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疑难危重病例解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1例  路邓葡萄球菌心内膜炎伴脑梗死及脾梗死

关键词:路邓葡萄球菌 心内膜炎 心脏瓣膜 脑梗死 脾梗死
【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68岁,因“间断发热4个月余”于2012年2月22日入住我院。入院前4个月余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2℃,偶伴寒战,为不规则热型,于辽宁当地医院使用头孢菌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5~7天后体温可降至正常(具体不详)。但患者反复出现发热,入院前4个月内共出现5次发热,每次持续2~10天不等。入院前2个月突发言语障碍,头颅平扫MRI提示左侧侧脑室后角旁病灶,当地医院诊为“左侧脑梗死”,给予阿奇霉素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后症状较前减轻。入院前20天再次出现言语及右侧肢体活动障碍,头颅增强MRI提示左侧外侧裂深部新出现病灶,明显强化,当地医院再次诊断为“脑梗死”,先后给予阿奇霉素及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同时对症治疗,患者症状逐渐减轻,但仍较明显,为进一步诊治入住我院。

既往史:

2年前诊断为宫颈癌Ⅰb期,行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术后放疗,当时心脏超声发现二尖瓣反流(具体不详)。术后规律复查,宫颈癌无复发。1年前患者因头痛曾行针灸治疗。

入院查体:

体温36.2℃,余生命体征均正常,神志清楚,言语不清,理解力正常,双手杵状指,右下肢肌力3~4级,左下肢及双上肢肌力正常。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 6.28×10 9/L,N% 83.2%,Hb 88g/L,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炎症指标:ESR 71mm/h,CRP 2.99mg/dl,PCT(-)。
肿瘤标志物及自身免疫病相关指标均正常。

诊疗经过:

