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是指欧洲爱琴海区域的青铜文明。爱琴海区域是指以爱琴海为中心的地区,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中的各岛屿、克里特岛以及小亚细亚半岛的西部海岸地区。由于爱琴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发祥于克里特岛,后来又以迈锡尼文明为中心,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为克里特岛的迈锡尼文明。在古代世界文化成就中,只有希腊文明最能鲜明地反映出西方人的精神世界。爱琴文明不但是古代希腊文明的源头,也是西方文明的开端。
爱琴文明在19世纪才为人们所知晓。1871年—1876年,德国富商亨利·谢里曼根据史诗中提到的城市及其描述,先后对爱琴海区域的小亚细亚西部的特洛伊、希腊半岛南部的迈锡尼等地进行了考古发掘,结果发现了许多城市建筑的遗址,并出土了大量文物。1900年—1905年,英国考古学家阿瑟·伊文斯在克里特岛的克诺索斯发现了米诺斯王宫。这样《荷马史诗》中的一些有关记载得到证实,埋没了数千年的爱琴文明终于得以重现人间。
从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岛最早的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到迈锡尼文明的灭亡,爱琴文明在地中海绽放了800年。爱琴海地区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和航海技术并没有因爱琴文明的衰亡而消失,而是被古代希腊人所继承,其壁画和雕刻艺术、建筑方法到希腊古典时代得到广泛发展。对世界文学产生巨大影响的古希腊神话,早在迈锡尼时代就已有了雏形。
特洛伊战争
在小亚细亚西部发生的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之间的战争,约发生在公元前12世纪初。在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以及希腊的悲剧和罗马的文学中也均有记载。公元前1500年左右,希腊人的一支阿卡亚人在南希腊建立一些城邦,其中以迈锡尼最强。公元前12世纪初,迈锡尼联合其他城邦远征特洛伊城,特洛伊人顽强抵抗。该战争持续了10年,最后在“木马计”中结束:希腊修建了一个巨大的木马,并将一支突击队隐藏其中,施计运入特洛伊城,实行里外夹攻的战术,才将其攻下。希腊人获胜后,毁灭了特洛伊城并大肆掳掠而归。特洛伊战争历经10年,希腊人虽胜,但也消耗了自己的力量,从此,迈锡尼诸城邦走向衰落。不久,另一支希腊人多利亚人南下,征服迈锡尼诸城邦,迈锡尼及迈锡尼文化遂灭亡。
荷马时代
指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古代希腊氏族制度解体的历史阶段,因反映该时期社会情况的主要史料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而得名。因史诗描述的是“英雄”的故事,又称“英雄时代”。该时代处于迈锡尼文明衰落之后,没有文字、宫殿、国家、城市,因此又常被称作“黑暗时代”“希腊的中世纪”,但是阶级社会的曙光已经出现。铁器得到应用,居民从事农业、家畜饲养业,手工业、商业也有了初步发展。在生产力的这种发展水平上,土地私有制已产生,贵族、平民、奴隶阶级均已出现。贵族把持氏族、部落的管理机构,军事首长掌有军事指挥权、宗教祭祀权和部分社会管理权,且权力日渐增大。在社会发展阶段上仍属军事民主制时期,可国家即将从军事民主制状态下的原始社会脱胎而生。
克里特文明
克里特岛位于爱琴海的南部,是地中海的交通要冲。它东西长约260千米,南北最宽处约55千米,最窄处也有12千米,总面积达8252平方千米,是爱琴海最大的岛屿。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于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克里特文明的创造者是当地的原住民,与西亚和埃及人联系较多,属于“地中海民族”。
经过考古证实,早在公元前6000年这里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到公元前2500年这里已进入金石并用时代。石瓶、印章、匕首的外饰都很精美,印章是为确认物品私有而雕刻的,说明当时克里特社会已出现了贫富的分化。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岛产生奴隶制城邦。约公元前1700年,克里特文明进入最繁荣的时期。克里特文明的标志就是王宫的突起,已经发掘出王宫的城市有克诺索斯、费斯托斯、马里亚等。
克里特母神
