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角色效应:像什么,就是什么
日本丰田公司的精益管理非常成功,也非常有名,全球很多企业都在学习丰田公司的管理哲学。
丰田公司的员工都会经过严格的培训,其中有一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在任命某员工成为领导前,管理者们会对其进行领导角色培训,提前帮助他们感受领导角色。
这种培训也会在普通员工中开展,让很多员工充分体会到了领导角色的内涵,他们也更能体谅各级领导,更加有意识地自我约束,很多人对领导者的偏见和对组织纪律的抗拒心理也就消失不见了。
这种现象可以用角色效应来加以说明。
角色效应是指人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心理或行为也会发生变化。
通俗来说,就是身为什么样的角色,就会更像什么角色。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行为也受制于他扮演的种种角色,很难超脱。因此会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现象出现——很多人完全没有考虑过如果自己“在位”的话会怎么做。
就像在企业里,发牢骚、抱怨上司的人很常见,但是真正想过该怎么做的人却很少。作为一个员工,想的是少干活,多发钱,工作轻松自由,没有绩效和考核,即使工作失误也应该被“体谅”——站在员工的立场上,这样想是没有问题的,本身工作已经够辛苦了,为什么还要受太多的约束呢?
可是,对于领导者而言,既要考虑企业的效率和生产力,要努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还要在与其他企业的搏杀中存活下来——所以站在领导的立场上,这样想也同样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大家不能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有一天企业被市场淘汰,大家都丧失了工作,对谁也不好。
所以,每个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成为”自己的角色。适当地换位思考,假想自己成为其他角色,将能够帮助人们迅速而高效地理解他人。
生活中类似的行为有许多,大到美国的“一日市长”“一日州长”,或者领导干部的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小到小学里各种假想活动,都是在利用角色效应,迅速地代入其他角色的生活。
“纸上得来终为浅”,惟其如此,才能完全地将心比心。我们被置换到其他人的角色时,也能感同身受地理解他人的苦衷,洞悉他人行为的逻辑,而不是一味抱怨:“为什么你要这样做,为什么你不肯照我说的做……”
世界很大,每个人遭遇到的环境也异常复杂,没有代入过别人的角色就轻易指责别人,奢想世界绕着自己旋转,不仅幼稚,而且会显得不负责任。
美国的两位心理学家大卫·布鲁克曼和约书亚·卡拉发表在著名科研刊物《自然》(Science)上的一篇文章表明,通过简单交谈十分钟,可以鼓励选民积极主动地换位思考。在美国,人们发起了一个“设想自己如果和被歧视者互换角色会怎么样”的活动,结果成功地降低了人们对变性人的偏见,并促使《反歧视法》在国会顺利通过。
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可以利用角色效应促使自己在各方面做得更好。在很多时候,把自己定位为更优秀的角色,也将激励每个人向假想中的完美自己努力,更好地提升自己。
一个普通员工,当他或她能够从管理者的角度来思考,有意识地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观察,改善提升自己,那么他或她的综合素质至少是在不断提高的。
就像一句格言所说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正是角色效应的内涵,即使现在身为一名士兵,也要像将军一样约束自己、锻炼自己,切不可自暴自弃,以为作为普通士兵没什么好做的,进而丧失职业荣誉感。
角色效应也可以是一种特殊的激励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人们会更轻易地理解其他人。
当一个人很优秀时,他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心里也会自我警醒,有些过去漫不经心的坏习惯也会刻意改正。在其心中,被颁发的荣誉代表了一个更优秀的角色,他会努力调整自我,以适应这个角色,至少不给荣誉“抹黑”,这种发自内心的驱动力往往更持久,也更有力量。