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1500个世界历史常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亚非文明古国

两河流域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古希腊人称这一地区为“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土地。这一地区的文明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两河发源于土耳其境内,流经伊拉克后进入波斯湾。两河流域大致以今日的巴格达城为界线,分为南北两部分。它的北部为亚述,南部为巴比伦。巴比伦也划分为阿卡德和苏美尔两部分。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南部的主要居民,公元前5000年左右,他们结成氏族公社,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绵羊、猪、牛、驴等牲畜。公元前3000年左右起,苏美尔人先后建立起一些奴隶制城邦国家,著名的有乌尔、拉尔萨、乌玛等。不久,从叙利亚草原迁来一支游牧部落阿卡德人,他们在国王萨尔贡带领下,在苏美尔城邦的北面,也建立起阿卡德等奴隶制城邦。

在以后几百年时间里,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不断打仗,两河流域南部时而统一,时而分裂,直到汉谟拉比时,古巴比伦王国才真正统一了两河流域。

苏美尔人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下游平原的南部在古代被称为苏美尔,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就生活在这里,并逐渐形成较大规模的村落。由于水利灌溉的发达、长途贸易的进行和农牧业的分工,这里的社会文明得以发展起来。

乌尔一座陵墓中的黄金短剑及剑鞘

苏美尔人是技艺精湛的金属制品的制作者,他们制作的金器、银器和铜器极其精美。

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人发明了文字,至此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此时,车辆也被发明出来,历史学家们把轮子的发明和应用作为苏美尔文明时代的象征。

苏美尔大事年表

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迈入文明的门槛。

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出现一系列城邦国家。

公元前24世纪,萨尔贡统一两河流域,建立阿卡德王国。

公元前2113年,乌尔纳木驱走库提人,建立乌尔第三王朝。

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巴比伦王国。

公元前3000年时,苏美尔人在金银工艺品、铜器和青铜器的制作方面都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平。在这段时期,灌溉设施、土木工程等技术也有了明显进步。除此之外,苏美尔人还发明了太阳历。公元前3000年左右,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的南部建立了一系列城邦国家。公元前2900年以后,苏美尔人进入奴隶制城邦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苏美尔地区城邦林立,每个城市连同周围的一些农村公社就是一个国家。这些城邦国家以神庙为中心,有自己的国王,城里有王宫建筑,也有城墙。苏美尔人建立的这些城邦国家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城市。苏美尔各城邦之间为了争夺土地、财富和奴隶,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战争,但始终没有建立起统一的苏美尔政权。公元前2320年左右,阿卡德城邦的萨尔贡国王带领军队征服了整个苏美尔地区。大约在2130年前后,苏美尔人重新获得了独立。

萨尔贡的征服

苏美尔人建立的各个城邦如乌尔、拉格什、乌鲁克、乌玛等,为了争夺霸权、奴隶和财富,混战不止,大大地消耗了自身的实力,这为萨尔贡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萨尔贡是阿卡德人,出生于阿卡德人建立的基什城邦附近,是一个私生子。他刚出生不久就被狠心的母亲装在芦苇篮子里,用沥青封好篮子口,丢弃在幼发拉底河里。庆幸的是,萨尔贡没有淹死,他被来河边取水的宫廷园丁阿基救了起来,收为养子。萨尔贡在养父的抚养下长大成人,并继承了养父的职业。他技艺高超,多才多艺,后来又做了基什国王的厨师。他利用接触国王的机会,处处留心,熟悉了军政事务。基什是阿卡德地区最强大的城邦,不断对外发动战争,成了阿卡德地区的霸主。

当时,苏美尔地区最大的城邦是乌玛。乌玛军队在他们的英勇善战的卢伽尔(国王)扎吉西的率领下,南征北战,基本上统一了苏美尔地区,只剩下拉格什和北部阿卡德地区的基什还没有屈服,仍然在顽强抵抗。为了彻底统一两河流域,卢伽尔扎吉西决心征服这两个城邦。

面对强悍的乌玛军队,基什的贵族们惊慌失措,被打得大败,人民对国王失去信心,国家危在旦夕。公元前2371年,萨尔贡乘机发动武装起义,当上了基什国王。萨尔贡即位后,组建起世界上第一支5400人的常备军,牢牢掌握了军权。由于根基尚未稳固,他仍沿用基什国号。后来,他新建了阿卡德城(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附近),并迁都该城,改国号为阿卡德。

拉格什是当时苏美尔地区一个很强大的城邦,包括奴隶在内有15万人。拉格什的军队以步兵为主,分为重装步兵和轻装步兵。军队的基本编制为队,每队有20~30人,按公民的职业编组命名,比如农人队、牧人队等。

这时,卢伽尔扎吉西正率领乌玛、乌鲁克两个城邦的联军与拉格什激战,双方血战多日,战场上尸骨如山。拉格什军队中的不少队只剩下了几个人,被迫将各种职业的人混编成队继续作战。

被拉格什拖住的卢伽尔扎吉西无力对付萨尔贡,只好派使者前去和萨尔贡谈判。雄心勃勃的萨尔贡当然不会屈服,所以谈判破裂,萨尔贡立即率领军队挥师南下进攻扎吉西。

苏美尔地区主要人物

萨尔贡(约公元前2371—前2316年),阿卡德国王,第一次统一两河流域。

乌尔纳木(约公元前2113—前2096年),乌尔王,驱走库提人,建立乌尔第三王朝,颁布世界上第一部法典——《乌尔纳木法典》。

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统一两河流域,建立起巴比伦王国,颁布《汉谟拉比法典》。

这时,扎吉西率领的联军已经攻克了拉格什,但拉格什人并没有屈服,仍然在进行着顽强的巷战。听说谈判破裂,扎吉西马上率领大军离开拉格什,北上迎击萨尔贡。卢伽尔扎吉西率领50个苏美尔城邦的联军,大约一两万人,与萨尔贡的5000军队展开决战。萨尔贡虽然在兵力上处于劣势,但军队武器装备精良,士兵训练有素,战斗力很强,而且军队指挥统一,以逸待劳。反观卢伽尔扎吉西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指挥不统一,成分复杂,素质参差不齐,主力又在拉格什征战多日,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补充,已成疲惫之师。而且拉格什人并未屈服,扎吉西是腹背受敌。在战争中,萨尔贡显示出杰出的军事才能,以少胜多,大败苏美尔联军。他用套狗的绳子拴在被俘虏的卢伽尔扎吉西的脖子上,牵到神庙里,当作献给恩利尔神的祭品活活烧死。

战胜卢伽尔扎吉西后,萨尔贡乘胜进攻,率领军队继续南下,深入苏美尔各地,经过34次战争,先后战胜了拉格什、乌尔、乌鲁克等城邦,征服了苏美尔,第一次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强大的阿卡德王国。接着,他又东征西讨,征服了埃兰(今伊朗库齐斯坦一带)、小亚细亚东部、叙利亚、阿拉伯半岛东岸等地,自称“天下四方之王”或“大地之王”。

萨尔贡在征服了苏美尔后,几乎全盘接受了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和宗教。他以10日行程范围作为1个行政区,派王族子弟和归顺的苏美尔贵族担任总督。他统一了度量衡,大力兴修水利,建立了庞大的灌溉网络,大力发展商业,使阿卡德王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萨尔贡对苏美尔人的征服是有记载的历史上第一次游牧民族对定居的农业文明的征服。在此后的4000多年里,类似的征服在世界各地还发生了许多次,古代史的很大一部分就是由这些入侵构成的。

古巴比伦王国

古代两河流域重要的奴隶制国家。由阿摩列依人始建于公元前1894年左右,苏穆阿布姆为第一代王。初期为弱小国家,在各国争霸中依附于其他强国。公元前1758年在第六代王汉谟拉比时期,统一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成为当时西亚最强大的国家。两河流域在古巴比伦统治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较前期有所进步,乌尔第三王朝时流行的王室奴隶制大地产消失,私有奴隶制发展明显,以阶级关系为基础的等级关系十分突出,出现了一部内容较完备的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去世后,古巴比伦王国衰落,内外矛盾激化。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王国被赫梯王国所灭,但其都城巴比伦长期成为西亚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汉谟拉比法典

它是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当政时制定的成文法典,因刻在一块黑色玄武岩石柱上,又称“石柱法”。旨在保护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全面调整自由民之间的关系,巩固现存秩序。法典包括序言、正文、结尾三部分。序言与结尾充满美化汉谟拉比的言辞,结尾还强调法典原则的不可改变性。正文包括282条法律,涵盖诉讼程序、财产关系、继承、转让、借贷、婚姻等内容。法典表明古巴比伦社会存在奴隶主、奴隶、小生产者三个基本阶级,此外还存在与阶级关系不尽一致的等级关系。自由民之间分为有权者和半有权者两个等级。法典对债务奴隶制和高利贷有所抑制,限制对小生产者过分的掠夺,以免动摇兵源和税源。法典对奴隶制予以严格保护,体现了法典的性质。法典的制定标志着古西亚法律制度的进步和国家制度的成熟。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的顶部浮雕

