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心血管CT检查
一、心脏CT正常解剖和测量值
(一)位置形态
心脏位于中纵隔内,胸骨及第2~6前肋后方。心脏大体上有三个面、两个缘:心脏前面,也称胸肋面,朝向左前方,大部分由右心室构成,相当于第2~6前肋软骨的水平;心脏后面,主要为左心房构成,朝向右后方;心脏下面,即膈面,大部分由左心室构成,朝向下后方。心脏左缘,主要为左心室,心尖指向左下方;右缘,上段为右心房,下段为右心室。心脏表面:房室沟,为心房和心室的分界;房间沟,为左右心房的分界;室间沟,为左右心室分界。图2-3-1显示心脏正面。
图2-3-1 心脏CT容积再现(VR)图像显示心脏正面
1.左心室;2.升主动脉;3.右心室;4.右心房;5.肺动脉;6.右冠状动脉
(二)心脏CT正常解剖 1.心腔及房室瓣口解剖 (1)右心房:
形态似四方形,分为前方的右心耳部及后方的腔静脉窦部。右心房的内壁前、后两部以肌性隆起的界嵴为界。界嵴发出梳状肌延伸至右心耳内,呈网状。右心耳呈三角形(图2-3-2),基底部宽大。上腔静脉开口于右心房的右上方,无瓣膜结构;下腔静脉开口于右心房右下方近房间隔处,开口处前缘有一半月形瓣膜。冠状静脉窦开口位于下腔静脉与右房室口之间、房室结后方约5mm处(图2-3-2)。
图2-3-2 心脏CT容积再现(VR)图像显示右心房
1.右心房耳部;2.右心房静脉窦部;3.上腔静脉;4.右心室;5.动脉圆锥;6.右冠状动脉
(2)右心室:
似三角形或是烧瓶状。右心室腔分为三部分:流入道、流出道(圆锥部)和窦部。以室上嵴为界,将流入道和流出道隔开,因此肺动脉瓣与三尖瓣无纤维性连接。流出道(圆锥部)上界为肺动脉瓣口,下界为室上嵴,其内壁光整。右心室乳头肌大致分为三组,其中前组乳头肌最为恒定和粗大,后组及隔侧乳头肌较细小。乳头肌顶部发出腱索附着于三尖瓣游离缘。右心室测量:右心室壁厚度约为左心室的1/3,心底部较厚,心尖部较薄,平均厚度约4mm。图2-3-3显示右心室。
图2-3-3 心脏CT多层面重组(MPR)图像显示右心室
1.右心室流入道;2.右心室小梁部;3.右心室流出道;4.右房室瓣口;5.右心房;6.上腔静脉
(3)左心房:
左心耳位于左心房的左上方,为原始左心房退化而成。其形态大致分为四种:菜花状、鸡翅状、风向标状和仙人掌状。左心耳狭长,基底部窄,耳缘见锯齿状切迹。心房后部有肺静脉汇入。左心房壁平均厚度约为3mm。图2-3-4显示左心房。
(4)左心室:
近似圆锥状,也分为流入道、流出道和小梁部。室壁肌小梁较右心室细腻。左心室有前、后两组乳头肌。左心室室壁厚度约为10mm。图2-3-5显示左心室。
(5)室间隔:
将左、右心室隔开。室间隔分为膜部和肌部。
(6)房间隔:
为左、右心房之间的分界,房间隔右心房面有上、下腔静脉开口,左侧近中央卵圆形凹陷,称为卵圆窝;除下缘外,周围有增厚的嵴缘。图2-3-6显示房间隔和室间隔。
(7)房室瓣:
右房室瓣为三尖瓣,左房室瓣为二尖瓣。三尖瓣位于右房室口,分别为前瓣、后瓣和隔瓣三个瓣叶,前瓣最大,位于房室口与圆锥部之间;后瓣最小,位于右后侧;隔瓣大部分附着于室间隔,但其位置低于二尖瓣的附着部。二尖瓣位于左房室口,附着于二尖瓣环上,前瓣较大,位于左房室口的右前方,与主动脉左冠窦和无窦的一部分形成纤维性连接;后瓣较小,位于右后方。图2-3-7显示二尖瓣口及三尖瓣口。
图2-3-4 心脏CT容积再现(VR)图像显示左心房
A.白箭头示左心房耳部,黑箭头示左心房体部;B.四个白箭头分别显示四支肺静脉
图2-3-5 心脏CT多层面重组(MPR)图像显示左心室
1.左心室流入道;2.左心室小梁部;3.左心室流出道;4.前组乳头肌;5.后组乳头肌;6.二尖瓣前叶;7.左心房;8.主动脉窦部;9.右心室流出道;10.室间隔
