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异行为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
Chapter
认识不同的人格

什么是怪异行为?

怪异行为(disruptive behavior),又称反常行为,可表现为各种形式。大吼大叫、乱扔东西、攻击别人,这都是很明显的怪异行为。说话时故作姿态、贬低他人、威胁他人、打击他人信心、暗示别人没有资格或资格不够,也都是很常见的怪异行为。利用领导身份或是体格优势动手动脚,则是办公室怪异行为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坚持“自己的一套”、缺乏团队精神,也会给别人造成麻烦。因担心无法完成工作而设法逃避,也会给同事造成困扰。怪异行为随处都可能发生。

有时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怪异行为。如果有人在办公室里大声污言秽语或是乱扔东西,你很难不会注意到。但是,有时候,怪异行为可能会表现得更为隐蔽,不引人注目。比如说,如果员工将他人成绩据为己有或是拒绝提供必要信息,都有可能引发不必要的麻烦。说东忘西或是丢三落四也一样会导致问题。另一方面,有的人总是高谈阔论如何改善办公环境或是给出建设性负面反馈,这些人也可视为怪异行为人,尽管其本意并非搞破坏。在某些方面来说,越是显眼的怪异行为越好处理,因为这些行为最容易被人发现,并且,通过向上级报告或是管理流程,一般都可以解决。反而是那些更为隐蔽的怪异行为会日趋严重,侵蚀他人大量时间,却似乎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那我们该如何定义这种极易导致办公室混乱的行为呢?通常来说,最令人为难的就是该如何描述这些行为。我们会代入自身经历和偏见并在不同方面受其影响。正所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同样一件事,可能会让一些人暴跳如雷,但也可能让另外一些人青睐有加。有时情况可能相当微妙,尽管我们觉得哪里不对,却又说不出究竟哪里不对。每当我们在人际交往中面临突如其来的困惑或负面情绪,我们就需要审视是否存在怪异行为。我们可能会感到尴尬、愤怒、伤心或沮丧。很多原因都会导致这些情绪。但是,在办公场所出现这些情绪意味着人际交往可能出现了问题。如果这些情绪一直困扰我们,不断浮现在脑海,出现在梦中,或是干扰到我们工作以外的生活,我们就应该进一步展开调查。

在某种意义上,我不得不说,当你遇到怪异行为时,你就会知道什么是怪异行为了。发生在你身上的时候你就会知道。怎么知道?你会有感觉。这种感觉很独特:不论你是清楚明白还是困惑不已,只有你会有这种感受。随后你会体会到这件事对你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同时感觉自己必须有所行动:第一步是要有信心识别怪异行为,并且要知道这种行为是不合理的;第二步是要认识到,为改变现状,你可能需要理解并顺应当时的形势,哪怕原因并不在你。

不过,也许你不想就这么相信我。因此,我会尽量多提供一些有关怪异行为的信息。但是,我认为,只有在亲身经历后,你才能真正理解其概念。当然,你很可能已经经历过了。

有一点很重要。很多公司都有关于怪异行为的规定和相关处理办法。因此,你可以了解一下所在办公场所是如何定义怪异行为的。这对于决定向上级求援的时机尤为重要。我们会在后文讨论此话题。

很多关于怪异行为的专业论述都是源自对儿童行为的研究。二者的相似性为我们理解所谓办公室傻瓜提供了一个历史对照点,也让我们能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其行为。

在儿童怪异行为研究文献中,对问题行为的定义十分简单。当儿童行为侵犯他人权利或是违反主要社会规范时就会被视为怪异行为。我们也可以把这一标准用于职场中的成年人。

另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如果在多种场合发现儿童有问题行为,则说明问题行为较为严重。根据《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给临床医生的建议,父母、教师、同学、教练和其他人都会看到问题行为。对成人来说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在办公场合表现出破坏性,那他很有可能在其他场合也会出现怪异行为。通过审视办公场合的人际交往,我们常常能看到人们与另一半、家人以及朋友的交往模式。如果只有你在与某人交往时遇到问题,抱歉,很有可能问题在你而不在对方。任何有关对方与他人交往互动的信息,包括他与同事、与祖父母的互动,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并找到解决办法。

办公场所出现的问题行为在儿童中也很常见,例如语言粗俗、骂人、扔东西、拒绝完成任务、干扰会议、霸凌等。通过审视儿童行为模式,我们能找到有益的方法来帮助这些在办公场所出现问题行为的人。关键是尽早干预。任何形式的问题行为都会由于拖延而恶化,从而导致成功干预的概率降低。在问题行为畅行无阻,甚至可能还得到奖励后,早期本有可能见效的方法也许再不能发挥作用。为了吃冰激凌而大发脾气的小孩很容易就会成长为为求晋升而霸凌他人的员工。

将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行为的儿童和成人等同看待,有助于化解我们的部分愤怒情绪。我们也许会因为孩子在购物中心突然发飙而沮丧,但是回头去看,我们会发现,孩子并不是故意要给我们找麻烦。同样,尽管承认这点很难,但谁也不会故意让自己难以相处。通过增进对人格类型和个性类型发展过程的了解,即使我们很难与对方共事,我们也能更多地体谅对方,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行事动机。

针对儿童和职场成人的干预还有一处相似点值得注意。在处理怪异行为时,我们要遵循很多有效教养原则,可能很多人都需要改变自己的行为。为了转变儿童行为,父母往往需要改变自身行为。为了转变同事的行为,你可能也会需要改变自身行为。我们常常需要设定并强化界限,沟通指令必须清晰易懂,而且改变不是一夕之间就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