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影像医学·心血管系统卷(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心导管和心血管造影检查

一、左、右心导管检查正常表现和测量值

(一)压力测定

1.主动脉的压力与血压相同(各心腔及血管腔内正常压力值见表2-6-1)。
表2-6-1 各心腔及大血管正常压力值(单位:mmHg)
2.压力曲线
(1)心房压力曲线
1)右心房压力曲线:正常右心房压力曲线包括3个波峰和2个波谷。3个波峰即a波(心房收缩波)、c波(房室瓣关闭波)、v波(心房充盈波);2个波谷即x波谷(心室收缩凹陷)、y波谷(三尖瓣开放),曲线下垂或形成切迹。
2)左心房压力曲线:基本类似于右心房压力曲线,因左心房收缩时间略迟于右心房,较右心房压力曲线开始晚。
(2)心室压力曲线
1)右心室压力曲线:右心室压力曲线呈高原型压力曲线,即曲线的上升和下降均较迅速,分别由心室的等容收缩和等容舒张引起,右心室向肺动脉大量喷血形成曲线顶峰。曲线上升支有2个切迹,依次为三尖瓣关闭、肺动脉瓣开放所致。
2)左心室压力曲线:形态与右心室压力曲线相似,只是收缩压较高,小切迹不明显。
(3)腔静脉压力曲线:上、下腔静脉压力曲线与右心房压力曲线基本相同,唯较心房 a 、v波出现稍迟。
(4)肺动脉压力曲线:上升迅速,下降平稳,并不达到零点水平。在升支中,可因血液射入肺动脉产生振动而形成升支切迹,肺动脉瓣关闭可在降支形成一复波切迹。
(5)肺动脉楔嵌压压力曲线:心导管深插至嵌入肺小动脉内所记录的压力曲线,形态类似于左心房压力曲线,但各波出现时间稍迟,幅度较小。该曲线能间接反映左心房内的压力变化。
(6)主动脉压力曲线:同肺动脉压力曲线大体一致,但压力较肺动脉高,升支切迹和复波切迹较明显。

(二)血氧测定

右心导管常规采血部位:上、下腔静脉,右心房上、中、下部,右心室流入道、中部、流出道,肺动脉主干、左肺小动脉、右肺小动脉,以及股动脉。正常情况下,上、下腔静脉之间,以及心房各部因回纳有不同部位的静脉血,如脑、心脏的静脉回流血含氧量极低,故从上游到下游静脉血氧含量有渐渐下降的趋势。有时由于来自上游的血流尚未充分混合,导管抽到血液层流,使此规律出现某些轻微变化。如右侧心腔某部位血氧含量突出增加,超过序列血标本血氧含量的正常变异范围,为左向右分流的证据。
二、左、右心室造影正常表现和测量值
左心室造影采用双斜位投照(图2-6-1),右心室造影采用正侧位投照(图2-6-2)。根据AHA分类方法,左心室造影可将左心室分为7个节段,其中右前斜位左心室造影分为5段,左前斜位分为2段。第一段为前基底段:左心室前侧壁,为左心室高位前侧壁的一部分。此部分心肌的血供主要来源于,对角支和回旋支近段的分支。由于处于冠状动脉高位支配区,发生缺血的概率较低。第一段的室壁运动异常伴有左心室收缩力低下,表明左冠状动脉近段有重度狭窄。第二段为前侧段:包含左心室前侧壁大部分。血供主要来源于,前降支中段的分支血管和对角支。该区运动异常多由于前降支近段和对角支重度狭窄所致。第三段为心尖部分:包括心尖部前侧壁和下壁的一部分。血供主要来源于,前降支远段和右冠状动脉的后降支。第四段为下壁段:包括心尖部1/5和下壁的前3/5。血供主要来源于,右冠状动脉的后降支。但在冠状动脉左优势型的个体,则由回旋支的后降支供应。第五段为后基段:位于后房室沟与后室间沟交叉处二尖瓣环下方。血供主要来源于,右冠状动脉的左室后支和回旋支主干末端。由于同时接受右冠状动脉和回旋支供血,即使发生某一支血管供血障碍,通常也能保持正常室壁运动。
图2-6-1 左心室双斜位造影
图2-6-2 右心室正侧位造影
左心室造影的左前斜位分为2段,第六段为室间隔段:包括整个左心室造影的前胸侧,从主动脉瓣到心尖部。此段上3/5~4/5的血供主要来源于前降支的间隔支,下1/5~2/5的血供主要来源于右冠状动脉后降支的间隔支。第七段为后侧壁段:此段包括心尖于二尖瓣下方的左心室侧壁。主要血供来源于回旋支、钝缘支、左室后支和回旋支主干末端。
三、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表现和测量值
冠状动脉造影投照体位非常重要,不同的体位有其侧重观察的血管节段。投照体位以影像增强器的位置而定,即从影像增强器位置来观察心脏,而不是根据X线束的方位来定位。在有冠状动脉病变时,建议投照体位不少于6个。

1.左冠状动脉造影常用的投照体位

图2-6-3右前斜+足位:观察LAD、LCX起始部、LCX体部、OM开口和体部。
图2-6-3 右前斜+足位
图2-6-4正位+头位:观察LAD近、中段,LAD与对角支分叉处。
图2-6-5左前斜+头位:观察LAD中、远段和对角支开口。
图2-6-6左前斜+足位(蜘蛛位):观察LM、LAD、LCX开口病变,LCX体部、OM开口和体部。
图2-6-4 正位+头位
图2-6-5 左前斜+头位
图2-6-6 左前斜+头位(蜘蛛位)

2.右冠状动脉造影常用的投照体位

图2-6-7左前斜:RCA呈“C”形,观察R CA开口、起始部至后降支。
图2-6-8后前位+头位:RCA呈“L”形,观察RCA远端分支及其开口情况。
图2-6-7 左前斜位
图2-6-8 后前位+头位
(徐 磊 王 浩 方 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