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新生儿围术期监护
一、术前监测及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术前评估新生儿成熟度、精神状态、营养情况,了解其孕周、出生体重、胎产次、出生时是否有窒息抢救史等,并进行相关检查,评估各系统功能情况,确认患儿是否合并其他畸形或染色体异常,纠正患儿一般情况,制订完善的治疗护理方案,做好物资设备的准备等。
术前处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新生儿保暖
2.评价呼吸功能 新生儿术前都需进行呼吸功能评价,X线胸片检查既方便又安全,拍片前放置胃管,还可用于鉴别一些胸部或腹部病变,监测新生儿血气,可诊断是否有呼吸衰竭。
3.检查心血管畸形 先天畸形患儿常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有心脏杂音、发绀、呼吸窘迫等症状的患儿术前必须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确定是否存在心内结构异常,必要时请心脏内、外科医师会诊,判断能否耐受手术。
4.平衡代谢 新生儿术前必须监测水电解质水平,如患儿出现水肿表示入量过多,严重者可导致肺水肿、心功能衰竭、动脉导管未闭、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颅内出血等;如出现皮肤黏膜干燥、皮肤弹性减低则表示入量不足,严重者可发生脱水、低血压、低灌注后的酸中毒、血管塌陷等。早产儿容易发生低血糖或高血糖,补液过程中根据需要每隔4~6小时监测血糖,维持血糖浓度在2.6~7.8mmol/L。血钙浓度需要维持在2.0~2.63mmol/L,血镁浓度维持在0.7~1.0mmol/L。
5.维持循环血容量 正常足月儿血容量为80ml/kg,而早产儿为100ml/kg。一般认为新生儿生后两周内,静脉血红蛋白≤130g/L,则可诊断为贫血。一般术前Hb<90g/L需要输血,按照10~20ml/kg给予。急诊手术一般应常规术前备血,复杂手术者还应备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
6.评估凝血功能 术前凝血功能评估是围术期凝血功能监测的首要步骤。对术前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患儿,可通过补充维生素K、给予新鲜冰冻血浆、新鲜血或血小板、凝血酶原复合物等方式进行纠正,改善凝血功能。
7.其他实验室检查 其他实验室检查还包括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血培养,梅毒筛查,肝炎病毒、艾滋病毒监测等。
8.建立静脉通路
9.监测肾功能和尿量 术前要密切观察患儿有无脱水、尿量减少或水肿等情况。尤其是感染性休克、循环不稳定患儿,术前必须充分补液,维持足够尿量,保持新生儿尿量2ml/(kg·h),尿液渗透压250~290mOsm/(kg·H 2O)。新生儿对体液量的要求比较高,一旦发现有容量不足或过多都应及时给予补液或利尿。
10.肠道手术前的抗生素准备 肠道手术前进行抗生素准备有助于减少吻合口瘘、腹腔脓肿和切口感染的发生。急诊手术一律静脉给药;择期手术一般在术前1~2天开始口服肠道吸收不良的药物,如庆大霉素和甲硝唑合用,可直接杀灭肠腔内细菌,减少术中污染的机会,也有许多学者主张术前注射给药,以减少肠道菌群失调,预防感染发生。
11.术前禁食 偏长时间的禁食可引起患儿不适,并增加低血容量和低血糖的发生。研究表明健康婴儿胃排空纯液体很快,麻醉前2~3小时不限量饮用纯液体不但不增加胃容积或胃液酸度,反可使两者降低。新生儿麻醉前禁食时间为牛奶6小时,母乳4小时,清淡液体2小时。
12.其他 新生儿术前皮肤准备一般不需剃毛,但术野的湿疹会影响伤口愈合,应尽早治疗。
二、术中监测及配合
围术期监测是保证患儿安全度过围术期的重要保障,手术期间的监测依据手术和麻醉的需要而选择,常用监测有:体温、呼吸、血压(有创或无创)、脉搏、心率、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心电图、吸入O 2浓度和呼气末CO 2浓度,吸入麻醉药浓度、肌松药的应用、气道压、潮气量、呼吸道顺应性等。目前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也已广泛应用。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麻醉期间易出现体温下降,因此,术中必须对患儿进行体温监测并采取保温措施,尽量维持患儿体温在正常范围内。一般手术间温度应在28℃,常规准备电温毯(但应防止烫伤发生),对吸入氧气及麻醉气体加温加湿,所有输入或冲洗液体、血液应加温。由于新生儿的皮肤娇嫩,受压时间过长易引起皮肤坏死形成压疮,在不影响术野的前提下,应选用柔软的床垫和体位垫保护皮肤并对受压皮肤进行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此外,术中还要密切监护出血量及各导管、引流管的固定、通畅、引流等情况。
三、术后监测及支持
患儿送出手术室一般需麻醉师和手术组医师陪同,以免途中发生意外。需要呼吸支持者,应配备转运暖箱和转运呼吸机。根据病情,术后一般应做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护等;观察皮肤黏膜颜色,了解患儿末梢循环情况,是否缺氧以及是否存在贫血等;观察引流管是否引流通畅,引流液体量及颜色等;观察手术伤口,观察是否有腹胀,排便情况等;重症患儿监护中心静脉压、血气等。
1.术后新生儿应常规监测体温,继续保暖。