克诺索斯王宫依山而建,占地约二公顷,是克里特岛上最大的王宫建筑群。这里的手工业很发达,彩色陶瓶薄如蛋壳,青铜、金银和宝石制成的各种工艺品中,尤以金项链、手镯等最为精致。这里还产生了一种线形文字,这种线形文字使用简便。这种线形文字的三分之一是从原来的象形文字中继承下来,或者对象形文字略加改变。人们至今尚未释读成功“线形文字A”。
克里特文明按其历史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前王宫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代)、古王宫时期(约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700年)、新王宫时期(约公元前1700年—公元前1450年)和后王宫时期(约公元前1450年—公元前1100年)。新王宫时期克里特文明进入繁荣期,此时米诺斯王朝不仅统治着克里特岛,而且还包括基克拉迪斯群岛。米诺斯的殖民地和商站遍及整个爱琴海,势力达于罗德斯岛、米利都、迈锡尼、雅典、底比斯及利巴拉群岛。鼎盛时期的克诺索斯总人口在10万以上,可能是当时地中海区域最大的城市。
约公元前1400年左右,王宫突遭毁灭,有人认为是海啸或者迈锡尼人入侵所致。
克诺索斯王宫
王宫坐落在爱琴海南端的克里特岛的一座小山的缓坡上,占地面积27000平方米,是一组围绕着中央庭院的庞大而复杂的建筑群。王宫内大小房间约有1500间,宫内楼阁密接,楼道走廊迂回曲折多变,加之许多厅堂馆室在设计上的不对称性,外人很难知道这座错综复杂的王宫的布局。
整个王宫以中央庭院为中心,中央庭院长约60米,宽约30米,是宫内最大的庭院。中央庭院靠西边的楼房是国王办公、祭祀的场所。这里神龛神坛排列整齐,办公集会的厅堂和祭祀大厅金碧辉煌、富丽豪华。此外还有贮藏油、酒,收藏财物的陶罐、库房;中央庭院东边的楼房是国王及王后的寝宫、接待厅及学堂、作坊等生活机构和设施。那上粗下细的圆柱形结构和冬日保暖、夏天通风的折叠门扇,宽敞的浴室内精巧的陶制浴盆及冲水设备,以及从宫外10千米远的山上把泉水引入宫内的陶制管道和抛物线形的引水沟槽等,无不闪耀着古代科学技术的光辉。
米诺斯王朝的王宫遗址壁画
在王宫的墙上,发现了许多壁画。虽然历经几千年,但是它的色泽还很鲜艳,就像艺术家刚刚完工一样。在长廊中,有庆典游行的画卷。在国王宝殿和王后寝室里,有表现国王、贵族的活动和集会以及自然景物的壁画。壁画中的男子们捧着金银器皿,妇女们则穿着镶宽边的长袍。在造型方面,人物一律都呈侧面像,个个体态轻盈,神态逼真;在用色方面,男人被饰以红色,而女人则被绘成白色。
在王宫里还发现一种用黏土烘干制成的泥版。它的外形类似狭长的棕叶,上面刻有许多由线条构成的文字,这就是线型文字。直到1953年,人们才对其中的一部分文字解读成功。从中可知道,泥版上记载着王宫财物的账目,其中包括国王向各地征收贡赋的情况,计算法用的是十进位。
公元前15世纪,可能受到内外危机的影响,克里特岛上的文明出现了低潮。公元前1450年前后,希腊本土日渐强大的迈锡尼在控制了伯罗奔尼撒半岛各地和爱琴海诸岛后,占领了克诺索斯王宫。这一历史的变故,表明爱琴文明也由克里特文明转入迈锡尼文明。
爱琴海的传说
迈锡尼文明
迈锡尼文明的创造者属印欧语族,其原居地在多瑙河、顿河一带。这些移民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才移居希腊半岛。他们自称是神明希伦(Hellen)的后代,因而获得了“希腊人”的称号。
经考古证实,小亚细亚东岸的希萨立克就是历史上特洛伊的所在地,《荷马史诗》中有关“迈锡尼富于黄金”的记载也并非传说。
南希腊早期奴隶制城邦的文明,以迈锡尼为代表,遗址包括城市、王宫和古墓。在贵族墓中保存有大量金面具、金杯、银盆、青铜宝剑等物,上面雕有人物或动物的图案,神态逼真。迈锡尼的城墙用巨石垒成,城门上有两只雄伟的石雕狮子,称为“狮子门”,它的遗址至今仍在。迈锡尼王宫是带有围墙的城堡,它居高临下监视着脚下的平原,是为支撑王位而修建的。迈锡尼的国王称“瓦纳卡”,权力遍及军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还负责制定宗教日程、监督宗教仪式等等。
迈锡尼文明以公元前1500年为界标,分为两个明显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此以前被称为“竖井墓王朝”;在此之后,则被称为“圆墓王朝”。到公元前1450年,迈锡尼人入主克诺索斯王宫,并迎来了迈锡尼文明的鼎盛期。这时的迈锡尼城堡几经扩建达于极盛。王宫建在城堡内的最高处,中央大厅被置于对称布局的首位,内设神灶、宝座。
迈锡尼等城邦也使用线形文字,考古学上称为“线形文字B”。线形文字B正是在线形文字A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者都有大量泥版文书出土。从文字字形本身的发展看,线形文字B的符号和米诺斯的线形文字A是一脉相传的,都有表示音节的符号90个,只是线形文字B常用的符号已缩减到59个且拼音倾向更为明显。1952年英国学者文特里斯释读成功了线形文字B,从而揭开了爱琴文明之谜。从这些泥版文书提供的资料看,迈锡尼文明时期,农村公社的传统依然存在,奴隶制也已经形成。