此为汉谟拉比向坐在御座上的最高法官、太阳神沙马什祷告的情景。这位虔诚的国王在他的49个法柱序言中宣称自己是“诸王之王”“明慧的智者”和“无敌的战士”。站着的汉谟拉比表现得很谦卑。

军事强国亚述

两河流域北部底格里斯河中游地区的奴隶制帝国。原是亚述城附近的一个小地区,后来崛起为强国,统治范围从巴勒斯坦延伸到土耳其。亚述可能是在公元前3000年出现的,后来势力才慢慢强大。公元前9世纪是其全盛时期,当时在亚述纳西拔二世的统领下,远征到地中海地区。公元前745年—前626年左右,亚述帝国征服了以色列、大马士革、巴比伦和撒马利亚等地。后来的伟大君主包括提革拉-帕拉萨三世、萨尔贡二世、辛那赫里布和亚述巴尼拔。亚述人不仅以残忍和勇敢闻名,还是巨大工程的建筑者,相传亚述巴尼拔在尼尼微的宫廷建得十分豪华。在艺术上,亚述人最有名的是石浅浮雕。公元前626年—前612年间亚述帝国被征服,当时的米底亚和巴比伦尼亚(加尔底亚)的国王摧毁了尼尼微城。

上图是一幅刻在亚述宫墙上的浮雕,再没有什么比与雄狮竞斗这种血腥的体育运动更令亚述国王兴奋的了。

新巴比伦王国

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奴隶制国家。公元前630年,居住在两河流域南部的迦勒底人那波帕拉萨趁新亚述内乱之机,逐渐取得对巴比伦尼亚的控制权。公元前626年自立为巴比伦王,建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612年攻陷尼尼微,灭亚述帝国。公元前586年灭犹太王国,将犹太的国王、王公贵族及普通民众俘至巴比伦尼亚,此即所谓“巴比伦之囚”。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统治时期,王国处于极盛阶段,奴隶制经济有较大发展。奴隶广泛用于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奴隶主阶级分为军事贵族和商人僧侣两大集团。僧侣集团势力强大,首都巴比伦城的马尔杜克神庙僧侣在诸城神庙中居领导地位,在政治生活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公元前539年,波斯王居鲁士二世攻入巴比伦尼亚,神庙僧侣迎居鲁士入巴比伦城,新巴比伦王国遂亡。

波斯帝国

古代伊朗以波斯人为中心形成的帝国。公元前558年,在居鲁士二世领导下,发动起义,于公元前550年推翻米底王国,建立了奴隶制波斯王国。巩固了在伊朗高原的统治后,居鲁士发动了对外侵略战争。公元前539年占领两河流域,公元前525年并吞埃及。经过扩张,波斯帝国最后成为一个东起印度河,西到小亚细亚沿岸,北起中亚,南达埃及的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奴隶制帝国。大流士一世期间为巩固政权,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波斯帝国统治的延续起了重要作用。公元前5世纪,在希波战争中,波斯惨遭失败,从此帝国走向衰落。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被马其顿王亚历山大所灭。波斯人的宗教富有特色,广泛流行于中亚一带,并一度传入中国。

居鲁士大帝

公元前7世纪左右,在今天伊朗高原西部生活着两个部落,北部为米底,南部为波斯。公元前612年,米底和新巴比伦联军,灭亡了残暴的亚述帝国。从此,米底统治了伊朗和亚述,成为西亚的一个强国,波斯人也臣服于它。

一天,米底国王阿斯提阿格斯做了一个梦,梦见女儿曼丹妮的后代成了亚洲的统治者。于是阿斯提阿格斯没有把女儿嫁给米底贵族,而把她嫁给一个温顺老实的波斯贵族冈比西斯。他认为这样一来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曼丹妮怀孕后,阿斯提阿格斯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一根巨大的葡萄藤从女儿的肚子里长出来,覆盖了整个亚洲。他找来一个僧侣,要他解梦。僧侣说,曼丹妮的后代必将统治亚洲。阿斯提阿格斯非常害怕,下令孩子一出生就立即处死。

不久,曼丹妮生下一个男孩,就是居鲁士。阿斯提阿格斯命令大臣哈尔帕哥斯把孩子带到宫外处死。哈尔帕哥斯不忍心,就把孩子给了一个牧民,让他来执行。牧民的孩子一出生就死了,于是他的妻子就偷梁换柱,瞒过了哈尔帕哥斯,收养了居鲁士。

居鲁士长到10岁的时候,一次和村里的孩子玩游戏,孩子们推举他为“国王”,一个没落贵族的孩子不服,居鲁士就命令“卫兵”鞭打他,后来事情闹大了,连国王都亲自过问,结果发现了居鲁士的身份。阿斯提阿格斯把僧侣找来,僧侣说居鲁士已经在游戏中当了“国王”,就不会在现实中再当国王了。居鲁士因此得以回到波斯,回到了亲生父母的身边。由于哈尔帕哥斯没有完成任务,阿斯提阿格斯非常生气,就下令杀死他的儿子。从此,哈尔帕哥斯对阿斯提阿格斯怀恨在心。

公元前559年,居鲁士统一了波斯的10个部落,成为波斯人的首领。哈尔帕哥斯就秘密联络居鲁士,密谋灭亡米底,为子报仇。

公元前553年,居鲁士决定起兵反抗米底。为了让波斯人团结在自己周围,他命令所有的波斯人都回家取来镰刀,来到一大片长满荆棘的土地上,让他们在一天之内将荆棘清除干净。波斯人不敢违抗命令,只好埋头苦干,一天下来累得要死。

第二天,居鲁士又把波斯人召集到一起,杀猪宰羊,拿出美酒款待他们,波斯人非常高兴。居鲁士高声问:“你们喜欢昨天还是今天?”波斯人回答说:“我们喜欢今天!”居鲁士乘机说:“如果你们愿意听我的命令,那么就会永远和今天一样,反之你们就将会永远和昨天一样!我们波斯人不比米底人差,为什么要受他们压迫?我们要反抗阿斯提阿格斯!”波斯人早就对米底人的统治深恶痛绝,听了居鲁士的话,纷纷响应。阿斯提阿格斯闻讯,急忙令哈尔帕哥斯率军讨伐居鲁士。不料哈尔帕哥斯阵前倒戈,投降了居鲁士。阿斯提阿格斯气急败坏,亲自率军前往,结果战败被俘。

公元前550年,居鲁士正式建立了波斯帝国。波斯的西边是吕底亚国。吕底亚王见波斯崛起,非常害怕,决定趁波斯刚刚立国,一举消灭它。居鲁士率军迎战,吕底亚的骑兵的坐骑是马,而波斯骑兵的坐骑是骆驼。马闻到骆驼身上的刺鼻气味后,掉头就跑,吕底亚军队乱作一团。波斯人乘机进攻,大获全胜,吕底亚国灭亡,成为波斯帝国的一个省。

灭掉吕底亚后,居鲁士又把目光投向了新巴比伦。巴比伦城高大坚固,城墙是用挖护城河的淤泥烧成的砖再加上沥青砌成的,城门用青铜浇铸,所以巴比伦王非常轻敌,认为居鲁士根本无法攻克巴比伦。当时,巴比伦的统治阶级分为王室、贵族和祭司三部分,他们之间争权夺利,钩心斗角。居鲁士得知后,派间谍秘密潜入巴比伦城,送给贵族和祭司很多金银,希望他们能做内应,并保证城破后保证他们的安全。贵族和祭司见钱眼开,半夜里打开城门,波斯人一拥而入,攻陷了巴比伦城。新巴比伦王国灭亡了,波斯成了西亚的霸主。

为了征服埃及,居鲁士释放了“巴比伦之囚”犹太人,让他们回去重建耶路撒冷,以此作为西进的跳板。为了消除后顾之忧,居鲁士亲率大军企图征服波斯东面的马萨革泰人,但不幸阵亡,他的儿子冈比西斯二世继任为波斯王。

大流士一世改革

大流士一世

大流士一世在公元前522年—前486年统治波斯帝国。他是军队的首领,也是个明智的统治者。他在统治期间建造了波斯波利斯,帝国达到了最强盛。

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一世为巩固和加强君主专制,于公元前518年实行一系列新的政治、经济改革。他将帝国划成约20个行省,每省设一个总督为行政长官,将军则为驻军长官,分别对国王负责。另设总督秘书行监督职责。建立统一财政体系,改革税制,规定各省上交中央的税额以及形式,包括货币与实物两种,税收由国王任命的专门官吏经办。他制定法律,统一度量衡和币制,铸造全国统一的金币;郡设军事长官,统领地方军队,不受郡守管辖,分属5个军区,军队的核心是波斯人,大流士为最高统帅;修筑一些加强中央与各地联系的公共工程,如开凿联结尼罗河与红海的运河,修建广泛的驿路网,最重要的是从首都苏萨通向小亚细亚希腊城邦以弗所。大流士的改革加强了军事力量,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大流士军制