图2-3-6 心脏CT多层面重组(MPR)图像显示房室间隔
1.左心室;2.右心室;3.左心房;4.右心房;5.室间隔;6.房间隔;7.肺静脉
图2-3-7 心脏CT多层面重组(MPR)图像显示二尖瓣口及三尖瓣口
1.二尖瓣口;2.三尖瓣口
2.冠状动脉和冠状静脉 (1)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主要分为左、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左冠窦,右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右冠窦。通常将冠状动脉人为定义为16个节段,国际心血管CT协会(SCCT)综合冠状动脉优势型的各种情况,定义为18个节段(图2-3-8)。
1)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 RCA):
将RCA分成1~4段。RCA自主动脉右冠窦发出后,走行于右房室沟,以第一、二转折处为解剖标志,分成1~3段,在房室沟与后室间沟的交叉点附近分为后降支(RCA4段)和左室后支(RCA-PLV 16段)。右冠状动脉主要分支有窦房结支、圆锥支、锐缘支和房室结支。右冠状动脉血液供应窦房结、右心房、右心室、房室结、左心室膈面或后壁一部分、左心室后组乳头肌一部分。
2)左冠状动脉:
左主干(left main artery,LM)为5段,走行于肺动脉与左心耳之间,一般长度0.5~2cm,直径3~5mm,行至前室间沟分为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LAD),为 6~8 段]和回旋支[(left circumflex artery,LCX),为 11~14 段],有时可见中间支(ramus intermediate,RI),在两者间发出。窦房结动脉亦可发自左主干或回旋支近段。
图2-3-8 心脏CTA显示冠状动脉
1.右冠状动脉近段(RCA1);2.右冠状动脉中段(RCA2);3.右冠状动脉远段(RCA3);4.右冠状动脉-后降支(RCA-PDA4);5.左主干(LM5);6.前降支近段(LAD6);7.前将支中段(LAD7);8.前降支远段(LAD8);9.对角支(D1);10.回旋支近段(LCX11);11.第一钝缘支(OM1);12.回旋支中段(LCX13)
3)前降支:
自起始部至心尖部末梢分成三段,为6~8段。沿前室间沟向前下方走行,绕过心尖至膈面,止于后室间沟的下1/3处。它的主要分支有对角支(diagonal branches),其中较粗大的第一、二对角支为9段、10段;左圆锥支、前间隔支。血液主要供应左心房、左心室前壁及右心室前壁和室间隔前2/3的心肌和二尖瓣前组乳头肌。
4)回旋支:
与左主干呈直角发出,走行于左侧房室沟,多数情况下终止于左室侧缘,部分左优势型冠状动脉,回旋支亦可到达心脏膈面十字交叉处,并发出后降支(LCX-PDA,4段)和左室后支(LCXPLV,16段)。回旋支分成近段(11段)、第一钝缘支(12段)、回旋支中段(13段)、第二钝缘支(14段)。回旋支主要供应左心房壁、左心室外侧壁的大部、左心室后乳头肌大部及部分前乳头肌。回旋支沿途发出左心房支、房间隔前支、钝缘支。
按照SCCT指南推荐,冠状动脉分为18段(图2-3-8):
第一段 右冠状动脉近段(RCA1):右冠状动脉开口至第一转折处;
第二段 右冠状动脉中段(RCA2):右冠状动脉近段末端至第二转折处;
第三段 右冠状动脉远段(RCA3):右冠状动脉中段末端至后降支(PDA)开口;
第四段 右冠状动脉的后降支(RCA4):冠状动脉右优势型时的后降支;