迈锡尼文明后期,迈锡尼等许多城邦组成联军远征特洛伊,虽然取胜,但十年战争损耗了本身实力。约公元前12世纪,迈锡尼诸城邦被多利亚人征服,文明衰落。
城邦
早期国家的一种类型,以古希腊国家为代表。词源可追溯至古希腊文“波利斯”,原有城堡、国家、公民集体、城市之意,中文意译为“城邦”。希腊城邦约二三百个,形成时间、途径和背景不同,但有如下几个基本的共同特点:小国寡民;多数以一个设防城市为中心,结合周围农区组成;均有一个小范围的、极端封闭的公民集体;与公民集体的存在相适应,希腊城邦在政体中均包含民主制成分,共和政体居多;城邦军事制度的主体是公民兵制;城邦无独立的祭司阶层,公职人员兼祭司职能。除古希腊外,意大利、腓尼基等地中海沿岸地区也曾出现过与古希腊城邦相同的早期国家形态,比如早期罗马的公民公社。目前有人提出了希腊式城邦是世界各国家形态的普遍形式的看法。
雅典
雅典是希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古希腊主要的城邦之一。约在公元前8世纪时,爱奥尼亚人在这里建立起城邦式的独立王国。
雅典位于希腊中部的阿提卡半岛,全境多山,平地较少。由于历史上的雅典地区从未受过武装入侵,也不是对立民族间激烈冲突的舞台,所以,雅典的繁荣和发展也就一帆风顺了。从公元前6世纪后,雅典工商业发达,城市人口食粮有相当部分依靠外地输入。雅典富有银矿、大理石和优质陶土,城西南有皮里优斯等优良海港,其地理位置又恰好处在中希腊各邦和东方联系的前缘地带,因而具有发展工商业的良好条件。
雅典国家约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左右,人民按地域区分,并已分化为三等,即贵族、农民和手工艺匠,只有贵族才能担任国家官职。这样,就出现了国家的雏形,有了在一定疆域范围内高踞于普通人民之上的公共权力。
雅典在公元前6世纪以前还没有进入希腊各先进城邦之列,工商业发展较晚,氏族贵族专权。当时在雅典一方面是氏族贵族对农民和奴隶的压迫与剥削,另一方面则是被压迫的平民反抗贵族的斗争。后来,雅典发生了几次改革,著名的有梭伦改革,这些改革使雅典国家逐渐成熟起来。
公元前4世纪,希腊爆发了城邦之间的战争,雅典衰落,而希腊北部的一个落后的城邦马其顿逐渐强大起来,最终征服和统一了全希腊。
斯巴达人
斯巴达人即入侵者多利亚人,通常指统治希腊的斯巴达城邦的奴隶主阶级。斯巴达人于公元前8世纪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斯巴达人把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大部分变为奴隶,称为“希洛人”,小部分驱逐到边区,称为“皮里阿西人”。全体斯巴达成年男子都是全权公民,构成统治阶级。公元前5世纪,斯巴达人大约有9000户,每户从国家领得一份土地和用来耕种土地的希洛人。但是为了防止斯巴达人财产分化,斯巴达规定土地和奴隶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不能转让买卖。
严阵以待的斯巴达士兵
希洛人
希洛人是斯巴达人集体所有的奴隶,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约有20万人。他们住在斯巴达人的庄外,固定在土地上,有自己的家庭,带着自己的农具和种子给斯巴达人耕种,每年向主人缴纳大量谷物和乳酪。他们没有人身自由,战时还要担负运输、修筑工事等劳役。为了巩固统治,斯巴达人每年监察官上任,就屠杀一次希洛人,以铲除可疑分子和在体力、能力方面较强的人,防止他们造反。
奥林匹克运动会
奥林匹克运动会因其发祥地奥林匹亚而得名。奥林匹亚位于希腊的西南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昔日宗教圣地。传说,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的天神宙斯主宰着天地万物。为了表达对宙斯的崇敬,希腊人在伯罗奔尼撒半岛西部的奥林匹亚举行盛大的祭祀,同时还要进行短跑竞赛活动。到公元前766年时,希腊规定每隔4年就在奥林匹亚举行一次竞技大会,这就是最初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最早的竞赛项目只是182米短跑,后来逐渐增多,有摔跤、掷铁饼、投标枪、赛马和赛车等。除了那些犯叛国罪和对神不敬的人,每个身体灵活的希腊公民都可以参加比赛。