波斯帝国是一个军事强国,大流士一世即位后开始进行军事改革。

大流士把波斯全国分为23个省,每个省设立一名军事首领,由国王委派波斯贵族担任。他又把全国划分为5个军区,每个军区长官管辖几个省的军事首领。军区长官直接向国王负责,大流士则是全国军队的最高统帅。他还规定了各省驻军的数量,驻军中的大多数军官都由波斯人担任,确立了波斯贵族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大流士将军队分为万人团、千人团、百人团和十人团4级。其中军中精锐御林军有一万人,全都由波斯人组成,号称“不死军”。因为一旦有人死去,就会立即得到补充,人数总是一万。波斯军队以波斯人组成的骑兵和步兵为主,同时还将其他民族也编入军队以壮大波斯的军事力量。例如,将擅长航海的腓尼基人编成海军,建立了一只拥有1000艘战船的舰队。米底人和巴克特利亚人组成的军队也是波斯军队中的重要力量。

贵霜帝国

中亚细亚的奴隶制国家,存在于约公元前1世纪—公元5世纪。贵霜原是位于中国祁连山一带古老的游牧民族“大月氏”,因公元前165年为匈奴所败而被迫迁至阿姆河流域,征服阿姆河上游的大夏。公元前1世纪初,大月氏五部翁侯之一的贵霜侯丘就以武力兼并其余四部,建立了统一的贵霜帝国。此后不断扩张,到第四代皇帝迦腻色伽统治时期达到全盛,其领土西至伊朗东部,南达北印度,成为纵贯中亚和南亚的庞大帝国,定都富楼沙。贵霜帝国商业发达,“丝绸之路”经过贵霜,贵霜商人与安息、印度、罗马、中国都有贸易往来。贵霜帝国大力推崇佛教,佛教也在此时传入中国。贵霜统治的众多民族和各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尖锐。迦腻色伽死后,帝国很快衰落,到公元3世纪,分裂为一些小国。约425年,贵霜残余势力被哒人所灭。

尼罗河

尼罗河流域示意图

尼罗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尼罗河畔的肥沃土地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古代埃及与尼罗河息息相关。埃及位于非洲的东北部,是非洲大干旱地区的一部分,终年雨量稀少,尼罗河成了唯一的水源。由于尼罗河定期泛滥,河水既灌溉了两岸的土地,又给地面铺上了一层肥沃的淤泥,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河水退却后,埃及人民依靠集体的力量,清除荆棘莽丛,排干沼泽,开沟筑坝,兴修水利,辛勤地耕耘。古代埃及成为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

尼罗河位于非洲东北部,南北走向。它发源于乌干达,经苏丹、埃及注入地中海,河谷宽3千米~16千米,是世界四大河流之一。尼罗河的主流称为白尼罗河,与源于埃塞俄比亚的青尼罗河汇合在喀土穆。尼罗河每年均有泛滥,总是7月开始涨水,10月达到高潮,而11月退水,但水量差别不大,泛滥而不成灾。古埃及人掌握了尼罗河的规律,充分利用尼罗河流域提供的有利条件。但尼罗河环境过于特殊,东有西奈沙漠,而西临利比亚沙漠,河谷两岸不断地遭到沙漠侵吞,于是河流宽度变窄,整个流域宛如一条丝带,仅河口三角洲宽阔一点。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埃及阿斯旺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属于公元前1.5万年至公元前1万年的旧石器文化遗址,经考古推断,古代埃及文明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古埃及王国的统一

古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说:“埃及是尼罗河的礼物。”事实也证明,没有尼罗河,就没有古埃及的辉煌文明。

尼罗河全长6600多千米,发源于非洲中部的高原,从南向北,流入地中海。它流经埃及的那一段只占全长的1/6。

一般来说,河水泛滥不是件好事,但对于古埃及人来说,那却是尼罗河赐给他们的礼物。每年的7月,尼罗河的发源地就进入了雨季,暴雨使尼罗河的水位大涨。7月中旬的时候,水势最大,洪水漫过河堤,淹没了尼罗河两岸的沙漠。11月底,洪水渐渐退去,给两岸的土地留下厚厚的肥沃的黑色淤泥,聪明的古埃及人就在这层淤泥上种植庄稼。虽然埃及大部分土地都是沙漠,干旱少雨,但是由于古埃及人靠着尼罗河,根本不用为农业灌溉发愁,所以古埃及人称尼罗河为“母亲河”,尼罗河两岸也成了古代著名的粮仓。

古埃及人的后裔

古埃及人的后裔现在叫科普特人(古希腊语中“埃及人”的意思),约占埃及人口的15%,信仰基督教。他们平时讲阿拉伯语,科普特语仅在宗教场合使用。科普特人主要从事商业和技术性工作,前联合国秘书长布特罗斯·加利就是科普特人。

古埃及人是由北非的土著人和来自西亚的塞姆人融合形成的。大约在距今6000年左右,古埃及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尼罗河两岸出现了42个奴隶制城邦(以一个城市为中心,连同周围的农村构成的小国)。古埃及人称之为“塞普”,古希腊人称之为“诺姆”,中国翻译成“州”。

这些奴隶制城邦经过长期的战争,逐渐形成两个王国。南部尼罗河上游的谷地一带的王国叫作上埃及王国,国徽是白色的百合花,保护神是鹰神,国王戴白色的王冠,由22个城邦组成。北部尼罗河下游三角洲一带的王国叫下埃及王国,国徽是蜜蜂,保护神是蛇神,国王戴红色的王冠,由20个城邦组成。

两个王国为了争霸、统一对方,经常发生战争。大约在公元前3100年,上埃及在国王美尼斯的统治下,逐渐强大起来。美尼斯亲率大军,征讨下埃及,下埃及迎战,两军在尼罗河三角洲展开激战。美尼斯率领军队与下埃及的军队厮杀了三天三夜,终于取得了胜利。下埃及国王和一群俘虏跪在美尼斯面前,双手捧着红色的王冠,毕恭毕敬地献给美尼斯,表示臣服。美尼斯接过王冠,戴在头上,上埃及的军队举起兵器,齐声呐喊,庆祝胜利。从此,埃及成为统一的国家。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并加强对下埃及的控制,美尼斯就在决战胜利的地点修建了一座城市——白城,希腊人称之为孟菲斯,遗址在今埃及首都开罗附近。美尼斯还派奴隶在白城周围修建了一条堤坝以防止尼罗河泛滥时将城市淹没。埃及统一后,下埃及人从未停止过反抗,直到400年后,统一大业才真正完成。

美尼斯是古埃及第一位国王,他自称“两国的统治者”“上下埃及之王”,有时候戴白冠,有时候戴红冠,有时候两冠合戴,象征着上下埃及的统一。在埃及史上,美尼斯统治的王国被称为“第一王朝”,是古埃及文明兴起的标志。现在,开罗的埃及博物馆里有一块《纳美尔(美尼斯的王衔名)记功石板》,用浮雕记录了美尼斯征服下埃及、建立统一王国的丰功伟绩,这是目前为止埃及发现的最古老的石刻历史记录。因为古埃及的国王被称为法老(原意为宫殿,相当于称呼中国皇帝的“陛下”),所以此后长达3000年的时间被称为法老时代。第三代国王阿哈首次采用王冠、王衔双重体制,就是王冠为红白双冠,王衔是树、蜂双标,分别代表上下埃及,并定都于孟菲斯。从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统一埃及到公元前332年埃及被亚历山大征服,法老时代的埃及一共经历了31个王朝。

古埃及人拥有辉煌的古代文明。他们创造了象形文字,在天文学、几何学、解剖学、建筑学、历法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对西亚、希腊和欧洲有很大的影响,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在美尼斯之后的2000年里,埃及无论从财富还是从文化角度,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两次大分裂

埃及历史上的两次大分裂按照西方一些著名历史学家的推算,第一次大约开始于公元前2181年,结束于公元前2040年;第二次大分裂大约从公元前1786年延续到公元前1567年。

两次分裂期间,王权衰落,国家分裂,地方争霸,社会动荡。公元前18世纪末,正值埃及处于第二次大分裂时期,西亚的游牧部落喜克索斯人大量进入埃及,定居下来。公元前1674年,他们在北部三角洲建立起自己的王朝。他们破坏城市,奴役人民。

埃及人民经过长期斗争,到公元前1567年前后,终于在以底比斯为中心的新王朝的率领下,彻底打败喜克索斯人,并把他们逐出埃及。

法老

在埃及的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39至公元前1075年),“法老”这个名称才被用来特指国王。在此之前,它表示国王的宫殿朝廷。