第五段 左主干(LM5):左主干开口至前降支(LAD)和回旋支(LCX)分叉处;
第六段 前降支近段(LAD 6):左主干末至第一大间隔支或第一对角支(直径大于1.5mm),以最近者为准;
第七段 前降支中段(LAD 7):前降支近段末端至心尖部的一半长度;
第八段 前降支远段(LAD 8):前降支中段末端至前降支末梢;
第九段 第一对角支(D1):第一对角支(较粗大的对角支);
第十段 第二对角支(D2):第二对角支(较粗大的对角支);
第十一段 回旋支近段(LCX 11):左主干末端至第一钝缘支(OM1)开口;
第十二段 第一钝缘支(OM1):横穿左室侧壁的第一支钝缘支(较粗大的);
第十三段 回旋支中段(LCX 13):第一钝缘支开口至血管末梢或左后降支(左优势型时)开口;
第十四段 第二钝缘支(OM2):第二钝缘支(较粗大的钝缘支);
第十五段 回旋支-后降支(LCX-PDA 15):回旋支远段,或者后降支(左优势型时,后降支起自左回旋支);
第十六段 右冠状动脉起源的左室后支(RCAPLV 16):左室后支起自右冠状动脉(冠状动脉右优势型时);
第十七段 中间支(RI 17):血管起自前降支和回旋支开口分叉处;
第十八段 回旋支-左室后支(LCX-PLV 18):左室后支起自左回旋支(冠状动脉左优势型时)。
(2)冠状动脉分布类型
右冠状动脉优势型:右冠状动脉于心脏膈面越过后十字交叉,发出后降支和左室后支。绝大多数正常人属于此型(约占88%)。
左冠状动脉优势型:回旋支越过后十字交叉,延续为后降支和左室后支(约占5%)。
均衡型: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各自发出一支后降支或左室后支(约占7%)。
(3)冠状静脉:
冠状静脉的血液汇至冠状静脉窦后注入右心房。冠状静脉窦位于心包斜窦下缘心脏膈面的左侧房室沟内,长2~3cm。冠状静脉窦主要收集心脏浅静脉的血液。图2-3-9显示冠状静脉。
图2-3-9 心脏CT容积再现(VR)图像显示冠状静脉
1.冠状静脉窦;2.心中静脉;3.心大静脉;4.左室后静脉
1)心大静脉:
自心尖起,沿前室间沟上行,再沿左冠状沟至膈面延续为冠状静脉窦。
2)心中静脉:
自心尖起,沿后室间沟上行汇入冠状静脉窦末端。
3)心小静脉:
走行于右侧房室沟,汇入冠状静脉窦末端,或可单独回流入右心房。
4)左房斜静脉:
位于左心房后壁,沿左心房背面斜行汇入冠状静脉窦左端。
5)左室后静脉:
起自左心室膈面,汇入冠状静脉窦。
3.心包
心包是一个双层纤维浆膜囊结构,分为浆膜层和纤维层,包裹于心脏及起自心脏的大血管根部表面,形态似圆锥状,底部附着于膈肌的中央区域。左心房后壁除外,整个心脏及其发出的大血管根部均有心包包裹。
心包纤维层位于外层,形成一个坚韧、烧瓶状的结缔组织囊。浆膜层则分为脏、壁两层,紧贴心脏和大血管根部表面的浆膜层为脏层,在大血管根部移行为壁层,紧贴纤维心包内面。脏、壁两层之间的潜在腔隙为心包腔,内含15~50ml浆液。心包上方为升主动脉、主肺动脉和上腔静脉;下方与膈肌中心腱紧密相连;前方借胸骨心包韧带与胸骨相连;后方与纵隔内主支气管、食管、降主动脉、奇静脉相隔。
心包反折处与大血管之间形成一些隐窝,主要包括①心包上隐窝:为心包的向上延伸,沿着主动脉弓向上至第2肋骨与胸骨的交汇处水平;②心包横窦: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后方,其背面为上腔静脉、左心房及右肺动脉;③心包斜窦:位于两侧上、下肺静脉之间,下腔静脉左侧,左心房后面,食管及主动脉前面的腔隙;④心包前下窦:心包壁层前部和下部移行处所夹的腔,心包积液先积聚于此。
图2-3-10 主动脉根部测量
A.左心室流出道和窦管交界区测量;B.左右冠状动脉至窦底瓣环的距离;C.主动脉窦测量