赛车和赛马比赛结束后,竞赛优胜者要戴上用月桂编成的王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桂冠。戴着桂冠的优胜者比国王还要受到人们的崇敬和爱戴。竞技大会的闭幕式上,还要举行“国宴”招待他们。最著名的诗人向他们奉献赞美诗,第一流的艺术家为他们在奥林匹亚建造纪念雕像。他们的名字很快传遍了整个希腊,有时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向国外传扬。优胜者的家乡把他们当作出征凯旋的英雄来欢迎。有的城市还故意把城墙打开一个缺口,让他们像征服者那样进城。如果优胜者是雅典人,还可以得到500银币的奖励。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古代希腊社会生活中一项极为重要的事件。即使在外敌入侵的时候,希腊人仍把运动会放在第一位。由于参加竞赛的人赤身露体,所以竞赛期间妇女不得在奥林匹亚露面,否则将被处以死刑。
古代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一共举行了293次。公元394年,侵入希腊的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下令禁止举行比赛,奥林匹克运动会从此中断了1500多年。公元1896年,奥运会又在雅典恢复了。以后仍然是4年一次,分别在不同的国家举行,而且参加者也不再限定为希腊人。如今,在奥运会的运动场上,世界各国的运动员们汇集在一起,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竞争拼搏,以此传递着人类大家庭的和平与友谊。
梭伦改革
奴隶制民主政治
梭伦是古希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和诗人。他出身于贵族家庭,年轻时被誉为古希腊“七贤”之一。公元前600年左右,年约30岁的梭伦被任命为指挥官,统帅部队,一举夺回了萨拉米斯岛。担任首席执政官后,他立即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并颁布多项法令。
他按财产的多少将全体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谁的财产多,谁的等级就高,谁就享有高的政治权利。第一、二等公民可担任包括执政官在内的最高官职,第三等只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这一制度并未实现公民之间的真正平等,但它意味着身为贵族,如果财产少,也享受不到过去那么多政治权利了,而新兴的工商农奴主可凭借自己的私有财产,跻身于城邦政权。这就打破了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官职的局面,为非贵族出身的奴隶主开辟了取得政治权利的途径。
梭伦像
梭伦恢复了公民大会,使它成为最高权力机关,能决定城邦大事,选举行政官。一切公民,不管是穷是富,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他设立了新的政府机关,类似公民会议的常设机构,由雅典的四个部落各选一百人组成,除第四等级外,其他各级公民都可当选。他还设立了陪审法庭,每个公民都可被选为陪审员,参与案件的审理,陪审法庭成为雅典的最高司法机关。这一切,为雅典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梭伦还采取了许多鼓励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措施:除橄榄油外,禁止任何农副产品出口;凡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种手艺;鼓励有技术的手工业者移居雅典,给予其公民权;改革币制,统一度量衡;确定私有财产继承自由的原则等。
在梭伦改革之前,雅典施行的德拉古法以严酷著称,对偷窃水果、懒惰等过失都要判处死刑,梭伦改革了这些酷刑。
雅典的民主
希波战争结束后,希腊进入了最发达、最繁荣的时期,历史学家把这个时期称为希腊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在希腊的城邦中,又以雅典最为发达繁荣。
在希波战争时,以雅典海军为主力的希腊海军大败波斯海军。战后,雅典控制了爱琴海沿岸地区,组建海上同盟——提洛同盟,势力扩展到地中海和黑海沿岸,成了一个海上霸主。随着海上势力的扩张,雅典获取了大量的奴隶,各行各业广泛使用奴隶劳动,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整个雅典的奴隶曾经达到40万,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
在当时的雅典,除了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矛盾以外,还有奴隶主内部的贵族派(贵族奴隶主)与民主派(工商业奴隶主)和自由民之间的矛盾。贵族派极力限制民主派和自由民的权力,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而民主派和自由民则千方百计要扩大自己的权力,削弱贵族派的权力。当时雅典当政的是著名的政治家伯里克利,他虽然出身贵族,但却站在民主派一边,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在广大雅典公民的支持下,由贵族派把持的掌握雅典大权的元老院不得不将权力移交给民主派控制的公民大会。