法老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也是最大的奴隶主,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掌握着政治、经济、军事和司法等大权。他把自己称为神的化身、太阳的儿子,所以他的话就是法律,对其臣民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法老之下设各种官吏,每年派人清查全国的人口、土地、牲畜和财产,以确定租税数额。法老还掌握着全国土地,在全国各地都有法老的农庄,农庄上有耕地、葡萄园、手工作坊。法老把大量的土地赏赐给大臣和寺庙。为了掠夺土地、奴隶和财富,法老还经常发动对外战争。

从图特摩斯三世开始,法老把自己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从此以后,大臣见法老时都要说一番颂词,必须匍匐前进,上胸贴地,吻着法老脚前的尘土,不能随便抬头。

埃及陆军

在喜克索斯人占领下埃及之前,古埃及军队主要是由贵族属地的农民和工匠组成的轻装步兵。他们的装备非常简陋,不穿戴任何盔甲,武器主要有弓箭、标枪、匕首、棍棒、投掷棒和盾牌等。

喜克索斯人占领了下埃及之后,为了战胜入侵者,退守上埃及的埃及军队开始进行军事改革。这时的埃及军队开始正规化,军队将领由贵族担任,各个兵种也相继出现,如使用厚盾和攻城槌的攻城部队、成鱼鳞状分布排列的梯队、挖地道的先锋队等。另外还有雇佣军——努比亚弓箭手。兵器也变为标枪、战斧、半月刀(这是第一次出现)和匕首,装备了由皮套和金属甲组成的盔甲。这一时期,古埃及军队出现了战车部队。战车上有驭手一名,士兵两名,装备有弓、标枪和长矛。

埃及军队的指挥系统是:法老、将军、营长、传令官、参谋、尉官和军士。军队最大单位是军团,每个军团有4000个步兵和1000辆战车;一个军团有10个营,一个营分为两个连,一个连分为5个排,一个排分为5个小队。

图特摩斯三世

图特摩斯三世(公元前1514年—前1450年),是古埃及新王国第十八王朝时期一位以尚武著称的法老(公元前1482年—前1450年在位),后世的历史学家称他为“第一个曾经建立具有真正意义的帝国的人,也是第一位世界英雄”。

图特摩斯三世出生于公元前1514年,他是图特摩斯二世和一个叫伊西丝的后妃的儿子。图特摩斯二世体弱多病,所以他的异母妹、王后哈特谢普苏特掌握了实权。哈特谢普苏特认为图特摩斯三世没有纯正的王室血统,不能成为法老,但是图特摩斯二世只有这一个儿子。公元前1504年,图特摩斯二世去世,年仅10岁的图特摩斯三世即位。王后哈特谢普苏特趁他年幼,独揽大权。4年后,太后暗令阿蒙神庙祭司假传神谕篡位,图特摩斯三世被迫退位,进入阿蒙神庙学习。在阿蒙神庙中,图特摩斯三世如饥似渴地学习,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后来,太后允许他参军。图特摩斯三世经过刻苦练习,成为一个武艺高强的人。他善于骑马射箭,令将士们非常佩服。他从不过问政治,平时也沉默寡言。太后为进一步考验图特摩斯三世,让他率军远征古埃及南部的努比亚。他指挥有方,大获全胜,凯旋时献上缴获的奇珍异宝,并立即交出兵权。从此,太后不再对他存有戒心。图特摩斯三世趁机训练了一支由自己直接掌控的25000人的军队。

埃及的西亚属地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在米坦尼王国支持下突然宣布脱离埃及独立。太后大惊失色,急忙调兵遣将,准备平叛。图特摩斯三世乘机率军发动政变,杀死太后和她的亲信,夺取了王位。为了报复太后,让她从历史上消失,图特摩斯三世下令将所有太后的石像和刻有太后名字的纪念碑销毁,想把她留下的痕迹从埃及大地上彻底抹去。

图特摩斯三世亲政后,面对的第一拨敌人是西亚以卡捷什国王为首、一共有330个王公和他们的部下参加的反埃及同盟。公元前1482年5月,他亲率大军向卡捷什联盟发起了进攻,双方在巴勒斯坦北部重镇美吉多城展开决定性的战斗。在出征前,埃及军队到美吉多有三条道路可以选择:第一条路是经“大马士革大道”向东,到基松河后再转向北,而后从山路到达美吉多,但这条路路程太长,图特摩斯三世放弃了。第二条路是经阿鲁那抵达美吉多南部,卡捷什同盟军认为埃及军队将从这条路进攻,所以在城南布下重兵。显然,如果埃及军队经此路进攻,必将损失惨重。图特摩斯三世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进行一次大冒险,选择另一条崎岖的山路绕到美吉多城北,从背后出其不意地发起攻击。

但这个计划遭到保守的将军们的反对,图特摩斯三世非常生气,说:“如果谁害怕,那就回埃及去。”于是将军们不再说话了。黎明时,埃及军队出发,图特摩斯三世走在军队的最前面,经过一天的急行军,埃及军队在傍晚抵达美吉多城北,而敌人丝毫没有觉察。

图特摩斯三世的陵墓

图特摩斯三世去世后,埋在了帝王谷中。为防止盗墓贼盗墓,墓室的入口建在了悬崖上。陵墓内的线条构图十分漂亮,柱子上刻着精美的图案,整个陵墓像一幅巨大的纸草卷画轴。后来陵墓还是被盗了,庆幸的是他的木乃伊由于抢救及时而幸免于难。

第二天早上,图特摩斯三世把埃及军队分为一支中间部队和两支侧翼部队,向卡捷什同盟军发起进攻。埃及军队弓箭手在前,步兵居中,最后是500辆快如疾风的骏马驾驶的战车。进攻时,弓箭手们射出一排排遮天蔽日的利箭,敌人死伤无数,阵形大乱。图特摩斯三世看准时机,命令战车以排山倒海之势发起猛攻。当埃及的战车接近敌人的战车时,士兵们在统一号令下同时弯弓搭箭,射向敌人。敌军车阵大乱,埃及步兵随后赶上,配合车兵作战。战场上到处是翻倒的战车、马匹和士兵的尸体,到处可以听到敌人伤兵痛苦的呻吟。如果此时埃及军队乘胜进攻,那么美吉多城必定唾手可得。但埃及士兵只顾抢夺敌人留下的金银财物,掠取战利品和捆绑俘虏。结果,一些敌人逃到城墙下抓住城上守兵扔下来的绳索,逃回城去。

图特摩斯三世只好下令围城,埃及人砍光了城郊果园中的果树,断绝了城中的粮食和水源,敌人被迫投降,西亚再次臣服于埃及。

图特摩斯三世在位期间,共取得了17场战役的胜利,后世的历史学家称他为“埃及的拿破仑”。他在位期间,埃及的版图东起西亚地区,南至努比亚境内的尼罗河第四瀑布,西至利比亚,北抵幼发拉底河上游的卡赫美士城,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地跨北非和西亚的大帝国。

埃赫那吞改革

埃及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国王所进行的一次社会改革。在埃赫那吞即位前,阿蒙神庙的僧侣不仅拥有雄厚的物质财富,而且常常干预政事。埃赫那吞为了打击僧侣集团势力和世袭权贵,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依靠中小奴隶主和新兴的军事贵族,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他禁止崇拜传统的阿蒙神和其他地方神,下令封闭阿蒙神庙,没收其庙产,抹掉一切纪念物上阿蒙的名字,树立阿吞神为全国崇拜的唯一的太阳神,在各地大建阿吞神庙。埃赫那吞统治的第六年,迁都至尼罗河东岸的新都阿马纳,取名为埃赫太吞(意为阿吞之境界)。提拔新人改革政府官吏的成分,并在新都大力兴建阿吞神庙宇,雕塑阿吞神像。在艺术上,追求朴素优美的现实主义,出现了许多的优秀文艺作品。但改革是短命的,埃赫那吞死后不久,改革彻底被废除。

图为埃及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国王埃赫那吞的雕像。他提出全埃及只能崇拜阿吞神,并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埃赫那吞,意思是“阿吞的光辉”。

这幅浮雕表现了埃赫那吞与妻子在太阳神阿吞的保佑下与女儿玩耍的情景,象征生命的阳光直接照射在这对皇室夫妻的脸上。

最早的起义

自从法国历史学家让·弗朗索瓦·商博良破译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后,人们从大量的文献中了解了古埃及的历史。其中珍藏在欧洲的两个博物馆中的两部残缺不全的纸草卷文书,记载了爆发在古埃及世界最早的一次奴隶大起义。这次起义大概发生于公元前1750年。

公元前2400年左右,古埃及的古王国崩溃,又过了300多年,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埃及建立了中王国,定都底比斯。法老、贵族、祭司和奴隶主们对内疯狂地压榨奴隶,获取了大量的财富;对外则发动侵略战争,掠夺邻国的财富。奴隶们再也无法忍受了,一场全国性的大起义终于爆发,同时参加的还有一些同样受剥削、同样活不下去的农民。