(三)CT心脏结构和功能测量
CT测量心脏各房室径线、心室功能,在临床工作中受到一定限制。为了CT的数据能够用于计算心功能,需要采集整个R-R间期的数据,这将导致辐射剂量明显增加。CT测量心脏各房室径线、心室功能建议参考心脏MRI的正常值。
二、主动脉CT解剖和测量正常值
主动脉可以分为主动脉根部、升主动脉、主动脉近弓和远弓、降主动脉胸段和腹段。主动脉根部:是主动脉较短的一段,从主动脉瓣环至窦管结合处,主动脉窦位于其内。左、右冠状动脉分别从主动脉窦发出。升主动脉:从窦管结合处至主动脉弓的第一分支。
主动脉弓:广义上包括右无名动脉至动脉导管(成人的动脉韧带)间的部分;其中包括主动脉峡部,即左锁骨下动脉以远至动脉韧带的部分。头臂血管起自主动脉弓,依次分别为右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及左锁骨下动脉(如果是右位主动脉弓,依次分别为左无名动脉、右颈总动脉及右锁骨下动脉)。降主动脉胸段:从动脉韧带至膈肌主动脉裂孔,走行于后纵隔内脊柱左侧。其分支血管包括支气管动脉、食管动脉和肋间动脉。降主动脉腹段:从膈肌主动脉以远至髂总动脉起始分叉部,约在第4腰椎水平分支为髂总动脉,降主动脉腹段主要分支包括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双侧肾动脉、肠系膜下动脉。髂总动脉分为髂外动脉和髂内动脉。
升主动脉管径平均约(33±4)mm,不超过40mm;主动脉近弓平均管径约为(30±0.7)mm,远弓平均管径约为(28±0.7)mm;降主动脉胸段管径平均约为(24±3)mm,不超过30mm。图2-3-10和图2-3-11,显示主动脉根部及余各节段主动脉测量。
图2-3-11 主动脉CTA多层面重组(MPR)图像显示主动脉测量
1.升主动脉中段直径;2.左锁骨下动脉以远主动脉直径;3.动脉韧带处主动脉直径;4.膈肌水平主动脉直径;5.腹主动脉上段直径;6.腹主动脉远段直径;7.双侧髂总动脉直径
无名动脉:起自主动脉弓斜向右后上方走行,至右侧胸锁关节上方分为右侧颈总动脉和右侧锁骨下动脉。
颈动脉: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右侧颈总动脉于胸锁关节水平起自无名动脉,也有小部分位于胸锁关节的上方。左侧颈总动脉分为胸段和颈段:从主动脉弓发出至胸锁关节水平为胸段,以远为颈段。颈总动脉斜向头部走行,穿过胸锁关节,到达甲状软骨,约在第4颈椎处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颈外动脉起源于甲状软骨水平,止于下颌骨的后部,并分支形成颞浅动脉和上颌骨内动脉。颈内动脉可分为7段:颈段,颈动脉分叉至颞骨岩部;岩骨段,走行于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内;破裂孔段,自破裂孔至岩舌韧带;海绵窦段,出了破裂孔进入海绵窦;前床突段,出海绵窦至硬膜纤维环;眼段,硬膜纤维环至后交通动脉起点;交通段,后交通动脉起点至分叉处。图2-3-12显示颈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发自主动脉弓,沿胸膜顶内侧,斜过前面达颈根部,在前斜角肌后方,弓形向外跨过第1肋骨移行为腋动脉。
图2-3-12 颈动脉CTA
1.颈段;2.岩骨段;3.破裂孔段;4.海绵窦段;5.前床突段;6.眼段;7.交通段
腹腔干动脉:起自第12胸椎至第1腰椎之间的腹主动脉,有三个分支,胃左动脉、肝总动脉和脾动脉。
肠系膜上动脉:通常在腹腔干动脉下方1cm,第1腰椎体前方处发出,其主要分支包括结肠右动脉、结肠中动脉、回结肠动脉等,供应所有小肠、右半结肠和大部分横结肠的血液。