伯里克利为了了解民意,经常深入广大的民众,和他们交谈,倾听他们的意见。遇到和他意见不同的人当众辱骂他,他也不生气,也不逮捕对方。一天下午,一个贵族跟在他后面,指着他大骂:“你这个疯子!你这个混蛋!你出身贵族,却忘掉了自己的阶级,反倒去向那些下等的百姓献媚!”这个贵族一直跟着伯里克利,边走边骂,直到伯里克利的家门口。这时天已经黑了,伯里克利让仆人举着火把把那个贵族送回家。在伯里克利时期,雅典达到了全盛,所以这一段时期又称为“伯里克利时代”。
伯里克利像
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凡是年满20岁的雅典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但妇女、奴隶和外邦人则无权参加。每10天公民大会都要举行一次会议,讨论关于内政、外交、战争、和平等重大问题,每一个公民都可以上台发表自己的意见。会议开始前,祭坛上先要杀死一头小猪,然后由祭司拿着绕场一圈,以消除不洁。接着会议主持人登台宣读提案,再由支持或反对提案的人轮番上台发表演讲。台下的听众则用欢呼和嘘声来表示赞成和反对,但绝不能打断发言者的演讲,否则将会被驱逐出会场,甚至罚款。上台演讲的人也要尊重别人,不得侮辱和诽谤在场的人,否则会被禁止发言和剥夺荣誉。如果几个人同时要求发言,则将按年龄大小排序。它的常设机构是500人会议,成员由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和自由民组成。公民大会最重要的会议是选举大会。到了这天,会场上座无虚席,雅典人都以平生没有担任过任何公职为耻,所以参选的热情非常高涨。以前雅典的法官、军人、议员和公职人员都没有薪俸,连当兵都要自己购买盔甲、武器和马匹,所以这些职位都被有钱人把持着。伯里克利执政后,宣布军人和公职人员由国家发给薪俸,这样一来,普通公民就可以担任法官、军人、议员和其他公职人员了,这就扩大了普通公民的民主权利。选举大会主要选举10名将军、10名步兵统帅、2名骑兵统帅和1名司库员。这些职位涉及军队和国库,非常重要,当大会主持人念到候选人名字时,公民举手表决,得票最多的人当选。另外,其他的官员如执政官、法官、监狱官等,用抽签的方式决定。
抽签在神庙中进行。神庙中放着两个箱子,一个箱子里放着候选人的名字,另一个箱子里放着黑豆和白豆。抽签时,主持人先抽出一个候选人的名单,在另一个箱子里拿一个豆子。如果拿到的是白豆,那么这个候选人就当选了,反之就是落选。
在选举大会两个月后,原来的公职人员开始向新当选的公职人员移交权力。
雅典的民主制度在当时属于一种非常进步的制度,但仍是奴隶制下的民主,归根到底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斯巴达重装步兵
古希腊军事力量最强的城邦是斯巴达。在斯巴达,每一个男子从小就要接受严格的近似野蛮的训练,以使他们长大后成为一个合格的战士。斯巴达重装步兵是全希腊公认的素质最高的士兵。他们头戴铁制的头盔,身穿金属胸甲和皮革护胫,手持带铁头的长矛和镶铜圆盾,腰悬双刃短剑。在战斗时,斯巴达人和着笛声的节奏稳步前进,斗志高昂,毫无惧色。在出征前,母亲会送给儿子一面大盾,说:“要么拿着它凯旋,要么躺在上面让人抬着你的尸体回来。”
在希波战争中,斯巴达人显示出了顽强的战斗作风。温泉关之战,300斯巴达士兵凭借地利,抗击了10万波斯军队,最后全部阵亡,为希腊军队的部署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普拉蒂亚会战中,以斯巴达重装步兵为主力的希腊联军击败了约2倍于己的波斯陆军,将波斯军队彻底赶出了希腊。
在长达几十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斯巴达凭借强大的重装步兵,最终战胜雅典,成为希腊的霸主。
希腊方阵
希腊方阵产生于公元前7世纪左右,由重装步兵组成。这些重装步兵戴头盔,穿铠甲,左手持直径约1米的圆盾,右手持长约2米的长矛,腰上佩戴短剑,排成横队,纵深8排~12排不等。方阵中士兵们手中的盾牌在保护自己身体左侧的同时也保护了相邻战友身体的右侧。
他们头戴头盔、身披铠甲,左手持盾,右手持矛,腰间挂剑。交战时,前几排的士兵把长矛对准敌人,后面的士兵把长矛架在前排士兵的肩上,形成一道屏障。在战斗时,士兵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前进,势不可挡。一旦前排士兵倒下,后排士兵立即跟上,补充空隙。古代雅典名将伊巴密浓达对希腊方阵进行了改革,增加了纵深,将精锐放在了左翼,形成了一个左翼突出、右翼拖后的斜形阵型。凭借这种新阵型,他击败了希腊最强大的斯巴达军队。
