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眼科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五轮学说

中医眼科学家遵循五行学说将眼由外至内分为胞睑、两眦、白睛、黑睛与瞳神五个部分,分别命名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与水轮五轮,内应于脾、心、肺、肝与肾五脏(图3-1)。五轮学说即是借五轮与五脏的关系来说明眼的解剖、生理、病理,并用于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的一种基本理论。五轮学说起源于《内经》,《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其论为五轮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该学说在中国现存医籍中,以《太平圣惠方·眼论》记载为最早。
五轮之轮,是取眼珠圆转运动似车轮之意。正如《审视瑶函》所言:“名之曰轮,其象如车轮圆转,运动之意也。”《银海指南》亦指出:“轮取圆转层护,犹之周庐环卫,以奠皇居也”。
图3-1 五轮部位与五脏分属图
一、五轮的解剖部位及脏腑分属

1.肉轮

部位在胞睑,包括眼睑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睑板和睑结膜。眼睑分上、下两部分,司眼之开合,有保护眼珠的作用。胞睑在脏属脾,脾主肌肉,故称肉轮。脾与胃相表里,所以胞睑病变常与脾胃有关。

2.血轮

部位在内、外两眦,包括内、外眦部的皮肤、结膜、血管及内眦的泪阜、半月皱襞和上下泪点,泪器。两眦在脏属心,心主血,故称血轮。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两眦病变常与心和小肠有关。

3.气轮

部位在白睛,包括球结膜、球筋膜和前部巩膜。其表层无色,薄而透明;里层色白,质地坚韧,具有保护眼珠内部组织的作用。白睛在脏属肺,肺主气,故称气轮。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白睛疾病常与肺和大肠有关。

4.风轮

部位在黑睛,即角膜。位于眼珠前部的正中央,质地坚韧而清澈透明,是光线进入眼内的必经之路,有保护眼内组织的作用。黑睛在脏属肝,肝主风,故称风轮。肝与胆相表里,所以黑睛疾病常与肝胆有关。

5.水轮

部位在瞳神,狭义指瞳子,即瞳孔;广义包括黄仁、神水、晶珠、神膏、视衣、目系等,即眼球壁的中层与内层,以及眼球内容物。水轮是眼能明视万物的主要部分。瞳神在脏属肾,肾主水,故称水轮。因肾与膀胱相表里,所以水轮病变常与肾和膀胱有关。但由于瞳神包括多种不同组织,且结构复杂,故除与肾和膀胱有关外,与其他脏腑也密切相关。
五轮在解剖上互为毗邻,不能截然分割,如血轮为肉轮与气轮交汇形成,气轮与风轮相互移行。此外,眼外肌相当于约束,为肉轮所属;黄仁位居黑睛之后,合之而构成黑睛,生理上可将黄仁划归风轮;而瞳神乃由黄仁围成,故瞳神的功能直接与黄仁有关,因此黄仁与风水二轮皆有关系。
二、五轮学说的临床应用
五轮学说揭示了眼局部与全身整体的联系。应用五轮与五脏的相属关系,通过观察各轮的外显症状,去推断相应脏腑内蕴病变的方法,这就是中医眼科独特的五轮辨证。《审视瑶函·五轮不可忽论》指出:“脏有所病,必现于标……大约轮标也,脏本也,轮之有证,由脏不平所致。”在临床上,五轮辨证实际上是一种从眼局部进行脏腑辨证的方法,五轮本身在辨证中主要起确定病位的作用,临证时须与八纲、病因、气血津液等辨证结合起来应用。如睑弦红赤湿烂者,病位在肉轮,内应于脾,而红赤湿烂系湿热为患,因而证属脾胃湿热。若病变发生在多轮,则应考虑多个脏腑功能失调,如胞睑与白睛同时红肿,当属脾肺实热。又若数轮先后发病,则可从相应的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来认识病变的发生与发展变化,如先发白睛红赤,继而出现黑睛星翳,常属肺金乘肝木之证。
鉴于五轮学说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故眼科医家应用较为普遍,尤其是自宋以降,《审视瑶函》还专门立论,强调五轮不可忽视,认为轮脏标本相应,既不知轮,则不知脏,是为标本不明。然而应该认识到五轮辨证有明显的局限性,五轮学说理论受五行学说影响,过分强调“轮脏相应”的关系,往往忽略了眼各部位之间、眼与脏腑经络之间复杂的整体关系。临床上,某一轮的病变,并不一定均为相应的脏腑病变所致,如白睛发黄,病位虽在气轮,却并非肺之为病,实为脾胃湿热交蒸肝胆,胆汁外溢所致。又如瞳神为水轮,不仅只因于肾,还常与其他脏腑失调有关。因此,临证时既要查五轮,亦应注意从整体出发,四诊合参,将局部辨证与全身辨证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以指导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