由于资料的欠缺,人们无法得知起义领袖的名字,甚至连起义过程的记载也不是很清楚。但从残存的文献上人们依然可以看出这次持续了40年之久的大起义的威力。

起义开始只是一些零星的、分散的暴动,最后才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起义。纸草卷上记载:“起义者势不可当,像洪水一样包围了首都底比斯。法老的军队被击败了,龟缩到城中不敢迎战。”

“起义者在一小时之内就占领了底比斯城,闯入王宫中大肆抢劫,财宝被抢劫一空,然后四处放火,火光冲天,王宫的大门、石柱、屋子等统统被烧毁,昔日富丽堂皇的王宫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

“竟然发生了不可思议的事情,法老被起义者抓走了……”

“各地的官员都逃跑了,王宫里的官员都被赶出来,他们威严扫地。”

“昔日庄严肃穆的大审判厅竟然变成了一个任人出入的地方,穷人毫无顾忌地穿梭其中。”

“那庄严肃穆的审判厅啊,昔日神圣的法令被起义者随意扔在地上,抛到十字路口,人人践踏,贱如废纸。法官毫无尊严地被赶到全国各地去了。”

“富庶的尼罗河三角洲在哭泣,因为国王的粮仓已经被起义者占领,变成了穷人们的财产了。穷人们纷纷取走其中的粮食。”

“起义者抢走了富人们的财产,分发给穷人们。富人们遭受了重大损失,哭泣不止,而穷人们则欢天喜地。”

“他们(起义者)做成了铜箭,用血来强求面包,法老的军队一败涂地。”

“全国像制作陶器时的轮子一样旋转起来,所有的人都被卷入其中……”

从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起义军只是沉重打击了统治者,剥夺了统治者的财富,但没有建立自己的政权,而且在经济建设方面也毫无建树,没有发展生产,全国发生了大饥荒。

文献还记载了这些情况:“大河几乎要干涸,河床里的土地比河水还多,人们可以涉水过河。”

“所有的农田里的庄稼都枯萎了,没有人种植、灌溉。人们没有衣服,没有食物,没有油脂,没有奶油……人们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饱受饥饿和寒冷的折磨……”

起义者虽然推翻了法老和奴隶主贵族的反动统治,但没有建设自己的新生活,胜利如同昙花一现般短暂。埃及各地的奴隶主贵族们重新集合力量,向起义者发起了反攻,起义以失败告终。法老和贵族们又回到了首都底比斯,重新修建了富丽堂皇的王宫,恢复了昔日的荣华富贵。而奴隶和农民依旧终日劳作,受着残酷的剥削。

这次大起义严重削弱了古埃及的实力,亚洲的喜克索人乘虚而入,侵入埃及。喜克索人乘着马车作战,速度很快,旋风般冲入埃及队伍中,冲乱了埃及人的阵形,然后大肆砍杀。埃及人乱作一团,纷纷逃跑。喜克索人又乘胜追击,埃及人死伤惨重。当时的埃及人还不会使用战车作战,只有步兵,而步兵根本无法抵挡冲击力极强的马车。喜克索人占领了埃及大片的领土,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和奴隶,成了埃及的主人。直到150年后,底比斯的统治者阿摩西斯向喜克索人学习,建立了强大的战车部队,并对侵略者们发动了一系列的反攻,才将他们全部赶出埃及,收复了失地,建立了新王国。

金字塔

埃及金字塔是法老们的陵墓。法老们死后,尸体被制成木乃伊,存放在金字塔里。

狮身人面像

狮身人面像,希腊人称之为“斯芬克斯”。它是古代埃及国王威严的象征。法老们死后,建造狮身人面像为其守护陵墓,彰显其权势。埃及吉萨附近哈佛拉的狮身人面像是埃及历史上最早也是最大的一个狮身人面像。

该雕像至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除了狮爪之外,整个雕像是用一块天然巨石雕成的。雕像的面部是按哈佛拉的相貌塑造的,它面向东方,高达20米,长约73米,一只耳朵就有2米长。原先雕像的面部前额还雕刻有神蛇,下巴还有10米长的胡须,如今这两件文物早已失落国外。

1798年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时,曾用大炮轰击狮身人面像,希望打开通往内部的入口。结果雕像的面部被破坏,鼻子崩落,眉目模糊,形成一种奇特的“笑容”。

埃及金字塔的建筑群,散布在尼罗河下游西岸的基萨和萨卡拉一带,位于开罗以南10多千米处。金字塔的底座呈四方形,每面均以三角形的形状向上砌筑,建成后则成为一个角锥体式的石塔。因为它的四面都形似汉字的“金”字,所以汉语译作“金字塔”。

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

据统计,古埃及各王朝法老的金字塔有9群,共70多座。其中,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约公元前2589年—前2566年)修建的金字塔规模最大。它高146.5米(现在比初建时已下沉9米),每边底长230米,由230万块(每块平均重约2.5吨)巨石搭成。建塔石块的砌缝据说紧密得连一根头发都伸不进去。塔内有阶梯、走廊、通风道和墓室,并且都装饰有精美的绘画和雕刻等艺术品。

建筑这些金字塔,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以建筑胡夫的大金字塔为例,据说有10万人头顶烈日在监工的皮鞭之下劳动,用了10年时间修筑运石道路和地下墓室,又用了20年时间才砌成塔身,整个工程历时30年。

图坦卡蒙墓的发掘

图坦卡蒙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的法老,公元前1334年—前1323年(一说公元前1336年—前1327年)在位。他出身平民,因貌美被第十七代法老埃赫那吞选为驸马(一说是埃赫那吞的儿子),埃赫那吞死后继承王位。他原叫图坦卡吞,意思是“阿吞的形象”,后来改名为图坦卡蒙,意思是“阿蒙的形象”,说明他从崇拜阿吞神转为崇拜阿蒙神。公元前1334年,年幼的图坦卡蒙登基,19岁时突然神秘地死去。他死以后,重臣埃耶继任为法老,并娶了他的王后。但不久大将军霍连姆赫布将埃耶杀死,成为埃及的法老。古埃及很多的建筑物、文献中,图坦卡蒙的姓名和徽号都被人为地抹去,这使得后世的人们对这位英年早逝的法老知之甚少,甚至连盗墓贼都将他遗忘了……

1922年秋天,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和卡尔纳·冯伯爵率领一支考古队来到了古埃及法老陵墓最集中的帝王谷。帝王谷位于埃及古都底比斯西南的德尔巴哈里山谷中,这里极为隐秘,人迹罕至。古埃及的法老们把自己的陵墓建在帝王谷两旁陡峭的悬崖上,陵墓完工后杀掉所有参与建设的人,所以知道这里的人很少。19世纪初期以来,欧美的考古学家纷纷来到这里,寻找数千年前的法老们的陵墓,但大都空手而归。1881年,德国考古学家布鲁斯在帝王谷的一个山洞里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墓葬群,里面有40多具古埃及法老的木乃伊,包括著名的雅赫摩斯一世、图特摩斯三世和拉美西斯二世,成为当时轰动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

卡特和卡尔纳·冯伯爵等人整整考察了5年,才发现了图坦卡蒙的陵墓。让他们惊奇的是,这位年轻的法老的陵墓保存得非常完整,从来没有被盗墓贼光顾过。墓室的入口刻着一句令人毛骨悚然的诅咒:“死神奥西里斯的使者阿奴比斯,将会用死亡的翅膀接触打扰法老安眠的人。”图坦卡蒙墓室又窄又小,装饰也很潦草,墓穴的壁画上泼溅了许多颜料,好像还没有建好就匆匆下葬了。陪葬品也不是为他专门制作的,这些陪葬品上本来刻着别人的名字,被抹去后再加上图坦卡蒙的名字。他的木乃伊的制作也不像其他法老那样用防腐香料浸体,而是将成桶的香料倒在木乃伊上。但墓室中仍然有为数众多的珍贵文物,是迄今为止出土文物最多的法老陵墓。图坦卡蒙的陵墓里出土的文物有镶着象牙的箱子、镀金黑檀扇、银喇叭、雪花石膏花瓶、雪花石膏碗、镶着宝石的金指环、项圈和手镯,每一样都价值连城。其中最珍贵的当数图坦卡蒙的金面具。

图坦卡蒙安息在4个大小相套的棺材里,棺材上都镶着各种名贵的宝石,刻着祝愿法老安息的象形文字,每副棺材里都填满了奇珍异宝。最外面的是镶着蓝色洋瓷的金木棺材,第二副和第三副都是色彩艳丽的人形贴金木棺材。最后的人形棺材长1.83米,用22K黄金打造,最厚的地方足有3厘米,重达110.9千克!这个按照图坦卡蒙形象打造的人形棺材,两手交叉在胸前,右手拿着君主的节杖,左手拿着奥西里斯的神鞭,前额上宝石镶成蛇和鹰的形状。在古埃及,蛇是守护法老的神,鹰象征着“太阳神”荷鲁斯,据说它们能够喷出烈火消灭法老的敌人。当卡特等人打开最后一个棺材时,他们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得目瞪口呆!图坦卡蒙的木乃伊用薄薄的布裹着,身上布满了宝石和护身符,戴着一个重达11千克的金面具。金面具“额头”上雕刻着鹰和蛇,用纯金浇铸而成,刻画逼真,做工精巧,栩栩如生,面具由蓝色玻璃、石英石和黑曜石装饰而成,还刻有修剪齐整的胡须,重现了图坦卡蒙生前的面貌,堪称无价之宝。