整个希腊方阵战术的精髓就在于全体士兵团结一致,同心协力,所以临阵脱逃者会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希腊方阵在与正前方的敌人作战时能够发挥强大的战斗力,但它的侧后方的防守却十分薄弱,非常容易受到攻击,这是其致命的弱点。而且它机动性很差,速度缓慢,对战斗地点的要求苛刻,需要在大片广阔平坦的平原才能进行。一旦遇到崎岖不平的山地、丘陵就不能保持完整的阵型了,容易被敌人冲乱。
雅典海军
在古希腊城邦国家的海军中,雅典的海军最为强大。
雅典海军的强盛主要归功于地米斯托克利。他曾多次当选为雅典执政官,主张发展海军。在他的呼吁下,雅典人建造了一支拥有200艘战船的舰队,成为海上强国。
雅典的战船分为三层,每层都有划桨手,所以被称为三层桨战船。船上共有划桨手170人,上层62人,中下两层各54人。桨手们按鼓点有节奏地划桨,动作一致,船速很快。在作战时,桨手们会奋力划桨,3层桨战船飞速航行,勇猛地利用船头吃水线处突出的黄铜撞角撞击敌船。一旦敌船被黄铜撞角插进舷侧,很快就会进水沉没。有时,雅典人将船划到敌船附近,然后搭上跳板,冲到敌船上去进攻敌人。船的桅杆上有风帆,是浆的辅助动力。
公元前480年,以雅典海军为主力的希腊海军在萨拉米斯海战大胜波斯舰队,一举扭转了希波战争的进程。希波战争后,雅典组成了以自己为首的提洛联盟,一跃成为爱琴海地区的霸主。
希波战争
公元前6世纪中叶,波斯帝国侵占小亚细亚西部沿岸希腊人建立的各城邦。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米利都爆发反波斯的起义,雅典和埃雷特里亚派出25艘战舰相助。于是,早有西侵野心的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以雅典和埃雷特里亚曾援助米利都暴动为借口,出兵远征希腊本土,由此,希波战争爆发。
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波斯军采取攻势,连遭失败;第二阶段,希腊人转入反攻,取得最后胜利。
公元前492年夏,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派马多尼乌斯率波斯陆军越过达达尼尔海峡进犯希腊。海军到达阿索斯海角时遇到大风暴,300多艘战般撞毁,2万余人失踪,几乎全军覆没,陆军也遭到色雷斯人的袭击。波斯军因出师不利被迫撤退。
公元前490年夏,波斯对希腊发动第二次远征。波斯老将达提斯和阿尔塔费尼斯率军10万、战舰数万艘,横渡爱琴海,攻占埃雷特里亚城,继而在马拉松平原登陆。米太亚得指挥雅典军,采取灵活战术,一举把波斯军打败。
公元前480年春,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率军约50万,分水陆两路大举进犯希腊。以斯巴达和雅典为首的31个希腊城邦决定成立全希腊同盟,由斯巴达人任同盟的陆、海军最高指挥。
8月中旬,以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斯为首的希腊军队在温泉关顽强抵抗波斯军,列奥尼达斯及300名斯巴达士兵阵亡。9月下旬,在萨拉米斯海战中,以雅典人为主力的希腊海军大败数量上占优势的波斯海军。次年8月,希波双方陆军在普拉蒂亚进行决战,斯巴达统帅保萨尼阿斯率领希腊联军约10万人,重创占有明显优势的波斯陆军。波斯人的第三次远征以失败告终。
波斯远征希腊失败后,帝国内部矛盾重重,被迫退居守势。以雅典为首的希腊联军则逐渐转入进攻,并乘机扩张海上势力,建立雅典在爱琴海域的霸权。
公元前478年成立的由雅典领导的“提洛同盟”承担起继续与波斯作战的任务。公元前476年,希腊联军攻占了色雷斯沿海地区以及爱琴海上的许多岛屿和战略要地拜占廷。公元前468年,希腊军队在小亚细亚的欧律墨冬河口大败波斯海、陆军。
公元前449年,希腊海军在塞浦路斯以东海域再次重创波斯军,双方媾和,希波战争结束,希腊城邦取胜,雅典成为爱琴海地区的霸主。希波战争在客观上起到了传播文化、扩展文明的作用,但同时也给参战国家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马拉松战役
公元前490年9月,波斯军10万人、战舰数百艘,在达提斯和阿尔塔费尼斯的率领下第二次远征希腊。
波斯军从萨摩斯岛出发,横渡爱琴海,首先攻占了埃雷特里亚城,继而南进,在距雅典城东北约40千米的马拉松平原登陆。
雅典全城紧急动员,组成重装步兵约万人的军队,同时,由普拉蒂亚派来援军千人。
9月12日晨,马拉松战役开始。以雅典军队为主的希腊步兵,在米太亚得指挥下占据有利地形,针对波斯军惯用的中央突破战术,布成正面宽约千米、主力配置于两翼的方阵,趁波斯军骑兵主力尚未赶到之机,率先发起进攻。波斯军展开反击,希腊军且战且退,诱使波斯军拉长战线,分散兵力。然后,希腊军突然发起两翼攻击,其长枪密集方阵攻势凌厉。波斯军抵挡不住,仓皇后撤。希腊军乘胜追击,逼使波斯军乘船败退。此役,希腊军歼敌6000余人,缴获舰船7艘,自身损失仅192人。
