是地说,纵然结局并不完美,但莎美乐也没有毁掉那些天才,相反,正是因为她的巨大魅力,使他们的翅膀得以茁壮成长,最终飞得更高更远。

可以说,正是莎乐美的出现,极大地刺激并影响了尼采的哲学著述,她还为里尔克的诗歌创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热情和灵感,哪怕是被称为“定海神针”的弗洛伊德,也差点卷入她的爱情风暴。莎乐美温柔的友谊就像是和风细雨,滋润着这位精神分析学大师的心田,使他获益匪浅。

坚持独立的人格

因为莎乐美曾与3位大师级的天才过从甚密,所以,人们对她的评价很容易就会偏离方向。甚至于一位与她同时代的批评家不无感慨地说道:“不管莎乐美走到哪里,她总是不断地掀起精神和情感的疾风骤雨,形成一条湍急的河流。”

事实上,撇除莎美乐与那些天才异于寻常的交往历程,她凭借自身出色的才华和丰富的著述,同样能够在历史上为自己赢得显赫的地位。1885年,年仅24岁的莎乐美出版了她的第一部小说《为上帝而战》。这本取材于宗教题材的小说,从多个层面描绘了教会传统教条式的上帝形象和希望突破束缚、追寻自由的人们在世界观上的冲突和矛盾。《为上帝而战》这部小说一经出版,便引发了文学界的极大关注和热烈讨论。为了阐明莎乐美的象征主义、新小说派、反潮流以及顺应潮流的观点,德国文学理论批评家索格尔曾在他的著作《诗与时代的诗人》中用了整整一章来论述。

如果对莎乐美的一生足够了解,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伟大的心灵痴狂地爱恋她,却始终没有一个人可以将她独自占有,原因就是莎乐美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战胜谁,她与那些天才只是思想的挑战与应战的关系、理解与被理解的关系、思想的交流与思想的应和的关系。莎乐美的一生都努力追求自由,并坚决地维护个人人格独立与自主,她无法忍受自己被任何的人或事所限制、所束缚。而她的无性婚姻,就是对这一思想的最佳证明。

1886年,一个名叫安德烈亚斯的东方语言学家闯入了莎乐美的生活。随后,两人便展开了一场充满戏剧性的力量与信念的角逐和较量。后来,莎乐美答应了安德烈亚斯的求婚,但她同时又提出两条附议内容,一是她必须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二是她只能保证一桩没有夫妻生活的婚姻。安德烈亚斯同意了莎乐美的要求,并和她走进了婚姻。

在他们年老的时候,莎乐美和安德烈亚斯之间演变成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彼此都在对方那里找到了感情的归宿。两人曾不无遗憾地感慨,为什么以前就没能像现在这样多给对方一点时间来更多地了解自己?当然,他们也非常庆幸还能在有生之年拥有这么一段美好的时光。这桩外人难以理解的奇异婚姻一直维持了43年,直至两人去世。

莎美乐一生都不曾停下求知的脚步,所以她在事业上收获了累累硕果。仅用10年的时间,莎美乐便写作了8本书和50多篇文章,这一成果的确令人瞠目结舌。1921年,含有莎乐美生活片段的长篇小说《家》问世;1922年,莎乐美发表小说《失去上帝的时刻》;1923年,莎乐美又出版了小说《罗丁卡》;1931年,莎美乐的回忆录《生命的回顾》开始动笔。而且,莎美乐在作品中运用文艺心理学的知识和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在当时的文学界也深具超前意义。

1937年2月5日,这个才华横溢的女人因糖尿病引发尿毒症,最终走向了生命的终点。莎乐美的生活经历、言行举止、思维方式等,值得我们不断地去回忆、去追思。她独立的人格、自由奔放的灵魂和强大而充满尊严的个性,造就了她传奇而又不同凡响的一生,鼓舞着我们去思考人生,去探索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