在图坦卡蒙身边还并排放置了两个婴儿木乃伊,一具约有5个月,另一具显然是一出生就死了,她们都是图坦卡蒙夭折的女儿。除了金棺和金面具外,常常被人提及的还有4个雪花石膏罐子。雪花石膏罐子的盖子上印着图坦卡蒙头像,里面放着法老的肝、肺、胃和肠子。

图坦卡蒙墓中的稀世珍宝仅清理造册就用了4年的时间,通过这些文物,人们了解到了公元前14世纪埃及法老殡葬的真实情况。

法老图坦卡蒙的黄金棺

努比亚

东非古国,古埃及人称为库施,亦称古埃塞俄比亚。占有尼罗河第一瀑布以南至白尼罗河与青尼罗河会合处之间的广大地区,主要居民是黑人。从公元前4000年中叶起,埃及开始派兵侵入。公元前2000年中叶,努比亚被埃及征服,沦为殖民地。约公元前10世纪,努比亚摆脱埃及统治,建立奴隶制国家。公元前8世纪中叶,统一第一瀑布到第六瀑布间广大地区,并占领上埃及。公元前713年,打败埃及统治者,建立埃及的第二十五王朝,又称“努比亚王朝”。公元前591年迁都麦罗埃。公元1世纪—3世纪达到极盛,农业、炼铁业和纺织业发达。麦罗埃是当时非洲最大的炼铁中心和东非的贸易中心,与非洲内陆、埃及、西亚和印度等地有商业往来。努比亚人在建筑、绘画、雕刻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创造了自己的字母表。约330年,努比亚被阿克苏姆王国征服,遂亡。

迦太基

古代非洲北部以迦太基城为中心的奴隶制国家。相传系公元前814年由推罗的腓尼基人在非洲北部海岸建立。在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迦太基逐渐向非洲内地扩张,使北非的一些腓尼基人殖民地处于从属地位,并且控制了西班牙南部沿岸和很多邻近岛屿,成为当时地中海西部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264年—前146年,迦太基与罗马发生了布匿战争,结果迦太基被灭,迦太基城也被夷为平地,成为罗马统治下的阿非利加省。迦太基长期为地中海西部地区的中介贸易中心,经商收入是奴隶主阶级财富的重要来源。迦太基的当权者主要是贵族寡头,最高行政官员称为苏菲特;元老院享有立法权和决定重大国事的权力,其成员终身任职;公民大会权力有限;另设有百人会议,执掌监察和审判权;军队主要由雇佣兵组成。

腓尼基人

腓尼基人是历史上一个古老的民族,生活在今天地中海东岸,相当于今天的黎巴嫩和叙利亚沿海一带。腓尼基境内多山,雨量丰富,沿海的土地适合精耕细作,园林里种植有橄榄、椰枣、葡萄等经济作物。

“腓尼基”是古代希腊语,意思是“绛紫色的国度”。腓尼基人居住的地方特产是紫红色染料。他们潜入海底捞取海蚌,从中提取鲜艳而牢固的颜料,然后将紫红色的染花布匹运销到地中海各国。

腓尼基人大力发展了手工业和商业。他们不仅贩卖自己制作的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也销售来自各个地方的特产。随着商业的发达,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沿岸建立了许多商站和殖民地,这些商站都成了当地经济最繁华的地方,很多商站后来成了著名的商业城市,如今天法国的马赛。在殖民地中,非洲北部迦太基(今突尼斯境内)是它最大的殖民地。

腓尼基人的造船技术在古代地中海世界长期居于领先地位,所制造的双层桨并装有冲角的兵船,是后来的希腊兵船的前驱。勇敢的腓尼基人踏波地中海,还经常出没于波涛汹涌的大西洋。今天,直布罗陀海峡的两个坐标就是用腓尼基人的神来命名的,被称为“美尔卡尔塔”。

腓尼基人抽取了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的一些简单的符号,组成了22个字母,这就是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是今天欧洲许多文字的共同祖先。

腓尼基人并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公元前3000年末,腓尼基产生了一些小奴隶制城邦。各个城邦的国家政权掌握在各自的大奴隶主手中。公元前10世纪—公元前8世纪是腓尼基城邦的繁荣时期,但公元前8世纪以后,腓尼基就相继附属于亚述、新巴比伦、波斯、马其顿等国。

腓尼基的船只

腓尼基船只短而宽,并且很坚固。它们是用生长在腓尼基山坡上的雪松木制成的,由独桨、独帆驱动船只前进。

希伯来人

希伯来人(犹太人古称)的先祖起源于苏美尔。希伯来人大致在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由美索不达米亚迁入叙利亚,随后迁入埃及。公元前13世纪,希伯来人战胜了巴勒斯坦的迦南人,把迦南人变为他们的奴隶,同时也接受迦南人的影响,转入定居的农业。

约公元前11世纪,希伯来人建立国家,第一个国王是扫罗。他的儿子大卫统治时期,建立了统一的以色列-犹太国家,定都大卫城(今耶路撒冷)。

大卫之子所罗门统治时期,国力达到鼎盛时期。所罗门死后,约公元前935年,以色列-犹太王国分裂,北部为以色列王国,定都撒马利亚,南部为犹太王国,定都耶路撒冷。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被亚述所灭,当地居民被掠往亚述,在长期共同生活中被同化。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占耶路撒冷,犹太王国被新巴比伦所灭,大批犹太人被掠往巴比伦为奴,史称“巴比伦之囚”。约在公元前539年,波斯攻占巴比伦,释放犹太囚徒,当时约5万犹太人重返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

公元前63年,巴勒斯坦并入罗马帝国版图,绝大多数犹太人被贩卖为奴。在公元66至公元70年和公元131至公元135年,犹太人两次反抗罗马大起义均被镇压,几十万犹太人被杀,一些领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幸存的犹太人再次被逐出巴勒斯坦,散居世界各地,他们就是今天犹太人的祖先。中世纪以后,阿拉伯人长期占据了巴勒斯坦。

1947年在美国操纵下,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家成立,把巴勒斯坦的100多万阿拉伯人赶走,造成了巴勒斯坦难民问题。

以色列王国

巴勒斯坦北部古代希伯来人国家。约公元前1000年,扫罗在同非利士人的斗争中兵败身亡,此后,犹太国王大卫彻底击败非利士人,统一南北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犹太王国。大卫之子所罗门王统治后期,南北方矛盾激化,北方的耶罗波安一世在埃及支持下起兵反对所罗门,自立为王,建立以色列王国。暗利王朝统治期间,局面较安定。公元前722年,萨尔贡二世攻陷撒马利亚,将大批居民迁往异域,以色列王国遂亡。以色列王国是实行贵族政治的奴隶制国家。除国王外,还存在长老会议和民众会。以色列人是全权自由民,其中包括贵族、平民等奴隶主阶层和贫困的非奴隶主阶层。以色列地处近东贸易要冲,经济和文化都极为发达,公元前8世纪时已普遍使用铁器,同近东各地区间的交流也很广泛。

犹太王大卫

4000多年前,一个叫闪族的游牧民族生活在几乎全是沙漠的阿拉伯半岛上,为了生存,他们赶着羊群从一个绿洲走到另一个绿洲。在阿拉伯半岛的北面,两河流域到地中海东岸宛如新月的弧形地区,被称为新月沃地。这里水量丰沛,土地肥沃,草木茂盛,尤其是地中海东岸的巴勒斯坦地区,更是被称为“流着牛奶和蜂蜜的土地”。闪族中一支叫希伯来的部落为了夺取这片土地,和居住在这里的迦南人展开大战,结果被打得大败。

公元前1700年,因遭受严重的旱灾,希伯来人赶着羊群,来到了风调雨顺的埃及,受到统治埃及的喜克索斯人的优待,居住在尼罗河三角洲一带,变游牧为农耕。

大卫像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塑是一件体现人文精神的不朽杰作。在这件作品中,米开朗基罗赋予大卫健美的体格与完美的身材,深邃的目光与坚毅的神情又令人物充满了坚定、昂扬、顽强的精神气质,具有强烈的英雄气概。虽然造型非常轻松,但全身饱满、紧绷的肌肉却使蕴含在体内的巨大力量一触即发。

希伯来人在埃及过了几百年的安定生活。不料,生活在尼罗河上游的埃及人打败了喜克索斯人,将他们全部赶出埃及。“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希伯来人的地位一落千丈,成为奴隶。公元前1300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富丽堂皇的宫殿,强迫希伯来人从事艰苦的建造和运输工作。几十年后,拉美西斯病死,埃及四周的野蛮人和海盗纷纷入侵,烧杀抢掠,希伯来人在首领摩西率领下,趁机越过红海,逃出埃及。经过辗转迁徙,他们来到巴勒斯坦一带定居下来。