肾动脉:通常在第1~2腰椎水平发出肾动脉,一部分(25%的个体)约在第12胸椎至第2腰椎水平。
肠系膜下动脉:腹主动脉发出的最下方的内脏动脉,通常位于第3腰椎体的前方,其主要分支包括结肠左动脉、乙状结肠动脉和直肠上动脉,供应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上段的血液。
三、肺动脉CT解剖和测量正常值
主肺动脉:起自右心室,向后上方走行,在升主动脉左侧第5~6胸椎水平分为右肺动脉和左肺动脉。主肺动脉完全包裹于心包内。
右肺动脉:于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后侧在纵隔内横向穿行,在奇静脉弓下方入肺门。右肺动脉位于右主支气管前方。
左肺动脉:较短,在胸主动脉和左主支气管前方进入肺门。
图2-3-13 肺动脉CTA多层面重组(MPR)图像
主肺动脉(A)、右肺动脉干(B)、左肺动脉主干(C)测量
主肺动脉测量:选取主肺动脉最大层面,测量升主动脉与主肺动脉相切点到主肺动脉另一缘的最短距离。右肺动脉主干:选取右肺动脉主干最大层面,测量升主动脉与右肺动脉主干相切点到右肺动脉另一缘的最短距离。左肺动脉主干:选取左肺动脉主干最大层面,测量左上肺静脉与左肺动脉主干相切点到左肺动脉另一缘的最短距离。图2-3-13显示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主干测量。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正常人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主干管径值见表2-3-1。
四、下肢外周动脉CT解剖和测量正常值
股动脉:为髂外动脉的延伸,经腹股沟韧带的深面,通过股三角进入收肌管。分为股深动脉、股浅动脉。股浅动脉是股动脉的直接延续,是下肢主要的供血动脉;股深动脉是股动脉最大的分支,股深动脉又分出旋股外侧动脉和旋股内侧动脉。
腘动脉:股浅动脉出收肌肌腱至腘窝,移行为腘动脉,是连接股浅动脉和小腿动脉的枢纽。
小腿动脉:腘动脉通过腘窝后在小腿分出3根主要血管:胫前、胫后和腓动脉。在腘窝下角,腘动脉通常分成两终末支,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胫前动脉向前穿过骨间膜至小腿前方,沿腓骨内侧下行至足背,穿过伸肌下支撑带成为足背动脉。胫后动脉主干经内踝后方进入足底,起始处发出腓动脉。胫后动脉在小腿后部下行在内踝的后面到达踝部并延伸至足底。腓动脉由胫腓干发出后向下至外踝上5cm处分出穿通支,分别与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交通。
表2-3-1 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正常人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主干管径值
足动脉:胫前动脉移行为足背动脉。行于足背内侧 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经第1、2跖骨间隙至足底。图2-3-14显示下肢动脉。
图2-3-14 下肢动脉CTA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
1.髂总动脉;2.髂外动脉;3.股动脉;4.股浅动脉;5.腘动脉;6.胫前动脉;7.腓动脉;8.胫后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