入院次日晨起常规抽血培养,下午患者体温升高至39℃,再次抽取血培养后给予莫西沙星0.4g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两次血培养结果均为阳性,培养阳性时间分别为26小时和29小时,涂片为革兰染色阳性球菌。进一步鉴定为路邓葡萄球菌。药敏结果:红霉素及克林霉素中度敏感,青霉素G等其他抗菌药物敏感。抗感染治疗6天后抽取血培养结果仍为路邓葡萄球菌,培养阳性时间为65小时。2月24日复查头颅增强MRI,提示左胼胝体、扣带回附近新出现病灶,明显强化。腹部增强CT可见脾梗死。患者既往有心脏瓣膜病史,此次反复发热4个月,心脏杂音明显,两次路邓葡萄球菌菌血症,分批分次出现的脑部病灶,脾梗死,且抗感染治疗临床症状可部分减轻,故临床考虑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性大。入院即已预约心脏超声检查,加急至2月29日。经胸壁心脏超声结果:二尖瓣前叶中部可见一14.6mm×5.2mm赘生物,主动脉瓣左冠瓣可见一3mm×5mm赘生物,左室射血分数70%。根据病史及Duke标准,考虑路邓葡萄球菌致感染性心内膜炎伴脑梗死及脾梗死诊断明确。
3月1日加用头孢曲松2g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抗感染治疗。路邓葡萄球菌心内膜炎容易引起瓣膜破坏,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45%,超过50%患者需要行瓣膜置换术,死亡率高。而且该患者赘生物较大,有手术指征,转入心脏外科,于3月6日行二尖瓣、主动脉瓣金属瓣膜置换术。瓣膜病理符合心内膜炎改变,二尖瓣瓣膜组织培养48小时结果为阴性。术后患者华法林1.5~2.25mg每日1次常规抗凝并抗感染治疗,总住院时间28天,抗感染治疗8周。术后2个月门诊复诊,患者出院后一直未再发热,言语障碍恢复,精神好,可独立行走,动作略迟缓,查体二尖瓣听诊区闻及金属瓣音。
【病例讨论】
该例患者以反复发热伴多次脑梗死症状4个月为突出表现,辗转多家医院诊断未明,在外地医院曾多次被误诊为“脑梗死”。患者住院后首次查体,笔者即注意到其心脏杂音。追问病史,2年前宫颈癌术前心脏超声检查已有二尖瓣反流,提示当时已经存在心脏瓣膜病基础。两次脑梗死症状,抗感染治疗后症状均有部分好转,这让笔者对外院“脑梗死”诊断提出质疑。结合患者反复发热4个月,抗感染治疗有效,入院当天笔者即把感染性心内膜炎作为重要鉴别诊断之一,在抗感染治疗前多次抽取血培养,并预约心脏超声及头颅增强MRI检查。同时排查其他感染、自身免疫病及肿瘤等病因。入院第6天最终明确诊断为路邓葡萄球菌心内膜炎伴脑梗死及脾梗死。感染性心内膜炎作为发热原因待查的少见病因,临床表现并不特异,容易漏诊误诊,这也是该患者在外院历时4个月尚未诊断明确的原因。面对这类疑难病例,全面的病史采集、细致的体格检查及缜密的临床思辨是快速明确诊断的必要条件。
该病例为路邓葡萄球菌所致的感染性心内膜炎。路邓葡萄球菌作为人类皮肤的正常菌群,起初并未受到重视。但后来研究者发现其毒力可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接近,于是该菌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路邓葡萄球菌作为一种新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首先由Freney在1988年进行报道 [1]。路邓葡萄球菌为革兰阳性球菌,兼性厌氧菌,单个菌体直径0.8~1.0μm。其为人皮肤表面常见的定植菌,具体定植部位目前研究并不多。迄今为止最全面的研究是从75健康个体体表的8个部位获得525份标本进行培养,结果显示腹股沟、会阴、足趾、腋窝是最常见的定植部位 [2]
路邓葡萄球菌虽然被划分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但微生物学特性更类似于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其可产生结合型凝固酶或凝集因子,而不分泌游离型凝固酶,因而玻片凝固酶试验阳性、试管凝固酶试验阴性。若只进行玻片凝固酶试验,易被误以为凝固酶阳性的金葡菌。另外路邓葡萄球菌具有吡咯烷酮芳基酰胺酶(PYR)活性,可水解PYR为L2吡咯烷酮2B2萘胺,使快速PYR试验阳性,并可使氨基酸脱羧产生胺类,引起鸟氨酸脱羧酶试验阳性。所以路邓葡萄球菌的快速鉴定方法为:快速PYR试验阳性、鸟氨酸脱羧酶试验阳性和试管凝固酶试验阴性 [3]。路邓葡萄球菌能产生δ样热稳定溶血素,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δ毒素相似,使其逃避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杀伤;同时对溶菌酶有抵抗作用,从而抵制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的破坏。故其毒力堪比金黄色葡萄球菌,明显强于其他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路邓葡萄球菌主要引起皮肤和软组织感染,较少引起心内膜炎。路邓葡萄球菌心内膜炎国外有少数案例报道,而国内鲜有报道。一项前瞻性的研究显示,路邓葡萄球菌心内膜炎约占心内膜炎的1.1%,大部分病例为社区获得性感染 [4]。其引起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分为起搏器相关性、自体瓣膜性和人工瓣膜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累及左心自体瓣膜,累及顺序依次为:二尖瓣(49%)、主动脉瓣(26%)、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联合受累(17%),累及三尖瓣少见 [4,5]。本病例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自体瓣膜联合受累,相对少见。而其他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主要感染人工瓣膜。路邓葡萄球菌心内膜炎容易引起瓣膜破坏及心肌脓肿,外周栓塞的发生率较高。心力衰竭发生率为45%,超过50%患者需要行瓣膜置换术 [4]。路邓葡萄球菌心内膜炎死亡率非常高,起搏器相关性、自体瓣膜性和人工瓣膜性心内膜炎分别为14%、42%、78% [6,7,4]。路邓葡萄球菌菌血症来源可有多处,文献报道有牙周脓肿、皮肤感染、导管感染、起搏器感染等,但部分病例感染途径不明 [4]。本例患者2年前曾行宫颈癌手术及放疗,存在感染的危险因素,发病前半年曾于私人诊所行针灸治疗,不除外该操作导致皮肤细菌入血。
针对路邓葡萄球菌的抗菌药物,主要根据药敏结果选择。体外药敏试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敏感,且大部分菌株为甲氧西林敏感菌株。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单一使用β内酰胺类药物或万古霉素与联合使用β内酰胺类药物、万古霉素、利福平及氨基糖苷类药物,路邓葡萄球菌心内膜炎的死亡率并无统计学差异 [8]。抗感染治疗疗程4~6周。大部分急性期患者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前瞻性研究显示51%自体瓣膜性心内膜炎、55%人工瓣膜心内膜炎和100%的起搏器相关性心内膜炎需要手术治疗。手术联合抗菌药物治疗与单独使用抗菌药物相比,死亡率从57%下降至29% [4]。本病例合适的抗菌药物联合手术治疗是治愈的关键。
【专家点评】
柯会星(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主任医师)
1.对于发热原因待查的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应作为鉴别诊断之一,尤其是有心脏瓣膜病史者。作为内科大夫,长期反复发热患者,一定不要忘记该鉴别诊断。
2.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作为发热原因待查的少见病因,容易漏诊误诊。此例患者为老年患者,外地多家医辗转4个月,以反复发热伴多次脑梗死症状为突出表现,多次被误诊为“脑梗死”。通过仔细追问病史、详细查体、多次血培养、超声心动图、腹部CT及头颅MRI,同时排查其他感染、自身免疫病及肿瘤等病因,我们入院第6天即明确诊断为路邓葡萄球菌心内膜炎伴脑梗死及脾梗死。所以,面对这类疑难病例,全面的病史采集、细致的体格检查及缜密的临床思辨是快速明确诊断的必要条件。
3.此例路邓葡萄球菌导致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累及多个自体瓣膜,包括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而且赘生物较大,并发多个脏器多部位梗死,包括3处脑梗死及1处脾梗死,病情危重。经过呼吸与危重症、心外科、心内科、细菌室等多个科室联合治疗,最终痊愈出院,非常难得。此类重症疑难病例,快速明确诊断及多科联合治疗是成功的关键。
4.路邓葡萄球菌心内膜炎相对少见,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病情凶险,需要抗菌药物联合手术治疗。临床工作者目前对路邓葡萄球菌认识不足,需要加强关注,尤其是其毒力和鉴别方法。
(王玉霞 于玲玲 李燕明 孙铁英 王丹丹 柯会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