当时巴勒斯坦除了迦南人以外,还有一支从海上迁徙过来的腓力斯人。为了生存,希伯来人同这两个民族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公元前1000年的一天,希伯来人在国王扫罗(出身以色列部落)的率领下,在一个山谷和腓力斯人对峙。这时,从腓力斯军营中走出来一个叫哥利亚的壮汉。只见他身材高大,虎背熊腰,身披铠甲,手握长矛。他走到希伯来人的军营前,用长矛指着希伯来人说:“来啊,希伯来人!来和我决一死战!如果你们打败了我,我们腓力斯人就全当你们的奴隶。如果我打败了你们,你们就必须成为我们的奴隶!”希伯来人见哥利亚身材高大,都非常害怕,没有一个人敢前去迎战,连希伯来人的首领扫罗也面带惧色。一连几天,哥利亚都在希伯来人的军营前叫阵,腓力斯人也呐喊助威,大骂不敢迎战的希伯来人是胆小鬼。希伯来人又羞又怒,但始终没有一个人敢去迎战。

这时一个叫大卫的牧童(一说大卫是扫罗之子)来给在军营的3个哥哥送饭。他听到哥利亚的叫骂声后,问哥哥是怎么回事儿。大卫听完哥哥的讲述,非常生气,说:“有什么好怕的?让我去迎战,杀死那个狂妄的大块头,煞煞腓力斯人的威风!”

国王扫罗对他说:“你还是个小孩子,而哥利亚是个大力士,你根本打不过他!”大卫轻蔑地说:“没什么好怕的!我放羊的时候,一只狮子来吃我的羊,结果被我赤手空拳打死。难道哥利亚比狮子还厉害吗?”扫罗听了非常吃惊,同意他明天迎战哥利亚。

第二天早晨,大卫去小溪边捡了5块鹅卵石,拿着他的牧羊杖和甩石鞭,走到在希伯拉军营前叫阵的哥利亚面前。哥利亚见希伯来人派了一个牧童来迎战,不禁哈哈大笑,对大卫说:“你们希伯来人都死绝了吗?怎么派了一个牧童来迎战?你要是不想死的话,还是回去放羊吧!”其他的腓力斯人也哈哈大笑起来。大卫平静地说:“你攻击我,用的是长矛;而我攻击你,靠的是上帝。”

哥利亚大喝一声,舞动长矛,冲向大卫。大卫不慌不忙,掏出一块鹅卵石,放在甩石鞭上,然后奋力一甩。“嗖”的一声,鹅卵石像流星一样飞出,正中哥利亚的额头。哥利亚顿时血流如注,惨叫一声,倒地而亡。腓力斯人大吃一惊,希伯来人趁机杀出,大获全胜。

后来扫罗不幸战死,希伯来长老们经过商议,推举出身犹太部落的大卫为以色列犹太国王。

大卫登基后,率领军队从石头做的下水道中出其不意地攻占了迦南人的一个叫耶布斯的城市,并改名为“耶路撒冷”(意为大卫城或和平之城),作为以色列犹太王国的首都。

大卫在位约40年,打败了周围很多民族。当时,犹太王国国土空前辽阔,盛极一时。

所罗门

所罗门王

所罗门国王是大卫之子,以智慧而闻名,他建造了犹太人的第一座会堂。

所罗门时代

所罗门是古代以色列-犹太王国的国王,约公元前973年至公元前933年在位。《旧约·列王纪》称他有超人的智慧。

所罗门时代是古代希伯来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许多文学作品都以他的名字命名,并在以后成为《旧约全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以色列国王,政治家。作为统一的以色列王国国王,所罗门是一位贪求权力和爱慕虚荣的人,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间,以色列王国对外采取与邻国结好的政策,以保证对重要商路的控制,促进商业的发展;对内则进行行政改革,加强军队建设,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同时,所罗门还以其进行广泛的建筑活动而著称,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艺术遗产。由于南北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所罗门统治下的以色列矛盾重重;所罗门死后,统一的以色列分裂为犹太和以色列两个国家。在历史传说中,所罗门在位时期被称为犹太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他也被看作是一位英明的君王,同时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犹太王国

巴勒斯坦南部希伯来人古国。约公元前1000年,以色列王扫罗在与非利士人的战斗中战死后,南方二部推举的犹太王大卫彻底击败非利士人,统一了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犹太王国。公元前922年,大卫之子所罗门王死后,王国分裂,南部为犹太王国,罗波安为王。建国后,曾臣服于以色列、亚述等国。国王希西家及其重孙约西亚进行了政治宗教改革,在希伯来人历史上影响深远。公元前586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再下耶路撒冷,灭犹太王国,并将大批犹太臣民迁往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此后,犹太地区先后处于波斯帝国、古代马其顿王国等的统治之下。大卫、所罗门在位期间,经营贸易,国家的经济有较大发展。王国中央实行贵族政治,除国王外,还有长老会议和民众会,二者一直存在到犹太王国灭亡。

印度河文明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印度的名称起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它为“身毒”或“天竺”。古代印度文明在历史上称为“印度河文明”,由于这一文明最早发现于哈拉帕,所以又叫“哈拉帕文明”。印度河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流域,位于南亚次大陆核心地区的西北边陲,是印度与巴基斯坦两国文明的共同起源。

1975年,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发现了巨大的城市遗址,其文化大约兴起于公元前3000年,其后进入了繁盛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这里出现了一些奴隶制小国家。不久考古学家又证实了,这些散落各地的古印度奴隶制国家于公元前1750年前后结束。此后,考古学家又在印度河中下游和西部沿海发现大小城镇遗址200余处,其范围从西边的伊朗边境至东边今天印度的德里,从喜马拉雅山麓到南部的阿拉伯海,总面积达130万平方千米。这一古代文明的代表性遗址就是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前者位于北部旁遮普印度河主要支流拉维河畔,后者位于南部信德境内的印度河畔。此外,还有一些小遗址,如卡利班根、洛塔尔、苏尔戈德,都在今天的印度境内。这些发现,以哈拉帕文化命名。

在哈拉帕文化时期已经有了私有制的存在和贫富的分化,并产生了阶级对立。这段时期,古印度人还处于铜石并用时代,遗址中发掘出来的工具和武器,大部分为铜、石制品,极少量的为黄金制品。哈拉帕文化时期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家庭副业和渔业也相当发达。他们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棉花的人,不仅生产小麦、大麦、瓜果、椰枣等,还饲养狗、马、猪、牛及大象和骆驼。古印度人在制陶、编织和造船、雕刻等方面也拥有很高的技艺。这一时期的雕刻物中发现的砝码以及刻有铭文的印章反映了文明已经进入较高阶段。这一时期的暴力机构是薄弱的,没有出现大的奴隶制国家,表明古印度文明尚未达到繁盛阶段。哈拉帕文化为后来印度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2000年中期,自称“雅利安”(意为高贵者)的白种人,从中亚细亚经印度西北山口,陆续侵入印度,逐渐征服了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

哈拉帕文化

指公元前2300年—前1700年南亚次大陆古老的青铜文化。1922年由印度考古学家发现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与摩亨佐·达罗两地,以后又在其他地区陆续发现250多处类似文化,通名之为“哈拉帕文化”。一般认为可能是南亚次大陆的古老居民达罗毗荼人所创造。居民已知青铜的冶炼,使用各种青铜工具、武器。动植物的驯化也已实现,农业已能实行犁耕;手工业除能制造金属制品外,还可制陶、纺织、刺绣、染色、加工象牙珠宝;近、远距离的商业贸易已进行;人们具有较文明的饮食和服饰文化。这一文化的创造者发明了独特的文字,街道布局整齐,有小屋、大屋和宫殿等建筑物,高级的建筑已有排水系统。由于城内存在明显贫富分化迹象,并设有行政机关、公共仓廪等反映国家职能的机构,因此估计已形成国家。到公元前18世纪,哈拉帕文化衰落。

摩亨佐·达罗的舞者的雕像

摩揭陀国

古印度奴隶制国家。公元前6世纪在国王频毗沙罗当政时崛起,征服别的奴隶制小国,成为恒河中游的强国。约公元前493年,瓶沙王之子阿阇世弑父自立,继续扩张,击败北邻跋珪国。继位国王迁都至交通便利的华氏城,以加强对占领地的控制。约公元前430年,大臣希苏那伽借人民起义登上王位,大举向北印度扩张,灭阿般提、居萨罗等国。约公元前364年,希苏那伽王朝亡,建立难陀王朝。平民出身的摩珂波德摩·难陀成为国王,摩揭陀国版图逐渐囊括整个北印度。约公元前324年,养孔雀家族出身的旃陀罗崛多自立为王,建孔雀王朝,基本实现南亚次大陆的统一,在印度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阿育王死后,帝国因内争而衰落。公元前30年,摩揭陀国被南印度的强国安度罗所灭。