为了把胜利的消息迅速告诉雅典人,负伤的长跑能手腓力匹得斯以飞快的速度从马拉松跑到了雅典中央广场。他对着盼望的人群激动地说了一声“大家欢乐吧,我们胜利了”之后,就倒地牺牲了。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竞赛项目“马拉松赛跑”,就是为了纪念这次战争的胜利以及表彰英雄腓力匹得斯的功绩。
萨拉米斯海战
萨米斯海战是希波战争中的一次著名海战。公元前480年8月中旬,波斯军在国王薛西斯一世的率领下攻占了温泉关,而后南下直取希腊首都雅典。希腊舰队约有300余艘战舰,在斯巴达的欧里比阿德斯和雅典统帅提米斯托克利的联合指挥下,撤至萨拉米斯岛附近,准备决一死战。波斯舰队绕过阿提卡半岛南端的苏尼翁角,进入狭窄的萨拉米斯海峡。
9月下旬,萨拉米斯海战开始。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在萨拉米斯海战中指挥波斯舰队首先封锁萨拉米斯海湾东西两个出口,并把主力编成三线战斗队形,呈围攻态势由东向西推进。希腊舰队利用有利地势,在艾加莱奥斯山后隐蔽,并组成两线战斗队形发起攻击。希腊舰队船小灵活,在狭窄的海湾里运转自如,以接舷战法和撞击战法反复突击波斯舰队。而波斯战船体大笨重,调度失灵,前进不得,后退无路,陷于被动挨打境地,甚至因自相碰撞而沉没。经过一天激战,拥有1000余艘战船的波斯舰队被击沉战船200余艘,损失惨重。薛西斯一世深恐后路被切断,仓皇败逃回国。
海战中,希腊舰队仅损失战船40余艘。此战扭转了希波战争的战局,是世界海战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提洛同盟
希波战争期间以雅典为首组成的希腊城邦反波斯的军事同盟,又称雅典海上同盟。因同盟会址和金库最初设在提洛岛而得名。雅典为同波斯争霸,公元前478年,把小亚细亚西海岸以及爱琴海各岛近二百个城邦组成提洛同盟,到公元前425年入盟者达三百多个。雅典人当选为盟军统帅和会议召集人。但同盟事务由同盟会议决定,每个加盟国有相等的投票权,以雅典为首的具有海军力量的一些盟国提供军舰、士兵,其他邦则提供一定数额的金钱。同盟的成立对打败波斯帝国起了决定作用。公元前454年,同盟金库被迁到雅典,盟捐转化为贡金。提洛同盟逐渐成为雅典控制和剥削盟邦以及对抗斯巴达并进而推行海上霸权的工具。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被斯巴达击败,同盟被迫解散。
伯里克利改革
自公元前443年—前429年,伯里克利一直当选为首席将军,主持国家事务。他对雅典的政治制度作了进一步的改革:取消贵族会议的政治职能,允许公民不受财产资格限制担任高级公职;向参加公共生活的公民发放津贴,以吸引公民参加社会活动;公民大会享有最高的行政和立法权力,对国家大事做出决定,由它投票选出10位将军;陪审法庭为雅典最高的司法和监察机关。在对外关系方面,积极推行扩张政策,主张对附属国严加控制,在许多地方建立军事移民点。伯里克利改革促使雅典的奴隶主民主宪法最后完成,雅典的民主政治得到了发展。但是,享有公民权的人不到雅典居民总数的1/10,广大的奴隶及妇女都被剥夺了政治权利,因此雅典的民主政治只是少数奴隶主的民主制度。
伯罗奔尼撒战争
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的争霸战争。提洛同盟成为雅典和斯巴达争夺斗霸权的工具后,引起了其他城邦的不满和反对,斯巴达乘机联合一些城邦组成伯罗奔尼撒同盟,与雅典对抗。公元前431年,战争开始,分三阶段:头10年为第一阶段,双方相持,互有胜负,公元前421年,因两方均需喘息而订立了50年和约;公元前415年—前413年为第二阶段,战争急剧转折,雅典远征西西里,处境被动;公元前413年—前404年为第三阶段,提洛同盟成员纷纷起义,雅典国内政治斗争尖锐。公元前405年,伯罗奔尼撒舰队全歼雅典舰队,彻底粉碎雅典的海上霸权。公元前404年4月,雅典战败,向斯巴达投降,斯巴达暂时取得了在希腊的霸权。伯罗奔尼撒战争使各城邦土地荒芜,经济萧条,是古希腊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马其顿王国
位于巴尔干半岛中部的奴隶制国家,发源地在毗邻希腊半岛的马其顿尼亚地区。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马其顿出现部落统一运动,形成王国。公元前4世纪中叶,腓力二世实行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使马其顿一跃而为地方强国。他推行扩张政策,先征服邻近地区。然后南下,于公元前338年在喀罗尼亚大败希腊联军,控制了整个希腊。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发动掠夺东方的战争,灭波斯帝国,将马其顿统治扩展到西亚、埃及、中亚、印度河流域,建起横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逝后,其部将纷争,帝国解体。公元前301年基本分裂成马其顿王国(希腊)、塞琉古王国(西亚)和托勒密王国(埃及)。公元前276年,军事将领安提柯取得希腊大部分地区的控制权,建安提柯王朝,公元前168年被罗马所灭。