2.新生儿呼吸管理是术后监护的重中之重,应密切监测呼吸频率、呼吸幅度,观察是否有呼吸困难和呼吸道梗阻症状。危重患儿术后更应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恰当的呼吸支持,积极抗感染治疗,可帮助患儿渡过术后危险期,提高存活率。
3.术后体液平衡至关重要,新生儿肾功能未成熟,体液平衡有特殊性。液体量不足可导致循环血量减少,严重者发生低血容量休克;反之,液体过多可引起水肿,心功能不全,在极低出生体重儿还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动脉导管未闭等有关。通过监测体重、尿量、尿比重、血清电解质、肌酐、尿素氮水平、血细胞比容等来判断液体是否平衡。特别是通过尿量和尿比重两项指标可判定大多数患儿的液体平衡状态,然后再调节补液量。术后除补充术中丢失的水分外,应继续给予每日所需量,同时注意胃肠道额外丢失量,如胃肠减压量、肠造瘘口水分丢失量、腹泻量等,给予等量补充。
4.新生儿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48~72小时,污染手术或感染手术者可适当延长静脉抗生素时间,注意感染的临床观察和指标监测。术后3天常规补充维生素K 1 1mg/(kg·d);术后每日补充维生素C。
5.加强和改善术后患儿的营养状况,可提高患儿耐受手术打击的能力,促进术后伤口愈合和组织、脏器功能恢复。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情况下,尽早开始肠内营养,可避免肠道黏膜失用性萎缩、减少肠道黏膜破坏、降低肠道细菌移位发生。肠内营养首选母乳喂养,母乳喂养能提高患儿术后喂养的耐受性,增强消化道的免疫功能。而对于术后禁食时间大于5~7天的患儿,应尽早开始肠外营养。肠外营养使术后需要禁食较长时间患儿的营养状态得到显著改善,从而提高患儿的术后存活率。
6.术后镇痛对新生儿不容忽视。新生儿胸部和腹部术后疼痛,常限制呼吸运动,抑制换气;同时,伤口疼痛和体位影响,限制了深呼吸和咳嗽,使气道分泌物排不出,易发生肺部感染;术后患儿因疼痛引起的剧烈哭闹还会影响切口愈合。恰当的镇痛处理能够减少临床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一般小手术可经口或肛门应用少量解热镇痛药,中等以上手术多采用静脉持续性注入少量吗啡,以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此外,适当的安抚对患儿也是十分必要,有助于减轻患儿的疼痛感,同时满足患儿的心理需求。
四、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1.发热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手术后容易因为并发感染或术前、术中的保暖措施不完善等因素,而出现发热或硬肿症。对于术后发热的新生儿采用物理或药物降温,同时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高热惊厥者镇静,有感染存在者抗生素控制感染。
2.腹胀
术后普通的胃肠胀气,一般通过胃肠减压2~3天即可恢复,不需特殊处理;胃肠功能恢复较慢者采用肛管排气以刺激肠蠕动;严重的腹胀或术后数日仍不排气者,应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是否有粘连性肠梗阻或腹膜炎等的发生。
3.伤口出血及继发性休克
新生儿出生后维生素K储备不足,多种凝血因子较成年人低,因此手术时易发生渗血。若伤口渗血过多、止血不当有内出血或术中失血量补充不足等即可发生休克。除积极输血外,应全面检查,伤口有出血或内出血者必须重新打开伤口,结扎出血点或再手术寻找出血原因。
4.伤口感染
伤口感染为外科术后并发症之一,可引起发热不退,检查可发现伤口有红、肿、热、痛。预防伤口感染应采取综合措施,严格无菌操作,严格执行外科手术原则,选择合适缝线,伤口冲洗,提高机体免疫力,对局部感染灶术前给予处理,合理使用抗生素等。
5.肺部并发症
新生儿易因呕吐导致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等。新生儿呼吸道狭窄,患儿不能主动咳嗽,黏稠的分泌物不能排出,术后极易发生肺部感染;另外,重症新生儿术后往往需要一段时间的呼吸支持疗法,这也是肺部感染的常见原因。由于肺部感染,分泌物增多,加上新生儿支气管细小、咳嗽功能差、腹部手术后腹胀等因素,又容易发生肺不张。将呼吸道清理干净,不易清洗干净的可用少量生理盐水注入气管进行冲洗并吸引干净,手术后吸氧,合理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痰液黏稠的可给予雾化吸入。
6.切口裂开
处理伤口时应正确选用消毒液;腹压高、缝合口张力大时采用减张缝合;腹部手术后应采取有效措施减轻腹胀;一般情况较差的患儿术后少量输血、血浆以及给予静脉高营养,可促进伤口愈合;合理应用抗生素。
7.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主要是由于血清胆红素升高造成的,会引起皮肤、黏膜、巩膜等黄染,如果不及时治疗会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影响新生儿的身体和智力发育,严重者会造成新生儿死亡。新生儿本身存在生理性黄疸,外科手术的创伤打击,可明显减缓新生儿高血清胆红素的消退,特别是肠梗阻的新生儿,胆红素肝肠循环增加,更容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所以,术后应动态监测血胆红素,必要时给予治疗。
(范 玲 于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