孔雀王朝的阿育王

阿育王是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他笃信佛教,所以被佛教典籍称为“无忧王”。

公元前327年,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大帝率军越过兴都库什山脉,入侵古印度,遭到印度人的顽强抵抗。公元前325年,亚历山大从印度河流域退走,但他在旁遮普设立了总督,并留下了一支军队。

当时恒河平原最强大的国家是难陀王统治下的摩揭陀国。公元前327年,该国出身刹帝利的一名叫旃陀罗笈多的贵族青年揭竿而起,组织了一支军队抗击马其顿的军队。公元前324年,他率军直抵摩揭陀国首都华氏城(今印度巴特那),推翻了难陀王的统治,定都华氏城。因为他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所以就把他建立的新王朝叫作孔雀王朝。旃陀罗笈多建国后大肆对外扩张,吞并周边许多国家。孔雀王朝的版图不断扩大,军事实力也很强,拥有3万骑兵、60万步兵和9000头战象。

公元前298年,旃陀罗笈多逝世,他的儿子频头沙罗登基。频头沙罗在位期间,继续对外扩张,消灭了16个大城君主,继续扩大帝国的版图。但这时孔雀王朝的统治并不稳定,各地经常发生叛乱。

公元前273年,频头沙罗病逝,死前没有立太子,为了夺取王位,王子和公主们展开了残酷的厮杀。

王子之一的阿育王18岁时,被父王任命为阿般提省总督。不久西北部重镇叉始罗城叛乱,他又被任命为该地总督,率军前往镇压,叉始罗城闻风而降,从此阿育王崭露头角,积累了政治资本。父王病逝后,阿育王在大臣们的支持下,加入了争夺王位的斗争。经过4年的拼杀,阿育王杀死了99个兄弟姐妹,最终获得了胜利。公元前269年,阿育王举行了灌顶仪式(印度当时的登基仪式),成为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

阿育王残暴成性,杀人无数。即位后,他专门挑选最凶恶的酷吏设立了“人间地狱”,残害国内百姓。对外则沿着祖父和父亲的步伐,继续对外侵略扩张,征服了湿婆国等很多国家。其中南征羯陵伽的战争,最为激烈。

羯陵伽位于今孟加拉湾沿岸,是古印度的一个强国,拥有骑兵1万,步兵6万,战象几百头,而且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十分发达。公元前262年,阿育王率大军亲征羯陵伽。羯陵伽虽然实力强大,但面对实力数倍于己的孔雀王朝,最终还是失败了。15万羯陵伽人被俘,10万人被杀。杀人如麻的阿育王看到尸骨如山、血流成河的场面,也十分震惊。羯陵伽被征服后,孔雀王朝的领土又进一步扩大。整个南亚次大陆,东临阿撒姆西界,南至迈索尔,西抵兴都库什山,北起喜马拉雅山南麓,除了南端外,全部成为孔雀王朝的领土。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基本统一印度的王朝。

羯陵伽战争中尸山血海的惨状对阿育王震撼极大,他深感痛悔,从小埋藏在心中的佛性,终于被恻隐之心唤醒。战争结束后,他与佛教高僧优波毯多次长谈,大受感召,决心皈依佛教。此后阿育王转变了原有的治国方针,宣布以后不再发动战争。他发布敕令说:他对自己在同羯陵伽的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过“深感悔恨”,今后“战鼓的响声”沉寂了,代替它的将是“法的声音”。

阿育王宣布佛教为印度的国教,下令在印度各地树立石柱、开凿石壁,将他的诏令刻在上面。他还召集大批佛教高僧,编纂整理佛经,在各地修建了许多寺院和佛塔。同时派出王子和公主在内的大批使者和僧侣到邻国去传教。在他的支持下,佛教日益传播,后来还传到了锡兰(今斯里兰卡)、埃及、叙利亚、缅甸、泰国和中国等地,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对佛教的发展历史来说,阿育王是仅次于释迦牟尼的重要人物。

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是印度古代宗教之一,它由雅利安人的原始宗教演变而来。

婆罗门教把印度最古老的宗教作品和文学作品《吠陀》作为经典。它信奉多神,不设庙宇,不崇拜偶像,但规定了烦琐的祭神仪式,从私人生活到国王即位,都要祭神;它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引用《吠陀》中的神话宣称,造物神“梵天”用口创造出婆罗门,用手创造出刹帝利,用腿创造出吠舍,用脚创造出首陀罗;它还大肆宣扬轮回说,凡循规蹈矩、安分守己者,来生可升为较高等级,否则,则降为较低等级。

婆罗门教假托梵天的儿子摩奴制定一部法典,即《摩奴法典》,以此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法典规定:婆罗门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而首陀罗不能积累私人财产;首陀罗如果评论婆罗门的品行,就要用沸油灌入他的嘴里和耳朵里;杀死婆罗门的人应处以最痛苦的死刑,而高等级的人杀死首陀罗,只用牲畜抵偿或简单净一次身就可以解脱了。

在佛教广泛传播期间,婆罗门教逐渐衰落。到了公元8世纪,经过改头换面的婆罗门教在印度重新得势,更名为印度教。

栏楯上的孔雀装饰

孔雀长久以来被印度尊为“国鸟”,象征着吉祥如意。据有些学者所称孔雀王朝“Maurya”就是由“mayura(孔雀)”这个单词发展而来的。这个图案见于桑奇大塔第2塔栏楯上的大印章上。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约公元前566年—前486年),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出生于今天尼泊尔南部的蓝毗尼,是释迦部落净饭王的儿子,属刹帝利种姓。

释迦牟尼6年苦行

释迦牟尼早期的求道经历坎坷,他在修道者的森林里,以少有的苦行折磨着自己,摒弃一切生命的贪欲,终日处于冥思苦想的状态。画面上,他瘦骨嶙峋,类似自虐的打坐方式,是当时印度较盛行的“止观”禅定。释迦牟尼坚持6年,用以探索心源,求得般若,让身后追随他的5个人钦佩不已。

相传他29岁时,痛感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又不满婆罗门的神权统治和梵天创世说教,因而放弃了王族生活,离别双亲、妻儿,出家修道。经过7年的苦心修炼,终于在一株菩提树下悟得真谛,达到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成了“佛”。“佛”是“佛陀”(觉悟者)的简称,一般专指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成佛后的乔达摩·悉达多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在中国佛教寺院中的大雄宝殿里,“如来”“大雄”都是他的称号,被奉为佛祖。

释迦牟尼曾到印度中部各地广收佛教门徒,宣传佛教达40年之久。之后他一直在印度各地传播教义。

公元前485年2月15日,释迦牟尼在河边洗了个澡之后就逝世了。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出生的那天(4月8日)称为“浴佛节”,把他修道的那天(12月8日)称为“腊八节”。在摩揭陀国王的主持下,他的弟子将他生平的说教整理成文字,编成了世界上最早的佛经。

释迦牟尼去世后,骨灰结成若干颗粒,佛教把这种颗粒叫作“舍利”。后来8个国王分取舍利,把它珍藏在特制的用金、银、玛瑙、珍珠等7种宝物装饰建造的宝塔中供奉,以表示对释迦牟尼的景仰。

佛教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前5世纪古印度迦毗罗王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把现实人生断定为“无常”“无我”“苦”。认为“苦”的根源既不在超现实的“梵天”,也不在社会环境,而是由于每人自身带来的“惑”“业”造成的。“惑”“业”为因,造成生死不息之果;根据善恶行为,轮回报应。佛教指出摆脱轮回痛苦之路,唯有按照佛教教经、律、论三藏所规定的训练方法,修持“戒”“定”“慧”三学,彻底转变自己世俗欲望和认识,超出生死轮回范围,达到一种最高精神解脱的目标,叫作“涅槃”或“解脱”。

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佛教向古印度境外传播,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种姓制”

“种姓”一词源自拉丁词语“castus”,意为“纯洁”。但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颜色、品质。

印度的“种姓制”大约萌芽于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用“雅力安瓦尔那”和“达萨瓦那”把雅利安人和印度土著人(即原居民)区分开。

在“种姓制”下,印度社会全体成员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等级不同,权利、义务也不同。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是祭司贵族,他们掌握神权,地位最高。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着政权与军权。以上两个高级等级占有大量生产资料,靠剥削为生,构成统治阶级。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业、手工业者和商人,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第四等级是首陀罗,是指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居民,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第三、四等级构成被统治阶级。各个等级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贵贱分明,甚至不能共食、共住。久而久之,下层等级愈演愈繁,出现了贱民,即所谓不可接触者,最受鄙视。印度的“种姓制”实质上是一种阶级制度,它使劳动人民之间也产生隔阂与对立。虽然印度自古代至近代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形态,但“种姓制”一直延续到1950年才被印度政府废除。而今,印度社会还残留着它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