伯罗奔尼撒战争绘画
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方阵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在希腊方阵的基础上创立的阵型,亚历山大大帝常将它与骑兵配合,称为钻锤战术。
马其顿方阵中共有256名士兵,分为16排,每排16人。士兵们全身披挂青铜头盔、胸铠和胫甲,手持盾牌、利剑和长矛。矛长达6米,后排的矛更长,前5排的枪尖都搭到第一排士兵的肩膀上。这样后几排长矛与前几排长矛就能保持同等长度,能一起刺击敌人。作战时,整个方阵常常以密集队形跑步向前推进,正面攻击力非常强,势不可挡。亚历山大大帝就曾靠马其顿方阵击败了希腊、波斯。
为了保护方阵侧翼和后方,方阵后面由轻装长矛兵排成纵深8人的横队,两翼配置骑兵和轻装长矛兵。
但这种方阵也有很大缺点。一旦敌人突破侧翼和后方,方阵中的长矛兵就无法抵挡手持短兵器的敌人的近身厮杀,而且只要驱散两翼骑兵,长矛手就会遭到敌人弓箭手的射杀。另外,马其顿方阵对地形的要求很高,在山地和丘陵地带难以保持阵型。公元前168年,古罗马军团大破马其顿方阵,马其顿方阵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
亚历山大及其东征
亚历山大(公元前336年—前323年),是马其顿著名国王。少年时,亚历山大曾求学于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门下,受希腊文化影响,他非常喜爱阅读《荷马史诗》,崇拜《伊利亚特》中的英雄阿溪里,并努力加以模仿。亚历山大16岁就随父征战,挥师南下;18岁,他指挥马其顿军击败了希腊联军;20岁,他继承了其父的王位,开始组织东征。
公元前334年春天,亚历山大率军侵入小亚细亚,第二年,败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于伊苏斯。公元前332年占领埃及,第二年挥师亚洲,对波斯作战,攻占巴比伦等城市,掳获财宝无数。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沦亡。亚历山大还进军中亚细亚,但遭到了当地游牧部落的反抗。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进军印度,因土著居民的顽强抵抗,再加上气候不适,士兵普遍厌战,亚历山大被迫于公元前326年退兵。亚历山大的东征使希腊文明与东方古文明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冲撞与交融,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的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与古代东方文化的交融促进了当时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但东征也给社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东征后,亚历山大定都巴比伦,在东起印度河、西至尼罗河和巴尔干半岛的领域内,建立了横跨亚、非、欧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东征时,建立了亚历山大港,即今天的埃及亚历山大城。该城规模宏大,人口众多,商旅、学者云集于此。亚历山大港是地中海世界和近东地区最重要的国际转运港口,其最著名的建筑是一座巨型灯塔,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制服波鲁斯王
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在灭亡波斯帝国之后,继续东征,侵入了印度西北部。这一地区分布着许多小邦和部落,马其顿军队一到来,许多小邦和部落都纷纷归附。但波鲁斯王却坚持抵抗,于是亚历山大率军前往讨伐。
波鲁斯王严阵以待,亚历山大先派一队骑兵猛攻,印度军队抵挡不住,陷入混乱,急忙后撤,向印度战象靠拢。波鲁斯王见状,急忙命令象夫驱使大象进攻马其顿军队。
亚历山大令骑兵让开,步兵上前。马其顿步兵从四面八方向大象和上面的象兵射箭和投掷标枪。受伤的大象顿时发狂,四处乱冲乱撞,根本不听象夫的号令,反而将其踩死。马其顿骑兵趁机迂回到印度军队后方,而步兵则竖起大盾,举起长矛压了过来,将印度军队重重包围。印度军队死伤惨重,除了少数人从马其顿人包围圈的空隙中逃走外,其余全部被杀被俘。
此战,印度步兵阵亡2万人,骑兵损失3000人,幸存的战象全被俘获,波鲁斯王被俘,他的两个儿子和其他将领几乎全被打死。而马其顿仅损失了700步兵、300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