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温病①
① 温病:此下保生堂本有“论”字。
夫伤寒二字,盖冬时严寒而成杀厉之气,触冒之而即时病者,乃名伤寒。不即发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既变为温,则不得复言其为寒,不恶寒而渴者是也。此仲景经文也。其麻黄、桂枝,为即病之伤寒设,与温热何与?受病之源虽同,所发之时则异,仲景治之,当别有方。缘皆遗失而无征,是以各家议论纷纷,至今未明也。刘守真谓欲用麻黄桂枝,必加凉药于其中,以免发黄之病。张子和六神通解散,以石膏寒药中,加麻黄、苍术,皆非也。盖麻黄、桂枝辛热,乃冬月表散寒邪所宜之药,不宜用于春夏之时。陶氏欲以九味羌活汤,谓一方可代三方,亦非也。羌活汤,易老 ②所制之方,乃治感四时不正之气,如春宜温而反寒,夏宜热而反温,秋宜凉而反热,冬宜寒而反温。又有春夏秋三时,为暴寒所折,虽有恶寒发之症,不若冬时肃杀之气为甚,故不必麻黄、桂枝以散寒,惟宜辛凉之药,通内外而解之。况此方须按六经加减之法,不可全用也。不若逍遥散为尤妙,真可一方代三方也。然则欲治温病者,将如何?余有一法,请申而明之。经曰:不恶寒而渴者是也。不恶寒,则知其表无寒邪矣。曰渴,则知肾水干枯矣。盖缘其人素有火者,冬时触冒寒气,虽伤而亦不甚。惟其有火在内,寒亦不能深入,所以不即发。而寒气伏藏于肌肤,自冬至三四月,历时既久,火为寒郁中脏 ③亦久,将肾水熬煎枯竭。盖甲木阳木也,借癸水而生。肾水既枯,至此时强木旺,无以为发生滋润之本,故发热而渴,非有所感冒也。海藏 ①谓新邪唤出旧邪,非也。若复有所感,表又当恶寒矣。余以六味地黄滋其水,以柴胡辛凉之药舒其木郁,随手而应。此方活人者多矣,予又因此而推展之。凡冬时伤寒者,亦是郁火症。若其人无火,则为直中矣。惟其有火,故由皮毛而肌肉,肌肉而腑脏,今人皆曰寒邪传里,寒变为热。既曰寒邪,何故入内而反为热?又何为而能变热耶?不知即是本身中之火,为寒所郁而不得泄,一步反归一步,日久则纯热而无寒矣。所以用三黄解毒,解其火也。升麻葛根,即火郁发之也。三承气,即土郁则夺之。小柴胡汤,木郁达之也。其理甚简而易,只多于 ②传经、六经诸语,支离多歧。凡杂症有发热者,皆有头疼项强、目痛鼻干、胁痛口苦等症,何必拘为伤寒,局伤寒方以治之也?余于冬月正伤寒,独麻黄、桂枝二方,作寒郁治。其余俱不恶寒者,作郁火治。此不佞 ③之创论也,闻之者无不骇然吐舌?及阅虞天民 ④《医学正传伤寒篇》云:“有至人传曰:传经伤寒是郁病。”余一见之,不觉窃喜,以为先得我心之同然。及考之《内经》:“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寒气外凝内郁之理。腠理坚致,玄府闭密,则气不宣通,湿气内结,中外相薄 ⑤,寒盛热生。故人伤于寒,转而为热,汗之则愈。则外凝内郁之理可知。”观此而余以伤寒为郁火者,不为无据矣。故特著《郁论》一篇。
② 易老:即张元素,字洁古,世称易水老人,金代医学家。著《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珍珠囊》等。
③ 中脏:保生堂本作“于中”。
① 海藏:即王好古,字进之,号海藏,元代著名医学家。著《阴证略例》《此事难知》《医垒元戎》《汤液本草》等。
② 于:保生堂本作“了”。
③ 不佞(nìnɡ 宁):犹“不才”。对自己的谦称。
④ 虞天民:即虞抟,字天民,自号华溪恒德老人,明代中期著名医学家。著《医学正传》《方脉发蒙》等。
⑤ 薄:通“搏”。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